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到底是禅让,还是逼宫?

山兮水兮


虞舜禅让被传为美谈,其实在我看来不过是政治需要和教化需要而已。传承和禅让在无数次历史时光中都被后世史学家和学者进行过艺术加工,目的无非是以史为鉴奉劝君子教化民众,最终目的不过是儒家治国理念的美化于传播。

作为美德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但真相往往让人寒心,不过是包装过后的政治斗争而已,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世间的道理是不会变的。

下面我们一起剥丝抽茧看看真相吧

史书载:尧在16岁时就显示出了杰出的能力,也因此在初三这个年纪,就被部落族人推选为领袖,这一成领袖就一口气干了70年,直到86岁那年,因为年老体衰,觉得该换人啦。于是便聚集族人,让他们推举贤能的“接班人”。

老大要退休,还要下面人选新的接班人,这是好事情。于是大家就各抒己见,最后一致推荐品德兼备的舜,而尧为了对舜加以考察,或者说其他目的,首先就召女婿,一口气将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全嫁给了他。

舜吗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个另类,因为天生重瞳(有可能是白内障)。这个缺点让他从小在家就不受待见,家人几次都想谋杀他,但舜很聪明,每次都死里逃生。不仅如此,他还以德服人对父母更恭敬,对同父异母弟弟更关心。

如此高尚品格,让舜获得尧的信任,在加上是女婿,于是通过考察期,尧把治理天下权力交给他,自己去养老。八年后,尧94岁高龄去世了,舜就正式做了帝王。

这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尧舜禅让”故事,也就是所谓的“举贤说”。

可惜美好的故事都破绽百出。

荀子在《荀子正论》中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法家韩非也说,尧舜 “禅让”,是“臣弑君”。他在著作《说疑》 中写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架,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唐代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中也说:“舜放尧于平阳”。意思是说舜夺唐尧帝位后,把尧流放了,又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并非传统史书上所记载的是病死的。

许多让都对尧舜禅让行为提出质疑,那么我国最早有关尧舜禅让记载是在何时呢?

据史料看,最早“禅让”记于《尚书》《尧典》。除《尚书》外,提到“尧舜禅让”的还有《论语》 《孟子》。

而《论语》中关于尧禅让于舜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后人附会之作。而孟子本人其实对“禅让”这事态度是非常暧昧的。

孟子高徒万章曾问:“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章又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孟子曰:“天与之?’

后代无数学者也对尧舜行为表示怀疑

据《史记》记载,舜取得行政管理权后,便开始“举十六相” “去四凶”。

所谓“举十六相”,就是舜把被尧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惜” “八元”同时启用了。这些人原本都是尧的反对派。

所谓 “去四凶”就是把尧宠信的浑沌、穷奇、祷杌、饕餮,同时除掉。

这一举和一去,不就是政治斗争吗?举出的16相就是自己新的统治班底,而去掉的四凶就是原来的元老派,经过这一系列政治准备,舜彻底将尧架空,于是他就开始了自己的举措,那就是“软禁尧”谁都不能见尧,被软禁的尧无奈,只能宣布传为于舜,不仅如此,还将对自己位置有威胁的尧的儿子流放到丹水。

通过一系列权利斗争彻底获得权威的舜开始啦自己的统治,不过几十年后其实他的结局也不好,自愿禅让不过是被迫,这点可以从舜最后的死法看出来。

历史书上记载舜的是这样死的。

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葬于儿嶷山。

这句话也是错漏百出,一个帝王,死在南巡道路上,感觉和秦始皇类似吧。绝对死于非命。

真相其实不过如下

表面看舜是个能体察民情的好领袖,晚年还到处视察,南巡到苍梧地区最后不幸病逝。

听到舜死的消息,他的两个老婆“娥皇女英”跟到苍梧,却抱竹大哭,双双投水自尽。

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时的苍梧之地不过蛮荒之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有必要南巡吗?还是在100岁的年纪?老婆孩子还不跟在身边。这绝对有问题啊。

那么不是南巡到底是什么?

