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機會翻身嗎?

野馬250010009


袁紹還是有機會翻盤的,總的策略是保持內部團結,正面持續騷擾,和曹操打消耗戰,同時聯合其他勢力讓曹操疲於多線作戰,使其首尾不能相顧,再找機會一擊致命。理由如下:

首先,官渡之戰雖然袁紹損失慘重,但並未傷其根本,袁紹有打消耗戰的資本。冀州、幽州、青州、幷州仍然在袁紹的掌控之下,雖然出現了一些叛亂,但很快被其鎮壓。可見官渡慘敗後,袁紹在四州的控制力沒有衰減多少。即便袁紹於兩年之後去世,曹操征討四分五裂的袁氏勢力,仍然用了長達5年之久,可見袁紹兵多糧足,實力仍然是華北第一。

其次,官渡之戰曹操雖然獲勝,但只是“慘勝”。慘勝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糧草殆盡。如果沒有最後時刻許攸攜帶軍事機密叛逃,曹操多半情況已經撤軍認輸了。因為在不久前,曹操曾寫信給留守許都的荀彧,說前線糧草殆盡,實在是撐不下去了,想就此撤軍認輸。

不過荀彧卻讓曹操繼續堅持,理由是如果主公撤軍,袁紹必然窮追不捨,士氣大振,到時候許都能不能保住都是個問題。曹操雖然沒撤,但他計劃是最多再撐半個月時間。而官渡之戰後,曹操立刻將俘虜的袁紹士兵盡數坑殺,也可以印證其糧草十分緊張。

一是人心離散。袁紹撤退後,曹操從袁紹處搜尋出許多部下寫給袁紹的密信,希望在合適的機會里應外合。曹操並未追究,放了一把火全燒了。曹操這樣做是很對的,因為連他自己都認為撐不住了,何況自己的部下呢?他們為自己謀後路是很正常的,所以就當這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如果追究下去,很難收場。

可見這官渡之戰曹操勝的有多麼慘烈,真是千鈞一髮。

第三,曹操腹背受敵。在官渡之戰時,曹操就派劉備潛入汝南地區聯合劉闢,並策反當地親袁勢力對抗曹操。官渡之戰結束後,劉備仍然在汝南堅持,直到第二年(201年)才被曹操擊敗,無奈南下荊州投靠劉表。袁紹大可以支持劉備,再聯合劉表、關中諸將以及江東孫氏,讓曹操疲於多線作戰。

但是,袁紹翻盤的成功率並不高。

袁紹集團的表面實力是最強的,但他最大的問題在於自身派系眾多,忙於內耗。田豐、沮授、郭圖、辛評、審配等人單拉出來都很強,但卻融不到一塊,彼此勾心鬥角。而袁紹則優柔寡斷,又難容忠言逆耳,所以導致他難以做出正確決定,總是慢曹操一招。

更致命的是他寵愛幼子袁尚,又進一步促成了內部分裂,造成其死後袁譚、袁熙、袁尚三子相爭的局面,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家業毀於一旦。


石頭說歷史


官渡之戰被譽為奠基三分格局的三大戰役之一,但此戰並未破壞袁紹的後方基地。那麼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答案是有,但很難。

不妨從考察官渡之戰袁紹部損失情況入手。袁紹的兵力損失八萬以上,但戰敗後冀州多地叛亂,很快又被收服,這說明袁紹的兵源仍然充足。文官有損失,但未傷及根本:袁紹的謀士團只有許攸降曹、沮授被俘殺,其他人都在。武將的損失較大:劉備部藉口聯合劉表一去不回,顏良、文丑陣亡,張郃、高覽投降,帳下名將所剩無幾。

從盤面上看,袁紹擁有河北四州,曹操身居四戰之地。儘管袁紹缺乏名將,可能導致攻堅能力不足,但以士卒之眾和謀臣之智,自守應該不成問題。曹操也一直拖到袁紹去世,其子兄弟鬩牆時,才出手解決河北問題。袁紹如果能妥善經營河北,培養人才,幾年後再打一次“官渡之戰”也不見得沒有可能。所以,從紙面實力的分析看,曹操並不能在官渡之戰後直接壓垮袁紹。

