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下的董祕圈:“高薪”與“高危”僅一步之遙!

有多少人知道董秘到底是個什麼職務?

對於非金融圈人士們來說,這顯然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在外人眼裡,董秘往往是個既清晰又模糊的概念。

說一個很早以前真實發生過的故事。

“先生,新年好!我是XX獵頭公司的,正在為XXX公司尋找一位董事長秘書,得知您是董秘,所以想問問您。”

“抱歉,不感興趣。”

“為什麼?XXX可是個上市公司!”

“我是董事會秘書,不是董事長秘書!”

寒冬下的董秘圈:“高薪”與“高危”僅一步之遙!

各種誤讀董秘的笑話在圈內廣泛流傳。有時這種誤解不僅來自外界,甚至公司內部的人也不太瞭解董秘究竟是幹什麼的。

某北京上市公司“金牌董秘”郭某就曾遇到過這樣的尷尬境遇:自己雖然身為法定高管,但卻曾被一個新入公司做辦公室秘書的年輕人戲謔:“他和我一樣是秘書。

但在稍微有所瞭解該行業的人眼裡,董秘往往又籠罩上各種光環,是負責企業上市籌劃和資本運作的策劃師,是公司對外溝通宣傳和對內協調管理的橋樑,是公司高管,是資本市場的大明星。

有人說董秘是個高薪職業,但同時也有人說董秘正在成為高危職業,在今年這樣的“寒冬”環境之下想必更是圈內故事多發之時。

1、身價20億的董秘辭職

12月4日午間,伊利股份突發公告稱,董事會收到董秘胡利平所提交的書面辭職。

寒冬下的董秘圈:“高薪”與“高危”僅一步之遙!

這份辭呈,讓市場突然對胡利平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尤其是這位70後的20億身家以及辭職時機。

根據伊利股份2017年年報顯示,胡利平2017年稅前年薪為358.4182萬元,期末持股數為79340536股,以12月4日伊利股份24.2元/股收盤價計算,持股市值直奔20億元。儘管相比年初股價,持股市值縮水超過7億元,但這個身價仍然足以羨煞同行。

寒冬下的董秘圈:“高薪”與“高危”僅一步之遙!

▲伊利三季報顯示,胡利平持股沒有變化

13年的董秘生涯,從一股未持到身家20億身家,怎麼說都值了。在外界看來,胡利平無疑是幸運。

就在上個月,方正科技董秘侯鬱波離職也是引發了外界的重點關注。要知道,侯鬱波可是董秘界的一匹資深老馬。

寒冬下的董秘圈:“高薪”與“高危”僅一步之遙!

從2001年開始,侯鬱波就開始擔任董秘,一干就是17年,並於2015年4月兼任公司總裁。此期間,侯鬱波連續六年榮膺新財富金牌董秘稱號,併入選首屆新財富金牌董秘名人堂。

關於侯鬱波離職的真實原因,外界有言論稱之為“並非個人原因那麼簡單,或是方正科技董事會內鬥的犧牲品。”這樣的說法難以被證實,但多少了顯露出,董秘這個行當絕非“躺著賺錢”那般輕鬆。

2、業內薪酬:冰火兩重天

做董秘能夠做的像胡利平那樣成就的在圈內其實不在少數,但大部分卻也淪為了“炮灰”。

財匯大數據終端統計的數據顯示,在剔除銀行、證券、保險、房地產等行業後,截至4月16日,1544家公司董秘2017年薪酬平均數為52.14萬元(稅前),中位數為45萬元(稅前),眾數為30萬元(稅前)。而低於平均值的董秘數為974人,佔比63.08%。另外據媒體統計,2016年度,董秘的平均薪酬為50.3萬元(稅前,全行業樣本)。

寒冬下的董秘圈:“高薪”與“高危”僅一步之遙!

不過,上述數據是剔除了銀行、證券、保險、房地產等行業,實際在這些行業裡,高薪董秘仍然十分普遍。

根據同花順數據顯示,2017年年薪在100萬以上的董秘有312位。其中,有4位董秘的年薪在500萬以上,萬科A的董秘朱旭以821.5萬元的年薪排名第一,其次是太平洋唐衛華581.41萬元,海通證券姜成軍547.42萬,國泰君安喻健523.25萬元。

從下面這張表可以看出,年薪排名前十的董秘基本都來自房地產和金融業。

寒冬下的董秘圈:“高薪”與“高危”僅一步之遙!

除了薪資外,據同花順數據顯示,在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270位董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其中362位持股超過100萬股,101位董秘的持股超過500萬股,而49位董秘的持股超過1000萬股,還有7位董秘的持股超過5000萬股。

其中,宏達電子的董秘曾琛,其2017年年末持股數量為1.408億股,持股數量在所有董秘中排名第一,胡利平排名第三。

這些數據都顯示出,當前董秘行業的收入正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局面。而收入上差距也導致該行業從業者流動頻繁,據統計,2017年度,共有615位董秘離職。

3、常與財富失之交臂

身為董秘,負責企業上市籌劃以及資本運作是其基本工作。但經過多年努力,自己所在的公司卻依舊未能上市,或者公司IPO了,財富就未能到自己手裡來。這中間多多少少會有一種與財富失之交臂的感覺。

近日,網上就有一位資深董秘寫了關於自己與IPO之間的往事。其中最經典的一個案例就是,其在擔任深圳的一家高科技企業的同時結識了另一家深圳傳統制造業企業的實際控制人。而這家傳統制造業企業本想挖他去做董秘,但他以為,比起高科技企業(當年營收 12 億),那家傳統制造業企業(當年營收 4.5 億)的上市之路應該更為漫長,於是推薦了自己的研究生師兄過去。

但那家傳統制造業企業在2009 年底就成功上市了,而自己選擇的那家高科技企業因為衛星牌照的問題到現在還處在報材料階段,業績也早被那家傳統制造業企業趕超。

而他本人也與20 萬股原始股(每股一百元左右),合計2000萬的財富失之交臂。

寒冬下的董秘圈:“高薪”與“高危”僅一步之遙!