其实无非是是逃亡或者流放,绝对如此没有别的解释。

首先:只有逃亡的人才会慌不择路,到处跑,连家眷都不带。

其次:只有被流放的人,才会去蛮荒之地,家眷也不能跟随。

那么以上目的为何?不过是为了争夺权利而已。

由此可见:所谓的“禅让故事”不过是被美化的政治斗争而已。真相不过是“尧”被软禁,最后传为给舜,以求自保,而舜更惨,被流放或者说被追杀,无奈死于异乡。

最后获得“舜”权位的“禹”终于学聪明啦。什么鸟禅让,我不让啦,玩表面功夫累不累,谁实力强谁是老大。于是废除“部落选举”开始一家专政,建立夏朝。

探究过历史真相之后,其实政治的核心绝对不是所谓美德,而是实力。就像后来曹丕代汉说过的话一样“今日方知上古禅让之真谛。”这真谛是什么,以权势相压迫之后的所谓名正言顺而已。。。

事情就是这样滴!


阿斗不傻


尧舜禹禅让的故事,一直被后世津津乐道。中国古代是祖先崇拜,作为祖先里最好的政治样板,尧舜禹的禅让一直被后世拿出来说。很多大臣在劝说昏庸君王的时候,都以尧舜禹时期的政治作为榜样。

但是在今天,却出现了另外一套理论。很多历史大咖们、教授们都在煞有介事地说,尧舜禹时期的禅让是假的,是被后世美化了的,真实的情况其实是逼宫。

(尧帝塑像)

那么,这些历史大咖们、教授们的说法对不对呢?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需要把“尧舜禹禅让如何成为美好的政治样板,后来又如何被人认为是逼宫”这一历史脉络理清楚。

尧舜禹禅让,作为一种美好的政治样板,最早大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尤其在儒家的典籍中。那时候,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或者是其他儒家学派传人,当他们在给君王讲话的时候,都会讲尧舜禹时期的事情,他们的仁政,他们的禅让。其他学派也有讲这个的。法家的商鞅最早去见秦孝公,给他讲的就是尧舜禹的事情。

为什么尧舜禹的故事,在那时候突然火起来了呢?原因就在于那时候天下大乱,纲纪不在。所有的诸侯王都不再尊奉周礼,而是拼武力,拼霸道,以把别的国家灭亡,扩大自己的版图为能事。反而是,如果有君王要学尧舜禹的禅让,必然会坏事。

燕王哙就曾经学过尧舜禹,把自己的国君之位禅让给宰相子之。结果燕国差点被齐国给灭了,后来要不是他儿子燕昭王励精图治复国,燕国可能就不存在了。这件事,在当时成为国际上的一个大笑话。

还有就是秦孝公想把国君之位禅让给商鞅。商鞅当时推辞了。不过秦孝公的儿子秦惠王因此怀恨在心,登上王位以后,就借口把商鞅给杀掉了。这件事也被认为秦孝公很傻很天真。

(舜帝画像)

可以说,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君王的得位方式,不再是看君王的德行,而是看君王的武力。

后来秦始皇当皇帝,以及刘邦建立汉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一直采用的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得位模式。

为什么我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得位模式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呢?其实除了尧舜禹时期,此后的夏商周上古三代。一个朝代代替另外一个朝代,虽然也凭武力,但是,一个君王能不能坐稳,还是要看他的德行的。周武王伐纣,所有的理由都是纣王这个人无道,德行不好。而且周武王取代了殷商以后,他并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而是把殷商的祖籍地封给了他们,宋国的祖先就是殷商。

封建社会以后,这一套完全变了。此后也有过禅让的事情,比如说王莽得位、曹丕得位、司马炎得位、赵匡胤得位等等。打的旗号虽然是禅让,其实是暴力。

正因为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发生了那么多的禅让事件,几乎没有一件是真正的禅让,都是逼宫的结果。所以,我们的历史大咖们、教授们就用这样的思维去反推尧舜禹时期,觉得尧舜禹时期的禅让,也是逼宫的结果。

这显然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了?我觉得是我们的历史大咖们、教授们没有搞清楚尧舜禹时期和封建时期两种得位模式的根本区别。

(禹帝画像)

尧舜禹时期的得位是能人模式。比如说你能治水,比如说你能治病,比如说你发明一种新的生产技术,比如说你能打败其他部落保护本部落百姓的安全,你是能人,老百姓就拥护你,不会再去拥护其他没有能力的人。

