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那么反感慈禧?

青少年成长驿站


英国女王多,上一位著名的女王是维多利亚,她生于1819年,死于1901年,享年82岁,在位64年。而与维多利亚同时代的,中国也有一位“女王”,就是孝钦显皇后,俗称慈禧太后。慈禧生于1835年,死于1908年,享年73岁,实际统治47年(含与慈安两宫垂帘时期)。

换言之,从1861年至1901年,两个强势的女人在历史的时空中交错了整整四十年。

但是,时至今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很多地方都以“维多利亚”命名。非洲有维多利亚湖,香港有维多利亚湾,塞舌尔维多利亚,南极洲有维多利亚海湾,等等。总之,维多利亚女王的历史形象非常正面。

而慈禧呢?几乎没有正面形象可言,或称之祸国殃民,或贬之一代妖后。慈禧陵墓在1928年被东陵大盗孙殿英盗发后,叫好声显然更大。

同时代的两个女主,为什么影响力有如此差异?

这么说吧,两个女人虽然同时代,但她们所在的帝国,却明显处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英国早已完成工业化,工业化的成就已让普通市民在生活中得到便利,比如铁路,污水排放,照明灯,甚至包括初级免费义务教育。维多利亚继位后,对英国原来的政策不但没有收紧,反而更加开明(当然是站在英国利益角度的)。对于英国在海外的殖民,维多利亚是持支持态度的。维多利亚于1837年继位,三年后,英国就控制了太平上的新西兰。也在这一年,即公元1840年,英国针对清朝的鸦片战争打响。腐朽落后的清朝落花流水般惨败,维多利亚逼迫清朝割让香港并赔款。

然后就是1857年,维多利亚治下的英国控制了战略地位极端重要的苏伊士运河,从此英国在国际大棋盘上占有先机。1857年,英属印度有点乱,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在次年废除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改设印度总督,对印象的控制力加强。可以说这么说,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很大程度上是最终形成于维多利亚时代。

再看看慈禧。她所处的时代,固步自封,自以为天朝大国,拒绝一切变革。把西方引进的科技斥之奇技淫巧,不知道浪费了多少让古老的中国进入近现代化的机会。这种保守到了乾隆时期空间加强,到了慈禧的公公道光时期,让中国吃够了苦头。而咸丰时的内外交困,都是这种保守化的恶果。

当然,这些灾难并非慈禧造成。但慈禧本质上是个和乾隆一样的守旧人物,她控制实际权力,所造成的历史恶果,丝毫不比乾隆、道光少。甚至可以说,慈禧的守旧之罪要大于乾隆。乾隆时,西方还没有完全工业化,勉强可以说乾隆看不到工业化的好处。但慈禧懂事后,以及上台后,西方的工业化彻底完成。她难道不知道工业化对清朝的好处吗?至少洋务运动中的那些人,包括恭亲王奕等人都愿意在一定程度上西方化。但是,慈禧的内心始终把工业化当成洪水猛兽,她没有进行巨大变革的动力,这不符合她的利益,以及她的价值观。

她的价值观,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愚民”,和乾隆一样。只不过乾隆可以通过高压手段完成这一目标,而慈禧时已不具备这种外部条件(汉人地主势力崛起)。乾隆和慈禧都知道,如果放开民智,那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就将必然推翻统治人口只占极少数的清朝,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为了他们一小部分的利益,自然就会拒绝这种并不符合他们利益的变革。

有人说慈禧支持光绪戊戌变法了啊,没错,但结果呢。当变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时,甚至连光绪都动摇了家法万年不变的想法,相对程度上认可君主立宪。慈禧要的是穷天下奉她一人,怎么可能愿意失去最高权力?再加上光绪追求现代化的步伐迈的太化,超过了慈禧所能接受的界限,所以变法失败了。

尤其是到了慈禧末年,对当时的中国造成了极大灾难。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慈禧的狂妄,导致八国联军进京,进而庚子赔款,把清朝已不多的家底丧送个精光。

慈禧越老越自大,经常自比观世音菩萨下凡。但客观的说,并不知道菩萨为何人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而更像是观世音菩萨,至少她让本国臣民过上好日子。而慈禧,专坑本国臣民,害怕铁路称之怪物,不让司机坐着开汽车,腐朽透顶。

也有观点认是慈禧不应该为腐朽的封建制度背锅。但不能否认的是,正是慈禧,加重了这种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当然,你如果认为封建制度不加重腐朽,又怎么将之推翻,也未尝不可。可是,算过中国为此付出的代价有多少吗?


