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大劲歌金曲30年|1985·林子祥·翻唱神品十分十二吋(四)

接上节

在香港流行音乐文化史上,几乎任何书写者都无法忽略这首几近“神曲”的歌曲:《每一个晚上》。

《每一个晚上》是中西乐曲的混搭,主歌部分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1981年首演的音乐剧《猫》中《Growltiger's Last Stand》的旋律,若说副歌部分,则要了解上世纪30年代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黄自。

李寿全在1983年为潘越云打造的专辑《无言的歌》,也就是收录了罗大佑《爱的箴言》这张专辑,其中有一首《西风的话》,就是黄自的作品,30年代这首歌就入选中学音乐教材,据说今天它还是小学教材的保留作品——潘越云就是黄自的粉丝,这歌是她小时候喜欢的。

黄自这位英年早逝的音乐家,曾经为很多古典诗词谱曲,比如李白的七言绝句《峨眉山月歌》、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每一个晚上》的副歌就是黄自1935年为白居易《花非花》创作的旋律,这一年黄自仅仅31岁。

另外必须提的是,黄自是一位爱国的艺术家,1931年,他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做教师,因九一八事变,27岁的他写了中国第一首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抗敌歌》,此后,他还写过《切记分明》《民谣》《九一八》《睡狮》《热血》等抗日作品。田汉评价他说:“黄自是最有青年气的音乐家,他学习音乐的动机是为民族国家。”

希望我们在聊娱乐往事的时候,永远记住这位艺术家,虽然他去世很早,但可以称得上音乐巨匠:94首包括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复调音乐、清唱剧、合唱、独唱、教材歌曲等多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15篇涉及理论创作、欣赏、批评、作家、历史等方面的音乐论著;56篇有关音乐常识的课文;3部未完成的音乐书稿。

香港十大劲歌金曲30年|1985·林子祥·翻唱神品十分十二吋(四)

黄自先生的长子黄德音是我国精细化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香港十大劲歌金曲30年|1985·林子祥·翻唱神品十分十二吋(四)

黄自(左一)

《猫》加上《花非花》,竟然能天衣无缝地组成《每一个晚上》,在当时恐怕让人目瞪口呆,这首歌也获得了1985年度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顺带拿走了当年的“最佳编曲奖”,编曲人是鲍比达。

但1985年林子祥带给香港流行乐坛最大的震撼,不是他突发奇想地改编了《每一个晚上》,而是他获得第三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的《十分十二吋》,这支歌也获得了当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最有创意歌曲奖”。在颁奖礼上,小胡子叔叔一会儿跑到观众席里巡演,一会儿又到歌手席里挑逗原唱者与他合唱,把整个现场唱了个爆棚,正像这歌的一句词:这晚会爆炸。

香港十大劲歌金曲30年|1985·林子祥·翻唱神品十分十二吋(四)

十分十二吋唱片封面

《十分十二吋》将20首粤语歌编排在了一起。现在,这种被称为“串烧歌”的东西几乎都是烂大街的广场舞曲,歌手若是演唱,也多半是在演唱会上搞一个Medley,很少有人把这当成音乐创作,更没几个人正经八板地当歌儿唱。

林子祥这种改编翻唱狂人,自然不是一般歌手,他不但把串烧当成创作,还要唱出经典。《十分十二吋》里不但编排了林子祥自己的歌,还编进了关正杰、卢冠廷、林志美、杜丽莎、梅艳芳、罗文、许冠杰、谭咏麟、苏芮、陈秀雯的歌,中间还开玩笑地把《Monica》改成了“Thanks,Thanks,Thanks,Thanks,张国荣,谁能代替你地位”,这一句已经成为每年缅怀张国荣时后辈歌手们献唱致敬的标准唱法。

这首“串烧歌”中的大部分歌手,歌迷们都了解,但其中的陈秀雯……真是可惜了。这位十几岁就考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第八级、曾代表香港参加国际比赛获奖、被黎小田称赞为“拥有金属般嗓子”的艺人,后来竟然在电视剧行业风生水起。有看早期录影带经历的歌迷应该会听过她的歌,1979年“丽的”有部楚留香题材的电视剧叫《侠盗风流》,主题歌就是她唱的,那年她才17岁。22岁时,陈秀雯出版了《震荡》,它创造了香港流行音乐的历史:这是香港第一张电子混音版单曲唱片,《十分十二吋》里林子祥翻唱的就是这首歌。

图片错了,感谢磐石大帝的指正,删去待补

香港十大劲歌金曲30年|1985·林子祥·翻唱神品十分十二吋(四)

陈秀雯有个妹妹,看看她是谁?

