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

xuweinan2233


“最爱投降”完全是一种不懂国家利益下的人的一种无聊称号,主要是喜爱德国的朋友的一种蔑称。各种结盟都是以自身利益为根本的,得不到自然退出。

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为何求着意大利结盟?其原因只在于它很孤立,而意大利的综合实力在其可怜的盟友中算是好的。

其实,那些为了烘托德军战斗力而贬损意大利战斗力的人,正如“手撕鬼子儿”的那批人一样,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既然意大利那么不堪,德国难道是蠢国?非要和他搭班吗?

总体上,德国和日本属于战术玩得非常好,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命;意大利属于太重眼前利益。

(1)“一战”意大利为何加入“协约国”

“一战”中,德国并没有和意大利做盟友,德国的盟友是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有人说,德国和意大利本来是盟友只是战争打了一年,意大利突然转向了,是背叛了德国盟友。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如果是真的盟友就不会“拖着”不打了。盟友之间本来就是为了利益而来,你不给我甚至伤害我的利益,同盟自然就没了。

德国一直缺少盟友,之前的“德法俄”同盟,就是沙俄为基础,德法这对儿敌人成了盟友;“德奥意”同盟,德国为基础,奥匈和意大利是敌对也成了盟友。

前者,德国也并没有唯沙俄马首是瞻;后者,德国在奥意争端中并没有给与支持,反而是英法给予支持。所以,自然要加入英法,特别是意大利和英国关系在“一战”中关系很好。

(2)为避免“一战”历史再现,纳粹德国拼命讨好意大利

“二战”前,德国更是孤立,在欧洲根本没有像样的大国支持它。当德国准备吞并奥地利的时候,意大利给予了强烈反对。

墨索里尼甚至派出军队,驻扎在奥意边境对奥地利表示支持,并支持奥地利用军事手段对付国内的纳粹。

从1933年3月到1935年10月,希特勒就拼命讨好墨索里尼,向其一方面发誓并没有急于吞并奥地利的企图;一方面说“西方国家”才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

最终,意大利出兵埃塞俄比亚受到英法及其主导的“国联”围殴,希特勒连忙伸出“友谊之手”给意大利武器援助。

由此,意大利进入德国势力范围内。


坐古谈今


因为意大利虽弱,但是他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就算是不结盟,也一定不要丢掉这个地区,意大利是欧洲国家控制地中海,乃至延伸力量到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关键,意大利就像是楔子一样钉在地中海,德国选择和意大利结盟,也是看重了意大利关键的位置,何况,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和德国又是意识形态上一致的友邦。

墨索里尼也不想这么坑,国力有限啊。


在二战中有个经典的话,叫做德国为了防守意大利不被盟军占领,投入了35个师,最终还是丢了意大利,但是德国反击的时候,只需要5个师竟然就打到了罗马城。虽然调侃,但是也反映出意大利军队战斗力之菜,可是德国不能丢了意大利,因为德国在北非地区的行动,必须通过意大利进行支援,隆美尔的沙漠战场,没有意大利是保不住的。

三国同盟一碰就破,德奥土三国直接失去了地中海制海权。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被英法、沙俄两面夹击,只能团结中东欧地区的国家,比如意大利、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组成一个夹在中间,但是互相可以背靠背支援的同盟,当然,意大利在开战后不久就变成了协约国,这是德国始料未及的,意大利投降速度之快令人惊讶,也让英法措手不及,到后来也不承认意大利算是一个战胜国,可是意大利自认为是一战战胜国,这就很尴尬了。

二战中,意大利也算是坚持不少时间,已经算是尽力了。


当然,意大利除了位置重要外,德国喜欢和他结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除了意大利,德国在欧洲大陆也很难找出一个强国作为盟友了,欧洲强弱分明,英法德俄这些长期都是一线强国,二线强国还有意大利土耳其罗马尼亚瑞典等国,这些国家虽然没有英法德俄那么强大,但是也是大战中双方都极力争取的对象,而且他们大都地处关键位置,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德国喜欢争取意大利,奈何意大利也总是坑德国......


