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强国,为何被饿死?

-二小姐-


战胜齐、楚两个对手的秦国,很快多了一个新对手,一个国力或许无法与之抗衡,但军事力量强大,战斗力和作战意志都极其强悍的对手—赵国。和那个时期的其他国家一样,他们也通过变法军事实力大增。而他们的变法方式比较特殊。他们致力于军事作战方式的改革,叫作胡服骑射。

一、作战方式变革,赵军实力强悍。

所谓胡服骑射,就是官民百姓,一律抛弃长袖长裤的传统服装,改穿胡服,即短衣窄袖的游牧民族衣服,同时训练一支以骑射为作战方式的新型军队—骑兵。推行这个政策的人,就是赵武灵王。

改革一开始就遭到了反对,他的叔叔公子成等人都带头反对。最后他急了,亲自带头穿,终于暂时把反对声压了下来。接着倾尽国力,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从公元前304年开始,他们多次发兵北征,击败了位于自己北方的楼烦、中山、白羊等国家,大大拓展了疆域,更占领了战马的原产地,部队有了源源不断的战马,也就更加强大了。

随着齐国和楚国的衰落,雄心勃勃的赵武灵王也生出了争霸一方的念头。他提前退位,并把王位传给儿子赵惠文王赵何,自己则号称“主父”。但就在这时,国内发生了内乱。公元前295年,他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章叛乱,失败后逃进了赵武灵王居住的沙丘宫。而此时在位的赵惠文王,居然迁怒于他的父亲常年对公子章的溺爱,为了彻底控制局面,下令部队围困沙丘宫。可怜雄心勃勃的赵武灵王壮志未酬,就在沙丘宫里饿死了。

二、成为秦军强有力的对手,廉颇领军对峙三年。

害死父亲的赵惠文王,在位共三十三年,也是走向强大的时期。改革后的骑兵,多次在战场上战胜秦国。特别是在公元前270年的阏与之战中,名将赵奢统军,充分发挥骑兵优势,抢先占领阏与地区的高山,然后居高临下发起冲锋,一举击溃秦军。秦兵战死数万人,这是齐秦函谷关之战后,秦遭受的最惨重一次伤亡。除了军队强大之外,他还有着一批名臣良将。担任相国的平原君赵胜尽忠国事,名臣蔺相如和廉颇辅佐君主。因此,成为秦最强大的敌人,更成为秦兵进军中原的新阻力。

赵惠文王过世后,儿子赵孝成王赵丹即位。公元前262年,秦兵转而攻打他的邻国韩国,先围困了重镇上党,结果韩国国君被吓破了胆,要求上党守将冯亭投降,冯亭拒绝投降,却投降了赵国。他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只要接受上党,就可以把这场战役,变成赵、秦两国的战役,韩国也就安全了。结果占了上党,却疏于防备。秦兵一下子就打来了,不但攻克了上党,还乘胜追击,打到了长平一带,而且丝毫没有撤退的意思,反而不断增兵。这下君臣明白了:秦军这次是来玩命的。

这时名将赵奢已经过世,赵孝成王让廉颇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往长平迎战。双方整整对峙了三年,到了公元前259年,已经被这场战争拖了三年,早就疲惫不堪。在坊间流传着一个说法:秦兵最怕的是赵奢,现在赵奢虽然不在了,可他儿子赵括还在,由他统军,一定能打败秦军。

三、临阵换将,长平之战损失惨重。

听到这个传言的赵孝成王不听母亲的极力劝阻,坚决撤换了前线的廉颇。听闻赵括接任后,秦军立刻准备决战。由最杰出的战将白起统军,征发全国所有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男子从军,倾全国之力组建了援军,火速开赴长平前线。同时,赵括率领的二十万赵军也到达前线,长平一带的赵军增加到四十万人。这场秦、赵双方的大决战开始了。

到达长平的赵括,改变了原先的防守战略。对面的秦将白起,故意在阵线上布置大批老弱残兵,他果然上当,立刻下令出击,他带来的二十万精锐打头阵,一路冲杀,没想到越杀越多。等着明白过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身陷重围了。与此同时,他的阵营早被秦的两万精锐部队占领了。

就这样,他的老窝被端,后路被断,四十万大军就这样被包围了。一直被围困了四十六天,数次突围失败后,他亲自穿重甲,率领饥寒交迫的部队,发动了最后一次绝命的反击。奇迹没有发生,弩箭轻松地射穿了他的重甲。赵军四十万压箱底的精锐部队,就这样成了俘虏,为彻底根除后患,这40万人被全部杀死,全军覆没。从此,再也无法与秦争锋了。

