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雍正王朝》八爷党搞“八王议政”逼宫,可是现场只有4个旗主王爷,还有4个是谁?

青灯问史


八王议政也叫八旗议政,这个问题与八旗制度有关。《雍正王朝》中,八爷党搬出八旗议政的祖制,打算逼宫架空雍正。但是,八旗议政一经抛出,就被张廷玉驳得体无完肤。这让老八胤祀和四个旗主王爷顿时脑瓜疼,尤其是老八胤祀还是参加过《八旗通志》编纂的,竟然对八旗议政一无所知就拿来乱用,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坐在现场的4位旗主王爷,号称也是铁帽子王。他们分别是:

镶蓝旗旗主白胡子简亲王勒布。

镶红旗旗主东亲王永信。

镶白旗旗主果亲王诚诺。

正蓝旗旗主睿亲王都罗(就是大家认为是内奸的那位)。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八旗(如果按照颜色表述划分就很好理解)。八种颜色分别是黄色、红色、白色和蓝色,然后是镶黄、镶红、镶白和镶蓝。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的时候,八旗是军事组织,还不是政治组织,八旗地位平等,力量平等。这种带有民主气息的女真贵族组织在当时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此不坐阐述。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和子侄们8人继承了八旗,推举皇太极为汗王,这就所谓是“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也就是八旗议政的初始形态。皇太极建立大清国后,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吸纳了明朝的政治制度,皇太极在八旗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部分王公贝勒参与议政,这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八旗的权力进一步弱化,逐步被皇权所代替。清朝第二任皇帝福临亲政后,进一步改革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将八旗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八旗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就此消失殆尽。

但是,掌管八旗的旗主仍然存在,只是他们的权力受到皇权的极大限制,再也不是努尔哈赤时代那样强大了,他们都必须听命于皇帝。老八胤祀伙同几个王爷要搞“八王议政”,事实上就是要将皇权夺过来,架空雍正。

在这里还必须注意:一个旗的旗主并非一人担任,也可能是2人或者3人担任,也可能1人掌握2旗。所以,就算是集中八旗旗主,也指不定是8人,可能多于8人,也可能少于8人。

跟随历史演变,到雍正时代,八旗上3旗归于皇帝,即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是皇帝掌握的,下5旗归于各王公大臣。

就是说,在这里,雍正手里有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3旗,前面所说的4个旗主王爷各主1旗,一共是7旗。那么,还有1旗,即正红旗在谁手里呢?

镶白旗旗主果亲王诚诺告诉了我们答案,他说:让上3旗由八九十爷任旗主,下5旗还是十三爷和我们四个的旗主。

所以可以推断,正红旗是在十三爷手中。但是历史上,正红旗实际是努尔哈赤儿子代善管理,那么,正红旗的旗主也应该是代善的后人掌管。因为代善一直比较稳沉低调,到雍正时代,正红旗已经混成规模最小的一旗。

诚诺想把雍正皇帝手里的3旗放给老八老九和老十,岂不是想的太天真了。

所以,最终的答案是:所谓八旗议政,并不是有8个旗主王爷。八旗之中,上3旗(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归皇帝管,也就是说雍正就是这3旗的旗主。下5旗中,十三爷是正红旗的旗主,剩余的4位,就是坐在这里逼宫的4位了。


青灯问史


作为二月河和《雍正王朝》的粉丝,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二月河的原著小说中,将此事说的清清楚楚的。但是,我看了好几个朋友的回答,都没有说对。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来“辟谣”下!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老八搞“八王议政”时,请来了四个旗主王爷:果亲王诚诺,东亲王永信,睿亲王都罗,简亲王勒布托。这四人每人主管一个旗,具体这四个人是哪个旗,剧中没有具体说。不过,这四人,再加上雍正皇帝一人是“上三旗”的旗主,也只有7个旗的旗主到场了,还差一位旗主!

这是电视剧的漏洞吗?编剧不识数,还是原著作者二月河不识数?其实,在二月河原著小说《雍正皇帝-恨水东逝》中,八个旗的旗主,一个不少!

