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玄奘为何要去西天取经,取回来的是什么经文,如何和当时的印度人交流?

指月问心248


玄奘大师去天竺取经之前,在大唐就已经亲证了第八识如来藏(明心开悟),而且还用父母所生肉眼眼见佛性(见性),因此他能够在自己的身上见到佛性,也能够在他人的身上,见到自己以及他人的佛性,同时也能够在无情物上面见到自己的佛性。


此时,玄奘大师最牵挂的是在明心和见性之后,应该要如何继续在佛菩提道来进修?佛菩提道的完整次第又是什么?当时的大唐,由于佛菩提道的混淆和次第不清,又加上玄奘大师在当时的证量,已经超越了中国同时期的所有僧众,是为大唐胜义僧第一人,玄奘大师已经找不到善知识可以求学实证了,因此热切求法的玄奘大师立志要前往印度去求取弥勒菩萨造的《瑜伽(yú qié)师地论》,誓愿要把完整的佛道次第带回到中国。由于玄奘大师本身具备了通晓多国语言的天分,以及般若智慧等等条件,因此可以说,玄奘大师是去天竺取经最适合的第一人。

贞观元年(627)初,玄奘大师至长安,准备西行。“结侣陈表,有敕不许。诸人咸退,唯法师不屈。(《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玄奘大师没有放弃理想,积极准备西行。由于玄奘大师知道西行困苦,常遇见不得饮食之处,一边加紧锻炼体魄,调伏、堪忍众苦 ,积极锻炼耐受饥饿的能力,常常数日不食,却长时步行锻炼。不但如此,玄奘大师努力学习西域各国语言(唐朝时期开放,长安城内有西域地区的人以及外国人。),由于玄奘大师从小就天资出众,异于常人,因此,玄奘大师智慧极高,数日即通一种。至同年八月,因河南陇右遭到霜灾,朝廷允许道俗四出寻食,玄奘大师便混迹于灾民,一路西行,沿途得多人相助,顺利出关。


玄奘大师去西天取经的主要目的,是要取回弥勒菩萨造的佛教论典《瑜伽(yú qié)师地论》,因为这部大论,将大乘佛法的成佛之道完整次第清晰的记录下来,是实修佛法不可缺少的论典,除此之外,玄奘大师还从天竺取回了《大般若经》等多部大小乘经典和论典。玄奘大师是大菩萨乘愿再来,从小就聪慧超常,故学习语言的能力超强,能很快掌握,故玄奘大师在天竺学习佛法和日常沟通都是用当地语言,回国后有能力将古印度文字记录的佛经和论典翻译成汉语。


玄奘大师到中天竺那烂陀寺,师从戒贤菩萨,学习《瑜伽(yú qié)师地论》等诸部大论,并实修实证,在戒贤菩萨门下,玄奘大师后来居上,以其实际修行的高深证量和智慧辩才,令前来论难的外道及大小乘诸师,无不心悦诚服。贞观十六年(642)腊月,在戒日王为其召集的曲女大会上,面对来自五印的三千多名外道及大小乘诸师,玄奘大师作为论主称扬大乘宗义,十八日无人堪与争锋。大、小二乘分别赠以“大乘天”和“解脱天”的尊号,名流五印,声振岭表,三学之士,仰之如天。那烂陀寺诸师及印度诸王的多般挽留玄奘大师长留天竺,但玄奘大师心系祖国,全都婉言谢绝了。回国后,玄奘大师一边翻译佛经论典,一边继续实证,至玄奘大师往生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内院之前,玄奘大师实证的菩萨果位已达三地以上,玄奘大师实修佛法的甚深境界,依然是当时大唐的NO.1。


玄奘大师的禅定境界,被弟子们赞扬到达了三禅。说玄奘大师“巡游于十地”,是说奘师已经入地,是地上的大菩萨,而且他的知见已经直达十地。在《成唯识论》里面我们也看到了,奘师个人的智慧其实已经在三地以上。因为奘师不但亲证了真如如来藏,得到了宗通,而且已经得到了尽智,也就是相当于解脱道的慧解脱阿罗汉,也就是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也就是跨过了禅宗的牢关!


