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保住魏国,为何却不能取得魏王的信任?

yuan_jian


“一掬信陵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后世对信陵君评价非常的高,他也是战国四君子里,最具“贤名”的。那么为什么他会落得被君王忌惮,为避祸饮酒过度而死呢?今天老鸭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 为什么养士

信陵君开篇就是和他的哥哥魏安厘王下棋,突然传来警报,魏安厘王吓坏了,以为遭到赵国袭击了。而信陵君呢,不闲不忙的说他哥哥,“不用惊慌,这是赵国在狩猎”。魏安厘王问,“你怎么知道?”信陵君从容不迫的说,自己的人安插到了赵王身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向他汇报。

信陵君养了一群人,这群人只负责为他卖命,魏王都不知道的事,信陵君却知道,这对于一个帝王而言,是一个什么样的讽刺?俗话说,鞭长莫及,其他国家君王的事儿都能了解,自己国家君王的事儿呢,魏王顾忌也是人之常情。况且养士如果是为了国家,为什么不举荐贤能,推举给自己的上司呢?

信陵君养士,很多人不远千里都投奔信陵君,诸侯王也因为这个原因,不敢加兵攻打魏国十余年。请注意,不因为惧怕魏王,是惧怕信陵君。一个下属的名气比自己要大的多,作为魏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二、养士的功效

信陵君最有成就的功绩有两件“窃符救赵”和领兵攻秦。他听从候赢的建议,帮助魏王的如姬报了杀父之仇,如姬为了报答信陵君偷取了魏王的兵符给信陵君。

于是信陵君带着候赢推荐的大力士朱亥去军营里面,信陵君没有对大将军晋鄙晓以大义,却在晋鄙怀疑他偷了魏王的兵符时,锤杀了他。

我们分析一下这件事,候赢为了报答信陵君,他去军营时,候赢没有随从,如果信陵君成功了,候赢出的主意,留在魏国肯定是死。信陵君如果没有成功,侯赢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也是死。

再说如姬,偷盗兵符是多么大的一件事,一个国家的安危就在枕边人这边出问题了。可想而知,如姬哪怕再受宠爱也难脱死罪。

晋鄙,晋鄙是魏国一位老将军,如果魏王的弟弟都像信陵君这样,谁敢做将军。一生没有过错,就是太认真了,忠诚上司,就被人杀了。况且,魏国的将军本来知名的就很少。

回归到养士方面,三千多人,居然没有人能说服魏王“唇亡齿寒”,让他发兵救赵。什么样的人才是真的人才?

三、最终结果

信陵君养士使得自己的名声大振,围魏救赵后,赵王要送城池给他,他很开心,觉得自己功劳很大。手下人说,你对赵国有功,可你是魏国的罪人啊,这份功劳不能接受啊!信陵君听后,觉得很惭愧,听从了建议。

当秦国攻打魏国,使魏国陷入危难时,他开始也不愿意去,毛公和薛公就劝他,赵国之所以对你好,是因为还有魏国做靠山,况且自己国家有难,不去救助,有何面目去见先人,信陵君闻言惭愧,赶快回去带领其他国家一起攻伐秦国,并取得胜利了。胜利之后,其他国家送来兵书,信陵君一时兴起,都写上自己的名字,当做自己的兵书了。

秦国也因此十余年不敢攻伐魏国。但是,秦国反间计用的很好,信陵君毕竟是自己的名声过于大了,在魏王心里一直有根刺,越长越大,最终离间了他们,信陵君为了避免嫌疑,终日饮酒而亡。

信陵君之所以是个难评判的人物,是因为他做的事情是对的,他对国家是有功绩的,总体是比较贤明的,不是纯属为自己的。尽管他也曾为五座城池动过心,为了名声,在兵书上签过字。可是他不了解,作为下属,声名太过,对于上司是种威胁,最终也危及了自己。


老鸭说历史


信陵君本名魏无忌,是魏国的公子,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王就是魏安釐王,两个是异母兄弟,公元前276年魏昭王去世,魏安釐王继位,魏无忌被封于信陵,所以后世皆称为信陵君。

信陵君的性格是有情,有义,豪气冲天,魏王的性格是胆小,多疑,畏首畏尾,两人性格反差极大。


信陵君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散尽家财,延揽食客,士人争相归附于他,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最高峰人数达三千人之多,威名远扬,有一次同哥哥魏王下棋,突然北方边疆传来警报,说是赵国可能发兵进入边境,魏王吓的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人商议对策,信陵君连忙阻止说“这是赵王在打猎,不是进犯边境”,过了会,传来了消息,果然是赵王在打猎,魏王感到很惊讶,问道“公子是怎么知道的?”,信陵君随便地答道“我的食客中有人能探到赵王的秘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魏王的多疑病犯了,心想“你现在就这么利害了,将来还了得,不能把国家大事让他处理了,不然魏王就是他了”,从此以后,信陵君始终得不到魏王的信任和重用。