其中,从盛京请来的四位“旗主”是:正白旗---果亲王诚诺;镶红旗----东亲王永信;镶白旗----睿亲王都罗;正蓝旗----简亲王勒布托。

(注意,这四人在原著小说中,其实是以四大“铁帽子王”身份入京的,并不全是旗主。上面只是说的四人现在是在哪个旗,不是说他是这个旗的旗主。例如,睿亲王都罗手里是没有旗权的。那是因为老睿亲王多尔衮坏了事,手里的镶黄旗被顺治帝收走了。到都罗继承睿亲王爵位以后,虽然也是“旗主身份”----铁帽子王。但是,哪个旗都不管。)

上三旗是雍正皇帝主管,雍正将三个旗分给了三个儿子:镶黄旗是弘历,正黄旗是弘时,镶红旗是弘昼。(弘昼是镶红旗旗主,而永信只是挂在镶红旗的“铁帽子王”。)


之所以这么混乱,都是满清入关以后,顺治和康熙弄得。尤其是康熙将八旗兵权收归兵部,让八旗士兵不在听旗主的。旗务和政务完全分开了,旗务就没人理了。这就造成很多旗人不知道自己旗主是谁,而旗主也不知道自己手下的牛录、左领是谁。雍正也是为了理清这个秩序,让旗主管好自己的旗人,这才让四位“旗主”进京的。

(老八:没想到吧,我就是“丢的”那位旗主!)

回归正题,继续说旗主的事:第八位旗主,就是老八自己!他是正红旗旗主!没想到吧,在原著小说中,老八自己也是下五旗旗主之一!哈哈

也就是说,在原著小说中,上三旗旗主很明确,就是雍正的三个儿子。而下五旗旗主因为牵扯到上两代人的恩怨,就不确定了。但是,还是维持着四个“铁帽子王”,外加一个老八的“五旗主”格局。

以上论据的参考文献为:二月河原著小说《雍正皇帝-恨水东逝》,第七回“心意不投引娣抗颜,背水一搏密室划策”。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四个旗主王爷,都是八爷党从关外请来的。虽然说没什么太大作用,但是手里好歹还是有几千人马的。

而且满清十分重视旗务,八旗子弟不管官职多高,见到自己的旗主王爷,都得磕头行礼,这就是地位高低的问题。


既然是八王议政,自然还有四位王爷是需要出现的。那么这四位又是谁呢?其实这四位早就已经出现了。那就是八爷党的三名成员: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以及十阿哥胤䄉,还有一位雍正的死党十三阿哥胤祥。

因为胤祥的身体一直不好,说不定哪天就走了,所以八王议政故意把他拉上,一方面可以让雍正下不来台,毕竟十三阿哥胤祥是雍正的嫡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少一个人分权力,十三阿哥就算掌权,那半死不活的样子,也掌权不了多久,而且势单力薄。


01八王议政的真实意图是让雍正下台。

八旗的旗务都是掌握在旗主王爷的手里。努尔哈赤时期,各旗主王爷都有本旗的军权,后来每个旗的军权都比较有限,但是旗主的地位却依旧很高。

雍正时期,旗主王爷一般都是在沈阳过着幸福的小日子,所以压根就不会入关掺和大清朝的政务。

可是这次八爷党请他们前来,目的可就比较深邃了。既然他们夺嫡夺不过雍正,那就只能用这种方法夺取雍正的权力了。

所以他们请四位旗主王爷前来,就是要架空雍正,共同管理大清国的政务。这跟开玩笑一样,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

当时有八旗,其中上三旗是皇帝掌管,也就是在雍正手里。下五旗则是由四位旗主王爷和十三阿哥胤祥掌管。这么一来的话八爷党可就什么都捞不着了。

于是镶白旗的旗主王爷诚诺提出了他们的意图,那就是让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以及十阿哥胤䄉分别接管雍正手里的上三旗。