后记

长平之战,战败的消息传来时,邯郸城哭声震天。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人在战争中丧生。秦的损失也同样惨重,主将白起自己就说:“参战的秦兵,士兵死伤过半。”经济消耗也极大,多年来的物资粮食储备,在这场战争中被消耗一空。


小白杨文化传媒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强国和最后被活活饿死是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公元前325年,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即位。他即位后最大的军事改革就是胡服骑射。当时,赵国除了三大强邻,强大的秦国、魏国和齐国,赵国的北边还有东胡、林胡和楼烦三个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的骑兵经常骚扰赵国,赵国一度感觉很憋屈,所以军事改革也是不得不为 。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窄衣短袖很别致很灵活,很利于骑兵作战。他就让军队的士兵穿上类似于胡人的服装进行军事训练,最后把这些训练好的士兵组成骑兵,以应对外来威胁。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赵国很快变得强大起来。大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架势。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的典故。



赵武灵王的死,是因为两个儿子争王导致的。公子章被赵武灵王立为太子,不久,他的母亲韩国夫人便去世了。赵武灵王又立了吴娃为夫人。这个吴娃,精明伶俐,很有心机,得到赵武灵王宠幸的同时,很快为赵武灵王生了儿子公子何。不久,吴娃也去世了。赵武灵王很伤心,不顾众人反对,废掉公子章,改立公子何为太子,即后来的赵惠文王。


当时,被立为太子的赵惠文王还很年幼。赵武灵王为了让赵惠文王及早得到锻炼,便早早当上了“主父”(即太上皇),公子何成了名义上的国君。这让公子章极为愤怒,一心想要夺回原属于自己的东西。

公元前295年,公子章抓住了主父和赵惠文王分住两处的机会,假传主父召见,趁机率兵诛杀赵惠文王。但是此计被识破,公子章败逃至父亲住处避难。赵惠文王的军队只好攻入父亲的宫室,将公子章及其党羽诛杀殆尽。主父也因此被赵惠文王困在住处长达三个月,最后被活活饿死。


西从头越


这一切都是一个女人惹得祸,也是赵武灵王的评价里有一个灵字的原因所在!



赵庸是战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君王,正妻是韩国公主,生子赵章。赵庸深感秦国的强大,为了求存图强,他与重臣肥义共同以胡服骑射的形式进行了赵国变法,通过变法,赵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北击匈奴,扩地千里,灭中山国和楼烦国,扩地又千里。经过赵庸的努力,赵国成为东方六国之首。赵庸认为成就颇大,于是开始称王,赵国从赵庸开始王国时代!

英雄难过美人关,赵庸这样一个为国家操心而不顾女色的雄主遇见了一个绝色美女,名叫吴娃。这个吴娃被赵庸占有后生了一个男孩,名叫赵何。赵庸因为吴娃的原因,封赵何为太子,又封自己长子赵章为大将军。



赵庸开天辟地,身未死却退位让贤,把国君之位传给赵何,自己自命为主父,带领赵国军队开疆拓土。赵庸征战期间带着长子赵章,在争战期间,赵庸认为赵章更有前途,又想把国君职位交给赵章。思来想去,主父赵庸打算把赵国一分为二,北边给赵章,南边给赵何,也算对的自己的这两个儿子有交代。

赵庸把赵何约上,一起在沙丘旅游,打算谈赵国一分为二的事。长子赵章害怕父亲反复,提前带领心腹起兵政变,结果被赵成,李兑起兵击败。赵章逃到父亲赵庸宫中求生。在赵惠文王赵何的默许下,赵成兵围沙丘,李兑逼杀赵章。赵李二人怕主父赵庸脱身后诛杀自己,于是又在赵惠文王的默许下兵围沙丘行宫,除了赵庸外,任何人都可以走出沙丘行宫,但不允许进入。

主父赵庸身边的人在跑完了,有没有粮食供给。赵武灵王吃完了宫中所有树皮,动物后,坚持三个月后终于被饿死!

赵庸一饿死,他儿子赵何立马以王礼将他隆重安葬。说白了,赵武灵王赵庸饿死沙丘都是自己作死!立嫡不立喜,赵章是长子,就应该立为太子,不能因为喜欢吴娃而立吴娃之子赵何为君。既然立了赵何为太子,就不该再有分赵为二,立赵章为代王的想法。最后,一国权力最高者只有一个,自己还没有死,就退位立赵何为王。还前所未有的立自己为主父主管赵国军队,这让新赵王赵何作何感想?