海事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别无选择,只能选择意大利,因为对德国来说这是单选题,跟猪队友的话题没有关系。其实,选择怎样的盟友,是由德国的地缘政治决定的,并不是德国想与这些坑货国家结盟,而是没得选择。

德国属于欧洲的后起之秀,德国的快速崛起改变了欧洲的势力均衡,就如同拿破仑时期的法兰西共和国一样。如果欧洲出现了某国独霸的局面,将不利于欧洲局势的稳定,更直接威胁到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利益与安全。

与意大利结盟原因如下:

首先,欧洲能算上强国的没几个,英、法、俄等老牌强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意德国强大到挑战自己的霸权与海外利益,当然是不愿与其结盟的。因此,德国只能选择稍弱一些二流强国,比如意大利、奥匈帝国等结盟,此时的德国能找到盟友已经算不出了,如果再强大些,估计连意大利都丢了。

其次,

英、法、俄都属于老牌的资本主义传统强国,相比较而言,意大利和德国都是属于是后来居上的强国。因此,德国和意大利的国家价值观基本一样。而意大利和德国的产业也基本是相融合的,德国的资源和市场都是意大利发展所需要,所以德国选择意大利,而意大利也很乐意效劳。

最后,众所周知,在欧洲历史上法国曾多次征服意大利,一直对意大利领土虎视眈眈,在拿破仑时代,曾经意大利就被法国所占领,所以意大利一直对法国有戒备之心;而法国同时也是德国的死敌,双方拥有共同的敌人。因此,德国结盟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意大利是非常愿意的。

以上就是德国为何爱找意大利结盟的原因,下面再了解一下意大利的骄人战绩:

  • 1943年,盟军在意大利登陆,有一个战场盟军激战一早晨,无一伤亡,惟一的损失是自己的飞机把空降兵投到了大海里。

  • 萨拉落登陆战中,盟军在滩头没有遇到抵抗,随军记者报道,盟军在滩头遭遇的最强的抵抗是来自动物园的一只美洲豹,咬伤了两名美军士兵。

  • 美军轰炸撒丁群岛,上面驻扎了1万多意大利人,但是最后盟军总共才炸死40多名意大利人,意大利就接受了美军飞行员的劝降。
  • 北非战争前期,意大利的一个碉堡在英军进攻时,只打了几梭子子弹后就举白旗,意军官说:“我们打完了最后一发子弹。”可碉堡里堆满了军火。
  • 在北非,5000人的意大利军队因一个连的英军设下的路障就缴械了。由于战俘太多,英军都来不及造战俘营了。


野史也是史


题目本身有错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于1882年结盟,但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之后,意大利就跳船跑到英法阵营,调转枪口指向德国、奥匈帝国。

所以,在一战中,意大利不仅不是德国盟友,最后还是战胜国之一。

一、玻璃制成的“三国同盟”

1871年,普鲁士击败法国,并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后。德国当权者竭力维持自己的欧陆霸权地位,战略上处心积虑压制法国,防止其重新壮大后复仇。

于是,德国竭力拉拢奥匈帝国和俄国,缔结所谓的“三皇同盟”。

然而,1877年以后,俄国开始涉足巴尔干半岛,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三皇同盟”等同于瓦解。

不久之后,德国与奥匈秘密缔结《德奥同盟条约》,旨在对付走的越来越近的法国、沙皇俄国。

1881年,由于法国入侵突尼斯,早已觊觎的意大利有心与之争夺,又感到实力不够,于是主动接受一项关系很好的德国邀请,加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同盟,并于1882年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不过,这个同盟条约无论是里子还是面子,都算不上有多牢固。