再看看袁紹的自身水平:田豐認為袁紹“貌寬而內忌”,荀彧則說“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曹操評其“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從以上評語不難發現,袁紹部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袁紹自己。

首先,袁紹不善於維護團隊。袁紹部人員眾多,但互相不和:沮授和郭圖、審配,審配和郭圖、辛評、逢紀,田豐和郭圖、審配,逢紀和辛評、郭圖都爆發過沖突,矛盾重重。

袁紹的態度基本是放任,如沮授提議挾持漢獻帝,袁紹本同意。但後來郭圖勸阻,袁紹態度立即反轉。又如審配二子在官渡之戰被俘,郭圖、辛評認為審配將叛,若非逢紀放下私人恩怨力阻,袁紹將廢黜審配。總之,袁紹對意見的判斷力很差,導致下屬難以同心。

(袁紹在電視劇中的形象)

第二,袁紹的政策過於搖擺。袁紹部在漢獻帝問題存在極大的分裂,這種分裂狀態也影響到了日後對曹的攻略。沮授主張匡扶漢室,郭圖認為漢室必衰。兩人矛盾的癥結在於:沮授忠於漢,郭圖無視漢。所以,沮授認為伐曹就是稱兵向闕,攻曹只能花時間誘使曹操犯錯藉口清君側;郭圖則認為漢已失法統,所以曹操無所謂忠臣,故可一鼓作氣。

袁紹的態度是晦暗不明。早期袁紹更傾向沮授,但獻帝東遷時又倒向郭圖。待曹操挾天子,袁紹又傾向沮授。搶奪朝廷失敗,袁術獻帝號後,袁紹又想稱帝,又偏向郭圖。但袁紹部下深知袁術稱帝后眾叛親離的慘狀,於是團結一致表示反對,袁紹由是放棄自立。而官渡之戰袁紹聽信郭圖,卻又帶上沮授。袁紹的搖擺撕裂了團隊,其決策毫無系統性可言。

第三,袁紹部內派系分立。袁紹早早就把倆兒子和外甥外放,分管三州,幼子留冀州。於是四人在各地自成派系。袁紹更愛幼子,但生前未能立嗣。這樣僚臣就會根據自身利益站隊。果然袁紹一死,袁家內鬥。袁紹部的穩定性之差可見一斑,縱使袁紹長壽,晚年同樣存在極大的內耗隱患。

袁紹的三個硬傷若無法妥善解決,相對於黃河對岸上下一心、智足將廣的曹操,恐怕日後還要繼續吃虧,翻身幾無可能。此所謂主帥無能,累死三軍。

參考文獻

[晉]陳壽.《三國志》

[宋]范曄.《後漢書》


歷史研習社


官渡之戰,袁紹敗的很慘。他的十萬步兵和一萬起兵幾乎全軍覆滅,僅八百騎隨袁紹逃回了河北。但是如果要說袁紹在官渡之戰後一蹶不振,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了,那也不至於。事實上,袁紹在官渡之戰後,仍然還有很強的實力。再糾集一二十萬人跟曹操繼續打,一點問題都沒有。

另一方面,曹操雖然獲勝,但與袁紹長達一年多的對峙,幾乎耗盡了他的內部資源。從其坑殺河北七萬降卒可以看出,當時曹操糧草也很緊張,已經很難養活這些俘虜了;並且曹操諳熟韜略、用兵果決,怎會不知“趁熱打鐵、兵貴神速”的道理,然而其沒能連續發動攻擊壓制袁紹,正說明了曹操當時的兵力還不足以吃掉河北四州。




先看一下官渡之戰之後,曹操和袁紹都幹了一些什麼事:

公元200年

袁紹於官渡慘敗,倉皇逃回河北。隨後,曹操在打掃戰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自己這邊的人寫給袁紹的表態信。然而曹操並沒有惱怒,而是下令將信件全部焚燬,以安慰本方人心。這件事在很多人看來認為這是曹操大器、豪爽的表現。