那时候的百姓为什么拥护能人呢?因为只有能人,才能给本部落的人带来食物,带来安全,带来健康。否则,你这个部落就算不自生自灭,也会被其他部落给兼并。所以,老君王把王位传给能人,也是不得不做的一个选择。

当然了,也有人可能说,老君王在传位的时候,有些心不甘情不愿。比如说,尧其实不想把王位传给舜,而想传给他的儿子丹朱。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自私的心,任何人都有。但是,假如尧想传给丹朱,老百姓不服呀,大家不去拥戴丹朱呀。也就是说,舜用不着逼宫,老百姓就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所以,认为尧舜禹禅让是逼宫,这是以后世小人之心,度先贤君子之腹啊!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个课题很大啊,可以写一篇3万字左右的论文了。

一、黄帝到尧期间的传承

图:五帝时期传承图

注:黑色线条为血缘传承关系,红色箭头代表天子传承关系。

1、看起来传承有些混乱,有隔代传承、叔侄传承、父子传承和兄弟传承等多种方式,但整体都是在轩辕黄帝的直系血亲内传承,在尧之前不存在禅让制度。

2、这么传承有其合理性:(1)服务型政府,掌握祭祀、历法、生产技术等智慧,需要指导内部及各诸侯,继承人年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2)当时的社会平均寿命还是比较短的。

二、尧舜禹所谓的“禅让”制度

1、尧“禅让”舜的存疑:

(1)选择舜成为继承人候选人存在疑问,详细分析可在今日头条搜索文章《尧禅让舜:举贤VS唯亲》。

(2)对舜的考核过程存在疑问,详细分析可在今日头条搜索文章《历史上第一位管理培训生》。

(3)舜在代理国政期间清除异己,扶持自己的实力,背后都有尧的支持,也是存疑的。详细分析可在今日头条搜索文章《没有对错,只有成败》

2、舜“禅让”禹的存疑:

(1)禹成为天子,很可能是因为自身实力强大,通过政变夺取政权,而不是舜“禅让”的,详细分析可在今日头条搜索文章《舜到禹:禅让OR政变》,补充阅读历史文章《大禹治“水”》《别人当面骂你,你可能都听不出来》。

(2)时间的问题。仅以《史记》中的资料来说明。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十七年而崩。——《史记·五帝本纪》

尧和禹是同一辈的,尧当天子118年,服丧三年,舜在位39年,这就160年了。高辛和挚在位时间《史记》中没有记载。如果最大可生育的年龄为60岁,鲧和舜都是老来子,在舜死的时候,可计算的,禹已经100岁了。如果再加上高辛和挚的执政时间和服丧时间,差不多80年左右,那就得180岁左右了。以这么大的年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政府职能定位来看,是死是活都不一定,即使活着,传位给他是不太可行的。而且禹在执政后10年,也就是113或193岁的时候还去出巡,也是不太科学的。

三、禹之后的传承

(1)禹虽然有禅让给皋陶、益的动作,但实际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详细分析可在今日头条搜索文章《权力过渡的艺术》

(2)启开创了夏朝,夏朝基本上是父子传承制度,只有两个兄弟相传,后一个后来还又还政给哥哥的儿子。

(3)禹之后没有禅让制度。

结论:尧、舜、禹之间禅让的传承制度是存疑的,很可能是后人理想的君主传承制度,类似现代的选举制,附会在古代圣君的身上。

评论:可能是历史资料有限,但作为史官,不确定的可以不写出来的嘛,听到什么就记录什么,而不加思考确认,误导后人,这是不合适的。

在机构做事也一样,“我听说”是不能拿来作为决策依据的,到底怎样呢,需要去验证和思考。可以不说,但说出来的话,一定要确定详实。而作为决策者,核心能力之一就是信息的处理能力。


师说历史



答:《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中有语云: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尧、舜、禹时代,那是一人受役于天下人,奉行的是禅让;后世却是以一人而驱役天下人,所以产生了逼宫之论。

时势已易,环境不同,以此时此境的人很难理解彼时彼境的人的想法和做法的。

举一例,战国以后,兵家奉行“兵者诡道也”,用兵必须善于使奸、使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无所不用其极,尽一切可能把破坏力发挥到最大,尽一切可能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不但白骨遍野、流血漂橹,焚宫毁室,拆城平楼之事也屡见不鲜。