从里子来看,意大利国内民族主义者最大的敌人就是奥匈帝国。

要知道,意大利仅仅是在1861年才在撒丁王国的主导下重新获得统一(比普鲁士早了10年统一德国而已)。

在统一过程中,奥匈帝国是意大利最大的外部敌人。

此外,即便在统一之后,奥匈帝国仍然占领着地理上属于意大利(居住着大量意大利人)的特伦托地区、格里齐亚地区(重镇的里雅斯特)以及巴尔干半岛西部的亚得里亚海岸。

从面子上看,《三国同盟》是一个纯防御性质的同盟。

条约规定:如果同盟中一国主动对第四国发动进攻,那么,另外两国没有义务介入。

此外,如果同盟中一国,同时遭到了两个或以上敌对国攻击时,另两国才有义务介入。(请注意,是两国及以上)

不仅如此,条约签订日期是1882年,按照约定,有效期至1914年7月8日。

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之间

)如果任意一方对巴尔干地区进行永久或临时性占领,另一方应得到(根据所占领地区价值相应的)补偿。”

二、一根筋的日耳曼人和滑头英国人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街头遇刺。

这被看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早已按捺不住的欧洲列强借助此次事件,纷纷展开战争动员。

当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时,意大利表示,根据条约规定,没有任何义务介入巴尔干半岛事务。

意大利人同时声明,根据补充条约第七条规定,奥匈帝国应该在别的地方给予意大利补偿。

与此同时,8月1日,德国主动对俄国宣战,所以,根据最初条约规定,意大利没有义务介入战争。

不过,条约都是死的,意大利人最关心的无非就是自身的利益,尽管宣布绝对中立,但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置身事外无疑不可能,唯一要做的就是看加入哪方阵营。

此时,为了拉拢意大利,交战双方阵营都承诺大量好处:

德国、奥匈帝国方面承诺:战后将特伦托和东佛留利地区割让给意大利,此外还有法国的保护国突尼斯,不过,小气吧啦的奥匈帝国,思考再三还是舍不得交出格里齐亚地区和的里亚斯特市。

相比于一根筋的日耳曼人,英法两国大开空头支票:

原本属于奥匈帝国领土的博尔扎诺地区,特伦托和格里齐亚地区,包括的里雅斯特在内的奥属利特罗地区,不包括里耶卡的伊斯特里亚地区,部分特拉尼斯卡和达尔马提亚地区,瓦隆纳港的控制权,此外还有土耳其的安塔利亚。

甚至还有部分德属非洲殖民地!

而需要意大利做的很简单:加入协约国并保证不会再单独向同盟国求和。

如此丰厚的奖赏,当然让意大利喜出望外,很快,决定洗洗干净投怀入抱英法阵营。

接下来的事就是我们都能看到的:

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正式加入协约国阵营,5月3日,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阵营。

1915年5月2日,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意大利是战争敌对关系。

三、二战当中希特勒德国为何对意大利不离不弃

在欧洲列强中,意大利人战斗力属于战五渣级别。

意大利打不过即将投降的法国,去侵略希腊,结果被撵回家,不仅导致德国被迫出兵本来无意进攻的希腊,还耽误了德国进攻苏联的计划。

在北非被英国人打的丢盔弃甲靠隆美尔来找回场子,结果美英刚在西西里登陆,就赶紧宣布投降。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意大利却成为了德国的“钢铁同盟”,柏林——罗马军事轴心始终不离不弃,直到欧陆战争结束。

那么,希特勒德国为啥坚持结盟意大利?

第一个原因是意识形态方面。

墨索里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当时的希特勒还只是一名失意潦倒的前德国陆军下士。所以,墨索里尼成了希特勒最崇拜的人,后来的啤酒馆政变也是模仿墨索里尼的“向罗马进军”。

第二个原因就是国防战略方面。

铁血首相俾斯麦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只要阿尔卑斯山另一头出现一个敲着鼓的意大利士兵,法德边境的法国士兵就会少很多。”

意大利拥有欧洲首屈一指的舰队,可以弥补德国海军方面的短板控制地中海、遏制巴尔干,同时也可以防止盟军以地中海为跳板对所谓“柔软的欧洲下腹部”发起威胁,包括对希特勒来说至关重要的罗马尼亚油田。

