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为什么愿留杨志,却不愿留林冲?

mhj780916


1


为了用杨志牵制林冲。王伦这人虽然心胸略狭窄,但是人不傻。他是读书人。王伦深深明白一个道理,不能让一个人做大。


林冲武艺高强,曾是80万禁军枪棒教头,梁山上的几个人,杜迁,宋万,朱富,朱贵论武艺捆到一起都不及林冲。


杨志能和林冲打个平手,说明武艺不在林冲之下, 如果能拉拢杨志入伙,那么可以很好的牵制林冲。


让杨志和林冲内耗内斗,自己居中做调停,那么自己梁山之主的位置就会坐得很牢。


这是很多帝王统御手下的手段。可惜杨志志不在此,没有留在梁山之上。后来。晁盖等人上山,林冲火并王伦,王伦手下是弟兄没有人能制止林冲,王伦被杀,不得不说王伦其实还是有远见的。

2


王伦收留,林冲。其实是看在柴进的面子上。平心而论,他其实是不想收留林冲的,所以才给林冲设置了很多障碍。


林冲问题很大,他得罪了太尉高俅父子,带刀闯白虎节堂,后来在沧州,又杀了陆虞侯等几人,火烧草料场。


祸闯的很大。


王伦这人没有什么大志向,他不想和朝廷为敌的,他只想在柴进的照顾下。在梁山这个小地方做个逍遥的山大王就好了。


但是柴大官员却给他塞了个林冲,这是个火药桶,如果他收留林冲就等于直接和朝廷和高太尉为敌,但是如果不收留又折了柴大官人的面子。


收留和不收留林冲在两难之间,所以他给林冲设置了一个巨难的任务。希望林冲能够懂事儿些知难而退,自己离开梁山另谋高就。这样既保全了柴大官人的面子,自己也避免了和朝廷直接为敌。


而且他也没把事做绝,他给林冲拿了五十两银子两匹丝当路费,希望他另谋高就。但是这样反而得罪了林冲,为他日后被杀埋下了祸根。


后来王伦还是收留林冲。风险很大,但是在林中心里却一点也不会感恩,他只记住了自己被逼上梁山时,王伦对自己的百般刁难,他对王伦恨之入骨。


其实历史上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把恨自己的人留在身边,当做最亲近的人,如同在身边放了一枚炸弹,不知道啥时候砰的一声就会爆炸开来,炸的自己碎骨。


比方说安禄山和他的侍卫李猪儿,安禄山亲手阉割了李猪儿,又把他留在身边伺候自己,最后终于死在李猪儿手里。


王伦也是,开始他对林冲百般刁难,后来又看在柴进的面子上把他留在身边坐了第四把交椅,等于在自己身边安了一个定时炸弹。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由于王伦的心软,在自己身边放了林冲这个危的不能再危的墙。


3


杨志和林冲不同杨志本是世家之后,祖上是金刀杨老令公。


人家这是正经的官宦之家,虽然现在没落了,但是,还是比林冲这80万禁军教头,要高出一截的。


收留杨志在山上至少从面子上来说很给力,而且杨志在朝廷里的人脉也是,林冲不可比拟的,杨志这次就是带着礼品去京城打点关系。


王伦迫切想留杨志在山上,不但能牵制林冲,还能和朝廷搭上点关系,万一朝廷有个风吹草动,对梁山不利,梁山借助杨志的力量,也许能平安过关呢。


这点林冲是一点也指望不上了,他已经和朝廷彻底闹翻了。

但是他想的最美,现实却是冷酷到底,他没能留住杨志,却留下了林冲在山寨。


一招棋走错,满盘皆数。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王伦赶走林冲是正确的,因为这家伙不是好人。

林冲是个卑鄙小人。

他为了自保,怕被高太尉追杀,被发配之前写了一个休书。这样一来,林冲自己就安全了,反而高太尉就会去逼迫他的老婆。万一他老婆同意了,林冲性命就保住了。

万一不同意,这也不管林冲的事情,高太尉一般不会继续弄死他。

最终,林冲没死,他老婆受逼迫不过自杀了!

就这种人。

另外,鲁智深冒死救了他,并没有暴露身份。林冲却把鲁智深的底细,告诉押解的公差。为什么?

