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留条后路?

周豪楠


刘邦给戚夫人留什么后路?他就是故意把戚夫人推出来制约吕后和吕家的,他怎么会去管戚夫人的死活?


刘邦是什么人,他是一个多情的人吗?显然不是啊。


在历史上,刘邦因为自己亲儿子后来的惠帝和女儿耽误自己逃命,直接把自己日后的太子和女儿扔下车三次,这样冷血无情的人会劳神费力的给一个姬妾安排生路?


对于刘邦来说,除了吕后以外,其他的姬妾对于他来说不过是娱乐的工具而已,一个人怎么可能对一个工具动心呢?


刘邦之所以想要废刘盈(汉惠帝),改立赵王刘如意,并不是真的有多爱戚夫人和刘如意,实在是不放心吕家势力;与其说是戚夫人想要给自己儿子争太子之位置,不如说是戚夫人和刘如意被刘邦推出来做制衡吕后的工具。


这从史料里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戚夫人之所以得宠,正是因为戚夫人本人没有政治修养,也没有什么权谋,感兴趣和擅长的是舞蹈和音乐(论文《汉初戚夫人浅论》),唯一帮自己儿子争夺太子之位的办法是“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也就是在刘邦面前哭。


大家别忘了,刘邦是什么人?那是项羽威胁要炖了刘太公,还笑嘻嘻的说分我一杯羹呗,兄die!的。


这样的人大家觉得是靠哭就能打动的吗?反正我是不相信的。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刘邦是用戚夫人来敲打和制衡吕后,至于戚夫人在他死后会如何,他其实并不在意。


为什么刘邦会用戚夫人和刘如意来制衡吕后呢?这就要从刘邦是如何建立汉朝说起了,由于这不是重点,所以我就长话短说。


吕后以及吕氏家族在刘邦建立汉朝过程中,不光立了大功,还是联合创始人身份。尽管现存史料关于吕后以及吕氏家族的记载被删除很多,但是仅从蛛丝马迹来看,吕氏家族对刘邦打江山的贡献就要超过韩信。


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功勋最高的汉初十八侯中,阳都侯丁复、曲城侯虫达二人都是吕泽的部将,就这一点而言,吕泽(吕后大哥)甚至超过了韩信。更为重要的是被世人誉为楚汉相争转折点的彭城斩杀项羽大将龙且,大破楚军20万这场战斗,一直认为是韩信的功劳。可事实上阵斩龙且的是丁复,而且史记里也明确说了“属悼武王(吕泽在吕后当权时期封王),杀龙且彭城”,很显然,这场所谓的转折之战很可能是吕泽指挥的。


历史学者周聘在《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一文中认为吕泽论战功是完全可以封王的,只是因为吕后与刘邦的默契,吕泽最后才没有封王;其实大家想一想,吕后长期在项羽军中做人质,刘邦还四处找姬妾,以刘邦的天性,为什么他始终把正妻的位置留给吕后呢?吕泽以及吕氏武装才是吕后在刘邦后宫地位尊崇的核心保障。


《史记·荆燕世家》中田生谓张卿曰,“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刘邦能得天下,吕氏不但是首功,还是起了最大的作用。


正是因为吕氏家族和吕后在汉初强大的实力,使得刘邦不得不立刘盈做太子,但是同时,也正是因为吕氏势力太大,难免让刘邦有“卧榻之感”,所以刘邦把戚夫人和刘如意推出来制约和牵制吕氏。


说到底,戚夫人和刘如意都是刘邦的棋子而已,这一点上,杀母留子的刘彻和他这位高祖还真是一模一样。


兰台


1)首先刘邦这个老板,也是靠老板娘家里支持才发家的。吕后一家可是大汉公司的大股东,一大帮老板娘的兄弟、妹夫也在公司身居要职。所有老臣们都心知肚明,所以老板死后,老板娘掌权,也没人敢说半个不字。戚夫人本是小秘上位,人家流血流汗出钱出力打的江山,哪能被你唱歌小曲脱件衣服就拿走?被大股东收拾本是大概率事件,还不懂收敛。

2)刘邦肯定也是知道死后吕后会上位,也留了后路。但是自己死了,臣子们毕竟要活着,为保富贵就只能投靠老板娘,那是人的天性啊。所以人算不如天算,自己死了,再多的后路也没用。谁愿意跟死人效忠呢?戚夫人看不懂这点,简直是作死。

