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上月便已立冬,冬至眼見也要到了。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已被西北風肆虐,氣溫最低已降到0℃以下。人們為了抵禦寒冷“十八般武藝”齊齊上陣:暖氣、空調、羽絨服、熱水袋、暖手寶、電熱毯是正常配置,發熱椅墊、發熱鞋墊、發熱鼠標墊.....別出心裁,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商家做不到。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奇葩保暖方式(圖片 | 山西醫科大學學生會微博)

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我不禁想到:古時候天還藍,水還清,發電機還沒出現,海平面還沒融化,冬天還要更冷,那時的人是如何在嚴冬到來之際不被凍得鼻涕四流的呢?

可以確定是:衣服一定要穿得厚。一層不夠就兩層,棉的不夠就加毛,實在不行的話......還是別出門了。

如果只顧追求保暖而犧牲了美觀那是萬萬不行的,至少那些貴族不能同意。於是一種穿起來既能保暖又能彰顯氣派風度的服飾便風靡起來,它就是——風雨衣。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斗篷、大氅和披風傻傻分不清

所謂風雨衣,顧名思義即用來抵禦寒風、雨雪的外衣,細分又包括風衣和雨衣。

雨衣即蓑衣一類的衣服,只適用於遮擋雨雪,防止沾溼裡衣。如唐代張志和在《漁歌子》中所寫:“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風衣用於禦寒,大風、雨雪天氣均可穿。因原料、形制、色彩等方面的不同,風衣又有復陶、翠被、氅、一口總(鍾)、羅漢衣、斗篷、雪褂子等種類,其中氅和斗篷是最為常見的,披風不屬於風衣。

▼ 氅(chang)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唐代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南朝陳文帝服鹿皮裘(圖片 | 美術世界)

氅又稱氅衣、大氅,據說最初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因此又有“鶴氅”之名。氅一般是作為男性服飾,特點是整體寬大且有繫帶,穿時罩於衣服外,用以遮擋風寒。

最早見於《晉書•謝萬傳》:“著白綸巾,鶴氅裘。”

南朝《世說新語•企羨》中亦有:“孟昶未達時,家在京口,嘗見王恭乘高輿,被鶴氅裘。於時微雪,昶於籬間窺之,嘆曰:‘此真神仙中人。’”

作為材料的鶴羽頗為珍貴,不可多得,所以人們便開始用其他鳥羽和布料來代替。《宋史·儀衛志》中載:“氅,本緝鳥毛為之,唐有六色,孔雀、大小鵝毛、雞毛之制。”至明清時期,製作氅衣基本已不用禽鳥羽毛,而用棉、呢、紗、綢緞等布料,但仍沿用舊名。

《紅樓夢》第五十二回“俏平兒情掩蝦鬚鐲 勇晴雯病補雀金裘”中:“賈母便命鴛鴦來:'把昨兒那一件烏雲豹的

氅衣給他罷。'鴛鴦答應了,走去果取了一件來。寶玉看時,金翠輝煌,碧彩閃灼,又不似寶琴所披之鳧靨裘。只聽賈母笑道:'這叫作‘雀金呢’,這是俄羅斯國拿孔雀毛拈了線織的。'”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87版《紅樓夢》第20集“勇晴雯病補雀金裘呢”

▼ 斗篷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清代桃花塢木版年畫《楊家女將徵西圖》中的斗篷

斗篷,因其形如鬥所以稱作斗篷,又名蓮蓬衣,是一種披在肩上,在脖間繫帶,沒有袖子的外衣。一般來講,應該在室外穿,進了室內便要脫掉,否則便是無禮。

據傳斗篷是從蓑衣演變而來,最初以棕麻編成,到了明清之際,以絲織物為材料的斗篷才開始盛行起來。特別是到了清代中葉以後,斗篷的製作日益精巧:鮮豔的綢緞繡以精巧花紋,有財力的人家還會在裡面襯以動物皮毛。

《紅樓夢》第八回“薛寶釵小恙梨香院 賈寶玉大醉絳芸軒”中:“寶玉因見她外面罩著大紅羽緞對衿褂子,因問:'下雪了麼?'地下婆娘們道:'下了這半日雪珠兒了。'寶玉道:‘取了我的斗篷來不曾?'......整理已畢,端相了端相,說道:'好了,披上斗篷罷!'寶玉聽了,方接了斗篷披上。”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87版《紅樓夢》第4集“探寶釵黛玉半含酸”

▼ 披風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褙子及披風(圖片 |《三才圖會》)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清代改琦所繪《紅樓夢圖詠》中王熙鳳室內著披風

披風和斗篷指的是同一種東西嗎?