再加上玄奘大师勇猛发起了《华严经》中所说的十无尽愿 意乐,所以得到了诸佛的加被,发起了大乘照明三昧,过了十回向位,而成为欢喜地的菩萨;所以他真正超越了六尘妄识的境界,所以说他能体会世尊宗门心法,于佛在《法华经》中所说的“一佛乘”独步天下,也就是“五时一味”,所以他“会一乘之旨”。因为五时法教、化法四教、化仪四法全部都通,初地的唯识种智无所不通;所以玄奘大师可以随着众生不同的根机,给予他们最适当的教法,因此叫“随机化物”。所以能够完全的符合佛意跟事实的判教,就是玄奘大师和窥基师徒二人所判的法教;只是他们说的如来藏种智这个义理太深太难,在玄奘大师往生兜率天弥勒内院以后,虽然著作都还在,但却是罕有人能会了。


佛法东来以后,由于玄奘大师冒著生命危险西去取经,所以才能廓清了原来中土佛法上错误的知见,也楷定了第八识如来藏的宗旨;他令禅宗学人得以依此而证悟如来藏,也为中国禅宗奠定了一花开五叶的坚实基础。中国历史上的禅师证得了如来藏,传扬禅法在这个世间,如马祖道一禅师、百丈怀海禅师、沩山灵佑禅师、岩头全豁禅师、赵州从谂禅师、雪窦重显禅师、佛果圜悟禅师、大慧宗杲禅师等等,这些圣贤亲证如来藏第八识,它构成了中国鲜明的文化历史,也影响了中国周围各国的文化历史,这华人所津津乐道的公案与事迹,就是中国独步全球的禅法文化。


玄奘大师不自扬己德,因此难免有人误会玄奘大师不清楚明心开悟的事情;然而玄奘大师所作的《成唯识论》,就是以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基础来撰述的。关于玄奘大师的开悟明心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也可从玄奘大师指导日本僧人道昭的事情窥知一二。道昭当时是从日本越洋来中国跟随玄奘大师求取唯识无上妙法的僧人,玄奘大师悯念东瀛众生,私下观察道昭根器及心性,知道他是个可造之材,便亲自指导他实证第八识、证得真如;然后又介绍他到当时相州隆化寺,接受禅宗慧满禅师的勘验印可。


后来道昭回到日本,玄奘大师还交给他佛舍利、经论以及唯识章句注疏等法宝;从此之后,东瀛就有了证悟第八识的法师传承唯识增上慧学。这些事实都显示了玄奘大师不可思议的佛法修证果位,是远远超过同时代禅宗所有祖师的修证!此后一千多年,中国都没有人诽谤如来藏妙法,都没有人会支持当年二乘部派主张的细意识,因为大家知道:玄奘大师标举的佛法大纛——第八识妙法,是佛法根本,也是历代禅宗圣贤证悟之标的;如来藏妙法是世界上最为璀璨的文化瑰宝,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


玄奘大师著述的《八识规矩颂》,将生命可解剖为八个识的事实清楚呈现于世界,直至今日仍可客观的验证其真实性。 从玄奘大师的多部论著中,显示出前后一致而无自相矛盾处,并且显示玄奘大师千余年来无人可以仿造、无人可以超越的无比胜妙智慧,由此可以证实玄奘大师在一切种智上面,确实是真修实证的人,绝非是仅作研究的人!从他的论著中所说地上菩萨的证境来看,与经中的释迦摩尼佛所说三地菩萨的智慧证境完全符合,不曾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相左之处。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开宗明义在叙述大菩萨证量时,提到如幻、如阳焰、如梦、如水月、如响、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这些十种现观函盖了第一、第二阿僧祇劫佛道的现观。譬如如幻、如阳焰、如梦,这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佛道的现观;如像、如光影、如响、如水月、如空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

,则是第二大阿僧祇劫佛道的现观。而玄奘菩萨当年亲口告知窥基菩萨就有九种现观,由此我们可窥知玄奘菩萨难以想像的证量!