地图帝


说句实在话,反感慈禧的人真的是数不胜数,但是可以负责任的说,在这些讨厌慈禧的人中,没有几个读过历史。他们只是看到了文人刻画出的慈禧的形象,因此非常讨厌这个女人,如果问这些人慈禧的一生干过什么?他们恐怕是一问三不知,最多说慈禧让中国丧失颜面,让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

那么文人们为什么要不停的说慈禧呢?原因很简单,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男子掌握大权,后宫乱政本就是大忌,慈禧作为一个女人,一直掌控着大清朝,这些文人们能不气吗?自然是要大肆的谩骂,甚至无中生有。

这就好比秦始皇焚书坑儒被骂了几千年了,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个暴君的形象,实际上秦始皇杀的全是儒生吗?真实的历史中只是杀了一批祸国殃民的方术罢了,最多里面有几个儒生而已,这些人的言论影响统治,换谁都是杀。

当然了这也不是在为慈禧洗白,慈禧的奢侈生活确实是有目共睹,如果是一个男性帝王做这些会不会被刻意拿出来骂呢?又有谁知道慈禧也是有功绩的呢?慈禧是支持洋务运动的,还派人去西方求学,造就了第一批高级知识分子,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她也是进行了一切的改革。这还只是大的方面的,小的点就更不用说了,比如禁止缠足,办学堂之类的。

慈禧作为一个女人能够统治大清如此之久,她会没有能力吗?换句话说了,如果男人们真的这么不服,怎么无法推翻人家的统治呢?况且慈禧统治的大清落后于西方世界,这可不是她导致的,这是历史问题,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真的换一个人,会比慈禧做的更好吗?这可不一定。

因此总结下来,这么多人讨厌慈禧,都是文人的笔杆子的作用,这些人从来不会去说慈禧的功劳,只说过错,人们自然看到的也是她做的错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大家”肯定不包括我。

或者这样说,我也有自己反感的地方,但是,我想,我与大家反感的原因,可能并不一致。

先推测一下大家反感的原因?

第一,统治者嘛。中国的教科书中,49年以前的统治者,哪有好的?都是万恶的旧社会,万恶的统治者嘛。

第二,统治者也罢,居然还是末代统治者。中国的教科书中,49年以前的末代统治者,哪个不是孬货?夏桀商纣就是典型的代表。也可能真孬,也可能不孬,众所周知,不把你末代统治者宣传得孬点,下个朝代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何在?何况史书都是后任——胜利者这一朝写的。慈禧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末代统治者,后面还有一个小溥仪,但是,谁不知道,她一死,就意味着大清的天下完了?

第三,国事方面,若说具体的罪状,慈禧乃是一嘟噜一串的。有人拿她与武则天作比,可是武则天至少占了两大便宜。一是大唐胡风严重,没有啥男尊女卑,所以武皇可以公开称帝,可以公开豢养男宠,老娘愿意幸谁就幸谁,只要老娘高兴;二是大清面对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的治乱循环的中国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异质文明与异质敌人。大清之前,传统中国王朝遭遇的冲突,不外是生意的冲突,生存的冲突,武力的冲突,地盘的冲突。大清中晚期,西方文明叩门,大清面对的是文明的冲突。全新的文明面前,再英明的统治者,其应对也是笨拙的。这个就跟你第一次遇到日本智能马桶盖一样,一键摁下去,屁屁受惊,脸面也受惊。所以,慈禧所有的罪状,除了传统统治者的顽固腐化,还得再加上,她应对外来文明时的愚昧无知。

第四,家事方面,她也是一嘟噜一串的罪状。教子不良,顽劣无能的同治就是她亲手调教出来的,至于嗣子光绪,虽然少年聪慧,但是,又在她的高压下,走向另一极端,懦弱无能。还有就是同治婚姻不幸,光绪也婚姻不幸,都是她搅和出来的,导致大清无嗣。

当然,我们在看到她败坏一面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肯定的一面。第一,辛酉政变,把顽固的老粉红势力,肃顺集团干掉,与恭亲王联手,开启大清王朝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同光新政由此启动。第二,启动晚清新政。庚子事件之后,痛定思痛的情况下,慈禧太后开启了晚清新政,1905年受日俄战争的启示,又转向了晚清宪政。