这样一来的话,八旗的所有旗务就都落在了这八位王爷的手里,而雍正对八旗也就失去了控制权。如意算盘确实打的不错,可是他们没有回家查查老黄历,什么叫做八旗议政。这一点他们都没有搞清楚,居然就跑出来骗皇权来了。

02张廷玉向各路旗主解释了什么叫做八旗议政。

所谓八旗,原先指的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手下的人马划分为八份,分别分给了自己的儿子和侄子。我们比较熟悉的多尔衮三兄弟,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分到了三个旗,所以多尔衮后期在跟豪格争夺皇位的时候,才会那么牛。

等到努尔哈赤去世以后,四大贝勒开始执政,他们公推四大贝勒中的皇太极为大汗。这个时候四大贝勒还是有一定的执政权的。

皇太极也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只要他一天不做皇帝,四大贝勒掌权的局面就无法破解,这个时候还是后金。

所以皇太极为了独揽大权,改后金为大清,建立了大清国。皇太极成为大清国第一任皇帝,此刻四大贝勒的权力也被皇太极渐渐收回。

可惜皇太极暴毙而死,这摊子烂账谁也不知道该怎么算。等到顺治登基以后,他意识到了八旗旗主的权力太大,极有可能影响皇权。

所以顺治果断将八旗旗主的权力收回,只让他们管理旗务,然后再向朝廷领钱粮就好了。其他的所有事情,都不需要去管,享福就可以了。

这些旗主王爷们,在经历了战争以后,也懒得去插手国家大事,自己在家过着小日子也挺舒服的,所以顺治时期,所谓的八旗议政已经彻底消失。

康熙年间就更不用说了,国家大权先是在四大辅政大臣手里,后来就落在了康熙手里。所以现在张廷玉指出了这个问题,从大清国建国开始,就已经在抵制所谓的八旗议政,压根就没有八王议政这种说法。

03八爷党接管兵权,却被十三阿哥胤祥给收拾了。

按照张廷玉的说法,这些王爷们就是在闹笑话,大清国的国政从来没有哪一天是以八王议政的形式来共管的。

胤禩这个时候还有杀手锏,因为他们已经把军权都给夺走了。首先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已经被他们给策反了,其次则是城外的丰台大营以及西山锐健营的人马,也被四位旗主王爷带来的人给共管了。

一时间,雍正居然连一个人都调动不了。这么一来,这就是一盘死局了?在这种情况下,十三爷胤祥终于从门外晃晃悠悠地被人抬进来了。

原来胤祥这么久还没有来,其实是去了城内城外的军营,将各路军马的领军权都重新给雍正夺了回来。

这可算是救了雍正的命了。这么一来隆科多也就被架空了,他已经毫无用处。而四位旗主王爷再也不敢在雍正面前摆阔了。

至于八爷党,当然是最惨的三兄弟了。除了十阿哥胤䄉的背景有点强大没有被收拾外,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全都被抄家流放,没多久就客死他乡了。

这也是雍正一生所经历的最凶险的时刻,虽然这不是真的,也不可能发生,不过编剧的水平确实非常高,每一步棋都是直扣心弦。



总结:雍正的儿子弘时居然也要反自己的父亲。

整件事中,八爷党也算是干干净净,正面应对雍正的人,算得上是三条好汉。可是还有一个人是最阴险的,那就是雍正的三皇子弘时。

弘时在这件事上居然是倾向于八爷党的,原因主要是弘时不得雍正喜爱,如果是雍正传位,绝对不会传给他,而是传给弘历。而这个时候八阿哥胤禩找到弘时,表示可以架空他老爸,随后再扶植弘时上台,于是弘时就掉进去了。

弘时带着弘昼一起去丰台大营,目的就是让弘昼亲口说出让四位旗主王爷的人共管军权的话来,这才好达成他们的目的,又能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弘时的手段的确厉害,后来在抄八阿哥胤禩的家时,弘时更是心狠手辣,对曾经提携过自己的八叔,一点也不手下留情,实在是个狠角色。


