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被乾隆打擊的體無完膚,乾隆為何如此對待張廷玉?

就2這調調


張廷玉,字衡臣,所以在《雍正王朝》裡,康熙一直叫張廷玉為衡臣,張廷玉在清代歷史中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地方,那就是他配享太廟,清代太廟除了那些親王室宗,總共有十三位,只有張廷玉是唯一的漢臣。

張廷玉出自安徽桐城張氏,他的父親張英是康熙年間的重臣,官居禮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張廷玉出生於康熙十一年,在康熙三十九年的時候,張廷玉就考中了進士,進入了翰林院。康熙四十三年,就進入了康熙的南書房。

康熙每次出遊的時候,經常帶著張廷玉一起,康熙五十五年,張廷玉出任禮部侍郎,從二品。康熙六十年,出任吏部侍郎。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駕崩,雍正帝繼位,雍正十分器重張廷玉,原因有兩個,第一,張廷玉能力很強,第二,張廷玉之父張英還是雍正的老師。

雍正的很多詔書,諭旨就出自張廷玉之手,十二月,張廷玉被任命為禮部尚書。雍正元年九月,擔任戶部尚書。雍正六年,張廷玉成為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可見雍正對張廷玉何等的器重。

我們知道,清代有一個機構很重要,那就是在雍正七年所設立的軍機處,而軍機處的很多制度都是由張廷玉來擬定的。也就是說,張廷玉是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兼吏部尚書,由此可見,張廷玉對於雍正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雍正十三年,雍正臨終前,讓張廷玉與鄂爾泰、莊親王允祿(康熙十六子)成為顧命大臣,並且遺詔說讓張廷玉配享太廟。張廷玉還是乾隆的老師,乾隆二年,封張廷玉三等伯爵,因為在他之前,根本就沒有哪個文臣能封伯爵。

但是張廷玉有兩個問題,第一,他與鄂爾泰的矛盾比較深,這個其實也是漢臣與滿臣之間的矛盾,第二,張廷玉為人比較固執,而且有時候會比較激動,乾隆帝有時候也會有所不滿。

乾隆帝曾經一度想要免去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張廷玉也擔心乾隆帝不遵從雍正帝的遺詔,所以在致仕的時候,向乾隆帝要一個憑證。乾隆帝心裡也有點不高興,但還是給了,張廷玉派他的兒子張若澄向乾隆帝謝恩。

乾隆帝就很生氣了,認為張廷玉竟然不當面來謝恩,就下旨讓他第二天來謝恩,可是這個旨還沒下,張廷玉就自個兒過來謝恩了,乾隆帝就更生氣了,他認為軍機處大臣有人偷偷告訴了張廷玉,乾隆帝一怒之下就將張廷玉的配享太廟的資格給取消了,而且張廷玉的伯爵也給削了。

乾隆十五年的時候,乾隆拿了配享太廟的名單給張廷玉,讓他自己想一想應該配享太廟嗎。不過,乾隆二十年的時候,張廷玉死的時候,乾隆帝還是遵從雍正的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歷史簡單說


張廷玉自康熙晚年即受重用,三朝大學士,還曾經當過乾隆的老師,但在張晚年時,卻被革去爵位,上繳了幾乎全部家產,只是念在多年的情誼,才放過張廷玉一家。其實張廷玉一直以來為官謹慎,從未留給別人任何把柄,才成為朝堂上的不倒翁,但他在退休以後,可能也是被多年的榮譽衝昏了頭腦,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

雍正曾經允諾他在他死後配享太廟,這是清代漢臣前所未有的榮耀,他竟然上疏乾隆頒發手詔,保證他死後配享太廟。這引來了皇帝的極大不滿,但依然照做了,緊接著,張廷玉又因年事已高,沒有親自進宮謝恩,而是派他的兒子前往,招致乾隆大怒:“伊近在京邸,即使衰病不堪,亦應匍匐申謝。乃陳情則能奏請面見,而謝恩則竟不親赴闕廷。”三天後,張廷玉又親自進宮謝恩,但此次進宮更觸碰了乾隆帝的心事,認為張廷玉因黨羽眾多,才會有人給他通風報信而前來謝恩,對他大加申斥,並稱他“如鼎彝古器”。由此,又便借朱筌案,進而對張廷玉進行了極為嚴厲的處罰,不久張廷玉便去世了。