所谓“慈不掌兵”是也。

但这种行为和思想,在春秋以前,是要受到鄙视和谴责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贵族的游戏,只有士以上阶层才能挥戈驱车走上战场,下等平民包括奴隶,人家根本就不带您玩。

而且,打仗也有诸多讲究,比如“不重伤”(不打受过伤的人)、“不禽二毛”(不俘头发斑白的人)、“不以阻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不鼓不成列”(不攻打还没有列阵好的敌人)等等。

此外,还要求不能趁敌国国君去世举办丧礼的时候发起攻击,也不准趁敌国闹饥荒的时候发起战争。两国交战,失败的一方,逃过一百步就不用再逃;得胜的一方,追击了五十步就不能再追。

晋楚邲之战,晋国军队被打败,还没逃够一百步,战车陷进了泥坑,动弹不得,追上来的楚国士兵为了让晋国人逃离出一百步范围,积极帮晋国人抽掉战车前的横木,协助晋国战车逃出了泥坑。

看,这样的战争真是“君子之争”,绅士风度十足。

晋国士兵逃出了楚军追击范围,为了挽回面子,还说什么“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说逃跑还是楚国人有经验。

而就算真正到了生死关口,参加战争的士族也能保持着优雅的贵族风范,如公子成与华豹在战场上狭路相逢,华豹率先射了公子成一箭,没有射中,又抽出第二枝箭准备再射。公子成不满,大呼:“不更射为鄙!”按照当时的规矩,应该是你来我往,双方一人一箭交替攻击的。华豹听了之后,就放下了弓箭,让公子成回射,结果就被射死了……

以上战场上的表现,以后世人的眼光看,根本就理解不了。

甚至,春秋末期、战国初的人,都觉得可笑了——宋襄公当时就被人笑话了一辈子。

同样,本来尧、舜、禹时期的禅让都是很真诚,很有道德范的行为,但后世人眼中的禅让、或能看见有详细记录的禅让,那是王莽、曹丕、刘裕、朱温等举着屠刀式的、血淋淋的禅让,就想当然地认为尧、舜、禹的禅让是一种赤裸裸的逼宫了。

而当历史上燕王哙要禅让国君之位给宰相子之、秦孝公要禅让国君之位给商鞅,他们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类似宋襄公一样的嘲笑。

甚至,刘备在白帝城真心实意的托孤,也被人认为背后埋伏有刀斧手——一旦诸葛亮出声应允,马上就会人头落地。

这些,都是在以己之心来度古人之腹。

说到这儿,我知道,可能会有人拿《竹书纪年》来说事。

说《竹书纪年》的《五帝纪》可不是写了吗?“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这不是逼宫又是啥?

其实,《竹书纪年》也不过是战国人的作品,类似的记载,也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韩非子•说疑》不也写了吗?“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想想看,春秋末期的宋襄公都会遭到战国人的无情嘲笑,则战国人又怎么能理解上古时期尧舜禹禅让行为的纯粹性呢?

最后想说的一句,古人的思维也许没有我们现代人复杂,则我们现代人就不要轻易地以今度古,以现代狭隘的眼光揣度古人的行为和制度。


覃仕勇说史


禅让的意思是把自己的位置主动让给品德高尚而又能力出众的人,是一种温和的权力交接方式,在上小学的时侯,历史书上写着尧禅让给了舜,舜禅让给了禹。


《尚书》的《尧典》中有一则小故事,尧在位70年后,他的儿子丹朱不成器,不得百姓爱戴,舜是尧的女婿,能力出众,帮助尧处理政务,但他然推荐丹朱治理南河8年,直到贤能之人和百姓都向舜靠拢时,尧才叹息道“此乃天意啊!”尧断绝了让丹朱从政的道路,让位于舜。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说,舜逼尧,禹逼舜。舜即位后,立即除掉了共工,终,鲧,欢兜等一拔在尧在位时的名臣,使天下臣服,所以说是有权力斗争的。