3)戚夫人蠢,刘邦难道不清楚?所以最好的后路应该是提前把戚夫人支走,不用在吕后面前碍眼,再给她母子找个聪明人出主意,学人家刘肥韬光养晦。但是刘邦没这样做。是刘邦糊涂了?还是有意为之?如果是和吕后的默契,这反而细思极恐。



盗德高点


刘邦生前做了很多工作来保住戚夫人的性命,但是戚夫人自作孽不可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另外刘邦死了以后也管不了身后的事,谁能料想到吕后如此强势霸道呢?戚夫人自己要找死,又遇到了百年难一遇的女强人吕后,她只能死而后已了。

刘邦生前做了以下三件事来保护戚夫人:其一、册封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赵王,刘邦死后戚夫人可以去赵国当太后养老;其二、让对吕后有恩的周昌去当赵国丞相,辅助赵王刘如意避免吕后加害赵王;其三、派陈平等人执皇帝令牌去擒杀吕后的妹夫樊哙,消除吕后在武将集团中的最大支持者。按理说这三条计策足可以保证戚夫人平安一世了,但是陈平没有杀樊哙,吕后也精于算计,最终还是杀了赵王刘如意。

戚夫人虽有美色,但是政治能力太低下了,不知进退自保。刘邦死后吕后就执掌了大权,当此之时一定要低眉顺眼、奉承吕后以求离宫去赵国养老。但是戚夫人还是趾高气扬不把吕后放在眼里,吕后将她罚到舂米坊舂米并没有杀心。不想戚夫人自恃精通诗词歌赋,偏偏要在舂米时高歌一曲:子为王兮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吕后听闻后大怒,原来戚夫人还指望儿子赵王来救他,于是吕后坚定了诛杀赵王与戚夫人的意志。之后吕后设计将赵王召至皇宫中,用酒毒杀了赵王刘如意;然后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扔在茅厕之中待死。可以说戚夫人之死是自己找的,她有薄夫人一半的聪明就不会四肢分离了。所以说自恃美色侍奉君王,色衰就会失宠,王死就会跟着死,这一点没有错的。


大秦铁鹰剑士


后路也留了,但问题有些人不想上那怎么办?刘邦已经死了不可能说起死回生去劝戚夫人。

刘邦活着的时候,刘邦的那些妃子尤其吕后对这个戚夫人,可以说恨到咬牙切齿,史书上面记载,戚夫人能歌善舞,深得刘邦的欢心,在后宫之中独得宠爱,女人嘛!看着自己的老公被从哪个地方冒出来的女人迷的鬼迷心窍,通常而言都会送她三个字……

但是这样还不算完,戚夫人和刘邦有一个孩子叫刘如意。刘邦特别喜欢这个孩子,因此欺负人的心思也开始活泛起来了,他觉得母凭子贵,如果自己这个孩子是太子,那自己在汉王朝的地位就会得到巩固,所以她一直不遗余力的去求刘邦干什么,废了太子立刘如意做太子。

这一下的戚夫人跟吕后之间的两者可以说是彻底结下来了,抢了刘邦,吕后这一点认了,因为在很长时间的楚汉战争里面,吕后为了刘邦可以说是担惊受怕,没少受过威胁,甚至自己还当了项羽的俘虏,吕后和刘邦之间的感情早就已经淡了,双方也互相尊重对方,但是自己这个宝贝儿子地位绝对不能够受人威胁,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你敢动我宝贝儿子的将来,那你就是跟我这个做母亲的拼命,我还不跟你这个狐狸精往死里打。

因此,刘邦在晚年的时候,关于太子的废立问题,可以说一直纠缠他很长时间,直到最后是刘邦自己决定说我不想废太子了就让吕后的儿子登基吧?但是这个时候刘邦也察觉到了吕后对于戚夫人的那种敌意。

所以刘邦自己也做了布局干什么?他把刘如意封为赵王。除此以外,赵国的宰相是对吕后有大恩的周昌,只要刘如意和戚夫人离开长安到赵国安居下来,那他们一辈子的安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刘邦觉得自己做的已经够完美了,应该不会说再闹出什么样的鬼事儿吧,结果戚夫人在刘邦死了以后不肯离开长安,这就闹的吕后很不愉快了,不过看在自家丈夫的面子上,吕后还是没有说直接痛下杀手,而是打算恶心一下戚夫人,你不是要留在长安吗?你去淘米去。