但其實,曹操並沒有現象中的那麼豪爽大器。他當時是不敢,也不能搞事後清算。因為袁紹回到河北後,隨時都可能再殺回來。曹操沒有必要自亂陣腳,給袁紹可乘之機

公元201年

河北多地見袁紹大敗,紛紛造反,不過都被袁紹平定了。曹操本打算乘袁紹內亂,南征荊州劉表,以鞏固後方。荀彧對曹操說: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痛打落水狗,進一步的縮小我們與袁紹的差距,沒必要去徵劉表。於是曹操採納了荀彧的建議,又在倉亭再次大敗了袁紹。然而曹操還是因為糧草問題,又退回了河南。

到了八月,袁紹決心反擊曹操,他派劉備到汝南(袁紹老家),去曹操的後方搗亂,以策應自己。曹操當時在倉亭與袁紹對峙,便只派了一員部將去平亂。結果,劉備大勝曹軍,逼得曹操只能親征。最後曹操大勝,劉備南下荊州投了劉表。

公元202年

這一年是曹操與袁紹實力對比的轉折年。因為袁紹在鄴城,病死了。但是曹操也沒有乘機攻河北,因為他也是忙的焦頭爛額,情況不比袁紹好多少。

當時劉備在荊州,對曹操威脅很大。曹操派夏侯惇去徵劉備,結果被劉備擊敗。好在劉備當時實力不夠,沒有進攻曹操,南線暫時穩定住了;另外,馬騰在關中策動南匈奴造反,意圖一起攻曹。於是曹操讓鍾繇到馬騰處談判,暫時緩解了西面的壓力。

公元203年

袁紹死後河北大亂。他的三個兒子為了爭權奪利,打的一臉狗血。曹操於是乘機向河北發動了猛攻,在黎陽城下大破袁譚、袁尚聯軍。袁譚、袁尚敗走,退回鄴城。隨後曹操大軍追到了鄴城,曹軍將領都提出要乘勝攻打鄴城,但郭嘉認為:

袁紹生前喜歡這兩個兒子,沒能決定讓誰作繼承人。如今他們權力相等,各有黨羽輔佐。情況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勢稍有緩和,就又會爭權奪利。不如我們先向南進取荊州,等待他們兄弟內訌相鬥之時,然後再進攻他們,可以一舉平定河北

曹操認為郭嘉說的有理,便率軍退回。只留了部將賈信駐守黎陽。隨後袁氏兄弟果然開始內訌,袁尚攻袁譚,袁譚敵不過,便率部投降了曹操。

公元204年

袁譚投降曹操後,袁尚繼續攻他。曹操乘袁氏兄弟內戰之機,猛攻袁尚老巢冀州。袁尚帶兵回救,被曹操打的大敗。隨後曹操率軍平定了整個冀州,並自任冀州牧,將他的大本營從兗州遷到了冀州。從此之後,冀州的鄴城便成為為曹操的政治中心。而漢獻帝所在的許都,只留少許官員。

當年年底,曹操攻袁譚,打算將袁氏一族的勢力連根拔除。



公元205年

緊接上一年,曹軍大敗袁譚,攻佔青州。袁譚出逃,被曹軍追兵殺死。至此,袁氏勢力基本肅清。但是袁熙、袁尚乘曹操攻袁譚之機,向北投奔了遼西烏桓。曹操率軍討伐烏桓,不給袁氏喘息之機。

袁紹的外甥,幷州刺史高幹(前一年投降了曹操)見曹操親自征討烏桓,冀州空虛,便扣押曹操任命的官員,派兵屯守壺關口,正式反叛了。曹操沒時間打高幹,便遣大將樂進、李典進擊高幹,然而高幹拒險而守,曹軍不能進。

公元206年

緊接上一年,曹操見高幹死守不出,害怕長期對峙會生出事端,便暫緩攻烏桓,親自率軍進攻高幹,並大破高幹。高幹準備逃往荊州投劉表,但被曹操任命的上洛都尉王琰捕殺。至此高幹的勢力被剿滅,曹操於是平定了幷州。

公元207年

這一年,曹操統一了北方。他先是攻破了烏桓與袁尚的聯軍,接著以逸待勞,坐等遼東土皇帝公孫康將袁尚、袁熙的頭顱送上。於是袁氏在河北的勢力全部瓦解,袁紹的三個兒子都被弄死。