江湖小晓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八旗的归属与旗主王爷的家族传承世系。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分别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顺治时期的多次调整,最终在顺治皇帝完成对多尔衮的清算后,最终形成了八旗势力的分布格局,同时确定下来的还有八旗旗主王爷的家族传承世系。

具体如下:


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由皇帝亲自统领。

下五旗中,

镶白旗,由初代肃亲王豪格家族世系统领;

正红旗,归属初代礼亲王代善家族,代善之后由代善的第七子满达海家族世系统领;

镶红旗,由初代克勤郡王、代善的长子岳托的家族世系统领;

正蓝旗,由初代豫亲王多铎家族世系统领;

镶蓝旗,由初代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世系统领。


这里还要特别说明一下,所谓的“铁帽子王”在乾隆朝之前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借着给多尔衮平反的机会,才最终厘清了爵位名号和传承世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铁帽子王”制度。

回归正题,《雍正王朝》中,参与八爷党逼宫的只有四位铁帽子王,分别统领四个旗,还有四个旗的旗主并没有交代。

《雍正王朝》里八爷党伙同关外的四位的铁帽子王对雍正进行了“逼宫”,这四位铁帽子王分别是:


  • 镶白旗旗主果亲王诚诺;

  • 镶红旗旗主东亲王永信;


  • 正蓝旗旗主睿亲王都罗;

  • 镶蓝旗旗主白胡子简亲王勒布。


如果说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也就只有镶蓝旗旗主的这个简亲王的名号是正确的,其余的都非历史事实,大家看看就好。


抛开提到的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还有四个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和正红旗。

前文中已经提到,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是由皇帝亲自统领的,因而旗主也就是皇帝本人,故不用考虑其旗主的归属。

那么剧中没有提到的正红旗的旗主王爷去哪儿了呢?那么在此我提出了我的几点想法和假设。

第一,由镶红旗旗主王爷代管。

一人统领多旗的情况也是有例可循的。

正红旗、镶红旗历史上本就是一家人,都是代善家族的后代,最开始,正红旗和镶红旗都为代善统领,因为努尔哈赤勒令分家,代善才将镶红旗的统领权给了其长子岳托,但是两红旗的实际统领着还是代善。

多尔衮专政时期,多尔衮除掉了豪格,夺过了正蓝旗,并且重新整合了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三个旗的实力,自己一个人统领两白旗,让多铎统领正蓝旗。

所以,这个时候是由镶红旗的旗主王爷代为统领是有可能的。

第二,正红旗的旗主王爷在外驻防,不便回京。

关于这一点,也是有据可循的。

正红旗第四代旗主、代善的孙子康亲王杰书就曾在带兵平定了福建耿精忠的叛乱后,驻扎在福建很长一段时间,继续筹备台海作战。

所以,旗主王爷在外驻防,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正红旗的旗主王爷暂不能到京,而由“小旗主”统辖,这个“小旗主”就是十三爷。

清朝时期,除了旗主王爷管理八旗外,还会安排其他宗室贵胄担任八旗职务,特别是皇子,经常被委以署理旗务的要职,俗称为“小旗主”,雍正也曾担任过镶白旗的“小旗主”,年羹尧他们家隶属于汉军镶白旗下,也就是这个时候被分到了雍正的统辖之内的。

在“逼宫”时,一位关外的王爷说“上三旗由八爷、九爷、十爷统领,下三旗还是由我们和十三爷统领。”通过这句话,我们也就不难发现,这个时候正红旗的“小旗主”和实际管理者,很有可能就是十三爷。

而相比之下,这一项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所以这没有提到的正红旗“旗主王爷”,应该很有可能就是十三爷了,尽管十三爷并不是代善家族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旗主王爷,但是依然能在正红旗中说上话,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事务决定权。


