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杏花村,还能不能酿汾酒?答案就藏在这八位名家的作品里

文|醉美团队

离开了杏花村,是酿不出汾酒的。

所以,清人曹树谷所作《汾酒曲》之一云:

神品真成九酝浆,居然迁地弗能良。

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然亚蟹黄。

——曹树谷 《汾酒曲》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杏花村的水文和地理。

1

汾阳,北山,汾水所出

汾阳,濒临汾河,位于今山西省城太原西南,吕梁山脉东南。东顺磁窑河与平遥、介休两县接壤,南逾虢义河与孝义交界,西依吕梁山脉与中阳、离石相连,北沿墙板山龙门沟走向与文水县毗邻。

处于晋中与晋西北的枢纽地带,历史上汾阳以出产杏花村汾酒名扬天下。

离开杏花村,还能不能酿汾酒?答案就藏在这八位名家的作品里

▲清代汾州府水系示意图

汾阳之“汾”,本为河水名,汾阳,顾名思义,即处于汾水之北。而作为山西地区的母亲河,汾水流域并不狭小,源出雁北,直到晋南才汇入黄河。

因此,汾阳县之治所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变。最早设置的汾阳邑及汾阳县,均位于今天太原市西北的静乐县,更接近于汾水的发源地管涔山

如《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汾阳县”载:“汾阳,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过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 。”今天的汾阳市在两汉时期为兹氏县,同属太原郡。东汉以后,兹氏县为南迁匈奴族的重要入居地。

离开杏花村,还能不能酿汾酒?答案就藏在这八位名家的作品里

▲“汾州八景”之文湖渔唱

汾阳在战国时期属兹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置兹氏县。西汉设县,属太原郡。宋辽金元时期属河东路汾州,曾是明清汾州治所在地。元代以后,该地开始以“汾阳”命名,归属于冀宁路汾州。

汾阳曾是西河郡治和汾州府所在地,也是汾商沟通山陕地区贸易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正是从这里,汾人酿出的汾酒在汾商们的运中,而通达天下开枝散叶

2

诗词里的汾州府

明代诗人范晟在《晚渡汾河》一诗中有这样一句:

夕阳林杪催行急,

水鸟沙头唤渡频。

——范晟 《晚渡汾河》

不得不说,在历史长河里,汾河一带都是风景如画之地,古今诗人均留下不少优美的诗篇来描述这里

清代学者朱彞尊在《虞美人·寒食太原道中》一诗中云:

去年寒食横汾曲,

晓雨平芜绿。

今年寒食尚横汾,

又听饧箫吹入杏花村。

——朱彞尊 《虞美人·寒食太原道中》

关于汾州府的山川形势特点,乾隆《汾州府志》称:

府境之山,以汾水分东、西。

西山自宁武府五寨县南六十里芦芽山,迤逦而南,在府属临县湫水之右者,曰紫金山,东南距县治四十里。西麓之谿涧四,西入黄河,东麓之谿涧三,东入湫水,皆山夹水涧,悉紫金山之枝麓也……

汾东之山,自宁武府治西南四十里分水岭,迤逦布分,东南至乐平县西沾岭,右转,历八赋岭、侯甲岭,至府属平遥县之东,曰盘石山,西距县治六十里。有谿涧北流,二十余里,散于原野……

——《汾州府志》

相比之下,元代著名诗人王恽的《汾水道中》一诗对于汾河山水环境刻画入微:

苍巅互出缩,峪势曲走蛇。

回眺惊后拥,迎看复横遮。

云林荡高秋,半岭翻晴霞。

十里九度水,清流带寒沙。

山溪本幽寂,激之声乃哗。

解鞍憇美荫,觉我心静嘉。

风枝满秋实,野菊被水涯。

幽馨散兰馥,红鲜缀丹砂。

二物固琐碎,托兴骚人夸。

我欣记所见,信笔书田家。

——王恽 《汾水道中》

清代诗人孙尔准又在《饮芸昉中丞杏花村酒赋谢》一诗中特别称赞了杏花村美好的环境:

杏花村枕汾水滨,村中风气含古春。

春光骀荡何所著,散入汾酒淸而醇。

——孙尔准 《饮芸昉中丞杏花村酒赋谢》

3

山西出名酒

说了这么多山川地理和人文诗词,其实,就是为了说酒。

汾河流域酿酒历史源远流长。而最晚到清代,山西杏花村“汾酒”之名已驰誉天下,在天下名酒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是,清人李汝珍(约1763年-1830年)在《镜花缘》一书中曾经排列数十种天下名酒,而山西汾酒名列第一

离开杏花村,还能不能酿汾酒?答案就藏在这八位名家的作品里

▲清代文人袁枚曾在《随园食单》一书中提及山西汾酒

还有清代著名文人袁枚(1716年-1798年)为著名美食家,他在《随园食单》一书中对于“汾酒”大加赞赏,誉为烧酒之首:

既吃烧酒,以狠为佳,汾酒乃烧酒之至狠者。

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打礌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

汾酒之下,山东膏梁烧次之,能藏至十年则酒色变绿,上口转甜,亦犹光棍做人,便无火气,殊可交也。

——袁枚 《随园食单》

所以说,山西汾酒至少有300年品牌史

当然,对于各地的酒,其实古人很早就有了相关的研究,对于汾酒品质的观察,也注意到了其与环境及水质的密切关联。

离开杏花村,还能不能酿汾酒?答案就藏在这八位名家的作品里

▲汾酒工业园

例如,清代著名学者梁章钜则在其所著《浪迹续谈》中大力宣扬北方烧酒的神奇功效:

今各地皆有烧酒,而以高粱所酿为最正。北方之沛酒、潞酒、汾酒,皆高粱所为,而水味不同,酒力亦因之各判。

——梁章钜 《浪迹续谈》

水味不同,酒力亦因之各判”,一句话点到了酿酒用水的特殊性和关键所在,这也就切合了本文开头说的“居然迁地弗能良”,为什么离开了杏花村就酿不出汾酒,就是因为这里的风土。

曹树谷还特别注明道:“申明亭井水绝佳,以之酿酒,斤两独重。”申明亭老井遗址在杏花村老汾酒公司厂房之内,同样的工艺,迁往他方酿造,没有原产地好的水源,很难再酿出同样的美酒。

注:文章资料来自张琰光主编《晋商与汾酒》一书(山西经济出版社2015年出版),以及安介生撰写的文章《汾酒为何“居然迁地弗能良”?》(张琰光系汾酒集团董事会秘书长;安介生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