曹操在班師回朝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出了著名的《觀滄海》。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其實官渡之後,袁紹與曹操的實力對比,仍然是他佔有優勢。如果袁紹不死,憑他的能力,憑河北四州的實力,袁紹想要坐穩河北,與曹操隔黃河而對峙,其實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如果袁紹再憑藉河北的地理優勢,以及曹操在河南的地理劣勢。再給他三五年的時間休養生息,他還能重頭再來。

但問題是,袁紹偏偏就是個臉皮薄的人。官渡一戰,打的他傲氣全無,其後又再次在倉亭敗給了曹操同志。最後一氣之下,他就掛了。而袁紹死後,直接就導致了河北四州大亂。給了曹操攻滅河北的機會。

那麼,為什麼官渡之戰後,袁紹卻會給人一種把底褲都輸光了,難以翻身的錯覺呢?

其實,這主要是在官渡之戰後,袁紹沒過多久就病死了,而他到死都沒有擺脫官渡之敗對他的陰影。並且他死得也是比較搞笑,按照《三國志》的相關記載,袁紹是得了抑鬱症,最後被慪死了。

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三國志·袁紹傳》

順便說一句,從袁紹抑鬱而死可以看出,這廝成不了大器。看看人家三國的當家人,哪一個不是沒臉沒皮的流氓?比如說曹操,當年玩張繡的嬸嬸,結果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掛在了宛城。而曹操這貨就跟沒事人一樣,絲毫看不出他有什麼抑鬱的表現;還有劉備,一生敗仗無數,在徐州下邳,在荊州長坂坡,每逢大敗必然拋妻棄子,跑得比兔子都快。然後跟個沒事人一樣,完全沒有打了敗仗該有的羞愧心情。這才是真正的梟雄心態啊……


因此,回到標題中所問的,袁紹在官渡之戰後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答案是:太有了!但前提是袁紹不能死。

總的來說,官渡之戰的意義在於,縮小了袁紹與曹操的實力差距,讓袁紹不敢再小瞧曹操這個對手。並且還給袁紹留下了陰影,最終讓袁紹因此慪氣而死。至於說官渡之戰對袁紹的實力影響,這個就跟赤壁之戰對於曹操的影響一樣。打了大敗仗,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影響。但要說袁紹在官渡把底褲都輸光了,輸的不能翻身了,那倒也不至於。

最後說說袁紹死後,河北為什麼會立刻陷入四分五裂。這是因為袁紹是河南汝南人,他的地盤又在河北冀州。這就導致袁紹的手下謀臣武將分成了兩大派:

一派是與袁紹同屬河南的士人,包括來自河南潁川的郭圖、許攸、辛評、辛毗兄弟、和武將淳于瓊等人;

一派是河北冀州的本土士族,包括沮授、田豐、審配以及武將張郃等人;



這兩派人在袁紹統治冀州前期,還能和平的相處。但兩大集團在政治取向、軍事戰略和經濟利益的衝突,最後卻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了相互抨擊。在官渡之戰期間後,這兩個地域集團的鬥爭仍然繼續。比如,河北豪族審配當時留守鄴城,他就故意找河南派代表許攸的茬,逼得許攸破口大罵,氣得叛袁投降了曹操。而河北派的另一個代表張郃因為在烏巢防守上與郭圖的意見不合,後者便又向袁紹進讒言,導致張郃畏懼,也臨陣投降了曹操。

由以上分析可知,官渡之戰,其實曹操贏得很僥倖。他取勝的真正原因是袁紹陣營的河南派與河北派的內鬥,而導致的兩次關鍵叛降。而這兩大集團的矛盾衝突由來已久,在之後也沒有消停。

官渡之戰後,兩大集團的內鬥繼續。由於袁紹在立儲的問題上優柔寡斷,於是兩大派也紛紛開始站隊,分別輔佐袁譚、袁尚,繼續內鬥。

袁紹病故後,他兩個還算有才幹的兒子袁譚和袁尚開始爭奪河北地區統治權。

河南派的郭圖和辛評、辛毗兄弟支持袁譚;河北派的審配以及逢紀支持袁尚。因此袁氏兄弟的內鬥,其實也是袁紹帳下兩大派的爭鬥。最終袁氏兄弟被全部剷除,袁紹帳下的兩派勢力也被曹操一一收拾。


Mer86


三國裡有三大著名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其中官渡之戰,定鼎曹操的基業,就此曹操統一北方。應該數,官渡之戰有一定的偶然性,袁紹應該有能力,有條件擊敗曹操。但袁紹卻就此一蹶不振。原因又合在呢?