本来,这首《十分十二吋》就是林子祥的游戏之作,连歌名都没有,只是因为编排后的歌曲长度有10分钟,当时又是以12吋的单曲EP细碟发行的,所以起了这么个名字。在歌曲发行后,虽然广播成天在放、听众也很喜欢,但批评的声音也不少,说这种歌太商业化。

这种指责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方面,串烧歌会将正在流行的各种歌曲最好听的几句编曲在一起,相比一首陌生的新歌来说,听众接受的起点相当低,尤其有些串烧编曲成舞曲风格,一首歌十几分钟,根本就是为了迎合迪斯科准备的,商业气味确实太浓;另一方面,在一些人看来,这种歌没有技术含量,录音室里摆弄着玩玩儿就得了,哪里需要创造?哪里有艺术可言?竟然堂而皇之地发行出来卖钱?!

林子祥这样特立独行的歌手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在《十分十二吋》之外,他还陆续唱过《街头霸王榜》《好气连祥》《祥情歌集》《Parathon medley》等一系列串烧歌。而在他的《十分十二吋》之后,许冠杰这样的殿堂级人物也凑了热闹,唱过一个自己作品的串烧《斤两十足》,周润发恶搞了一个《十二分十吋》,后辈歌手中还有古巨基唱过《劲歌金曲》等串烧歌。

以现在的技术条件,玩串烧歌已经不是歌手的专利了,有台电脑、找个软件就可以做出来,企业年会、网络恶搞,甚至传统相声《学歌曲》中,经常会听到“神级”的串烧,一首歌唱着唱着竟然能天衣无缝地拐到另一首歌去。由此我们会面对一个问题:既然串烧这么“简单”,既然很多歌星唱过串烧歌,那么,为什么一提起这种音乐形式,会一边倒地公认林子祥的最好?

先说一个例子,谭咏麟获得2007年“CASH音乐成就大奖”的晚会上,林子祥将《夏日寒风》和《爱情陷阱》编成了一首歌。这两首原本劲爆、活力四射的歌曲,在林子祥的改编下,从节奏拍子到歌词内涵,全变了个样,成了悲伤的慢板情歌。听他唱完,人们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这歌词还可以这么理解。

这首《夏日寒风》和《爱情陷阱》的小串烧,足以说明林子祥在串烧上的功力,其一在编排上,其二在唱功上,缺一不可。

严谨一点说,“歌曲联唱”偏向于拼接,这就是串烧歌软件的功能,它能做的事情是“剪辑”;而林子祥的串烧更偏向于整体,他要做的事情是重新创作,从结构主线到选曲编排都要费些思量。这其中更重要的是两点:一是串烧歌要考虑编入歌曲的风格、节奏等音乐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考虑高音区和低音区的分配,不能把20几首歌的副歌高潮编一起去,否则歌手得唱吐血了。

歌曲编排的技巧还在其次,有些功底的音乐人都可以做到,林子祥的串烧歌能做到顶峰,至关重要的是他的唱功、音域和他那刚柔并济的嗓子,这不是随便哪个歌星都拥有的硬件实力。至于后来越来越多的“录音棚歌手”,以现在的技术水准,在棚里录出一首半个小时长度的串烧歌都不奇怪,可有实力在现场不偷工减料地唱10分钟的歌手,估计用不了一个巴掌就可以数出来。陈奕迅已经是目前香港流行乐坛的顶尖歌手,在2001年年底,54岁的林子祥和27岁的陈奕迅在“Lam & Eason拉阔压轴音乐会”上现场唱了《十分十二吋》,2004年出版《Until We Meet Again》时,林子祥钦点陈奕迅翻唱《数字人生》,可陈奕迅唱得怎么样呢?

从1975年进入香港流行乐坛开始,到2012年65岁时还在开演唱会,林子祥唱了几十年,有人说他是巨星,他无所谓,有人说他的唱片卖的不好,他更无所谓,好像根本不在娱乐圈中,成天悠闲地看书,打打高尔夫球,兴致来了作个曲子。在这个人的口中,从来听不到娱乐圈里的是非和八卦,近些年偶尔出现在媒体上也都是尽可能地鼓励和提携晚辈歌手。这样一个宽厚低调、极有教养的歌手,早就被香港视为雅皮风范和中产阶级品位的象征,大概在1992年,得了个“歌隐”的名号。

公道地说,在娱乐圈繁华的时代,做天王天后容易,做隐者难;在娱乐圈萧瑟而浮躁的今天,做隐者也不仅仅是淡薄超然、格调优雅可以形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