雍亲王府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其中“八王议政”是最为精彩的一段,将整个剧情推向了高潮,那么“八王议政”现场只来了四位旗主王爷,还剩其余四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对影视剧比较熟悉的人应该还记得,第一位旗主王爷是镶蓝旗旗主简亲王勒布,第二位是镶红旗旗主东亲王永信,第三位是正蓝旗旗主睿亲王都罗,第四位是镶白旗旗主果亲王诚诺,这是四位旗主王爷,细心地朋友早就发现了这四位旗主王爷的对面,依次坐着八爷,十三爷的空位,九爷,十爷。



八王议政的本质就是取代军机处的辅政地位,而且这八个王爷里面只有十三爷是雍正皇帝的人,剩余其他的都是八爷党的人,那么在以后的施政过程中雍正皇帝肯定会被架空,接着估计就是被篡位或者被逼推位让弘时上位。

所以才有了十三爷不顾重病立刻赶赴通州大营去控制军队,接着就是张廷玉拖着年迈的身体冒着生命危险舌战诸王,把整个剧情推向了高潮,真让人为雍正皇帝捏了一把汗,幸亏先有十三爷夺回了兵权,控制了整个局面,后有张廷玉一人舌战诸王,为雍正和新政赢得理论上的胜利。

虽然雍正皇帝在位短短十三年,但他所实行的改革为康乾盛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才使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玩了六十年。


A三杯茶


《雍正王朝》里的“八王议政”里的八王,指八旗王,也就是满族八个旗主,八王议政,也叫八旗议政。

为什么会出现八旗议政呢?为什么那几个旗主会站在八爷等人的身边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也对雍正不满。

为什么对雍正不满呢?原因大概如下:第一,雍正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而这一职务之前也叫大将军王,也就是皇子来担任的,认为雍正用汉人,而不用满人。

第二,清入关已一百多年,很多满人不能自食其力,雍正为了改变这一个局面,要求八旗子弟能够自已耕作,雍正还亲自耕作,做为示范,而八旗子弟认为自己是游猎生活,不愿意耕作,显然也会把这些想法告诉自己的旗主,为自己说话。

第三,雍正推行新政,比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些举措,在一些比较守旧的人来看,都是不合适宜的,是会损大清国本的,他们是坚决反对的。

这个也就是旗主们会相信八爷们的话,来对雍正进行逼宫。

而我们也发现了,既然是八王议政,或者说是八旗议政,那应该是八个旗主呀,怎么只有四个旗主呢?那另外四个旗主哪里去了呢?

我们来看看,是哪四个旗主,镶蓝旗主勒布,镶红旗主永信,镶白旗主诚诺,正蓝旗主都罗,我们发现,少了正黄,镶黄,正白,正红三旗。

其实,八旗分为上三旗与下五旗,上三旗,正是那正黄,镶黄,正白三旗,这个是由皇帝直管,可以这样说这三个旗主正是雍正本人。

那正红旗又是谁呢?根据诚诺所说,怎么个八旗议政呢?就是上三旗交给八爷、九爷、十爷,下五旗还由他们四个再加上十三爷。

由此可见,正红旗正是由十三爷来掌管,雍正的上三旗交给八爷他们三个人,这样就凑足了八旗主,也就是他们所说的八旗议政。而雍正呢?就没雍正啥事了,一切是他们几个说的算。

其实清朝一直都不是八旗议政,他们的八王也并非是八个旗主,而是清朝的宗亲来担任,不一定是旗主,张廷玉出面讲明了八王议政的来龙去脉,让八爷等人就没了道理。


历史简单说


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八王党就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势力,一直和雍正扳手腕到了最后。历史大剧《雍正王朝》更是将八王和雍正的较量贯穿了全剧始终!

到了雍正后期,八王为了进行最后一次反击,来了一个“八王议政”,而这个八王实际上指的是满清的八位旗主,并不是特指八王。

在《雍正王朝》中,“八王议政”这段剧情为什么只有四位旗主呢?