其实也不复杂。

林冲知道鲁智深在老家居住,以他的脾气一定会去照顾林冲的老婆。但要是让鲁智深不要管他老婆,这种话林冲可说不出口。就算说了,鲁智深也不见得会听。

所以,泄露给公差,高太尉必然去对付鲁智深,鲁智深只能跑路。

这样一来,林冲老婆就没人罩着,十有八九会屈服嫁给高衙内,这样林冲小命就安全了。

为什么鲁智深上山以后,很快就不理睬林冲,和他保持距离?

就是鲁智深看清楚这家伙是什么人!

这样一个卑鄙又颇有武功,又有野心的人,如何能够留下来?岂不是养虎遗患!

相反,杨志确实一个性子直爽的汉子。因为生辰纲被抢劫,激动之下差点自尽。后来遇到恶霸牛二欺负人,宁可坐牢也不受气,将他杀了。

所以,宁可留下杨志,也不能留下林冲。


萨沙


为什么愿留杨志,无非就是四个字“身世清白”。

这四个字,待我讲完之后,你自然认为有道理。

都说王伦小肚鸡肠、鼠目寸光不能容人。其实不然,你细读“水浒”,王伦还是很愿意好汉上梁山的,但也要看是什么人。晁盖上梁山之时,王伦招待就更仔细了,又杀牛又宰羊大摆盛宴款待众人。可等晁盖说出自己劫了皇纲,又杀了五百多人,王伦给吓怕了,这才让人取金银礼让众人下山。从这一点看来,王伦此人够个意思,婉言拒绝,礼数周到,并没有出格。

咱们只说林冲,当时朱贵引林冲见过王伦,王伦一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来了,还是蛮高兴的。马上请林冲做了第四把交椅,取酒肉好生招待。王伦之前并不认识林冲,二人根本没任何交情,这样做,完全是看幕后大东家柴进大官人的面子,毕竟林冲是柴大官人引荐的。

书中交代,小王伦满面赔笑与豹子头畅饮,但酒过三巡之后,王伦暗自寻思道:“我却是个不第的秀才,有无十分好本事.....他却不然,他乃京师棍棒教头,必然好武艺.....再者又闯下弥天大祸......”

王伦此时心中不是不愿意留他,是不敢留他,文中交代了这两点,其一,林冲功夫好,王伦这些人不是对手,那天林冲想造反,杀他王伦富富有余,所以留在什么对自己是个定时炸弹,最后火并小王伦也印证了这一点。再者林冲得罪了高太尉,杀了人家的人,万一人家寻仇,自己这一洼之地恐怕保不住。毕竟这买卖是人家柴进的,真弄丢了,自己没法跟人家交代。

酒席宴罢,命人取来金银和丝绸,好生相劝,无非还是那套老话,本地庙门太小,容不下大神仙,还请您老人家挪挪窝。

若论礼数,王伦依旧很周到,管吃管喝还给钱。可林冲呢,死活赖着不走了。这就好比你安生过日子,突然有朋友引荐一个杀人犯到你家中,你顾念朋友面子,管这人吃喝,完事再一两万块钱给他,可他就是住你家不走了,你说你生不生气,害不害怕。

王伦这时候就犯难了,所以想法挤林冲走,怪只怪自己本是太小,能力有限,在这种性格上自然显得有些“小肚鸡肠”,但在行动上,却是没有任何过错的。


给金银不走,王伦哪白眼看他,嘲讽他,还是赖着不走,王伦就叫他拿个“投名状”来,限期三天,三天拿不来,自己走人。可三天后呢,林冲也没拿出个“投名状”,却依旧赖着不走。那么王伦有没有再逼他走人呢?自然是没有,“投名状”的事,也再也没提,依旧让他坐了第四把交椅,林冲从此才有个安身之处,难道这还不够意思吗?后来林冲一刀收留自己的恩人给宰了,反倒被人说成够英雄,这算哪门子英雄呢,这典型的一个忘恩负的无义小人啊。