秦赵长平之战三年后,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魏请求救援,魏王派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王得知后就派使者警告魏王“你要敢派兵支援,拿下赵国就先打你魏国”,魏王的胆小病犯了,马上通知晋鄙驻扎在邺城不要动,观望观望再说,最后还是信陵君听从了侯赢的计谋,窃得了兵符,让朱亥杀了晋鄙,方才率军打退了秦军,保住了赵国。做为魏王唇亡齿寒的道理应该还是懂的,保住了赵国,就是保住了魏国,但信陵君窃符救赵,还杀大将实在是胆大包天,别说是信任了,连做到容忍都难,不兴师问罪就不错了,信陵君也是知道哥哥的性格的,所以在赵国居住了十几年不敢回去。



后来恢复元气的秦国乘信陵君在赵国就日夜不停地进攻魏国,魏王寻求各国救援无人响应,只好派人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不计前嫌,毅然回去救魏,魏王任命他为上将军,此时国都快破了,魏王也不敢多疑了,恐怕也是来不及怀疑,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派出使者向各国求救,各国听说他担任了上将军,纷份派兵救援,于是信陵君率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保住了魏国,信陵君的声威更是震动天下,有信陵君在,秦再无可乘之机,魏国也可高枕无忧,秦王针对魏王的多疑性格,派人在魏国大搞离间之计,四处散布谣言,还假装派人祝贺信陵君登王位,安定后的魏王疑心病又犯了,马上剥夺了他的兵权,从此他心灰意冷不在上朝了。



信陵君不能取得魏王信任的直接原因是秦国的挑拨离间,间接是魏王的多疑,还有和信陵君自身的粗放,豪迈也有关系,不知大家有何看法?


雪上长留马行处


信陵君能养门客三千,仅为王弟甚至不掌权也能为国家干出许多大事,这就是分封时代贵族权益受到很大程度的尊重和士人能得贵人赏识供养从而能施展才华。因而,在那种时代里,社会虽动荡但思想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富有创造性。如今,这种分封时代的一些特点(战国时分封在衰落),在巴基斯坦西部部落山区和阿富汗的一些地方还能看到,在那些地方,一统权力欠缺,众多酋长豪门各有势力,他们往往设有客栈设施,供一些追求事业衣食无着的人栖身,这些门客既为主人做些事,也有很大的自由做自己的事。而这样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多少让各国头痛的伊斯兰圣战分子、势力,大家也有目共睹。所以,乱世出英雄(出思想、各类人才、各种创造),真不虚也。至于专制大一统,社会是安定了,然而许多创造繁荣传奇也消失了。


扎西284919421


公元前260年秦国在长平坑杀了赵国40万精锐,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六国求救,魏国虽然派兵但是却按兵不动,信陵君听从门客侯嬴的建议派人给魏王的宠妃如姬送信要她偷出魏王的兵符,如姬为报答信陵君当年替自己报父仇的恩情,果然偷出了兵符,信陵君拿到兵符以后火速赶往前线,又让大力士朱亥杀死了原来的将军晋鄙,假传圣旨,亲自带领8万精兵,大破秦军解除了赵国之围,自己也因为怕回国受到魏王的责怪而在赵国一住就是 10多年。

后来秦国不断攻打魏国魏王不得已请信陵君回国主持军务,结果信陵君率领六国大军大破秦军,名扬天下。但是从此以后魏王逐渐的解除了信陵君的一切实际权力,处处打压他,据说后来还把如姬赏赐给了他,信陵君有志难伸,不久就病故了。

其实在下以为信陵君落地这么一个下场完全是一山不容二虎,他大有功高震主之嫌,魏王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必须打压在各方面都强于自己的弟弟信陵君,但是他这样做虽然保住了自己的王位却输掉了整个国家。


历史中的酒囊饭袋


在古代,拥有门客的多少象征着社会地位和社会推崇度。而信陵君是一个拥有三千门客的人,他的存在对于魏王来说,本来就是威胁的存在。再加上魏王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人,秦国的挑拨离间,信陵君就更不能得到魏王的信任了。

小编认为信陵君虽然保住了魏国,但是同样不幸的是功劳太大了,魏王本就是特别害怕他功高盖主。


历史拾遗者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王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为人仁义豪爽,礼贤下士,不惜将自己的产业优待那些食客,把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搜罗到自己门下,不论身份贵贱都一视同仁看待,传说在家里养了近三千多门客。魏国有一个隐士叫候赢,做人清高,但很有谋略,年岁已高还当守门的小吏,生活贫困潦倒,信陵君听到后仰慕他的才能,诚心与他结交。一次信陵君在家中摆宴大会宾客,客人坐定后,他告诉大家还请一个朋友,等得心焦的宾客一看,请来的竟然是个穿的寒碜的老头儿,而信陵君却满不在意地把侯贏让到上座。历史上的窃符救赵就是信陵君听侯嬴之谋略,屠夫朱亥帮信陵君杀了魏王派去救援赵国,却按兵不动的大将晋鄙,夺得兵权,解了赵国邯郸之围,保住了赵魏的危局。魏无忌的才能和胆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仰慕。魏王,结合信陵君种种行为,猜忌信陵君会给自己的王权造成威胁的原因吧!


50000501025


信倰君救魏,是情理之事,但魏王不信任,对怕信陵君夺取他的政权,这是历代君王所忌怕的事,过河拆桥的事,古往今来多的是。


卢教练6


有楼主讲得比较详细到位了,我也就不敢卖弄了,支持"历史解秘”的回答。


逸1567755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