但其實乾隆之所以爆發,並非只是因為“請頒手詔”和“謝恩”之事,更重要的是他早就對於前朝的老臣有所不滿,在他執政初期,兩位顧命大臣鄂爾泰與張廷玉之間就有黨爭,在上層官員中“滿洲則思依附鄂爾泰,漢人則思依附張廷玉”,雍乾兩代皇帝又是極為痛恨朋黨的,鄂爾泰在之前已經被乾隆重重處罰過了,只不過是張廷玉一直沒有露出什麼把柄,直到退休。這一件請頒手詔的事件一方面讓乾隆在內心上對張廷玉有了很大的不滿,情感上有所疏離,一方面他所說的話被透露給張廷玉,又讓他對“張黨”更加不放心,所以才會下此重手。


紅小豆館主


這主要是原因乾隆皇帝對父親雍正很不認同。

雖然乾隆皇帝在父親雍正的葬禮上,嚎啕大哭,水米不進,全心全意的扮演著孝子的形象。但是根據乾隆後來的表現來看,他對自己的父親,並沒有什麼感情。他很少提到雍正,偶爾提到,也是淡淡的口氣,沒有多少感情。所以他對父親生前的寵臣兼好友張廷玉,也非常的不友好。

雍正皇帝臨死前留下遺言,要張廷玉配享太廟。也就是說,張廷玉死後,他的靈牌可以放進供奉雍正皇帝的廟裡,受到祭祀。這對於大臣而言,是莫大的榮耀。整個清朝,只有張廷玉一個漢族大臣,得到了這項榮耀。張廷玉為官謹慎,在雍正皇帝這種嚴苛的領導手下工作,卻十三年如一日,從來都沒有犯過錯誤。雍正死後,他又兢兢業業的伺候乾隆皇帝。後來,張廷玉感受到了乾隆皇帝對自己的不友好,於是提出辭職,但是乾隆皇帝非但不許,還對張廷玉吹毛求疵、百般折辱,似乎非要證明,父親眼光差,張廷玉沒有資格配享太廟他才肯罷休。最終,張廷玉被逼得在身敗名裂中抑鬱而終。\r

\r

張廷玉過世後,乾隆又裝出一副皇恩浩蕩的樣子,允許張廷玉配享太廟。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乾隆對張廷玉的折辱,是對父親雍正不滿的一種折射。



阿穆教你假裝讀書多


主要原因是張廷玉上疏乞休,要求『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里』,觸怒了乾隆帝。

告老還鄉本身是人情之常,但是張廷玉和鄂爾泰在雍正帝大漸的時候,同受顧命,並有遺命他日可以配享太廟——配享太廟必須是所謂有定天下的大勳勞的所謂佐命之臣,張廷玉是個漢大臣,說到底不過是文學之臣,並沒有出生入死,開基撥亂妖氛廓、佐命宣威海內清的殊勳,這本身顯得很詭異,究其實,一則是因為張廷玉是瞭解雍正帝心思意圖,文筆暢達迅速的得力文學侍從之臣,工作狂雍正帝的大量文字由其代筆,大政資劃、訏謨討論,對其非常依賴;二則是在雍正帝奪位上位固位的過程中,種種弒兄屠弟、誅年(羹堯)戮隆(克多)的作為,張廷玉不但作為親歷者全程在場、瞭然於胸,甚至很多時候本身就是其直接的幫兇。

雍正帝對張廷玉的酬庸不可謂不豐厚,從官階角度,張廷玉雍正元年入直南書房,到七年即署理大學士事,拜相;從封賞角度,遺命配享太廟當然要等去世之後,但封為清朝一般只有軍功才能封的伯爵,待之也不可謂不厚。