所以我们从这些可以看出,王伦并不坏,还够意思,他只是能力差一点,只希望你能在走,你不走,他也不会真的赶你走。

至于为什么偏爱杨志,自然就是我开头那句话“身世清白”。杨志名门之后,他杨氏一门讲的就是忠肝义胆,再者杨志这时候虽然落魄了点,但身上并没有人命官司,不像林冲杀了高太尉的人。若是留下这么个忠肝义胆的名门之后在山上,不但给梁山添了一把好手,日后还可用此人钳制林冲,因为他清楚能跟林冲过招的此时也就只有杨志了。但杨志目标远大,不愿意留下,无奈王伦又是赠金又是赠银好生挽留,最终没有留下杨志,这也算是他一桩心愿未了吧。可如果杨志真留下,估计这本书就要改写了,施耐庵估计也该犯难了,所以留不留不在王伦,而在施耐庵。


大狮


首先,这里的林冲是原著里的林冲。不是影视剧里的那个,对朋友讲恩义,对家人讲情义,不肯伤害老幼,不肯残害无辜的林冲。无论是97版还是11版,还是梁朝伟版的林冲都非常让人同情,让人敬佩。

然而,原著里的林冲呢。鲁智深要救他,他转头把鲁智深卖了。李小二冒着全家人的生命危险,为他刺探消息,他为了不跟陆虞侯正面冲突,拿刀大摇大摆地在街上示威,让陆谦知道“我已经知道你们的秘密了,你们别想害我”,吓得李小二〖捏了两把汗〗。王伦让他杀个无辜路人当投名状,林冲说〖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

只怕没人过〗。杀戮无辜,毫无心理负担,怕的只是没人来让他杀。

谁也看得出来,林冲绝对是个翻脸无情,不翻脸也无情的狠角色。

杨志呢,你可曾见过他杀过无辜?牛二那么无赖地欺侮他,他也是忍无可忍了才杀了他。并且,牛二欺负他,他就杀牛二。高衙内欺负林冲,林冲可是从不敢让他不快的。

杨志,你只要不惹他就是了,林冲却不行,远比杨志难驯的多。

杨志曾经没钱吃了人的炒肉,人给他要钱。换了李逵等人,早就拿板斧砍过去了。杨志却一边说〖下次还钱〗,一边跑出去,因为他实在没钱啊。可以看出,杨志的人品还是相当好的。

反观林冲,在大风雪夜里,他要去人家屋里烤火,别人很热心地给他说〖你自烘便了,何妨事〗。他却把人打走了,把老庄客的胡子都燎了。

这样的人品,实在不让人安心啊。

只能挑一个的话,让谁也得愿意挑杨志啊。

更重要的是,让杨志上山有制衡作用。

杨志是在林冲上山之后来的。林冲本事很大,王伦根本不是对手,朱贵、宋万等加在一起才能对他有点威胁,但作用实在有限。如果哪天林冲决定孤注一掷,他们也没办法。

而杨志跟林冲本事相当,谁也压服不了谁,能形成二虎相持的局面。王伦可以居中搞平衡,拉一派打一派,谁强就削弱一下,谁弱就扶持一下,让他们永远相争,王伦作个总裁判。谁也不敢轻易对王伦下手,因为谁也不知道对方怎么想的,一旦自己想火拼王伦,而对方跟王伦一联手,自己只有死无葬身之地。

这就是古老的分化制衡术。

因此,王伦见到杨志,就像见到救命稻草一样,迫切希望他上山。


待我施为地煞变


王伦主动提出收留杨志,其实还是因为忌惮林冲,想要留下杨志与他制衡。林冲能够坐上第四把交椅就是因为和杨志的一场激斗之后才决定的,王伦想要留下两个人,但是杨志不愿意,只剩下了林冲。这时候满山的小喽啰们都知道林冲的实力了,人人都很钦佩,可以说林冲的地位是自己争取来的,并非是王伦给的。

王伦对林冲就是一种小人心态,说收留吧,成天到晚给林教头脸色看。按道理说,林冲是柴进推荐的,王伦碍于人情不得不将他留下,却又忌惮林冲实力,对林冲蓄意刁难打压。林冲那样懦弱的人,连自己老婆被调戏都能忍,如果不是陆谦的话正好被他听到,他就在懦弱之中被秘密干掉了。林冲这样的性子,能将王伦杀了,可见王伦平时里是怎么对待林冲的。

再说王伦这个人,他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得到了柴进的帮助,柴进不仅仅收留了他,还给了一笔钱助他度过难关。有这般恩情,对待柴进的委托,他应当对林冲多照顾才是。但是王伦不仅仅要林冲纳投名状,还限定了三天的时间。