曹操對袁紹的印象是:“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生,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曹操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在所有的漢末群雄中,袁紹先後佔據冀州,青、幷州,幽州,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和實力派。袁紹實力雖大,但麾下卻派系林立,謀士與武將都各成派系。幾個兒子也是為了老子死後地位拉幫結派,各成軍事團伙。曹操兩大謀主荀彧、郭嘉早些年都是袁紹的人。袁紹死後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各自為戰最終被曹操各個擊敗,而派系內亂早在官渡之前愧疚已經形成了,只不過被袁紹強行給壓住了而已。一個集團如果行為和思想無法統一。失敗就是必然的了。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軍是主攻曹操主防。袁紹實力高於曹操,騎兵都有一萬多。失敗以後,袁紹要想恢復當年的實力也得幾年,曹操沒有給曹操袁尚兄弟喘息的機會,一鼓作氣直搗黃龍徹底剷除了袁氏集團。袁紹是在官渡之戰兩年後才死,如果在此期間袁紹如果能夠守好家,

固守河北,解決接班人問題。整合內部休養生息,機會還應該是有的,畢竟四世三公在當時還是當幾兩金子,至少比宦官之後的曹操強多了。但袁紹的能力顯然不如曹操,官渡之戰以後袁紹完全處於劣勢,要想存活只能看運氣,看曹操自己出現戰失誤。或者劉表。劉備等人攻擊曹操。才會讓袁紹有有喘息的機會。 但可能性不大。

再就是不能過分強調官渡之戰的作用,因為戰後,袁紹依舊佔據冀州,青、幷州,幽州,曹操佔據南方兗、徐、司、豫四州。總體袁紹佔據上風。但由於僅僅過了兩年袁紹就窩囊死了,如果不死,曹操也不會順利統一河北。即便如此,曹操也花費了七年多才成功,也可見袁紹的實力有多大,如果袁紹不死,河北完全可以堅持住,曹操想幾年平定河北,幾乎不大可能,只有慢慢蠶食一條道。

袁紹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接班人沒有選好後院起火。手下的謀士也是決策紛雜。袁家內部派系太多,三子各自為政。最終失敗。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卻是有感而發。這也是日後曹操立曹丕為世子的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有的,但是機會不大。

官渡之戰前:

袁紹方:兵馬十幾萬,糧草足。但是袁紹地盤其實比曹操大不了多少,袁紹怎麼可以做到十萬兵馬糧草還足?因為袁紹是徵糧,即不管每家每戶糧食多少,都要按數目上交糧食,這樣導致了河北之後糧草缺乏。

曹操方:兵馬約兩到三萬,糧草不足。曹操方兵是精兵,糧草缺少的原因在於曹操是糧,即家庭有餘糧的才會賣,因此曹操方還有餘糧。

官渡之戰損失:

袁紹方:軍隊上十萬,糧草全沒,核心的文臣武將基本損失殆盡,謀士田豐、沮授喪命許攸投降,武將顏良、文丑、淳于瓊敗亡張郃、高覽等投降。

曹操方:僅僅損失約8000人,糧草充足,但兵力不足。

從以上數據看出,官渡之後曹操無力追擊袁紹。官渡在曹操的地盤打,河北並沒有任何的破壞,袁紹根基尚在,袁家四世三公,門吏遍佈天下,如果袁紹能勵精圖治,再過十年八年可再與曹操決一雌雄。但是袁紹自是驕傲,無勇無謀,不能接受失敗,導致抑鬱病逝,更糟糕的的袁家兄弟內訌,袁家連翻身的機會失去了,河北只能一步步落入曹操手中。