结果这个戚夫人有点儿像现如今那些穷酸秀才啊。在淘米的时候能歌善舞,发挥到了极致,直接编了一首小歌嘲讽了一下吕后……吕后一下子就火啦,我已经算是昂开一面,饶你一命了,当初别忘了韩信是死在谁手里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立刻下令刘如意从封地给我回到长安来。

这个时候,吕后的儿子已经看出来了,吕后这个时候想要痛下杀手,所以吕后的儿子一直跟刘如意待在一起,形影不离。但是吕后知道自己儿子的脾气,想了一个办法,支开了自己儿子以后,给了一杯酒,直接送给了刘如意。刘如意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喝了。刘如意已死。戚夫人的命运走到尽头!


漩涡鸣人yy


人常说,宁可跟聪明人打一架。也不跟糊涂人说一句话。对于戚姬,我只能说死有余辜。不值得大家同情。大家都知道,戚姬跟刘邦的邂逅发生在什么时候吧。那正是刘邦被项羽祸祸的抱头鼠窜,狼狈不堪。就这,刘邦把自己的妻儿老小都扔给了项羽,而他自己则是男儿本色,该风流就风流。该潇洒就潇洒。为了跟戚姬研究人体结构。刘邦不惜撕破衣服,写了一篇保证。然后炕照上,娃照种。啥都不耽搁。第二天起来继续逃命。我们说,刘邦的为人大家也清楚。斗技赛狗,吃喝刷钱。除了没刨绝户坟以外,刘邦可是没少半夜敲寡妇门。按理说这样一个花丛中的领袖,应该不会不顾命也要跟戚姬滚床单。这只能说明戚姬的确长的NO,1。至少在当时的刘邦眼里应该是这样的。或许是上天喜欢开玩笑吧。戚姬的模样是No1。但她的智慧就渣多了。刘邦宠幸戚姬。这本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稍有点身份地位的人,那个不是三妻四妾的。作为刘邦正妻的吕雉,虽然内心不好受。但她也只能黯然承受了。其实,吕雉跟戚姬原本也能够相安无事的。这事情坏就坏在了戚姬贪得无厌,人心不足。因为她想动吕雉的奶酪。她自从有了孩子后,就恃宠而骄。每天对着刘邦吹枕边风。弄得刘邦也想换了太子。后来吕雉问了张良后,请了几个老头。刘邦也借机下了台阶。吕雉儿子的太子之位总算保住了。大家说,吕雉得势后会放过戚姬吗?刘邦也知道吕雉的为人。他在死前也做了种种安排。包括任用周昌为戚姬儿子的国相。周昌跟吕雉的关系比较铁。刘邦临终要周昌死保戚姬的儿子。当时她的儿子被封为赵王如意。这应该可以让戚姬的儿子平安活着了。该怎么说呢?要我说这戚姬就是个扫把星。落魄到舂米的地步,还不忘祸害自己的儿子。每日里一边干活还一边唱卡拉OK。什么儿子为王,为娘舂粮。这是大概意思。生怕吕雉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将来的威胁。这可倒好。卡拉OK唱得不错。让自己的儿子早早就领盒饭了。而她自己也被吕雉给做成标本,挂在WC里提醒大家浏览。说不下去了。完毕。


风雨中的梅云


刘邦仅考虑要保护刘如意。

早在楚汉战争时期的睢水之战中,吕雉被项羽所俘,刘邦并不为所动,由此可见,刘邦爱女人更爱江山。刘邦也许想到戚夫人的下场,但他并没有保护她,甚至都没有让她随子前往赵国;同时刘邦也低估了吕雉的报复心。

尽管刘邦没有保护戚夫人,却考虑到刘如意的安危。他派周昌担任赵国的相国,周昌是吕雉的恩人,刘邦曾想废太子而立刘如意,周昌直谏反对,吕雉跪谢说“若不是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刘邦死后,吕雉首先准备对刘如意下手,多次召他进京,但周昌明白吕雉的用意,而从中阻拦。后吕雉先召周昌进京,后召刘如意进京。汉惠帝刘盈仁慈,知道母亲吕雉的用意,因此把刘如意留在身边。

