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兩個是什麼?家長們不妨看看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兩個是什麼?家長們不妨看看

儒家思想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他已經刻在了我們的骨髓裡,是我們行為的準則。孝順父母是我們祖祖輩輩流傳的美德,我們要把它傳揚下去。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兩個是什麼?家長們不妨看看

尤其是在禮法森嚴的古代,父母的話就像是天,身為子女,每天要對父母晨昏定省。關於孝順,儒家已經解釋的很詳細了其中當屬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流傳最廣。那其餘兩個是什麼呢?家長們不妨看看。

無後,孟子原指子女沒有盡到孝順父母的義務和責任。孟子以舜揹著父母娶妻為例,闡明瞭這個觀點。因為在古代,婚姻之事全由父母做主,子女沒有婚嫁再娶的權利。舜做出這件事有違孝道,也不合禮數。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兩個是什麼?家長們不妨看看

三是虛數,孟子說,女不孝順的父母的事情有很多,其中當屬沒有對父母盡到對子女本分最為不孝。但是這句話流傳在現在,三是實指,這句話已經逐漸的脫離了孟子的本意。

那麼它是如何演變的呢?那另外兩個不請的情又是什麼呢?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兩個是什麼?家長們不妨看看

在漢代,皇帝不喜百家的思想,以儒家思想為尊。對於當時的文人而言,他們要想做官,只能學習儒家思想。儒家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一位叫趙琦的大儒對亞聖之言重新作出了批註,他認為不孝順的人有三種表現,他的說法也得到了當時人們的認可,所以流傳了下來。

第一件不孝的事情是,子女不能對父母完全的奉承。在不違背道義的情況下,父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做什麼。但是如果父母做的不對,違反了臣子的本分,子女可以不聽從父母的話,並對他們進行勸告。如果子女盲目聽從,助長了父母的錯誤,這就是不孝的表現。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兩個是什麼?家長們不妨看看

它把孝道上了一個新臺階。因為孔子言,父親說的話,孩子不可以不聽從,哪怕這件事是不對的,子女也不能指出父母的錯誤。但隨著儒家思想的發展,儒士們逐漸意識到了孔子所言的錯誤,並對其進行改正。

第二件不孝的事情是,家境貧寒的時候,父母年老多病,身為子女,不但不反哺父母,反而不求上進,靠剝削父母的錢財度日。就算家裡有錢,子女也要上進,這樣才能回報父母的恩德。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兩個是什麼?家長們不妨看看

第三件不孝的事情我們就很熟悉了。在古代人們最重要的是把家族延續下去,不能把自己家的香火斷在自己的手裡。這種思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至今還有些地方重男輕女。身為子女沒有後代,父母眼睜睜的看著香火斷絕,也享受不了三代人同堂的天倫之樂,趙琦認為這是最大的不孝順。

孝順父母的方式千千萬,在小編看來,讓父母每天都高高興興的就是最大的孝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