在乾隆帝看來,一方面,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張廷玉受恩深重,卻只想著自己,是不知感恩;另一方面,張廷玉的老家安徽桐城(今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是“桐城古文派”(“桐城派”)的發源地和重鎮,文風極盛,張廷玉歸田,必然有人打聽宮闈秘辛,留下文字,寫成雍正秘史,這是乾隆帝萬不可忍也是必須防範的;還有一個方面,乾隆帝對雍正帝時期涉及政治爭鬥骨肉相殘得很多事痛心疾首,力圖斡旋彌縫,因此也遷怒於他認為沒有善加勸諫疏導而一味逢君之惡、推波助瀾的張廷玉。

張廷玉不明乾隆帝這些隱秘幽曲的心思,喋喋不休地請求,嘵嘵不休地爭辯,因而求榮反辱,被乾隆帝打擊得體無完膚。

在打擊過程中,張廷玉進退失據又說錯做錯了一些事情,導致乾隆帝認為他對年輕得新君有輕視之意,因此更加不滿,打擊也更不留情面。


談古論金


向敬之

張廷玉生前達到人生頂峰,當是在乾隆初年,除了身兼總理事務王大臣、大學士掌機要外,還被乾隆打破了清朝文臣不封公侯伯的慣例。乾隆二年,張廷玉被封為三等伯,進位超品。

與此同時,張廷玉還兼任皇子師,在乾隆外巡時,總理朝政事務,值宿紫禁城。

然而,張廷玉始終是漢臣,而且年邁,要大乾隆帝近四十歲,幾乎是相差兩代,不免矛盾叢生。

一、張廷玉是雍正的顧命大臣,且受先帝遺詔指定,死後配享太廟,這是榮耀,也是保護。以成年即位的乾隆,自然想培植自己的新人,並以皇祖康熙為榜樣,自然不喜歡雍正留下的老臣。當劉統勳彈劾張廷玉時,就得到了乾隆的支持。

二、張廷玉和鄂爾泰,都是雍正留下的重臣和老臣,他們都是保和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是位極人臣的權臣。這對於新皇而言,不是言聽計從,而是倚老賣老。然而,他們結黨纏鬥,在朝十多年,經常終日不言一語,雍正朝即如此,乾隆繼續利用,讓他們相互制衡,同時給予兩面打壓。乾隆十年,鄂爾泰去世,乾隆以吏部尚書兼軍機大臣、一等公訥親替代為保和殿大學士,繼續打壓張廷玉,不使之勢力抬頭。

三、日見老邁的張廷玉,因先帝之寵,位高權重,不免恃權而驕,越發固執與激動,經常反對乾隆的政治主張,不給新皇情面。這更加讓乾隆要對其痛下毒手。乾隆之舉,就是不想張廷玉勢力坐大和獨大,威脅到他不斷集中和強化的皇權。


以禮觀書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為大清辛苦工作了五十年,是清代漢族大臣中唯一能夠配享太廟的人。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張廷玉在年近八旬之時,卻被罷官、削爵、奪配享、受盡屈辱。最後,甚至張廷玉的家都被乾隆給抄了。

按道理來說,張廷玉對乾隆來說是有著大功勞的。一方面來說張廷玉和乾隆關係非同一般,張廷玉長期擔任乾隆的師傅,對乾隆不僅有教導之功,師生之誼,對乾隆的繼位更是有擁立之功,是最為核心的輔政大臣之一。張廷玉輔佐乾隆十四年,可謂是忠心耿耿,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另一方 面,從乾隆對張廷玉的打擊來看,張廷玉並無過錯。首先是張廷玉請求乾隆重申讓他死後配享太廟的成命,得罪了乾隆;其次是乾隆讓他退休,張廷玉為親自謝恩;再次是皇長子病逝,張廷玉不等喪期結束,急於南歸。最離譜的還是張廷玉的兒女親家學政朱荃匿喪趕考,賄賣生員,結果張廷玉受到牽連獲罪。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乾隆會如此對待張廷玉,難道是因為乾隆忘恩負義?