所以王伦这个人的形象就十分突出了,柴进对他有恩,整个梁山泊的兄弟们都要尊一声柴大官人。王伦平日里与柴大官人书信往来频繁,实际上柴大官人也就拜托了他林冲这一件事,他还做得如此难看,可见他对柴进根本没有什么报恩的情谊在,完全就是摆个样子,保持一个良好的笔友关系,将来自己再遇上什么困难,也好开口。不知柴进知道了自己给林冲找了这么一个出路,他会是多么懊悔。

连杜迁宋万和朱贵都看不过王伦“背信弃义”的做法,王伦不想自己的威望就这么没了,又实在纳不下林冲这眼中钉,于是有了三天纳生辰纲的说法。生辰纲看起来是个必然条件,但是朱贵口中并没有说生辰纲是要限定日期的,还是限定在三天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所以王伦是一个虚情假意之小人,连恩人推荐的人都这样刁难,他收留杨志无非就是看中他能与林冲对抗,两股力量为自己所用,做得是一个帝王权衡术的春秋大梦。

有一个细节也特别有意思,王伦在邀请杨志留下来的时候,满山的兄弟,用的还是林冲的名号:你看我梁山泊还是厉害的,连林教头这般人物都能吸引进来。其实林教头是个好人啊,是被人陷害的……这一段情节很明显,王伦知道整个寨子里最拿出来的人物不是自己,而是林冲,那种忌惮又驾驭不得的心理太明显了。


木剑温不胜


林冲外号豹子头,在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六位,讳天雄星;杨志外号青面兽,在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十七位,讳天暗星。梁山好汉在忠义堂聚义之后,这个座次排名相对而言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凭借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单纯从座次排名来讲,林冲领先杨志十一位,可以说是高出杨志一个阶了。

林冲位列马军五虎将之一,仅次于关胜;杨志位列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在花荣和徐宁之下。五虎将的在行军打仗、冲锋陷阵的武力方面,一定是在八骠骑之上,这么说,杨志还是比不过林冲。两个人曾经打过一架,林冲刚上梁山,王伦要求林冲必须纳下投名状才肯收留,林冲下山劫道,等了三天,等来的就是杨志。两个人话不多说,提了朴刀就斗了起来,五十回合不分胜败,直到王伦和杜迁、宋万赶到,将两人拆解开来。

如果林冲和杨志一直打下去,最后一定是林冲取胜,这一点毫不疑问。林冲倒霉之前,在朝廷干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杨志做的是殿司制使官,官分大小,但是论武功,能够做到禁军教头的林冲一定更胜一筹。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林冲的本事比杨志大。这一点宋江很清楚,晁盖也很清楚,但是王伦这么一个浪得虚名的人,并不清楚。如何看待一个人,决定了对待一个人的方式。在王伦眼里,林冲本事再大,出身低微,而且对他梁山之主的地位构成了威胁;而杨志却是三代将门之后,武艺了得,正好可以用来牵制林冲。

这就是王伦心里打的如意算盘,既然赶不走林冲,那么不如留下杨志和他做对手,两虎相争,他坐收其利。可惜,这个算盘因为杨志不愿入伙梁山坐草寇而落空了。

王伦为什么愿意接纳杨志,却百般不情愿地收留林冲?

最主要的原因是林冲对王伦的老大地位构成了威胁。林冲火烧草料场,杀了陆虞侯等人之后被柴进救了,走投无路才在柴进的举荐之下投奔梁山。王伦蓦然寻思:我只是个不第秀才,没什么本事,杜迁、宋万武艺平常,这林冲是禁军教头,本事了得,如果被他窥破手段,动起手来如何对付?不如发付下山,免生后患。

王伦料想得不错,留下林冲就是留下了一个祸患。后来事情的发展的确如此,晁盖等人上山,林冲一怒之下就杀了王伦。所以说王伦不留林冲,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毕竟自己本事不如人,随时都有可能被林冲干掉。

那么王伦又为什么愿意接纳本事同样比自己和手下的两个小弟高强的杨志呢?还是因为林冲对王伦的老大地位构成了威胁。杨志失了花石纲逃难遇赦,路过梁山被林冲劫道,王伦先见了杨志和林冲斗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败之后,才临时决定要说服杨志留下来入伙的。如果杨志输给了林冲,那么王伦一定不会说让他留下来的话。