由于舜处死了鲧,而鲧又是禹的父亲,禹因治理黄河水改道有功而登大位,禹登上大位后,强令舜南巡而不幸病死途中(史记书)。实际上是流放,舜当时年老体哀,结果病死在长江边上。而他的両个妃子娥皇,女英都不在身边,“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这就是萧湘竹的由来。舜死得如此孤独,又如此奇跷。

记得《三国演义》上有一段,当时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了曹丕,曹丕说“舜禹受禅,我今方知”他知道了什么?他知道了,禅让那件华丽的外衣下面,是谁的实力强,谁就登上那个位置。


关山明月779


先秦儒家以尧舜为榜样,认为他们禅让天下,是圣人。尧舜禅让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成为中华民族的信仰之一。

然而西晋时出土的《汲冢竹书》中却记载,舜和禹通过政变、逼宫篡权夺位,并囚禁了上一任君主。

很多人看了之后,大骂儒家是骗子,认为逼宫政变就是尧舜禹政权交替的真相。但问题是《汲冢竹书》的年代也是战国,如果你认为儒家的记录不可靠,又凭什么认为竹书上说的就是真相呢?

其实,不论是禅让说,还是篡位说,都是用后来的政治制度去臆测尧舜时代的政权交替方式,只是为了阐明论说者的政治理想,可能都不是事实。

尧舜时代,尚不存在后世的国家,只有一个个部落,尧舜禹都是部落联盟的盟主,并不是后世想象的天子。部落联盟定期或不定期推举盟主,轮流执政,这并非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是在各原始部族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制度。中国周边的各少数民族,都有过类似的情形。

如《新五代史·契丹传》中记载契丹最初的社会形态是

其部族之大者曰大贺氏,后分为八部。……部之长号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统八部。至其岁久,或其国有灾疾而畜牧衰,则八部聚议,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为约本如此,不敢争。

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也都有过类似的制度。如果以中华文化的视角去看,这岂不就是禅让吗?

当然这种制度是很原始的,当这些民族逐渐发展壮大并接受了中华文化后,无一例外抛弃了这种制度,变成了世袭制。

因此尧舜禹的政权交替,你可以说是禅让,但可能并非儒家想象的那么高尚,只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政治制度而已。裘锡圭《中国出土文献十讲》曾据遂公盨铭指出:广泛流行的禅让说很可能保留了远古时代曾经实行过君长推选制度的史影。

当然,尧舜禅让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一,成了中国人的信仰,对此我们也不必非要辨个明白,事实上根据现有的材料也根本说不清楚。

所以我认为,尧舜禹是禅让,而不是逼宫篡位。



梦露居士


《史记》说是尧舜禹禅让,《竹书纪年》说不是,《韩非子》说是逼宫,甚至李白的诗也隐约说是逼宫。湘妃竹上为什么是湘妃泪?舜一大把年纪,退休后不在中原安度晚年却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湖南,不太合乎情理。当然,也可以辩说是舜品德高尚心系边疆。

《三国演义》里,曹丕强迫刘协禅位后说,终于明白尧舜禹禅让是什么回事了(舜禹禅让,我今方知)。龙久于池觉得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存在的,甚至有隆重的禅式仪式,但就像汉献帝刘协禅位一样,再隆重的仪式也改变不了“被禅让”的本质。

统计局的数据清晰地雄辩地说明大家收入都涨了,而你却嘴里说心里也说工资没涨。官方的统计局没错,就像太史令司马迁没错一样;你的工资条和银行卡都证明你没哭穷,就像韩非子没撒谎一样。为什么,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在禅让仪式上满面笑容,在禅让仪式前满眼泪水,尧禅让后被关起来,舜禅让后被流放。这并非不可理解。尧舜禹时期完全是父氏社会,私有观念也很长时间了,对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认识不再单纯原始,部落、部落联盟或国家雏形之间的利益矛盾是存在的,部落首领们的政见也未必一致。人类从蒙昧到开化,必然伴随着个人权力野心的出现,同时圣明和优秀的标准也不唯一,禅让制会越来越让有些人不服气。

有财产留给儿子的意识,就会演变出权力留给儿子意识,当然这种意识演变有一个过程。禹的儿子启无视禅让制度,夺权建夏,这种行为不应该是没有过渡地凭空产生,而应该有思想的铺垫。龙久于池认为“尧幽囚舜野死”的假禅让,就是武力夺权和权力世袭的演变过渡期。尧舜禹之前,部落联盟的首领禅让制度或许是真的,或许已执行了很多代,到了尧舜禹时变味了,到了启时就被扔了。