赵庸固然是个好男人,是个英雄,又武功盖世,但晚年立太子的事太过昏庸。所以赵庸死后谥号共两个字,一个武字是对他强大赵国的肯定,一个灵字是对他晚年分裂国家的荒唐行为的否定!


大秦铁鹰剑士


曾经看到过一个写的很好的文章,讨论赵武灵王的事,忘了具体名字了,概述一下文章的大意。

首先,作者提出赵国内部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原三晋传统的支持者,是老贵族,主要聚集在邯郸,传统的“赵地”。另一部分是军事重地“代地”,政治地位上没有原先“赵地”老贵族高,但民风彪悍,出强兵良马,在骑兵地位不断上升的战国时期,代地也越来越重要。

但是,原先“赵地”的实权保守派,依然是惯性思维,对代地非常轻视,不给地位待遇。也不奇怪,提高待遇,那就是变相从自己这边分割出去的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政治地位和军事贡献匹配起来。赵武灵王的死也是死在“赵地”和“代地”的矛盾上。

所谓胡服骑射,其实是相对于赵地来说的,对于代地的民众来说,本来就是胡服骑射,自然不需要变革。按说,打仗胡服方便,那就打仗时候穿好了,为什么要赵地的贵族们平时也要穿?这就是赵武灵王的真正用意:提高代地地位,增强代地对赵国的认同。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代地能打,出产优秀士兵和好马。而赵国处于四战之地,当时危机四起,屡屡战败。这也是赵武灵王能推动改革的原因,贵族们虽然对提高代地地位心理上抵制,但他们也明白赵国处于危机中,必须要借重代地人的军事能力。虽然《战国策》里面,赵武灵王和公子成等贵族的辩论都在说大道理,其实根本原因还是为了提高代地的地位,抓紧代地人的心。

虽然贵族们暂时低头了,然而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在赵国一直吃瘪时候,贵族们暂时忍了,但国势复兴后,贵族们依然有和赵武灵王不同的看法。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无根据的猜测了,赵武灵王为什么要做“主父”?要知道,此时赵武灵王年富力强,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处于能力的巅峰期,和乾隆岁数大了退位完全不一样。倒是更类似李渊,有某种难言之隐。再看看继位的是谁?赵何而不是赵章,赵何才10岁左右,赵章20岁,还是长子。司马迁记载说是宠信吴娃,所以立赵何,这得要多宠幸才能这样?吴娃死了,也没见赵武灵王停止对中山的军事行动。并且赵何是吴娃死了后两年才立的,这就更奇怪了,司马迁记载说因为吴娃死了爱驰,所以又怜赵章欲分赵国,既然都爱驰了,为什么还两年后封赵何?

由于没有证据,只能做猜测。赵武灵王的做“主父”是一种妥协,赵国的贵族们做了什么事,逼迫赵武灵王立邯郸长大的赵何为君,接班人必须是赵地贵族这边的人,不能是赵章,因为赵章和赵武灵王一起,在攻打中山过程中,在代人里获得了很高的威望。赵武灵王接受了,并且之后专心于他真正热爱的代地,攻略中山。

然而,随着中山被灭,赵地和代地连起来了,赵武灵王的代地支持者们可以直接支持他,原先的平衡打破了。所以出现了赵武灵王重新试图加强代地地位,表现就是欲让赵章做代王,因为赵何已经是国君,不好直接就废掉,但在贵族们看来,这就是废掉赵何的预兆。

沙丘之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赵章欲除掉赵何未果,高信率兵来杀赵章,注意一个细节,赵章逃到赵武灵王那里,赵武灵王接纳了他。赵成、李兑这两位杀了赵章,他们心里清清楚楚赵武灵王是偏向赵章的,赵章和赵武灵王在代地威望很高,现在杀了赵章,一旦赵武灵王出去召集代地的人来,他们全都要死。于是赵武灵王就被饿死了。

最后强调一下,这是别人的观点,我这是盗用了,向原作者致敬。


白完公会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提高国家军事实力的举措。而他最后被饿死,则是因为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举措失当,卷入两个儿子之间争权夺位的斗争,从而遭到政变杀害。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合,最终却也在沙丘被淹没于臭鲍鱼之中。赵匡胤统一大半个中国,却死在烛影斧声的疑团中。


天外村药房


赵武灵王雄才大略,使赵国在战国中期崛起,尤其是军事,骑兵强大,开疆拓土,吞并中山国,开拓河套地区并设云中,九原郡。只不过老年在立储上犹豫了,死的实在可惜,不过新的赵王赵惠文王也算是个明君,维持了赵国的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