王伦心里如意算盘打得很好:如果留下了林冲,实在显得我们本事不济,不如做个人情一并留下杨志,与他做敌。王伦留下杨志并非出于什么好心,而是想要利用杨志,制衡林冲。必要的时候,甚至会联合杨志干掉林冲,消除一个威胁。只是杨志并非走投无路,而是还对官场抱有很大的期望,一个人如果能做官干嘛要做贼,杨志不留在梁山,也很好理解。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不那么关键的原因,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就是宋朝大名鼎鼎的杨家将后代,出身很硬,根正苗红。王伦当年进京城赶考,就听过青面兽杨志的大名,作为一个儒生,王伦对杨志这样正统出身的人本身就存有好感。林冲虽然是禁军教头,可是并没有什么名气,没有祖宗光环作为加持,王伦一开始就不喜欢林冲。

所以杨志和林冲罢斗之后,王伦请二人进入梁山大寨,大摆筵席,左边坐的是王伦、杜迁、宋万和朱贵四个,右边坐的,是杨志和林冲。有一个细节,杨志坐上首,林冲坐下首。

王伦是个落地秀才,没什么本事的人,从他骨子里传统文人对封建权威一位讨好的角度出发,也不难理解他对作为将门之后的杨志的逢迎。

当然,作为第一代梁山头领的王伦先不接纳林冲,后不接纳晁盖等人的行为,并没有做错什么,反而做得很对。毕竟像林冲、晁盖等人,怎么可能会甘心屈居在他一个落第秀才的手下!?这不,林冲后来杀了王伦,奉晁盖做了梁山第二代头领。

END.

温酒读三国,煮茶看水浒。我是博书君,欢迎关注!


博书


水泊梁山最早占山为王的不是宋江和晁盖,而是白衣秀士王伦,王伦是落第秀才,是柴进扶植起来的,想做贼头,没有靠山是不行的。

当林冲和杨志因缘巧合的聚在了梁山之后,王伦笑迎杨志却黑脸撵林冲,这是为什么呢?就让(秉烛读春秋)为你一一解密吧。


话说林冲的娘子被高俅之子看中后,高衙内一直想调戏林娘子,但林娘子誓死不从。为这事,林冲摊上大事了,被高俅陷害,火烧草料场,林冲被逼雪夜上梁山。

林冲上梁山后,梁山寨主白衣秀士王伦百般刁难林冲,让林冲三天之内交出“投名状”。所谓的投名状,就是让林冲在山下杀一个人,表示入伙。

林冲无奈,但接连三天都不忍下手伤害无辜。后来,在山下巧遇青面兽杨志,二人打斗多时,通名报姓后相识相知,英雄惜英雄,携手去见王寨主。

王伦见林冲三天期限已过,仍然交不出“投名状”

,不由分说,就要赶林冲下山。对杨志却热情挽留。原来这其中有猫腻。


王伦目光短浅,不是做大事业的人,他之所以占山为王,无非就是临时糊口饭吃。等以后有了和朝廷摊牌的资本后,投降朝廷是必然的事情。

热情挽留杨志,是为自己留条门路,因为杨志京城有门路,这次丢失了生辰纲,杨志就是打算去东京汴梁活动一下,看是否能官复原职,打点些银两,让朝廷不再追究自己的责任,正好路过这里,被林冲请到了山上来了。

王伦挽留杨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人、曾做制使的杨志身份也不低。

按说林冲曾经也是宋朝体制中人,身份不比杨志低,武功比杨志高不少,林冲才是无家可归之人。

说实话,杨志不一定看得上小小的梁山贼人这个头衔呢。王伦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想留的极力挽留,而对于极力想找个安身之所的林冲却狠心赶走,世界有时真的不公平。


其实说白了,王伦是怕惹祸上身,我们知道,王伦和后来的宋江有得一拼,就是时时刻刻想着诏安,林冲是高太尉的死对头,高俅对林冲是除之而后快,同样林冲对高俅也有不共戴天之仇,王伦害怕以后无法面对高太尉,这就是白衣秀士担心的地方。