推動一家企業從創業的“自由王國”走到符合資本市場遊戲規則的“規範王國”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若最終錯失財富,難免就是一件更讓人傷心的事。

為了完成公司上市大業,董秘既要聯繫律師做法律盡職調查,邀請會計師清查、規範項目,引入券商規劃商業模式和上市節奏,同時還要與私募股權投資“鬥智鬥勇”,爭取能夠引入最佳戰略投資者,以最低成本緩解公司對於資金的飢渴。然而在各種折騰之中,董秘與公司大股東之間出現“信任危機”,最後不歡而散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與此同時,企業一般到打算上市才想到配備董秘,“外援”董秘不算原始功臣,對於這樣的“外來人”,上市失敗自然被企業掃地出門,成功也未見得獲得多少好處。

一般來說,董秘介入公司業務的時間太晚,已經拿不到任何原始股份。運作成功的專職董秘可能會獲得一筆6位至7位數的獎勵款,運氣再好一點的被定為實質上的高管,並許諾上市後實施股權激勵。但也難免會出現,上市成功後,董秘的頭銜被人頂替,導致自己被迫“離職”的慘景。

這些種種與財富失之交臂的故事經常上演。

4、定位缺失,地位尷尬

回到文章開頭所發生的那個小故事,獵頭公司的誤解會讓人不禁發笑,但誤解從側面也反映出董秘的目前所處的窘境。

“從國企到民營企業,從主板、中小板到創業板企業,從兼職董秘到專職董秘,可以說一千家公司就有一千種不同類型的董秘,沒法統一定義他們在公司內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和董秘圈有過長期深入接觸的某私募人士這樣評價董秘的苦惱,“由公司初創人員或者高管兼任的兼職董秘一般忙得停不下來;而對於因公司上市而特意引入的專職董秘來說,他們的地位有時候可能還真比不上一個董事長秘書。”

寒冬下的董秘圈:“高薪”與“高危”僅一步之遙!

要說對董秘的定位也是有的。

作為上市公司與證券交易所之間的指定聯絡人,董秘對內負責股權事務管理、公司治理、股權投資、籌備董事會和股東大會,保障公司規範化運作等事宜。對外則需負責公司信息披露、投資者關係管理。

這是書本上對董秘角色的描述。

在現實工作中,董秘必須承擔“多面手”的角色,理論上對公司需要有全方位的把握;但很多時候,董秘在公司內部的角色就像一箇中後臺,相比其他高管,信息獲取十分落後。

其深層次原因在於董秘這個成熟市場“舶來品”,在引進的過程中卻走了樣,獨立性不夠成了大問題。

在英美公司法上董秘被稱作公司秘書,香港實行的是特許秘書公會模式,董秘都是法定聘用的代理人,直接對監管機關負責。相較之下,內地的董秘仍然定位在公司內部高級僱員,其監督公司遵紀守法的職能發揮受到限制。

可能正是由於內地市場不夠成熟、制度不夠規範,董秘經常承擔著更繁重的信息披露任務,但卻又因為職務權限問題,他們可能也會成為虛假信息的受害者,而這也導致了董秘行業成為了高風險職業。

2017年,A股共有719家上市公司收到1561份問詢函和監管函,與此同時,共有114名時任董秘受到監管部門公開譴責或通報批評。

此外,成熟市場與內地市場在於投資者關係處理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在調研香港上市公司時,投資者一般情況下看不到董秘,而是和董秘辦下面的投資者關係維護人員打交道。而在內地,雖然董秘辦下一般也設有投資者維護專員,但董秘常常親自出面,因為投資者希望從公司高層獲得一些獨家信息。

又比如在內地,公司業績披露前往往是密集調研時期;但在香港,上市公司業績披露之前的一個月,公司對外發言需要辦理麻煩的合規手續,因此投資者通常會主動避嫌。

不過任務再多再困難,優秀的董秘總有自己的獨特方法。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董秘嘗試通過互聯網渠道去與投資者進行溝通。例如,利用上證e互動等投資者互動交流平臺去回答投資者的疑問,利用機會寶等互聯網路演平臺組織投資者交流會或線上調研。互聯網工具的使用讓董秘們節約了大量寶貴的時間。

隨著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和市值管理的需要,上市公司對“董秘”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提高。來自《新財富2014年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生存狀態報告》的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董秘開始兼任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副總裁、財務總監、投資部負責人、人力資源總監等職位,實權董秘的比例較10年前提高了近50%

讓董秘身兼更多實權職務可能是目前上市公司們尋求破除董秘地位尷尬的最有效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