回顾中国的大乘汉传佛教,自达摩祖师东来弘扬“教外别传、直指本心”的禅法,一脉单传到六祖惠能,而后五叶盛开,自此数十年间禅法遍及中国;而玄奘大师西天取经,传承了印度佛教的正统法脉,回国之后广译唯识经论,以八识正法护持禅宗的证悟内容,并使悟后得以深入熏修般若智及道种智,而能地地转进,乃至求证究竟的大菩提果。而禅宗传承下的历代祖师,如: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南泉普愿、石头希迁、赵州从谂、临济义玄、德山宣鉴、雪峰义存、云门文偃、玄沙师备、长沙招贤、汾阳善昭、克勤圆悟、大慧宗杲……等,灯灯相传,不仅度化了无数禅子同证大乘菩提,并且悟后起修,亦得依相关佛典的开示,而发起越来越胜妙的般若慧,次第进修而卓有成就。这些真悟的法师、禅师在义学与实证上,堪为佛门四众之万世师表!


耀幢1975


玄奘去西天取经主要跟当时的佛教的背景和玄奘年轻时的经历有关,在南北朝时期,各种佛教经典大量翻译出来,翻译者又聚徒传授,由于僧众所习经典不同,遂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学派,而玄奘幼年出家,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多年来在各地讲筳所闻,使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所以玄奘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这就是玄奘去印度的原因。

贞观十九年初,经过十九年千辛万苦后,玄奘终于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回国后,长期翻译带回来的佛经,在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翻译出《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录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又翻译出《解深密经》、《因明人正理论》,贞观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迦师地论》一百卷,并请唐太宗作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班若菠萝蜜多经》,显庆五年(660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记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次请求删节,但是玄奘很严谨,不删一字,至663年,终于译完这部多达六百卷的巨著,后来玄奘感觉身体日渐衰老,到664年,译出《咒五首》一卷后,同年二月死亡。据记载,玄奘前后共翻译经论七十五部,共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文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

既然玄奘能译出这么多梵文佛经,那么他在印度是怎么与人交流的自然不用说了。

请关注我,随我坐观千年风云之变幻,笑谈古今世事之沉浮!





凌烟历史社


玄奘(600——664年),俗姓陈,名陈祎,原籍河南陈留,生于洛州缑氏县,出身官宦之家。祖父陈康,北齐礼部侍郎;父陈慧,曾任陈留、江陵等县令,隋末动乱,辞官隐居。玄奘生逢隋末动乱,又是隋朝廷大力崇佛的时候。就佛教自身发展状况而言,齐梁以来,义学大兴,《地论》、《摄论》、《楞论》、《涅槃》之学盛弘讲席,名师辈出。玄奘幼年时期曾穷研经史,由于家境困顿,十岁时兄长捷携东都净圭寺为童行,得到研习佛典的机会;十三岁时,隋炀帝敕于东都度僧,玄奘受度出家,得法号玄奘。大业末年,李渊于太原起兵,中原群雄逐鹿,洛阳成为战场,玄奘与长捷西奔长安;又逢关中战乱,京师名僧相率奔蜀,玄奘兄弟二人又相随入蜀。时当唐王朝建立的武德元年(618年)。玄奘在蜀四五年,寻师受业,研读大、小乘经论和南、北《地论》、《摄论》诸家师说,学解大为精进。二十六岁回到长安。这时候他已经颇有声誉,得到长安僧众的称赏。虽然他已经认真研习了当时发达的义学各派所取得的成果,但仍不能满足,在长期访师求学过程中,深为南、北诸家学说不同所困扰。