林冲“杀人放火带刀入堂”的罪过太大了,留下林冲,惹怒高俅,一但大军杀来,王伦怕带不起这个责任。

王伦的眼中杨志是属于亲朝廷派,而林冲已经成为了反贼,与朝廷对着干了。王伦的面前林冲与杨志不论武力和身份是天然的对手,后来,由于晁盖和宋江吴用的到来,都为林冲说情,既然林冲赶不走,留下杨志正好制衡林冲。

说到底,王伦就是忌惮林冲,林冲是朝廷要犯,加之武功高强,王伦怕压制不住林冲。


再说杜迁、宋万、朱贵都反对赶走林冲,毕竟林冲是他们的恩人柴进写亲笔信介绍的。行走江湖,讲的就是义。

后来,出于义愤,也出于对排座次的不满,林冲手刃了王伦,但自己没有做寨主,反而让给了晁盖,其实这就是林冲没有远大理想的表现,王伦好歹留下了走投无路的林冲,要么手刃王伦自己做寨主,要么忍气吞声,杀了王伦,成全了晁盖,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林冲何苦啊!



秉烛读春秋


别说是林冲了,就算杨志,王伦也是不愿意收留的。

王伦那点心思,不足道也!

要弄明白王伦在林冲、杨志去留问题上的表现,得先看看王伦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王伦自身是个落弟秀才,胸中无甚大志,嫉贤忌能。就看他那俩手下的本事就知道了。


王伦能够成为梁山第一代主人,能够占着梁山这个进可攻、退可守的4A级风景区当山寨,靠的不是自己的本事,而是柴进的扶持与帮助。没有柴进在后面撑腰,凭王伦能把山寨撑起来?


第二,王伦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武不能打、文亦无所长,手下也没能什么能人异士,无非也是和他一样胸无大志、走投无路的流氓而已。当时大宋没有派人剿灭梁山,主要还是因为梁山的旗号太小,为害不烈,疥癣之疾而已。


如果当时朝廷能够派出个把两个能打的,哪怕是象攻打后期梁山的那样的将领,梁山早已经被荡平了。


那么,王伦为什么还要占山为王呢?

一方面,王伦自己确实也是个失败者,混不下去了,只能当个贼。二是王伦根本没有想着要长期当贼,他还是想能够有一些资本,最终能够招安。


明白了王伦的心思,就明白了王伦的表现了。


第一,林冲风雪山神庙爆发之后,下手之狠辣、绝决,令王伦心惊胆战。此时的林冲,脱去心中的枷锁之后,已经再无顾忌。


第二,林冲是禁军教头,属于军中的一流高手,当时梁山所有的将领,估计还不够他一个人杀的。王伦能不害怕吗?再者,时间长了,有林冲这样一个出色的人在,谁能担保柴进不会扶林冲上位?


第三,王伦能够感觉出林冲对梁山自己这些土匪的不屑。这种不屑,是深藏在骨子里的。即便林冲上了梁山。


第四,林冲是朝廷要犯,得罪了高太尉,万一将来消息走漏,高太尉派精兵强将剿灭梁山,他王伦还有活路吗?


象林冲这样武功超绝的出色人才,哪怕没有火并王伦的意思,只要他在那,就会对王伦造成巨大的威胁。这不是选择,这是人心。


所以,无论如何,王伦都不会想留下林冲,也不会留下杨志。

之所以挽杨志,出于两个目的:


第一,杨志的心不在梁山,而在庙堂。杨志自恃出身高贵、家源长久,还是想在体制内干一番事业的,杨志根本看不上梁山之主这个有名无惠的位子。


第二,杨志武功高强,对林冲是个有效的制衡。


第三,杨志和王伦有共同的理想,都想时体制内。


两相比较之下,所以王伦才会挽留杨志。但是,如果杨志真要是留下了,王伦估计也会头疼的。


对于比自己牛逼太多太多的人,还是放下身段让他当大哥吧!保全身家性命。运气好的说不定还能跟着混得风生水起呢!