相反,如果德国腾出手来,可以联合意大利对北非发起进攻,从经济命脉上扼住大英帝国的脖子。

第三个原因就是不得不结盟。

当然,实际历史中,意大利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实在是让人无语,但是越到后来,德国已经无法失去意大利,尤其是在东西两线作战的情况下,更是需要意大利作为一个盟友继续存在,抵挡盟军从亚平宁半岛发起的进攻。

所以即便墨索里尼被政变软禁,希特勒依然要去解救他,并继续扶持他作为一个傀儡政权而存在。

谢谢阅读。


小奔说史


当然是国家利益的驱动啊。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主力,有意思的是两次大战它都选择了跟意大利结盟,但意大利却是一个猪队友。一战时,意大利迟迟不参战,战争打了一年,突然倒向了英法一边。二战时,意大利更是成了德国的累赘,当时有个流行的笑话。“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可以为德国拖住10个法国师。如果意大利加入英法一边,那么德国只需要5个师就可以击败它。但是意大利如果加入德国一边作战,德国需要20个师去帮助它。”在国际政治中,外交关系取决于国家利益。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无论是德国,还是意大利,他们结盟都是出于现实利益的需要。

一、两国的诉求

德国和意大利都是差不多时间统一的。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统一了德国。与此同时,意大利军队乘法国军队撤回参加普法战争的机会,开进罗马,剥夺了教皇的世俗权力,意大利完成了统一。

虽然说两国统一的内在驱动力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意大利比德国差太远了。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德国已经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而意大利依然很落后,其工业仅仅占到世界份额的2.7%。这个阶段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在诉求都差不多,都在对外扩张,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0世纪初期,德国开始大力发展海军,积极在全世界夺取殖民地,这跟英国产生了极大的矛盾。由于普法战争,德国依然担心法国会报复,在欧洲大陆上,法国依然是德国最需要防范的敌人。因此,一战前的德国战略诉求是,在海洋上跟英国竞争,谋求殖民地,在陆地上防范法国。希特勒上台后,这个思路就变了。纳粹认为德国的生存空间在东方,也就是当时的苏联和波兰,德国的头号敌人就是苏联,但是在对付苏联之前,德国必须先打败西边的法国。

意大利的野心是建立一个大罗马帝国,将地中海变成内湖。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北非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被法国占领,埃及被英国占领。意大利旁边的亚得里亚海对面,巴尔干半岛上,则有奥匈帝国和俄国在竞争。意大利实力太弱,谁都打不过,那怎么办呢?只能傍个大腿,背靠大树好乘凉嘛。

从两国诉求来看,德国和意大利在法国问题上有利益共同点,因为这一点,两国才有了结盟的基础。不过一战和二战情况差别太大,我们还需要分别来讲。

二、从结盟到疏离

德国统一之后,俾斯麦出于防止其他大国干涉的考量,没有过分削弱法国。但他知道法国肯定不甘心,所以在欧洲大陆,德国重点防御对象是法国。为了避免德国未来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俾斯麦希望跟俄国结盟。当时德国和俄国扩张方向不一样,两国没有太大冲突。不过俾斯麦玩的是又打又拉的方法,他先跟奥匈帝国结盟,让奥匈帝国拖住俄国,然后再找机会把俄国拖进联盟。

俄国的扩张方向是巴尔干,它打着保护斯拉夫人的旗号进攻奥斯曼,在1878年第十次俄土战争中,奥斯曼惨败,俄军兵临伊斯坦布尔城下。眼看着奥斯曼快被俄国吞并了,英国和奥匈帝国坐不住了,立即出来制止。奥匈帝国跟俄国在巴尔干有很严重的利益冲突,而英国则担心俄国势力伸进地中海,威胁埃及。这时候俾斯麦出来调停,其实这事儿本来跟德国没啥关系,但俾斯麦的算盘是先打压俄国,然后再把俄国拉进德奥同盟。俾斯麦的出发点就是德奥俄三国都是君主制,而且三个君主还有或多或少的亲戚关系,俾斯麦幻想再创造一个三皇同盟。但是在奥斯曼问题上,俾斯麦失算了。他表面中立,但暗地里偏向奥斯曼。俄国付出了伤亡10多万的代价,最后获得的不过是收回了克里米亚战争失去的权利,因此俄国对德国怀恨在心。