  1. “八王议政”的前世今生!“八王议政”最早出现在皇太极时期,当时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和侄子分别继承了八旗,就是正白、镶白、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这八旗,皇太极称王之后,形成了八旗议政制度,从努尔哈赤的军事组织到皇太极的政治制度,八旗议政在皇太极没有称帝之前,的确发挥了作用,可是当皇太极建立大清以后,他就加强了对权力的集中,八旗的权力不断被弱化,逐渐被皇权所取代!到了顺治这里,他把八旗的权力全部收到了自己手中,虽然旗主仍然存在,但是这样的政治制度已经荡然无存,更不用经过康熙,发展到雍正这里,自然也是不存在“八王议政”的!

  2. 雍正时期的八旗分布具体是什么情况呢?那么,虽然“八王议政”的政治制度并不存在,但是满清八旗各位旗主仍然存在,而且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一只旗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人任旗主,而一个人也可以是多只旗的旗主。所以雍正时期的八旗分布为:雍正手中有三旗,是正黄、镶黄、正白,现场有四位王爷旗主,分别是镶白旗主果亲王诚诺,正蓝旗主睿亲王都罗,镶蓝旗主简亲王勒布,镶红旗主东秦王永信。所以说,八阿哥发动“八王议政”,他能拉动的也只有这四位旗主了,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了。

  3. “八王议政”最后的结局到底如何了呢?八阿哥搬来了四位旗主想要架空雍正,这个时候只有张廷玉站出来直接反驳了“八王议政”的合理性,但仍然无法起到关键性作用,最后十三到了,这位代表兵权的人物到来以后,所有的计策顿时都没有了意义,有十三坚定的站在雍正这一边,八阿哥带人发动的“八王议政”也就以失败而告终了!

在雍正的统治里,虽然这次被八阿哥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总体来说,仍然在他的管控之中!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即位后,八爷党伙同雍正的三皇子弘时,雍正的亲娘舅隆科多,以及关外的几位王爷一起发起的“八王议政”,可着实让我们捏了一把汗,虽然过程凶险,但是最后十三爷及时出现,最终让雍正皇帝胜出。

那么不少朋友可能会问,既然是“八王议政”,为什么剧中只出现了四个旗主王爷:

镶蓝旗旗主白胡子简亲王勒布、镶红旗旗主东亲王永信、镶白旗旗主果亲王诚诺、正蓝旗旗主睿亲王都罗。那另外的四个王爷是谁呢?

这个问题有丫丫来解答一下:

清朝的八王议政制度

在看“八王议政”到底是缺少了那几个旗主王爷前,我们先来看,到底是八王议政到底是什么制度:

清朝的主要战斗力是八旗子弟兵,这八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八旗。

八旗兵制由努尔哈赤建立,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他的儿子与侄子们总共八人,分别继承了不同的旗王,并且共同推举皇太极为当时女真族的汉王,皇太极即位后,确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度,而在经过皇太极,顺治二朝的不断改革后,正式形成了八旗旗主王爷议政制度。也就是当时的“八王议政制度”。

剩下的四位旗主王爷

在知道了八旗旗主就是八王后,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剩下的四位旗主王爷是谁。

其实“八王议政”制度,对于皇权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以为他大大的分散了皇权,所以在顺治时期,“八王议政”制度名存实亡,皇帝权利高度集中,而到了雍正时期,虽然“八王议政”制度不在,但是八旗还在,其中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三旗是在雍正皇帝手中的,剩下的五位旗主下放到王爷手中,我们剧中的旗主王爷占了四位,而雍正自己占了三旗,剩下的一旗正红旗是在哪里呢?

那就是最后出场的十三爷手中,十三爷跟雍正帝的关系不必多说,肯定是不会支持八王议政的。

所以,八王议政实际上只有四王,不失败才怪!