脂肪故事


如果单单来看王伦和宋江,两人做个比较,武功才干眼光,宋江就比王伦厉害多少?还真不见得,可是两人的人生经历怎么就差距那么大呢。我觉得根本就在于舍与得上面。

这个宋江就是一个押司小吏,相貌丑陋,地位不高,为什么就在江湖上博下了那么大的名头,其实说白了就是四个字:乐善好施。这里暂且不管宋江是真心还是有目的,你看宋江见了人就送银子,他给人银子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表现的十分诚恳,真心实意的要给你钱花,难怪受过他恩惠的人无不交口称赞,感激涕零。宋江当了头领之后,碰到个能人上山就会做出个样子要让出老大位子,显然,他这只是做做样子,因为没有哪个老实人真会去坐这个位子。可是他每次都这样,见人就拜,动不动就哭,姿态低的不能再低,好像这一切都是发自肺腑的,人家就算看透了,心里也觉得舒坦啊。所以就算好多好汉都是被宋江坑蒙拐骗上山的,最后也都对宋江心悦诚服。



说了这么多宋江,就是想说说王伦。王伦好歹也是个读书人,这读书人里面的胸襟气度一点学不到,那酸腐气息却学了一大堆。这个王伦作为一个文化人,一个土匪老前辈,又有柴大官人当靠山,似乎前途光明,但实际上呢。当时的他有啥呢,除了自己和小喽啰,就两个手下,这两个手下绰号很厉害,一个摸着天,一个云里金刚,名头很响,人高马大,但却是银样蜡枪头,本事平常,更悲催的是这两人压根也不是他心腹。这就足以说明王伦不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御人本事,都不咋地。

这样的一个山头,虽然算是个老资格,但是毫无人才,毫无发展前途。往上说,随便一个知州派个兵就剿灭了,往下说,随便来个强人就可以干死这三个头领,自己独霸山头。这时候的王伦无论是说自保还是发展,都要一样东西,那就是人才。

后来林冲来了,后面还有柴大官人的关系,如果王伦是个心胸开阔有见识的人,应该大大欢迎才对,如果他跟宋江一样,林冲来了主动让位,林冲孤身一人,还真的会去坐那把交椅,肯定不会,反而会对他感激十分。就算王伦没有心胸,有点手段的话,他明面上也应该交好林冲,实际上去架空他,为他所用。可是他干的是啥呢,各种刁难啊,还非要林冲杀个人,立个军令状,目的就是赶林冲走,怕他威胁自己地位。林冲本来媳妇保不住,自己被陷害,郁闷的不得了,王伦这么一搞,他更是气死了,就等着机会要收拾王伦呢。

林冲为了这个军令状,遇到了杨志,两人干了起来。王伦看两人打了许久,跳出来装好人,极力拉拢杨志,林冲如何看的不明白,王伦这是憋坏要对付我呢,对王伦的怨恨到了极点。王伦拉拢杨志想牵制林冲,他自以为很高明,实际上愚蠢至极。首先林冲来了这么久了,他作为一个寨主,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却无法另一个林冲折服,他又凭什么就认为自己可以另一个与林冲本事差不多的杨志折服呢,王伦哪里来的自信?其次林冲好歹认识久了,性格脾气都清楚了,杨志以前从没见过,你王伦如何知道这杨志是什么人,没摸清状况就胡乱拉拢,实在可笑。再有一点,王伦之前统共就管两人,加上林冲不过三个,需要搞得那么复杂嘛。


综上,王伦想留杨志而不喜欢林冲,只是他一厢情愿自己的幼稚想法而已,他觉得既然赶不走林冲,那就留下杨志牵制他,但他也不想想他能控制得了杨志吗?结果杨志志不在落草,他也没留住,却更惹得林冲怨恨。后来呢,晁盖一伙人来了,那可是有文有武,还加个大法师,个顶个比他们自己强,人家略施小计就让本来怨念颇深的林冲爆发了,最后王伦被林冲干死了,可怜可悲。


一览众河小


梁山好汉里没有完人,包括我最喜欢的武松,最佩服的鲁智深和石秀在内,他们都有让人称赞的地方,也有让人不齿的地方,林冲也一样。

有人说过“淡仇者必寡恩”,这一点在林冲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的。其实在原著中,林冲的形象远远不是一个英雄好汉,施耐庵是拿林冲当个反面教材,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

第一,面对强敌,不敢亮剑

小衙内调戏了林娘子,林冲得知是高太尉家的衙内后选择了容忍。自己的老婆被调戏,我想换做是你,你会选择容忍吗?

容忍了也就算了,到最后林冲还来了一出休妻。林冲发配沧州只是服刑,又不是去死,根本谈不上生死决别。林教头“误入白虎节堂”闹得人尽皆知,高俅以及高衙内在白虎节堂之后,相对已经收敛了,这时候林冲闹一出休妻是什么意思?休妻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告诉别人,我跟我娘子已经没关系了,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吧!