此时的法国感到自己太不安全了,见俄国被打压,而且俄国的势力确实遭到遏制,于是两国走到了一起,签订了法俄协约,于是欧洲大陆上形成了法俄VS德奥的局面。俾斯麦估计心中非常懊悔,把俄国推向了法国,放眼欧洲大陆,好像只剩下一个意大利还有点分量,其他都是忽略不计的小国。俾斯麦非常清楚意大利的那点小心思,于是就开始拉拢意大利。

意大利这会儿正孤单着呢,统一没多久,非常想对外扩张,但是地中海四周都是强邻,谁都动不得。地中海东岸有英国,西岸有法国,而巴尔干方向有奥匈帝国,奥匈还跟德国结盟,意大利可惹不起啊。虽然意大利实力不行,但是想得美呀。此时北非的突尼斯、利比亚等地还属于奥斯曼帝国的,而奥斯曼帝国早就奄奄一息了。意大利一直想拿下突尼斯和利比亚。不过意大利有着商人的精明,他们清楚自己的那点实力,再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时,是不会动手的。至于结盟,意大利人也不轻易跟人结盟。毕竟一旦跟一方结盟,必然就会得罪另外一方。但没想到1881年,法国占领了突尼斯。这下意大利火了,于是一怒之下,加入了德奥同盟。

加入德奥同盟,对意大利来说,获得了很多好处。首先是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从此意大利开始被当做一个大国,法国也不敢轻易惹意大利了。其次,经济上,德国给了很多投资。不过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两国在亚得里亚海有领土争端,而且奥匈帝国是意大利往巴尔干扩张的最大敌人。但现在既然是盟友,巴尔干问题就先放一放吧。意大利把目光瞄向了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结果很意外,意大利没能打过埃塞俄比亚,损失巨大,还被迫赔款,反正是丢人丢大发了。埃塞俄比亚也因此成为十九世纪末列强瓜分非洲狂潮下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

意大利这次失败,最恨的是德奥,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帮忙。而埃塞俄比亚则得到了法国支持,法国当时对意大利产品加征关税,意大利损失惨重。意大利心里委屈,觉得盟友太不靠谱了。那么意大利只能靠自己了,它选择了跟法国缓和关系,比如承认法国占有突尼斯等等,换来法国终止关税战。从此,意大利就跟德奥疏远了。

20世纪初,意大利进一步跟德奥疏远。奥匈帝国加紧在巴尔干方向扩张,严重损害了意大利的利益。于是意大利跟俄国商定,一起制约奥匈在巴尔干扩张。此时英国跟德国矛盾成为最大的矛盾,德国加紧建设海军,跟英国抢夺海外殖民地,在南非布尔战争中,德国还直接支持布尔人,迫使英国放弃了传统的不结盟政策,转而跟法国和俄国结盟。对意大利来说,英国在地中海几乎是统治地位,那可不是意大利能惹得起的。

最终意大利跟德奥的同盟名存实亡,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开始保持中立,后来英法承诺了一堆好处,签订了《伦敦密约》,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后来成为一战战胜国。

三、从对抗到结盟

德国和意大利在二战时结成了轴心同盟,两国都是法西斯国家,但最开始并没有因为这一点成为盟友。从希特勒上台开始,两国经历了从对抗到结盟的过程。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分裂成诸多小国。德国也遭到严重削弱,而奥斯曼帝国也不复存在。欧洲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法成了世界的主宰。不过意大利很愤怒啊,在凡尔赛会议上,意大利压根没有被正眼瞧,虽然它是战胜国。应该说,凡尔赛和约造成了诸多不满,为二战埋下了伏笔。德国是觉得屈辱,意大利则是觉得自己被耍了,《伦敦条约》答应给自己的东西没给到位,而日本则是觉得自己被限制了,后来的华盛顿会议上对日本的海军力量进行了限制,日本非常不爽。这也是后来三国能走到一起的情感因素。