說到底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早期的時候由於根基未穩,張廷玉等人能夠接著享受無上的榮寵。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乾隆帝位越來越鞏固,張廷玉這些前朝的重臣便成了新皇帝專權的障礙。正如乾隆經常強調的那樣:

“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未旁假。即左右親信大臣,亦未有能榮辱人,能生死人者,蓋與其權移於下,而作威作福,肆行無忌,何若操之自上,而當寬則寬,當嚴則嚴。此聯所洛守前規,不敢稍懈者。”

說得直白點就是,乾隆是不允許大臣分享權力的,一切權力都有集中到自己手中。

另外,結合滿清自身的特點來說,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政權。為了維持統治,清朝一直以滿洲為國本。在人事權力分配中,清朝始終堅持“內滿外漢,首重滿洲”的原則。比如天下巡撫滿漢參半,漢人都督只佔五分之一。張廷玉作為漢人官僚,他有能力對抗滿人官僚麼?

早年在雍正時期的時候,雍正能夠庇護他,所以能夠平安無事。等到了乾隆朝的時候,鄂爾泰和張廷玉這兩撥人便爭鬥起來。滿族官僚依附鄂爾泰,漢族官僚則依附張廷玉,所以這兩派人的鬥爭也變成了滿漢之爭。乾隆表面上告誡鄂爾泰和張廷玉不要結黨,但是實際上還是站在鄂爾泰一邊,不斷打擊張廷玉和他的追隨者。於是,張廷玉便早老年的時候備受欺辱。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乾隆對待張廷玉的態度,是由乾隆和張廷玉兩個方面共同造成的。

先說說張廷玉。

張廷玉是康雍乾三朝老臣,也是雍正朝的被雍正一直倚重的首輔大臣,無論是在“九子奪嫡”當中還是後來雍正朝的“新政期間”,張廷玉是始終堅定的站在雍正一邊,為雍正的登基和推行新政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如果說,康熙時期的張廷玉是因為明珠和索額圖黨爭,康熙為了平衡局面而提拔並開始重用的話,雍正一朝,張廷玉就是已經如日中天了,到了乾隆朝,張廷玉無論從重要程度和年齡上都已經開始日薄西山。

張廷玉在康熙,雍正兩朝,除了是一位能臣,還是一位“純臣”,他老成持重,從不結黨。唯康熙和雍正馬首是瞻,政務上也少有疏漏,為此儘管在康熙雍正兩朝張廷玉也並不是沒有對立面,但是處世幹練,冠名磊落的張廷玉,即使是他的對手,政敵也拿他沒什麼辦法,何況康熙和雍正對這個“純臣幹吏”欣賞有加,倚為心腹。

但是,兩朝的重用和位置越來越高,使得張廷玉客觀的變成了一個“門生故吏”和“家族後代”組成的龐大的派系團體的“掌門人”,張廷玉不再是“純臣”,至少在乾隆眼裡張廷玉不再是“純臣”。

同時,康雍兩朝,特別是雍正朝的功績包括雍正答應的“享配太廟”的極端榮譽,使得張廷玉多少有一些居功自傲。具體表現在一下兩個方面:

第一,和鄂爾泰之間的黨爭問題。在康雍兩朝,張廷玉最為被兩朝皇帝讚賞和信任的就是“做不結黨的純臣”,張廷玉一直恪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為臣法則,以實幹為原則,不妄議,不妄言。但是到了乾隆朝,這個“純臣”已經成為了滿朝文武當中“漢臣的精神領袖”,自覺不自覺的成了派系一方的的代表。而張廷玉竟然已經對此很麻木。這讓乾隆非常不滿,鑑於,或者說看在張廷玉對他的爺爺和爹的輔佐,乾隆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隱忍的。但是在心裡,他已經開始討厭這個“三朝元老”,而張廷玉竟然不自知,顯然是老糊塗了。