外电对慈禧评价挺高的。认为她代表着经验与稳健。相形之下,外电虽然同情光绪,但是普遍认为,光绪有点弱智,连个康有为都看不穿、玩不转,更别提像太后那样,可以把满汉所有的老司机,包括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老奸巨滑的汉人大吏玩弄于股掌之上,政治平衡搞得那叫一个稳。

若要批评慈禧,我认为她的短板如下:

第一,接班人问题始终搞得不好。不是培养得不够,比如同治与光绪,就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了个人的权益与情趣而挑选稚童。和平时期,或者自己生命依然健在的时期,可以考虑。非常时期,自己垂垂老去的时候,依然挑选尿裤子的接班人,也太不把祖宗的江山当回事了。

第二,换接班人的时候,比如想拿溥隽替代光绪,也是只想自己的偏好与情绪,没有考虑臣民的感情与外间的舆论。总之国内外的普遍反对,激起了她非理智的、老寡妇独断专行的一面,于是启动义和团,去出这一口恶气,最后是搬起别人的石头,砸自己的脚,让大清国元气大伤。

第三,庚子事变后,慈禧终于清醒了,启动晚清新政,并且于1905年转型为晚清立宪。可惜,历史老人已不想给她机会,她呢,既不想给光绪机会,也不给大清机会,临死前,又把光绪给灭了(不管光绪是谁下的砒霜,总之你死前没有保护好光绪,反而让他死在了自己的前一天,就是严重的渎职),意味着大清将要彻底玩儿完。众所周知,越是激烈的社会转型,越是需要威权人物的存在,否则转型最终会走向失控,改良终会被革命取代。

总之,晚清半个世纪,成也太后,败也太后。


端木赐香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即我们所熟悉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作为晚清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其一生充满巨大争议!

有人说她是维系晚清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当政期间确也做了不少挽救清王朝的努力,比如支持洋务运动,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停止存在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预备立宪……

但慈禧给后人留的却是过远大于功。给后世中国人留下了很深的反感印象!直到现在一提起她还是让人怒火中烧,恨的是咬牙切齿。

(慈禧太后)

这是因为慈禧太后一生确实做了许多让后人无法原谅的过错。比如她视权如命,为人心狠手辣,还有人说她是祸国殃民。由于她的保守,不思进取,导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一步步加深,致使割对外地赔款愈演愈烈,大好河山拱手让西方列强窃取。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限的耻辱与苦难。还有人说她是残酷镇压百姓的刽子手,她统治晚清的近五十年时间内,社会制度日子腐朽。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整个社会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广大穷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慈禧当政的几十年时间里,围绕大清朝对外所发生的几件大事有: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由于慈禧太后示弱,最终中国不败而败,法军不胜而胜。最终被迫签订《中法新约》;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慈禧太后竟忙着自己过生日,最终清廷被近领日本大败。赔款两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岛给日本。给台湾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又一次大败,最终赔偿列强4.5亿两白银。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清末时局图)

连年的对外战争,清廷是一次次战败,割地赔款越来越多。对内,清廷面对国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严加镇压。无论是对外战争还是对内镇压,巨额的军费开支都严重消耗了清廷的财政。从而不得不得将对列强的赔款及国内镇压农民起义的费用转嫁到广大老百姓当中。导致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生活更是难以为继,雪上加霜。

此外慈禧太后本人生活骄奢淫逸,有记载说她每顿饭必有108道菜,而此时的中国老百姓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甲午战争开始之前,慈禧太后竟然挪用海军军费修缮颐和园。凡此种种皆让后人对她恨之入骨!

慈禧太后生逢晚清乱世,此时的清帝国犹如一艘行驶在汪洋大海中的破船,随时有倾覆的危险!咸丰皇帝去世之后,孤儿寡母临朝听政,慈禧太后接手的一个内忧外患的大清,一个危机四伏烂摊子。虽然说造成这些局面的原因不能全部加罪于她,但是她当政后的这四十多年时间内确实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无论如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耻辱柱上应该有慈禧的名字!

结语: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慈禧太后都是晚清祸国殃民的第一历史罪人!是不能被历史遗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