但有次刘盈早起射猎,留刘如意独自在寝宫,吕雉知道后,将其毒死。周昌知道后,郁郁而终。


五味社


刘邦不是不想给戚夫人留后路,但实在没办法了。比如刘邦封刘如意为赵王,又让正直强硬的周昌担任赵王相;死前还想把吕后的妹夫樊哙拿下。但随着刘邦的去世,死后的政局他无法掌控,所以吕后就接下来先后收拾了刘如意和戚夫人。为什么吕后有这么大能耐?当然是吕后的儿子刘盈成了汉惠帝,同时汉朝也注重孝道;不要说惠帝本来就天性仁弱,就连武帝这么强势的人物,还不是要听太皇太后和太后的?

再加上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吕氏家族确实出力不少。所以吕后在当时自然拥有最高的权力。而戚夫人不管是权力还是势力,完全没有和吕后对抗的资本,所以自然输得一败涂地。如果刘邦九泉之下有知,在生前应该不要给戚夫人和刘如意这么多宠幸才对!生前给的宠幸越多,死后越容易遭到吕后的打击报复。除了刘如意外,其他刘肥、刘友、刘恢等,要么郁郁而终,要么死于非命,只有母系最弱的刘恒和刘长保存下来。


林屋公子


戚夫人曾经是刘邦最宠爱的妃子,并且她的儿子刘如意也非常受刘邦喜爱,刘邦甚至一度打算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但是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反而加深了吕雉对戚夫人的怨恨。在刘邦驾崩之后,吕雉很快便处死了戚夫人母子。以刘邦之英明,当然已经考虑到了吕雉将会对戚夫人母子不利,并且已经给戚夫人母子留后路了,但是一方面由于吕雉和太子刘盈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邦作为戚夫人母子唯一的保护伞,在驾崩之后也爱莫能助了,所以戚夫人母子已经无法保全。刘邦给戚夫人母子留的后路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欲杀樊哙以杀鸡儆猴

樊哙是最早追随刘邦起义的,当年要不是樊哙把刘邦从芒砀山中找出来,刘邦可能还一直是个不知所归的亡命之徒呢。后来樊哙又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再加上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嬃为妻,这都说明他与刘邦的关系非同一般(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但是刘邦临终前却派陈平和周勃去追杀正在奉命出征的樊哙,《史记》中把事情的原因写得很清楚: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意思就是刘邦是因为听说了樊哙要在自己死后,利用手中的兵权除掉戚夫人母子,所以刘邦才下令先除掉樊哙。但是以刘邦之英明,他当然知道即便是除掉了樊哙,也不会对戚夫人的安全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毕竟真正恨戚夫人的不是樊哙,而是吕雉,但吕雉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了,所以刘邦的真实用意应该是杀鸡儆猴,即警告吕雉:不要做傻事,否则我也不会饶了你。

第二、派周昌为赵相

周昌是一条耿直的汉子,在刘邦打算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的时候,他曾经站出来极力劝谏,并说自己不会奉诏,吕雉听说之后直接给周昌下跪表示感谢。而刘邦晚年一度抑郁寡欢,赵尧看出了他的心病,刘邦也承认自己正在为戚夫人母子的安危担忧(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却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而赵尧则建议在百官中找出一个连吕后都害怕的大臣,便可以保证戚夫人母子的安全,赵尧所说的这个人就是御史大夫周昌了。

在刘邦的一再恳求之下,周昌答应去赵国充当赵王刘如意的国相。在刘邦驾崩之后,周昌确实保了戚夫人母子一段时间的安全,但是后来吕雉设计先把周昌调走,随后才有机会对戚夫人母子下手。

也就是说,向来英明的刘邦确实考虑到了自己死后戚夫人母子的安全问题,并给他们母子留了后路,可惜吕雉的势力太强,除了刘邦,谁都无法阻止她的复仇之路。


国史通论


刘邦倒是想保住戚夫人和如意,他对此也做了一些挣扎,但是死后是非谁管得、形势不由人啊!