启扔了禅让制,捡起世袭制。但后世有人天真地捡起禅让制,这就是燕国哙禅让,燕国因此大乱。和燕王哙一样,古人很多人对禅让制充满向往,儒家更是不切实际的美化禅让的尧舜。杜甫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尧舜禅让是文人对圣明的心里寄托。

尧舜禹禅让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历史真实性并不重要。

在信息不通畅、交通不通畅的上古时代,尧舜是很愉快地禅让还是被迫禅让,这种政治秘密现在没办法考证,除非当事人托梦。


龙久于池


可以这么说在魏晋政权更迭之前,世人都以为尧舜禹之间的领导转化是通过禅让来实现的,这也是儒家孔子一直所提倡的天下有德者居之,另外在传统儒家思想中,禅让一直都是圣贤明智的象征,尧舜禹的禅让,正好符合孔子所追求的圣人治国的道德思想。

可偏偏在西晋的时候出土了一个先秦时代的书籍即《竹书纪年》,这里面记载尧舜禹取得天下是通过逼宫来实现的,一下子粉碎了人们的认知,然后就有了后世关于题主所说的争议。


其实在这个争议之前曹丕通过禅让取代汉献帝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他作为帝王,这时的一句话意义不言自明,即曹丕认为古代一直所说的禅让原来不过如此。

再后来竹书纪年的记载似乎验证了曹丕所说的话,然后就有一部分人认为尧舜禹的禅让只是胜利者编织的美丽谎言,因为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几千年的发生的事,谁又能说的准呢?也许野史即是正史。其实我们除了有批判的态度之外,心向阳光,心存美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尧和舜之间不好讲,舜和大禹之间,从现存的史料分析来看,还是有很强逼宫意味的。

为什么会这么说,下面将结合史料,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舜和大禹之间的权力更迭。

  • 大禹治水,历经13年,取得全面成功,也获得空前的社会威望——功高震主。

  • 大禹举行涂山大会盟,最高盟主舜帝居然没有参加,权力开始被架空。——大权旁落。

  • 治水总结大会,大禹和最高司法官皋陶结成政治联盟,确认自己的治水功绩。舜帝沉默寡言,也只能顺势而为,承认既成事实的大禹权力地位。——这是逼宫。

  • 大禹以特殊方式胁迫各族群首领站队,舜帝的儿子商均无法对抗。——顺利继位。

大禹治水,大获成功

这次治水,是一项规模庞大,历史长久的工程。其中所需要的社会动员深度,各方协调方式、种种社会组织法度、实际施行能力,即或在今天看来,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


依据星散的史料,大禹治水的组织情形,大体如下:

大禹发动了天下各大族群参与治水,在领导层形成了以大禹(夏朝奠基者)为最高领袖,以殷契(商朝先祖)、后稷(西周先祖)、伯益(秦朝先祖)为辅助的领导集团;在治水力量架构上,则形成了以禹族为核心力量,以其余三族群为主干力量的某种社会组织形式。

看到了吧,这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的权力和组织架构,夏、商、周、秦四大族群全部参与治水,并且以大禹为最高领袖,掌控全局,而且掌控了13年之久,这对舜帝的最高盟主权力不可能没有冲击。就好比一个皇帝将所有的军政大权交给一个大臣去主宰13年,13年之后,权力轴心能不发生漂移吗?

更为可怕的是,掌控天下核心力量的大禹取得了治水的巨大成功,同时也获得了空前的社会威望,这就不仅仅是功高震主了。人心向背,权力漂移,势必在所难免。

涂山大会盟

治水完成初期,大禹立即以在治水中形成的巨大威望为基础,大会天下族群首领于涂山。文献的记载是: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这次会盟相当成功,各族首领都来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很有点像春秋霸主会盟的意味,但是当时的最高盟主舜帝居然没有参加。这显然不是寻常的以最高联盟权力名义召开的天下会盟,而是以大禹治水权力机构名义召集的首领会盟。在整个社会意识还处于相对朴实甚或蒙昧的近古社会,这是极其反常的政治事变。应该可以说,涂山大会盟,标志着舜帝的大权开始旁落,而大禹的权力基础正式形成。