最好的故事書叫歷史


有啊,大大的有。至於為什麼?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其實,官渡之戰是袁紹侵略曹操而發動的一場戰爭,袁紹勢力極大,意圖攻佔許都,

吞併曹操,曹操也只是無奈被動防禦罷了。官渡一敗,袁紹不過是失去了戰爭的主動

權。他的實力還是在那擺著的。畢竟,北方的冀、並、青、幽四州仍然在他手中。


此時的袁紹要想再度南下攻佔中原會很難,但是,東山再起劃黃河而治也並非難

事。要知道,就算是袁紹死後,曹操完全收復河北也花費了七、八年時間。要是袁紹的


心志可以強點,天下大勢還未可知呢。但可惜啊,終究敵不過英明神武的曹操。

回到正題,為何說袁紹官渡之戰就算失敗了,仍有翻身的機會呢?


其一北方四州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要想再快速集結一支軍隊不是什麼難事,再

加上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袁紹當年能奪取北方,就是靠著這支軍隊。雖

然此次一戰全數崩潰,但要恢復昔日軍威,數年則可。

其二袁紹此人雖然好謀不斷,優柔寡斷,但他在領地內實行仁政,深得百姓愛

戴,這也是為何日後袁氏失敗,有那麼多忠義之士願意赴死的緣故了。袁紹死後,百姓

們悲痛異常,這也導致了曹操在日後平定河北時,一直受到士兵百姓抵抗。


其三袁氏之所以失敗,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來自內部,在袁紹死後,由於對繼承

人之位態度曖昧,導致了幾個兄弟手足相殘,袁尚、袁譚兩個派系相互傾軋,極大的消

耗了自身的勢力,使曹操更好的吞併河北了。若是兩兄弟齊心協力攻拒曹操,憑藉著四

州之力,未嘗不能與曹操相爭。


所以說,佔據了北方地利的袁紹如何不能與曹操相爭呢?只是可惜袁紹此人的心性

不如曹操堅韌,不比曹操會識人,用人罷了。說到底,袁氏終究是敗在了自己的手裡。

歡迎大家留言點贊、關注,你們的鼓勵就是我前行的動力。


小小呆蘿蔔


當然有了,我一直認為:就像西方認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不是斯大林格勒戰役而是庫爾斯克戰役那樣,袁曹戰爭的轉折點不是官渡之戰而是倉亭之戰

轉折點是指雙方攻守易勢,顯然官渡之戰不是,因為袁紹隨後發動了倉亭之戰。而且官渡之戰作為曹操被動防守的一戰,勝利完全靠僥倖,因此不具備大規模殲敵的效果。

因此緊跟官渡之戰後的倉亭之戰,才是雙方主力的大對決。遺憾的是倉亭之戰並沒有詳細描述,按三國演義來講——是一場曹軍對袁軍的十面埋伏。

總的來說,倉亭之戰是一場埋伏之戰,曹軍打得相當輕鬆,以至於史書一筆帶過,但成果是非常顯著的,因為袁軍主力在這次戰役中飛灰湮滅。即便如此,曹操在袁紹身死,袁氏兄弟內訌的情況下,還是花了7年時間攻打,才佔領了整個河北。

因此,袁紹在官渡之戰後,還是有很大的機會翻身的。準確來說,就是不要發動倉亭之戰,把主力部隊送給曹操刷經驗。然後過渡好交接班,劉備這個時候就差不多收到孔明瞭。


銫媒體


有,而且翻身的資本還很雄厚。

其實官渡之戰對袁紹的打擊並非是致命的。袁紹在官渡之戰前已經完成河北的統一,作用幽、並、青、冀四州,雄踞北方,實力乃漢末群雄中最強。曹操一開始也不過是被袁紹視為附屬勢力而已。



但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發展得非常快,很快就控制了整個河南大地。但這時的曹操還是比不上袁紹。歷史上的官渡之戰,袁紹發河北大軍十餘萬攻打曹操,而曹操僅能拿出二萬人應戰。而且這點兵馬還面臨著糧食不足的困境。但袁紹就不同了,兵精糧足,就是耗也能將曹操耗死。