在這一點上 張廷玉的錯誤在於,他對康雍兩朝的貢獻,想讓乾隆買單。這一點上就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是這樣的心態,把歷史的功績拿來讓一個新的總裁簽單。新總裁內心的厭惡可想而知。

第二,倚老賣老,並且有“拿老子綁架兒子”的嫌疑。雍正為了感謝或者說表彰張廷玉一直以來的“鞍前馬後”,臨終前承諾“他日張廷玉享配太廟” 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榮譽,整個清朝,也只有張廷玉有這個待遇。

這個承諾也有一點“遺詔”的意思,乾隆登基以後,沒有再提及此事,想必心裡不是很舒服,畢竟是相當於“父債子還”,張廷玉對於乾隆朝還有多大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張廷玉對這件事很認真,認真到要親自提醒乾隆,大概的意思是:你爹答應我死了以後享配太廟,你別忘了,最好你給我寫個字據,免得到時候你不認帳。

這樣就十分過分了。這相當於“空口無憑立字為證”——不相信乾隆的記性更不相信乾隆的信用!

相信乾隆心裡恨得牙癢癢。但是做為皇帝還是要有風度的,畢竟這個承諾是他爹給的,推翻就顯得小心眼。

而張廷玉三番五次的要求“告老還鄉”,這讓乾隆憤怒無比——這個張廷玉為了配享太廟,都等不到死,想活著看見這個“殊榮”。

但是,既想得到殊榮,又不想為朝廷,確切的講是不願意為乾隆朝效力,不但不講理,還有藐視朕的意思——難道朕的德行都不配你為朕效力了嗎?

當然,最終還是張廷玉老來昏聵,讓自己的二兒子代他去謝恩,徹底惹惱了乾隆——朕就是在有涵養,也不能這麼拿豆包不當乾糧!

於是張廷玉被收拾了,收拾的挺慘的。

罷官抄家。

張廷玉算是晚節不保的典範。

再說說乾隆。

如果說乾隆的爹雍正皇帝是一個“面冷心熱”的皇帝的話,乾隆就是一個“面善心冷”的皇帝。

乾隆是一個崇尚“乾剛獨斷”的皇帝,這個特點,從他後來重用和珅就略見一斑。

同時,乾隆對於他爹的很多做法並不是完全贊同的,儘管他爹給他留下了非常厚實的家底,但是他更加崇拜或者讚賞他爺爺的治國理念和“賢德君王”的形象,張廷玉和鄂爾泰之間的鬥爭,從某種意義上是對於“祖制”的理解,張廷玉的“祖制”是雍正的“新政”,而鄂爾泰的“祖制”是康熙朝的“開明”,但乾隆更傾向於後者,於是在張廷玉和鄂爾泰之間的黨爭當中,乾隆是傾向於鄂爾泰。

對於張廷玉的“享配太廟”,乾隆並不情願,儘管張廷玉也做過他的老師,但是“政見不同”使得乾隆並不看好張廷玉。

在乾隆看來,張廷玉已經過時了,但是張廷玉沒有自知之明,迂腐,昏聵,結黨,傲慢都是這個三朝老陳的標籤。張廷玉的功勞屬於前朝,對於乾隆來講,張廷玉更像一個甩不掉的累贅。

另外一個方面,乾隆又十分期望張廷玉能為乾隆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主要是為了向世人說明乾隆皇帝是一個英明的皇帝,張廷玉這樣的老臣也會不顧生命輔佐他,崇拜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那個時候配享太廟,就是乾隆對朝臣的“特別嘉獎”。可以彰顯乾隆皇帝的“英名賢德”,可惜的是張廷玉真的昏聵了。

於是,乾隆翻臉了。

有時候,如何全身而退,也是一門大學問。


步武堂


首先認識一下乾隆皇帝吧,這個從小就善於察言觀色溜鬚拍馬的皇帝,在自己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表現出了極為深厚的功力,尤其是康熙末年九子奪嫡,康熙被幾個虎狼一樣的兒子爭奪儲君大位而相互下畔子,搞得康熙頭疼不已,此時難得的發現了這個如此善於哄自己開心的孫子!或許出於童言無欺或者想給自己放鬆吧!將這個孫子接到自己身邊訓練,當然也有可能是康熙皇帝試圖調教這個孫子的秉性!