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的目标一是摆脱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二是向东欧扩张。希特勒认为,德国要摆脱孤立状态,必须在外交上找到同盟,只能跟英国和意大利结盟,法国和苏联都是他的敌人。后来证明,跟英国结盟,只是希特勒的一厢情愿。那希特勒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意大利。不过对于墨索里尼来说,他一开始并不觉得应该跟德国结盟,反而从内心抵触德国。

意大利在凡尔赛会议上要求获得亚得里亚海沿岸的领土和一些港口,还要求得到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英法没有满足意大利的要求,因此意大利觉得自己被骗了,内心非常不满。但是凡尔赛体系下,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法国尽力维持着凡尔赛体系,拉拢了一堆小国。意大利无可奈何,虽然满腹牢骚,但是也没处撒。意大利的大罗马帝国的野心一直在,尤其是墨索里尼上台之后,他一直在幻想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也就想修改凡尔赛和约。

为了制衡法国,达到扩张目标,意大利倒是很乐意看到德国恢复力量,但并不希望德国重新武装。当希特勒提出要重新武装德国的时候,英法极度不满,墨索里尼就开始充当调解人。结果1935年,希特勒压根没理会调停,德国开始被重新武装。墨索里尼非常生气,他的努力被希特勒破坏了。而且德国企图吞并奥地利的行为,也让意大利感到非常不满。奥匈帝国的解体,对意大利有很大的好处,一系列小国成了意大利和德国之间的缓冲国。德国企图吞并奥地利,威胁到了意大利。总之,墨索里尼非常不高兴,他对部下说:“如果德国愿意为了欧洲和平而合作,那很好,如果它不愿意合作,那就搞垮他。”

1935年10月,意大利再次入侵埃塞俄比亚。这一次德国和意大利关系开始缓和。德国向意大利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食品。而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没有制止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但是原本三国结成的反德阵营已经不复存在。绥靖政策产生了一个恶果,墨索里尼看清了英法虚弱的本质,他开始觉得应该跟德国结盟。随后,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更是缓解了意大利所面临的紧张局面。不过德军进驻莱茵地区,最有利的当然是德国。由于英法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制止德国,法国的战略优势遭到打击,而意大利突然发觉自己的处境很尴尬,它在国际舞台什么都做不了,看来只能跟德国结盟才能有所作为了。

在中欧方向,意大利最关心的奥地利已经在事实上被德国控制,墨索里尼无奈的承认了现实。阻碍两国关系的最大障碍奥地利问题基本上不复存在了。后来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意大利虽然非常不爽,但是也无可奈何。而希特勒则答应给他补偿,承诺无论意大利需要什么帮助,德国都会尽力提供。另外在西班牙内战问题上,德国和意大利找到了广泛的利益共同点,两国联合出兵干涉。意大利不希望西班牙倒向法国,它对西班牙内战的干涉阻碍了它跟英法缓和关系的可能性,也恶化了跟苏联的关系。此时此刻,意大利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跟纳粹德国结盟了。

总而言之,德国和意大利的关系变化,只是两国为了各自利益的反应。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两国从一战时的结盟到对抗,二战时的对抗到结盟,无一不体现了这种利益取舍。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哟。


迷蝶梦文史社


戏说一回哈:

一,意大利是文艺复兴之地,联合意大利,显得德国是文明之师哦(´-ω-`)。

二,意大利是上帝派来搞笑的,仗不会打,弹药箱送上去,因为没送起锤,就不开箱,宁可战壕抢着吃通心粉,情愿当俘虏,让德军看了哭笑不得,没了脾气。客观上活跃了气氛。

三,行军你让他东,他跑西;你让他守线,他可百米冲刺跑没影。德军尽吃亏,真的怀疑这个国家是否敌人卧底怀疑到怀疑人生。只好每个意大利师用两个德国师警戒保卫。希特勒也是弄得不离不弃。他喜欢另类,木法。

四,盟军最喜欢俘虏意大利部队,为啥?不用喊缴枪不杀,枪就早扔了,又好管理,不用监视,有通心粉吃就行,绝不越狱,绝不逃跑,唱歌跳舞写诗拉琴,个个是模范营,管理官兵个个是先进工作者,表扬,发奖金。

五,谜底:上帝安排。


光明进


两次世界大战让我们知道了意大利是名副其实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德国的对手不是神,但是他的队友却是猪。这个问题从两方面来回答:一战前意德结盟是有共同敌人;二战前结盟是因为希特勒跟墨索里尼信仰相同,再说意大利也是有点作用的。具体的咱们往下分析。



一战前期:

两个国家都有共同的仇敌就是法国。先说德国,当年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候,曾经在1870年跟法国爆发过战争,也就是普法战争。此战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两国曾经签订了停战协约。法国割地赔款,赔偿款更是达到了50亿法郎。由此法国痛恨德国,两国关系一直也是交恶。



意大利实力一般却想着当个地区霸主,一直想称霸亚得里亚海,并且把势力延伸到巴尔干半岛。而法国呢又是这两地的大债主。意法两国在突尼斯矛盾不断,意大利自觉实力不足,不足以对抗法国。恰好德国又想压制法国到处找盟友,所以意大利一合计干脆跟德国抱团推塔。随后俩国签订同盟条约。



二战时期:

意大利头子墨索里尼是法西斯主义的始祖。法西斯主义就是强权、暴力、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掠夺的资本主义国家独裁形式。墨索里尼统治时期就是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希特勒对墨索里尼大加赞赏,非常赏识他,希特勒曾经称墨索里尼是“阿尔卑斯山南面的伟人”,希特勒统治德国时期也是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俩人都信奉法西斯主义,意气相投,沆瀣一气。在墨索里尼被囚禁之后,希特勒出兵解救墨索里尼,并支持他成立新政府,希特勒想要独裁统治,在外面就得有个共同的盟友。


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时候,意大利墨索里尼是大为支持的。这就类似抱团推塔,ADC总得有个辅助来配合,德国是ADC,意大利是辅助。就二战前的国际形式,德国需要意大利的政治支持。



综合上述几点一战二战时期德国跟意大利结盟。


抽烟的苦咖啡


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和意大利媾和,终其一点原因是,两国的意识形态一致,一战时,英国法国只想维持自己老大老二的局面,两国对势力均衡很满意,而意大利想建立大罗马帝国,德国想重新划分殖民地,所以保守的英国法国对上了想扩张的德国和意大利,并且各自拉拢了一帮小弟。

墨索里尼建立的法西斯受到希特勒无比崇拜,两人也成了忘年交,并把这份友谊带进了坟墓。

尽管一战刚开打,意大利就撂蹶子了,但德国不怪他,因为利益当头,友谊永存。二战希特勒再次看上墨索里尼主要原因和一战还是一样,两国的意识形态又一致了,首先意大利是二战前第一个用武力向外侵略的国家,意大利打破了欧洲看似的平静,这是希特勒希望看到的;其次,意大利的民族主义和希特勒如出一辙,法西斯最先是在意大利产生的,希特勒在酝酿战争同伙时,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专政再适合不过了;再次,二战前期,意大利用起来如此顺手,作为希特勒的爪牙,墨索里尼干的是有声有色,颇受希特勒的当面吹捧。