最後,雖然曹操在官渡取得了勝利,但是袁紹那時還坐擁四州,他的根基還遠比曹操厚。畢竟,袁紹在官渡是主動去攻打曹操,即便兵敗,其本土也沒收到多少打擊。而曹操周圍有不少敵人,袞州更是四戰之地。因此,曹操的後方也遠沒有袁紹穩固。



而且,袁紹在河北地區是很得人心的,史籍記載,由於袁紹在河北廣施德政,很受百姓愛戴。因此他去世之時,河北百姓無不悲痛,市裡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可見,袁紹在幽、並、青、冀四州有十分牢固的統治基礎。只要回去好好經營和恢復,不用過多少年就又能再度南下,與曹操一決雌雄。



可惜袁紹他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戰敗後沒多久就死了。此後,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為了爭權相攻,才使得袁家勢力在自相殘殺中被削弱,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



如果不是他的兩個不爭氣的兒子自己人打自己人。即便袁紹死了,曹操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擊敗袁紹勢力。


這些歷史要讀


當然有機會。一句話,袁紹只是活的太短了,運氣不好而已。事實上,官渡之戰的意義對曹操來說,遠遠比對袁紹重要。因為曹操如果失敗,曹操的勢力會徹底的被袁紹所吞併,漢獻帝也會被袁紹所擁立。但是曹操勝了,也不過是解了“立刻被吞併”的威脅,袁曹之間依然是均勢。

對曹操而言,這是生死存亡的大戰,但是對於袁紹來說,這只是一場類似於赤壁之戰的重要戰役,贏了當然好,自是天下大定,輸了也沒什麼,元氣還在接著來就是了。


官渡之戰之後,很多在黃河以北叛亂響應曹操的地方官和山賊都被袁紹平定了,而曹操也並不敢乘勝追擊,雙方在黃河一帶形成了僵持的局面。

如果袁紹能多活十來年,天下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因為曹操處在中原四戰之地,而官渡之戰坑殺了數萬袁軍降卒,已經和河北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袁紹再整兵講武,聯合劉表對曹操首尾夾擊,曹操未必就能應付的過來。

可惜的是,袁紹在官渡之戰兩年之後就病亡了,即便如此,曹操當時對河北的進攻依然沒有怎麼奏效,是後來觀察出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熙有爭奪遺產的想法,於是曹操按兵不動,等袁家內亂,這才給了曹操可乘之機,最終統一了河北。


經史通義


看了很多回答,從軍事上覺得回答的已經很全面了,但還是想從另一個角度去補充一下袁紹,官渡之戰後,從大勢上來講袁紹基本上沒什麼翻身的機會了。

從官渡之戰失敗就能分析出來,我們先來看看整個東漢末年的勢力分佈,其實從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開始,歷經“明章之治”,到東漢第四任皇帝開始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裡。

東漢王朝就基本陷入了一個擺脫不去的怪圈,就是宦官和外戚當政,並且從未間斷過,這背後的原因暫不贅述,但確實很多皇帝都非常小,還有100天就當皇帝的,這麼小的皇帝當然不能執政。

所以皇帝還小的時候一般都是由太后執政,但不是每一個太后都厲害,所以就引入外戚當政,等皇帝大了又想奪回自己的權力,就又開始依賴宦官,就形成這種循環。

所以一直到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士大夫、地方軍閥是形成四種平衡的勢力存在的。外戚和宦官代表皇權,雖然看起來很危險,但是也這麼繼續了100年。

自袁紹建議大將軍何進引董卓殺張讓開始,何進死於宦官,宦官死於袁紹等軍閥,這也就導致這種平衡循環被打破,外戚以及宦官正式退出漢朝歷史舞臺。

這也就基本上導致400年亂世開啟。好,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分析一下袁紹在勢力分佈中為何基本沒有翻身的機會。

袁紹其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沒用,在劉備和曹操青梅煮酒點評的“色厲而膽薄,好謀而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也只是羅貫中的一家之言。

畢竟當時月旦評那麼風靡,這麼大的人物沒點評語還真說不過去。

說袁紹膽小嗎?其實不然,比如說董卓亂洛陽的時候,董卓已經有意要換皇帝了,於是就當著滿朝文武的面說要換漢獻帝上位,就問他們這些人答應不答應。

結果滿朝文武是噤若寒蟬,只有袁紹站起來說我不答應,結果董卓還說這天下大勢已經在我而不在你了,你袁紹不同意難道是嫌棄我董卓的劍不夠鋒利嗎?