從雍正王朝中結尾,八王爺對有可能與乾隆競爭皇位的哪位話語中若說,乾隆皇帝實際上是一個和八王爺極為相像的人,對外總是展現出謙和,對事卻極為手段強硬,這樣的一個人物實際上與康熙雍正兩位皇帝的秉性都不相同,或許更為接近雍正骨子裡的陰狠!



因此對於這個三朝元老張廷玉,乾隆皇帝更是忌憚,這位康熙雍正的貼身秘書,或許掌握有這兩位皇帝對乾隆的一些負面信息,對於掌握了皇權的乾隆來說,雖然貴為天子,但張廷玉的存在無疑是一個無形的精神枷鎖,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懷疑的會被張廷玉拿來與前兩位皇帝做對比!



因此對於急於大展拳腳的乾隆皇帝來說,這些老臣是不能留下的,而且也不能讓他們帶著光環離開,必須在自己的手裡以一種失敗的形象示人,這就是張廷玉必須落個被乾隆皇帝刁難的悲慘境地!



乾隆皇帝的陰狠和自大還表現在中後期的好大喜功上,清朝國力走下坡路,從乾隆時期就埋下了伏筆,乾隆後期放任貪官,大肆出遊江南,使得清帝國的官員都以貪腐為相互攀比的噱頭!


涇水書生


1、張廷玉長時間在宮中,知道的事太多;

2、張廷玉家族在朝廷做官的太多了!有近20餘人,屬於殺猴儆雞。



3、張廷玉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實力強大,對朝政決策形成了極大影響;

4、在雍正時期就受到朝廷厚待,可謂皇恩浩蕩,作為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位高權重;


5、雍正喜歡,卻不是乾隆喜歡的類型。

張廷玉在雍正時期是很牛的,雍正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

乾隆作為性格豪放、性情高雅的一個皇帝,不喜歡張廷玉,而是喜歡和珅這樣能說會道、顏值還很好的人。

可憐伴君如伴虎,加之受女婿案件的牽連,為大清效力五十餘年之後,在1755年憂鬱病逝。


小女子躍馬揚刀進東京


張廷玉是“在清代安徽桐城張氏家族中,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侍值內廷,頗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睞,可謂閤家頂戴,滿門朱紫。尤其張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轉引自360百科),可見張廷玉是清代重臣,也是清代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他曾輔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清代的軍機處制度、奏摺制度、吏治等等的建立完善都有張廷玉的功勞。雍正臨終前特意指出,“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漢人侍滿,最終獲得皇帝信任,是相當不容易的。張廷玉非常看重這份榮譽。

乾隆帝

所以,到了乾隆這一朝,雖然張廷玉一直十分在官場狀態,謹小慎微、為人低調,但也因為捲入了黨爭,與滿族官員鄂爾泰形成鼎力之勢。一度形成滿族官員依附鄂爾泰,漢族官員依附張廷玉的局面。各個官員都要站隊,兩大縱隊可著實讓乾隆惱火不已。畢竟,權力的實際掌握者在這種制衡之中到底是誰,真不好說。

到了最後,張廷玉又十分在乎自己退休百年之後能否“配享太廟”,並向乾隆問詢。乾隆好歹不好改了先帝的“指示”,答應了他。但不成想,第二天來謝恩的竟然不是張廷玉而是他的兒子。本來就惱怒的乾隆皇帝是忍無可忍了,索性就削了張廷玉的爵位。到死,張廷玉都膽戰心驚不知道乾隆帝怎麼對待他。一直到張廷玉身後,乾隆還是按照雍正帝的遺囑,使他“配享太廟”。

有時,身為臣子過於沉浸於角色,反而失去自由與風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