《紅樓夢》中關於禦寒衣物的描寫頗為詳盡,披風和斗篷都數次出現。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服飾的穿著場景並不相同,這說明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服飾,不可混為一談。

明代王圻的《三才圖會》中雲:“褙子,即今之披風也。”換言之,明清時代的披風,也就是宋代時的褙子。《三才圖會》中褙子的插圖與清末畫家改琦《紅樓夢圖詠》中王熙鳳身上所穿的披風一樣。披風是明代比較流行的一種便服,有長袖,略收腰,對襟,衣長過膝,直領對襟,領下繫帶。用於天冷禦寒,室內、室外皆可穿著,也可與其他外衣搭配,男女通用。

《紅樓夢圖詠》中王熙鳳的形象表現的正是《紅樓夢》第六回“賈寶玉初試雲雨情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中王熙鳳初見劉姥姥的場景:“鳳姐兒家常帶著秋板貂鼠昭君套,圍著攢珠勒子,穿著桃紅撒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粉光脂豔,端端正正坐在那裡,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87版《紅樓夢》第3集“劉姥姥一進榮國府”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穿上它讓你時髦整個冬天

《紅樓夢》中著重描寫冬季穿著的當屬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羶” 和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 暖香塢雅制春燈謎” 。文字中介紹了許多禦寒服飾,其中斗篷

的“出鏡率”最高,由此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邢夫人的兄嫂帶了女兒岫煙進京來投奔,李紈的寡嬸也帶著兩個女兒李紋和李綺上京,又有薛蟠之從弟薛蝌帶了妹子寶琴趕來,後賈母又接了湘雲來。“此時大觀園中,比先更熱鬧了多少:李紈為首,餘者迎春、探春、惜春、寶釵、黛玉、湘雲、李紋、李綺、寶琴、邢岫煙,再添上鳳姐兒和寶玉,一共十三個。”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紅樓夢》中主要人物關係圖(圖片 | 搜狗圖片)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寶釵從妹寶琴(圖片 | 講歷史網)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寶琴得了鳧靨裘(圖片 | 搜狗圖片)

寶琴極得賈母喜愛,見下雪便賞了她一件野鴨子頭上的毛做的斗篷,叫作鳧靨裘。野鴨子頭上的毛既短且少,還有一定的防水作用,所以這件衣服比之後贈給寶玉的雀金裘還要珍貴。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寶玉乞梅(圖片 | 視頻截圖)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寶玉穿蓑笠(圖片 | 阿Q的視界觀)

一夜大雪,院中積雪將有一尺多厚,晨起時天上仍是搓綿扯絮一般。“寶玉穿一件茄色哆羅呢狐皮襖子,罩一件海龍皮小小鷹膀褂子,束腰,披玉針蓑,戴金藤笠,登沙棠屐,直奔蘆雪庵。”87版電視劇中為表現視覺效果對原著有所改動,蓑與笠可參照87版《紅樓夢》第19集中寶玉所穿。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黛玉(圖片 | 搜狗圖片)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邢岫煙與寶釵(圖片 | 搜狗圖片)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李紈(圖片 | 搜狗圖片)

“黛玉穿著掐金挖雲紅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紅羽紗面白狐皮裡的鶴氅,束一條青金閃綠雙環四合如意絛,頭上罩了雪帽。”

“眾姊妹都是一色大紅猩猩氈與羽毛緞的斗篷。”

“李紈穿一件青哆羅呢對襟褂子。”

“薛寶釵穿一件蓮青斗紋錦上添花洋線番羓絲的鶴氅。邢岫煙仍是家常舊衣,並無避雪之衣。”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史湘雲(圖片 | 視頻截圖)

史湘雲來了,“穿著賈母與她的一件貂鼠腦袋面子、大毛黑灰鼠裡子、裡外發燒大褂子,頭上帶著一頂挖雲鵝黃片金裡、大紅猩猩氈昭君套,又圍著大貂鼠風領。裡頭穿著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鑲領袖秋香色盤金五色繡龍窄褙小袖掩衿銀鼠短襖,裡面短短的一件水紅裝緞狐肷褶子,腰裡緊緊束著一條蝴蝶結子長穗五色宮絛,腳下也穿著麀皮小靴。”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賈母(圖片 | 視頻截圖)

賈母圍了大斗篷,帶著灰鼠暖兜。坐著小竹轎,打著青綢油傘。

古人是如何在沒電的情況下過冬的,你get 到了嗎?

眾人在蘆雪庵前(圖片 | 搜狗圖片)

上一部分提到氅與斗篷,二者的用途與形制並無太大區別,只是製衣所用材料不同。但發展到明清時期,制氅已經以布料代替鳥羽,所以此時二者經常混用,在《紅樓夢》中鳧靨裘、雀金裘既可以說成氅也可以稱斗篷。

這兩回中出現的斗篷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以材質論,除了賈母贈予寶琴的鳧靨裘,還有猩猩氈、玉針蓑、白狐氅、洋線番羓絲氅等;以著色論,有紫絨、白狐皮、青哆羅呢以及大紅羽紗等。既華美、珍貴又保暖、輕便,賈府之富貴由此可見一斑。

一群神仙似的公子小姐,賞著白雪紅梅,溫酒煮茶,作詩連句,好不快活。同樣是過冬,我們雖有電、有科技,但論享受程度可是遠遠及不上他們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