可是袁紹呢?直接就懟回董卓了,說難道你以為這天下的劍只有你董卓的鋒利嗎?然後真的是拿起佩刀轉身就反出洛陽了,這可不是曹操行刺不成逃出洛陽的,這是光明正大的走出洛陽城的。

甚至到後來董卓還派了使者追上袁紹說既然留不住你就封了個渤海太守的官。

而他的膽略還表現在戰場上,比如有一次是公孫瓚的兩千騎兵包圍了袁紹,袁紹身邊的謀士都覺得這次肯定就死在公孫瓚的騎兵手裡了,並且見旁邊有一面矮牆,就讓袁紹進去躲一躲,結果袁紹反倒是很氣憤的說躲什麼躲,大丈夫難道不該戰死沙場嗎?

甚至後來袁紹的對手公孫瓚都說:“袁氏之攻似若神鬼。”

看,其實在軍事上袁紹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沒用,甚至袁紹在對上曹操之前所有的軍事戰鬥都是未嘗一敗的。

當時的袁紹大概有十一二萬的軍隊,曹操呢?大約也就是兩三萬人,在差不多五比一的差距下,袁紹竟然就這麼不可思議的敗了。

雖然很多人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烏巢糧草被燒,但就算是糧草被燒,難道不能就地徵糧嗎?怎麼就一下演變成十幾萬人的大潰逃。

其實就是逃不脫投降兩個字。許攸降曹導致了烏巢被燒,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被派去強攻官渡的張郃和高覽二位大將在攻不下曹操的時候竟然也臨陣叛逃降了曹操。

然後到曹操後來攻伐河北,哪有什麼像樣的抵抗,除開個別袁紹的死忠幾乎很多都是投降的,說望風而降都不為過。

這就說到今天為什麼要說袁紹官渡之戰之後基本上沒有翻身的機會了?大漢正統在曹操而不再袁紹嘛。自外戚和宦官退出舞臺之後,天下也就士大夫和軍閥兩個勢力集團了,可士大夫是不認軍閥的。

大漢四百年正統在士大夫階層的眼裡仍舊是不可侵犯的,當時的漢獻帝在所有現代人眼裡歷經董卓、王允、郭汜、曹操等人,好像除了當傀儡,就再一無是處。

但大漢正統給士大夫階層帶來的向心力可沒那麼簡單,比如歷史上著名的荀彧,他哪裡是投降曹操的,就是奔漢獻帝去的,甚至郭嘉、荀攸也是相同的目的。

再比如曹操前線作戰呢,朝堂就出現一個衣帶詔事件,看起來好像是漢獻帝小打小鬧,外戚董成伏法,可導致的結果是什麼?是劉備自此有了和曹操對抗的“大義”。

那我們再回頭來看,袁紹本身是一個有膽有識,又善用兵的人,那打黑山軍沒人投降,打公孫瓚沒有人投降。一舉統一河北四州依舊沒有人投降,怎麼到曹操這裡佔據如此大優勢的情況下,許攸也降了,張郃高覽也降了呢?

甚至包括曹操攻伐其他諸侯,馬騰是降了的,包括張繡到最後也是降了的,包括打荊州劉表,劉表一死什麼蔡瑁、蒯越這些劉表手下的大將和謀士又立馬投降曹操了呢?還有赤壁之戰前,曹操攻打孫吳,張昭等士大夫為何也要降曹呢?

不外乎就是曹操佔有漢獻帝的正統地位嘛,那對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來說歸於正統才是王道。

到這裡相信很多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袁紹在官渡之戰前佔據那麼大優勢的情況下沒有勝利,怎麼可能在失敗之後還能對抗曹操苦心經營的“天下大勢”呢?

最後再說一句題外話,赤壁之戰的勝利從這一點來分析,其實就是劉備有了“衣帶詔”佔據了“大義”,以及江東子弟多為山越,對大漢的認知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