治水总结大会

治水完成之后,舜帝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小型总结会议。这次参会的只有四个人:舜帝、大禹、伯益、皋陶。其中,大禹与伯益,显然是两个治水的汇报者。皋陶,则是当时权力很大的最高联盟“大法官”,似乎担负着某种仲裁职责。

值得注意的是,大禹、伯益、皋陶在整个会议上相互呼应,一唱一和,我们有理由相信此三人已经结成了高层政治同盟。这次重要会议,实际上成了皋陶的颂扬会和大禹本人的表功会。舜帝全程则沉默寡言,最后也只能顺势而为,承认大禹治水的巨大功绩和已成为既成事实的大禹权力地位。

文献记载的皋陶赞美大禹之词:

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於!在知人,在安民。行有九德,百吏整肃,五刑五用。

接着的事实是:

  •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这就是说,皋陶开始以最高联盟权力的名义下令:全社会必须服从大禹,否则,以刑罚处置!

  • 随后,“帝舜荐禹于天,为嗣”,这就是说,舜帝举行了祭天仪式,将禹的功业告知了上天,并正式举荐禹为自己的最高权力继承人。

从总总迹象看来,这不就是逼宫么。

政治站队

据史料记载,舜帝三年葬礼之后,大禹避开了居住在联盟中枢的舜帝的儿子商均,离开了联盟权力所在地,搬回阳城老家去了。结果是,所有族群的首领,都没有去朝拜居住在最高联盟权力所在地的商均,反而都赶到阳城来朝拜大禹了。


这个事情,表面上看似大禹的与世无争,实际上,意图很明显,就是迫使天下各族群站队。因为此时的大禹不仅大权在握,又有皋陶的鼎力支持,应该是相当自信的。否则,不如言,刑从之。

从以上分析来看,后期的舜帝不仅大权旁落,自己的儿子更是无法和大禹抗衡,并且大禹也采取了一连串咄咄逼人的动作,有明显的逼宫意味。此时,看清形势的舜帝,唯有顺势而为,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积翠古亭


如果按现在人的口吻来说确实是逼宫。

最早的部落首领是帝喾(ku),子姓,后来帝喾的儿子帝掣继位,唐地的放勋趁乱夺取了首领,并与东夷生番的后羿联合干掉了东夷熟番十日部落,而这位谋反的放勋就是被儒家称颂了几千年的

尧!

后来,尧在大西北争取民心,一位贵族后代,重华看准了这个机会。重华的童年灰常的惨,老爸是瞎子,后妈天天欺负他。但是他还是很孝顺,照顾他的混蛋爸妈很是仔细。之后,重华就开始像竞选班干部似的四处宣扬自己的感人的美德故事,逐渐在部落里获得了威望。

尧一看,诶这小子不错呦,于是一感动,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重华,把重华提拔为自己的小弟。

重华的野心开始显露,此人没事就制造舆论攻势,找一大帮百度水军,让自己和尧的儿子丹朱都上了热搜:

惊!重华童年竟如此悲惨,孝心令人双泪俱下。

爆!丹朱竟不学无术,官方爆料丹朱继承首领之位无望。

最终,显而易见,重华发动政变,这位重华就是被儒家称颂了几千年的

舜!

可惜的是,尧在位时,曾派了一个治水高手――鯀,去治理洪水。可这人还没治完水,舜就派人把他给做掉了,还编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可是鯀的儿子禹竟然没死,这人就像赵氏孤儿一样,白手起家,自己创业,联系了很多不服“舜”这个公司的人,逐渐壮大了实力。而此时洪水泛滥,舜没办法,只能让禹去治理洪水,最后,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成功完成老爸的遗愿,并在途中团结了几大部落,深得民心。

禹还给自己的部落取了一个屌炸天的名字――夏后氏。最后,可想而知,舜就在“南巡途中”野死了。

没错!这又是被儒家称颂了几千年的

禹!

后来,由于禹治水太牛了,所以众人都推荐禹的儿子,启去担任下一届首领,世袭制出现了。

其上是以《竹书纪年》与安森垚先生写的《祖先》为根据写的。如有哪里不对,请及时纠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