丫丫说史


八王议政由来已久,按《八旗通志》,已未天命四年,太祖令褚胡里、鸦希诏、库里缠、厄格腥格、希福等五臣带誓书,与喀尔喀部五卫王共谋联合反明。所以最初时,并不是八王,而是叫”十固山执政王“。

到了天命六年,也就是鄂尔泰刚才所说的盟誓这一年,情形又是一变。参与盟誓的并没有卫王,也没有喀尔喀诸王。当时参加的有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蒙古儿泰、皇太极和格垒、迹尔哈郎、阿吉格以及岳托四位王爷--这就是所谓的”八王议政“。

但自此以后有了大事具名议政的,却又不一定是这八个人。太祖遗嘱中说的各主一旗的,像多尔衮、多锋,都不在八王之内。其余的和硕贝勒也是随时更定的。直到圣祖手里,这八旗议政的制度,虽然名义上还存在,但已经很少有人能确认”八王议政“是指的哪八位王爷了。

所以《雍正王朝》八爷党搞“八王议政”逼宫,并没有规定是哪八个王爷。

下面小编扩展来”八王议政“的具体来龙去脉。

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剧情波澜起伏,其中的一个小高潮是:

雍正即位后,不甘心夺储失败的廉亲王允禩联合关外四位旗主对雍正逼宫,其提出的理由,即所谓“八王议政”。

所幸的是,十三王爷胤祥提前发现了他们的阴谋,并迅速调兵包围皇宫,这才力挽狂澜,结束了这次的逼宫闹剧。

说起”八王议政“,还得从努尔哈赤打江山的时候说去。

事实上,关外满洲的势力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八旗也不是简单地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而是一旗变二旗,再三旗、再四旗、再八旗。如滚雪球一样,由小变大。

从主要脉络上看,努尔哈赤时期的势力扩张,主要是先提携兄弟(舒尔哈齐)、再分封诸子的过程。有一段时期,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是并称为“两都督”的。

此后,在胞弟舒尔哈齐出现离心倾向后,努尔哈赤为树立自己的威望并防止分裂,曾多次打击甚至囚禁舒尔哈齐,并最终令后者彻底臣服。

之后,为了加强控制,努尔哈赤在发展新旗时将其成年儿子推上旗主的位置。由此,努尔哈赤时期满洲势力的副中心也逐渐由舒尔哈齐转移到努尔哈赤的嫡长子锗英身上。

然而,令努尔哈赤没有想到的是,锗英的离心倾向比舒尔哈齐更加厉害,而且其自认是唯一继承人,对整个部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其他兄弟及努尔哈赤的重臣均不得染指。

在遭到努尔哈赤的严厉斥责后,锗英怀恨在心,其不仅诅咒努尔哈赤及其兄弟,而且还密谋发动政变,以提前夺取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努哈尔赤不得不做出断然措施,将锗英高墙囚禁,并最终将其处死。

之后,努尔哈赤令其他四个儿子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进入中枢,即所谓“四大贝勒”,其他成年子孙辈如岳托、济尔哈朗等也随班议政。

在此基础上,努尔哈赤于天命七年(1622年)建立“八贝勒”共议国政的方案,而其中 的主要内容为:

一、国主继承人由八大贝勒公推,议选“有德者”为之。

二、不得以豪强专断之人为国主,奖惩、任免等大事须八王共议,国主亦不得一意孤行。

三、贝勒享有“八分”特权并与新国主并肩同坐、共受群臣朝拜的地位。

努尔哈赤开创的“八王议政”,和蒙古人的“布里尔泰会议”有些接近,这就是后世所谓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应该说,这种模式其实是一种原始的民主形式,因为当时打江山时期,需要群策群力,努尔哈赤的地位也没有那么的高高在上。

但是,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开始削弱其他贝勒的权力而有意加强自己的势力,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矛盾。皇太极死后,当时多尔衮即利用八王议政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挤走,而另立了尚未成年的顺治皇帝。

多尔衮突然暴毙后,随着清廷的日渐安定,象征贵族政治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无可避免与皇权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因此,在顺治与康熙时期,其打着“清承明制”的旗号,将政务交由内阁处理。到康熙时期,又设立南书房作为自己的秘书班子,所谓“八王议政”已经名存实亡。

到了雍正朝,雍正又绕开内阁设立军机处。此后,权力主要来自军机处,皇权也日益集中在皇帝手中。此时,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继续存在,但所议之政只限于军务、皇帝出巡、旗务、蒙古事宜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剧《雍正王朝》编排廉亲王企图恢复“八王议政”的情节,还是有些历史依据的。