刘邦任命对吕后有大恩的周昌为赵相保护赵王如意

当初刘邦坚决要废刘盈立刘如意为皇太子时,满朝大臣都不同意,刘邦却一意孤行,这时只有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堂之上强行跟刘邦辩论。周昌有点口吃,再加上情绪非常激动,话都说不完整,被刘邦逼急了,就口吃得更厉害,翻来覆去说“我反正坚决不会同意您的诏命”。刘邦被他逗得发笑,这事也暂时搁置了。吕后当时躲在东厢听到了这些话,她对周昌非常感激,跪谢了他的恩德。




刘邦由于废太子不成,不免担心戚夫人和如意的将来,因此一直郁郁寡欢,有天他在朝堂之上竟然慷慨悲歌起来,大臣们都疑惑不解。这时一个掌管符玺的年轻御史对刘邦说:“陛下您是为戚夫人和吕后的不和睦而忧虑,担心赵王不能保全吗?”刘邦点头称是,这时赵尧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刘邦任命周昌为赵相来保护赵王,因为周昌不仅忠诚耿直,而且对吕后有大恩。刘邦听后非常欢喜,于是把赵王托付给了周昌:“我知道对你来说这是降职,但我翻来覆去为赵王担心,就拜托你勉强为我走一遭吧!”就这样,周昌外调到赵国成为了赵王的相国。



刘邦在病危时叮嘱太子刘盈保护赵王如意

刘邦病危后,给太子刘盈写了一道敕书,不仅确定了刘盈为继承人,还以父亲和帝王的身份谆谆告诫刘盈,要他当好皇帝,要做到读书、用贤和治理好天下。

这道敕书言简情深,刘邦在文中自白道,自己年轻时赶上秦始皇焚书坑儒不用读书,还挺高兴。直到当皇帝后,终于明白了读书的重要,对以前的行为很后悔。刘盈

是自己的嫡长子,是毫无疑问的继承人。刘盈你要勤奋地学习,每次献上的奏议应该自己写,不要让别人代笔。见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还有和刘邦同辈的公侯,岁数大一倍的长者,都要依礼下拜,而且你的弟弟们也要这样。

而最让人动容的就是最后一句了: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我现在重病缠身,使我担心牵挂的是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可以自立了,怜悯这个孩子太小了。


正是因为刘邦用心相托,所以周昌和刘盈才竭力试图保护赵王刘如意。吕后几次诏赵王进京,周昌都以疾推辞。后来吕后釜底抽薪,直接把周昌诏到了长安,把他骂了一顿。吕后又把赵王诏到长安,惠帝刘盈知道母亲的意图,于是亲自把弟弟带在身边一同起居。然而防不胜防,到底被吕后偷个空子给鸩杀了。吕后刚毒死了如意,接着又用酷刑虐杀了戚夫人,这让善良软弱的刘盈心理直接崩溃,从此不问政事放纵自我;而周昌自赵王如意被毒死后,感觉对不起刘邦的嘱托,从此不再朝见吕后,三年后抑郁而终。


美映椒房


怎么留后路?留不了的,除非把太子一系全部杀光,包括刘盈和吕雉,你觉得刘邦有这个实力?

戚夫人和刘如意之死,完全是刘邦一手造成的,

刘邦并不是因为喜欢刘如意,不喜欢刘盈,而想废太子,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而是因为太子势力太大,让刘邦感到了威胁,不废太子就有生命危险。

刘邦的成功离不开吕雉家族的支持,吕雉是刘邦政治上的盟友,也是他的政敌,吕雉的政治实力不容小觑,而刘盈做了太子之后,自然也会有太子党了,加上吕雉的政治资源,太子势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也是为什么张良让太子去请“商山四皓”,刘邦就觉得太子之位无法撼动了,因为刘邦做不到的,太子做到了,而且,不问世事的张良也站在了太子一边。

没有人赞成废太子,刘邦就不可能一意孤行了,刘如意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吕雉也不是疯子,刘邦那么多女人,就戚夫人下场惨点,也是因为他曾跟吕雉争皇位的。

很多人质疑太子对皇权的威胁

这个很好理解的,太子跟皇帝,血缘上是父子,政治上是政敌关系,皇帝最想的是太子能顺利接班,但又怕太子提前接班,

《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周润发说的很好,“皇位我可以给你,但是你不能抢”。太子如果抢班夺权了,不是太子杀了皇帝,就是皇帝杀了太子,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赵武灵王就是被太子杀的, 楚成王就是被太子杀的,刘义隆被太子杀了,李渊、李旦、李隆基都被太子夺权,然后被软禁了,这样的利益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