我们都说林冲英雄气短,然而最后休妻这出恐怕会侮辱了英雄气短这四个字了。

第二,面对弱小,任意欺凌

林冲一出场,施耐庵有过这么一句来描写其形象: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

乍一看以为林冲是文武双全,其实他压根算不上书生,而是一个急躁自我的武人性格。在梁山同类武夫中,林冲倒是和李逵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林冲不是不会杀人,也不是不敢杀人,更不是不忍杀人。只是,我们的林教头若是杀人,需要明确的动机和目标。他的外号叫“豹子头,不是”山鸡“,抡起刀子胡砍,这不是林冲的性格。

上梁山纳投名状,在我们看的各版电视剧中林冲显得左右为难,这不过是通过影视拍摄的手法来塑造出人物的层次感。在原著中,林冲可没显得那么纠结,答应王伦的条件是相当爽快的。能上山,即便对面是手无寸铁的妇孺,照样OK。

同样,林冲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精细。虽然林冲是“豹头环眼”的小张飞,但其精细程度恐怕差太远了。带刀入白虎节堂,称得上精细?早就能干掉王伦,最后却被吴用当枪使,称得上精细?身不由己,命运总是放在别人的手心里,称得上精细?

对比一下鲁智深夺宝珠寺一节,只怕林冲的精细程度连他徒弟曹正都不如。什么是精细?我来告诉你。

武松为兄报仇,一步步搜索证据,每到一个重要的结案环节都要旁人见证。走到飞云浦,看押送官人脸色不对早做提防最终成功反杀,喋血鸳鸯楼前行入内杀光所有见过自己的人,然后再直击目标,这叫精细。

石秀为证清白,杨雄家外埋伏多日精心布局。即便人杀完了仍不忘制造社会舆论,怎么干怎么撤都想明白了,这叫精细。

第三,面对恩人,不思回报。

风雪山神庙,林冲快意恩仇。上梁山后虽然王伦屡次为难,可毕竟也是收留了林教头,算是其恩人之一。如果说王伦被火并是咎由自取,林冲在面对另外的两位恩人——柴进和鲁智深,也不算厚道。

大闹野猪林,可以说如果不是鲁智深的出现,林冲应当在这里就杀青了。鲁智深一顿禅杖把董超和薛霸收拾得服服帖帖,这个时候董超和薛霸问鲁智深在哪里高就......鲁智深答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什么?莫不去教高俅做什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

按说林冲应该比鲁智深更加细致,这个时候却异常无脑。鲁智深话音刚落,林冲补了个刀:“这个直得什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自此之后到梁山南征,鲁智深从“兄弟”改成林冲“林教头”。在林冲眼里,仇恨都是小事情,一心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恩”这个汉子,也或许他就没有字典。

第四,面对同仁,嫉妒争宠。

宋江带兵大战关胜时,吴用赞叹关胜:“将军英雄,名不虚传!”这句话惹恼了林冲,林冲说:“我等弟兄自上梁山泊,大小五七十阵,未尝挫了锐气,军师何故灭自己的威风!”关胜点名要宋江上前,秦明怕宋江有险情,第一个出马,大战关胜。

这一点合情合理,秦明是先锋将军。然而,林冲也冲了上去。宋江怕秦明和林冲伤了关胜,就鸣金收兵。宋江对阵中的秦明和林冲说:“贤弟,我等忠义自守,以强欺弱,非所愿也。”

宋江的意思很简单,以多打少不是好汉所为,间接地批评了林冲的行为。林冲听到吴用表扬关胜就生气,怕秦明得功勋就未经批准出战关胜,这是明显的嫉妒心作祟。作为北宋武术节的名流,林冲早就能够看出秦明和关胜单挑的结果,还非要上前,着实令人费解了。江湖有江湖的规矩,你当时斗地主吗?

很多人研究水浒人物喜欢从权谋和厚黑来,笔者也不例外。只不过,就林冲这个人物,从权谋和厚黑来研究的话,纯属是贴金了。

因此,这四大缺点令林冲难称英雄好汉。希望您能重新捋一下林冲的这四大缺点,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千万要远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