一个特殊机缘是时有天竺那烂陀僧人波颇密多罗(明友)来到长安,住大兴善寺。玄奘从他那里得知大本《十七地论》总摄三乘,而印度那烂陀寺有戒贤法师,精通《瑜伽》并兼赅百家。这成为他发愿西行的直接原因。当时唐朝正与突厥相对抗,武德九年( 626年)八月突厥兵来犯,直至渭水便桥北。就是在这一年,玄奘“结侣陈表”,要求出境,结果“有诏不许”。次年秋天,霜害秋稼,朝廷有敕道俗可随丰求食,玄奘遂乘机首途西行。

玄奘在那烂陀寺停留参学,晋谒戒贤大师,听讲《瑜伽论》,更广学经论,特别是系统学习了瑜伽行学派论书,披难决疑,且学且行。当时戒贤已经年迈,玄奘得到教益最多的是戒贤弟子玄鉴。由于他学解精深,在那里树立起很大的声望,被推为精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受到很高的礼遇。他进学五年,贞观十年辞别戒贤。贞观十三年,他再度回到那烂陀寺。次年,应戒贤之嘱,为寺众开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他统会中观、唯部分二宗。

玄奘西行,求得经典计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此外还有佛像、法物等。他在回国后的十九年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另撰有《大唐西域记》。他特别集中精力翻译了大乘五部大部(《般若经》、《宝积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之外的经典和大、小乘论书。

他在回国后首先翻译当初发愿西行所求的《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和瑜伽行派的主要论书。他翻译和重译了唯识思想的《解深密经》和《佛地经》,揉译护法等印度十大论师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释论而成《成唯识论》。在圆寂的前四年,他又集中精力编译六百卷《大般若经》。


禅思悟语


大乘佛教经典其实在鸠摩罗什大师时代(即东晋)已经翻译圆满。玄奘之所以取经,是由于公元3,4世纪出现唯识派经典,由于此派出现晚,所以在印度此派典籍也是不断修改完善,所以传到中国的此派典籍早期和晚期的有很大不同,所以引起玄奘疑惑,乃至去印度一探究竟,因而玄奘取经主要是对唯识学有疑。而佛,龙树,月称一系的中观学,罗什大师已经传译完美,毫无疑问


康142341986


去取经是因为,在当时的唐朝,佛教十分的盛行,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有的相互对立。急切需要有一个正统的思想来领导。

在电影《大唐玄奘》中,戒贤法师问黄晓明来做什么,黄晓明回答,来学习《瑜伽师地论》而这个《瑜伽师地论》就是玄奘法师取的重要真经之一,除了《瑜伽师地论》,还有《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等等

交流问题,当时中国很多高僧都会梵语,而那时候印度人也是梵语为主,所以就能交流了


王先生扯历史


当时中国的佛经和原文差异较大,经常让人左右矛盾的意思,所以三藏大师有了取真经的打算。三藏法师本身就会梵文,所以去了之后可以和那烂坨学院的师生可以有很好的交流!取回来的经文是整部的大藏经,这之后我们中国的佛教才能在遵循佛陀教义的情况下,涌现了后来非常多的大德,也让佛陀的思想在中国开花结果!


世霸1


玄奘从西天取回国的经太多了,一言难尽,这些经都用原文(梵文)㝍,详细可參攷真正的玄奘: 。他又口述写了《大唐西域记》


啊垂


取回来的是鸡,猪,狗,猫轮回论,贬低人性的低级学说。


忘忧草228381854


建议大家都看一下仲呈祥在中国正在说上面的演讲


宋光蛮


印度文字就是梵文,梵文是和尚的必修文字,就像我们现在学习的英语,是第二语言,她们很小就系统学习梵文,包括很多经书都是用梵语吟唱,说以像玄装这样的高僧听说读写都是没有问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