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兩不孝是什麼?你有沒有做過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是非常悠久的,其實在有了主流意識形態所出現的時期,就是儒家的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儒家思想誕生的時候。其實在漢代的時候,這種說法就已經被官方所確定了。其實對於儒家所創立的一些理論體系法則在近千年的歷史當中一直是現如今都是我們人們去行為處事的一些法則,而忠孝節義的觀念更是深深的印在了每一個人民的心裡面。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兩不孝是什麼?你有沒有做過

可能大家都聽到過一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最大。”其實根據它的字面理解意思是非常好解釋的,她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能為家族傳宗接代的話,那麼就會被人們看作是不孝順的表現,而其實這只是不孝順的一點,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兩點是什麼呢?我想很多網友們都不清楚,而接下來就聽小編來為大家講解。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兩不孝是什麼?你有沒有做過

其實這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最早出現在孟子的著名作品當中。其實當時人們所理解的意思和後人們翻譯出來是有很大出入的,在孟子的作品當中所記載的這句話完整版為“不孝有三,無後最大,舜不告而娶為無也。”那麼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到底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深意呢?其實古人們認為數詞其實表示的並不是實數,而是一個是虛數。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兩不孝是什麼?你有沒有做過

所以不像我們現如今三就是三是一個確定的數值。但當時的不孝有三。這其中的三是指很多事情的,並不是只有三點,而無後我們都會理解為是沒有後代,但其實當初並不是這個意思。孟子所說明的就是當子女的沒有做到應有的責任和義務。甚至是在娶妻的時候都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這在當時是非常難以接受的事情。所以說孟子認為在當時這種做法是很沒有禮數的,而且更為不孝順。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兩不孝是什麼?你有沒有做過

其實對於我們後來所理解的含義,正是因為漢代的一位文人叫做趙崎,當時他在書中所寫了三句話而總結來說,如果有人有這三種表現的話,那麼就可以稱之為他非常的不孝順。這第1句。“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可以理解為對於父母所指出的一些事情,即便是他們知道這是錯誤的,沒有道理的不合理,但是也不能直接的去指出父母的這些錯誤。而孩子對於父親更是要有著絕對服從的心理。但其實儒家的一些學士們認為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是很盲目的支持,對於父母最終會將家人們的土地陷入很糟糕的境地,所以說再後來。人們提出有這樣做法的人就是不孝順的。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兩不孝是什麼?你有沒有做過

這第2點。“家貧親老,不為祿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本來如果一個家庭十分的貧困,而且父母的年歲也在逐漸的增長,而當子女的卻還是不知上進不去在社會當中謀取一些官職來贍養自己的父母,這其實是非常不孝順的。但其實小編認為在現如今的社會當中,不一定是非要去當官才可以有著很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但其實道理都大同小異。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兩不孝是什麼?你有沒有做過

這最後一點其實只是趙崎的個人觀點。“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他認為最為不笑的就是自己家的孩子不懂得去延續家族的香火斷了自己的家族,而在古代當中其實發展自己的家族是非常重要的,而男孩子更是比女孩子要重要的多,而這其實和當時的思想觀念也有很大關係。所以以上幾點就是所說的俗語當中不孝的體現。網友們有過這樣的經歷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