当年的埃塞俄比亚作为非洲仅有的两个独立国家之一,军事力量并不十分弱,虽然穷因,但还是装备了不少现代化的武器。

默索里尼坐稳后,意大利在1935年就以30万大军进攻埃塞俄比亚,誓在重新划分北非殖民地,圆大罗马帝国梦,7个月后成功占领,并联合自己原有的索马里等领地,组成了意大利殖民下的“东非帝国”,希特勒立刻送去了祝贺的花环,而意大利的这次成功试水,让希特勒觉得英法原来一点不强硬,看来自己挑起战争有戏,换个地方再试探一下。

西班牙内战的国际纵队,有人说是人类为了理想而战,还有人说根本是场闹剧。

1936年德国伙同意大利挑起西班牙内战,佛朗哥叛乱后,德军和意军公开支持佛朗哥,不但派军队参战,还派出大量飞机服务西班牙叛军,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干涉,英法以“公正”的态度默许德意的行为,暗地里英法源源不断进行军火和物质的倒卖,大发横财,此情此景,让希特勒笃定可以干,于是在当年10月与意大利签订柏林-罗马轴心。


图文绘历史


两次世界大战让我们知道了意大利是名副其实的“猪队友”。我们都知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德国的对手不是神,但是他的队友却是猪。这个问题从两方面来回答:一战前意德结盟是有共同敌人;二战前结盟是因为希特勒跟墨索里尼信仰相同,再说意大利也是有点作用的。具体的咱们往下分析。

一战前期:

两个国家都有共同的仇敌就是法国。先说德国,当年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候,曾经在1870年跟法国爆发过战争,也就是普法战争。此战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两国曾经签订了停战协约。法国割地赔款,赔偿款更是达到了50亿法郎。由此法国痛恨德国,两国关系一直也是交恶。

意大利实力一般却想着当个地区霸主,一直想称霸亚得里亚海,并且把势力延伸到巴尔干半岛。而法国呢又是这两地的大债主。意法两国在突尼斯矛盾不断,意大利自觉实力不足,不足以对抗法国。恰好德国又想压制法国到处找盟友,所以意大利一合计干脆跟德国抱团推塔。随后俩国签订同盟条约。

二战时期:

意大利头子墨索里尼是法西斯主义的始祖。法西斯主义就是强权、暴力、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掠夺的资本主义国家独裁形式。墨索里尼统治时期就是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希特勒对墨索里尼大加赞赏,非常赏识他,希特勒曾经称墨索里尼是“阿尔卑斯山南面的伟人”,希特勒统治德国时期也是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俩人都信奉法西斯主义,意气相投,沆瀣一气。在墨索里尼被囚禁之后,希特勒出兵解救墨索里尼,并支持他成立新政府,希特勒想要独裁统治,在外面就得有个共同的盟友。

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时候,意大利墨索里尼是大为支持的。这就类似抱团推塔,ADC总得有个辅助来配合,德国是ADC,意大利是辅助。就二战前的国际形式,德国需要意大利的政治支持。

综合上述几点一战二战时期德国跟意大利结盟。


小刚说社会


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友谊。我们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是大前提。



先从一战之前的普法战争说起,当时起因是西班牙继承权,德国本想让沾亲带故的一位王室成员作为接班人,而法国强烈反对,德国当时执政的是铁血首相俾斯麦,那就干吧!结果法国战败,不仅赔款,还把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因此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还丢掉了欧洲霸主地位。



一战前欧洲存在三大矛盾:一是德法宿怨,法国报仇雪耻呼声很高。二是奥匈帝国和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再就是德英矛盾,英法联盟是有传统的,又因为不愿看到德法哪一家超过自己,打破平衡。而意大利和法国又因争夺突尼斯失败,被德国趁机拉入伙。这下子各国纷纷站队结盟,英法俄结成帮扶对子,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则义结金兰。



至于二战,各国的组合应看做是一战的延续。当时全球经济危机,意大利侵占俄塞俄比亚,德国侵占捷克苏台德,矛盾一步步激化,以至于战火重燃,而当时意大利的领导人墨索里尼也是法西斯主义的铁粉,更加坚定了与德国结盟的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