不过,编剧可能高估了雍正朝的所谓议政王大臣会议。

到了乾隆朝后,“八王议政”更是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干脆宣布取消议政王大臣职名,所谓“八王议政”也就此寿终正寝。


王自言自语


想必很多朋友都曾看过改编自二月河先生作品的电视剧《雍正王朝》,这其中除了八王夺嫡的情节外,最精彩的莫过于八王爷联合八旗旗主逼宫,企图恢复议政王制度,结果却被雍正帝轻松化解这一段。

很多人评论说,当初四爷胤禛能荣登大宝,多亏了十三爷胤祥鞍前马后,而雍正帝能坐稳皇位独揽大权,更是多亏了十三爷力保太平,要不然恐怕早就被八爷党的人给推翻了。

诚然,八爷党根深蒂固,势力遍布朝野,如果没有十三爷的竭力护驾,雍正帝这皇位确实是难以稳当。

但要是说雍正帝的皇位完全是靠着十三爷才保住的,那就太小瞧雍正帝的心计了。

要知道“冷面王”胤禛素来以“刻薄寡恩、内有城府”著称,身处皇位的他自然知道有多少人正虎视眈眈瞄准自己,如果不是做足了准备,他会轻易冒险?

众所周知,雍正帝即位之初便大力推行新政,主张土地制度改革,以求革除八旗旧制的弊端。毫无疑问,这对于懒散惯了的满人来说无异于致命打击,那些大地主旧官僚更是不乐意,所以社会震荡是难免的。

但是偏偏在这个时候,雍正帝做了个叫人匪夷所思的决定,那就是把命令八爷胤襈整顿军务,这几乎是等于把最后的救命稻草扔给了自己的政敌,而后来八爷胤襈也正是趁着整顿军务的机会,联合关外铁帽子王一起上演了逼宫的一幕。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想想,雍正帝为何要把自己的“三寸”暴露给对手呢?难道真的是无心之失么?当然不是!这很明显是欲擒故纵之际,明知道八王爷图谋不轨,反而给他创造条件,这样一来不但不会授人以柄,反而是留下体恤同胞人心宅厚的美名。

当然,雍正帝早已经在私下里备好了“杀招”。

事情的发展的确如雍正帝所料,八王爷胤襈打着维护祖宗制度的幌子联合八旗旗主,在金銮殿中导演了一出逼宫大戏,企图要挟雍正退位,恢复传统的八王议政制度。

同时还疏通了九门提督隆科多,以武力控制了皇宫,满朝文武面对这样公然谋逆的一幕,却只有上书房大臣张廷玉一个人站出来力挺雍正,而雍正帝则一度被气得说不出话来,这场较量,怎么看都是八爷党赢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十三爷胤祥半路杀出,不仅收回了京郊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而且还把隆科多的部下一股脑全给抓了起来,整个皇宫又完全被雍正帝所掌控。至此,这场逼宫事件被彻底扭转,八爷党也宣告失败。表面来看,十三爷胤祥的确扮演了英雄救主的角色,但在这背后,雍正帝才是真正的导演!

首先,是雍正身边的近亲侍卫统领图里琛,他的兵权并没有被隆科多夺去,而是假装丧失兵权,让八爷党的人彻底无所顾忌;

其二,京郊所驻扎的大军名义上虽然由八爷党掌管,但雍正帝早已经下令“共管”,也就是说不只是八爷党的指挥得动,皇上的人同样指挥得动,更别说部队里门人遍布的十三爷了。

所以这才有了十三爷一声令下,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尽数回到雍正麾下的原因,最后,隆科多所谓的控制住了皇宫完全是家乡,这不过是雍正帝布下的迷幻阵而已,要不然图里琛和十三爷又怎么会半路杀出呢?

可以说,这次逼宫大戏不过是雍正帝为了彻底解决内政之敌所导演的罢了,而八爷党终究只是这出大戏的旗子而已,十三爷又何尝不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