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強國,為何被餓死?

-二小姐-


戰勝齊、楚兩個對手的秦國,很快多了一個新對手,一個國力或許無法與之抗衡,但軍事力量強大,戰鬥力和作戰意志都極其強悍的對手—趙國。和那個時期的其他國家一樣,他們也通過變法軍事實力大增。而他們的變法方式比較特殊。他們致力於軍事作戰方式的改革,叫作胡服騎射。

一、作戰方式變革,趙軍實力強悍。

所謂胡服騎射,就是官民百姓,一律拋棄長袖長褲的傳統服裝,改穿胡服,即短衣窄袖的遊牧民族衣服,同時訓練一支以騎射為作戰方式的新型軍隊—騎兵。推行這個政策的人,就是趙武靈王。

改革一開始就遭到了反對,他的叔叔公子成等人都帶頭反對。最後他急了,親自帶頭穿,終於暫時把反對聲壓了下來。接著傾盡國力,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從公元前304年開始,他們多次發兵北征,擊敗了位於自己北方的樓煩、中山、白羊等國家,大大拓展了疆域,更佔領了戰馬的原產地,部隊有了源源不斷的戰馬,也就更加強大了。

隨著齊國和楚國的衰落,雄心勃勃的趙武靈王也生出了爭霸一方的念頭。他提前退位,並把王位傳給兒子趙惠文王趙何,自己則號稱“主父”。但就在這時,國內發生了內亂。公元前295年,他的另一個兒子公子章叛亂,失敗後逃進了趙武靈王居住的沙丘宮。而此時在位的趙惠文王,居然遷怒於他的父親常年對公子章的溺愛,為了徹底控制局面,下令部隊圍困沙丘宮。可憐雄心勃勃的趙武靈王壯志未酬,就在沙丘宮裡餓死了。

二、成為秦軍強有力的對手,廉頗領軍對峙三年。

害死父親的趙惠文王,在位共三十三年,也是走向強大的時期。改革後的騎兵,多次在戰場上戰勝秦國。特別是在公元前270年的閼與之戰中,名將趙奢統軍,充分發揮騎兵優勢,搶先佔領閼與地區的高山,然後居高臨下發起衝鋒,一舉擊潰秦軍。秦兵戰死數萬人,這是齊秦函谷關之戰後,秦遭受的最慘重一次傷亡。除了軍隊強大之外,他還有著一批名臣良將。擔任相國的平原君趙勝盡忠國事,名臣藺相如和廉頗輔佐君主。因此,成為秦最強大的敵人,更成為秦兵進軍中原的新阻力。

趙惠文王過世後,兒子趙孝成王趙丹即位。公元前262年,秦兵轉而攻打他的鄰國韓國,先圍困了重鎮上黨,結果韓國國君被嚇破了膽,要求上黨守將馮亭投降,馮亭拒絕投降,卻投降了趙國。他這麼做的原因也很簡單:只要接受上黨,就可以把這場戰役,變成趙、秦兩國的戰役,韓國也就安全了。結果佔了上黨,卻疏於防備。秦兵一下子就打來了,不但攻克了上黨,還乘勝追擊,打到了長平一帶,而且絲毫沒有撤退的意思,反而不斷增兵。這下君臣明白了:秦軍這次是來玩命的。

這時名將趙奢已經過世,趙孝成王讓廉頗率領二十萬大軍前往長平迎戰。雙方整整對峙了三年,到了公元前259年,已經被這場戰爭拖了三年,早就疲憊不堪。在坊間流傳著一個說法:秦兵最怕的是趙奢,現在趙奢雖然不在了,可他兒子趙括還在,由他統軍,一定能打敗秦軍。

三、臨陣換將,長平之戰損失慘重。

聽到這個傳言的趙孝成王不聽母親的極力勸阻,堅決撤換了前線的廉頗。聽聞趙括接任後,秦軍立刻準備決戰。由最傑出的戰將白起統軍,徵發全國所有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男子從軍,傾全國之力組建了援軍,火速開赴長平前線。同時,趙括率領的二十萬趙軍也到達前線,長平一帶的趙軍增加到四十萬人。這場秦、趙雙方的大決戰開始了。

到達長平的趙括,改變了原先的防守戰略。對面的秦將白起,故意在陣線上佈置大批老弱殘兵,他果然上當,立刻下令出擊,他帶來的二十萬精銳打頭陣,一路衝殺,沒想到越殺越多。等著明白過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身陷重圍了。與此同時,他的陣營早被秦的兩萬精銳部隊佔領了。

就這樣,他的老窩被端,後路被斷,四十萬大軍就這樣被包圍了。一直被圍困了四十六天,數次突圍失敗後,他親自穿重甲,率領飢寒交迫的部隊,發動了最後一次絕命的反擊。奇蹟沒有發生,弩箭輕鬆地射穿了他的重甲。趙軍四十萬壓箱底的精銳部隊,就這樣成了俘虜,為徹底根除後患,這40萬人被全部殺死,全軍覆沒。從此,再也無法與秦爭鋒了。

後記

長平之戰,戰敗的消息傳來時,邯鄲城哭聲震天。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親人在戰爭中喪生。秦的損失也同樣慘重,主將白起自己就說:“參戰的秦兵,士兵死傷過半。”經濟消耗也極大,多年來的物資糧食儲備,在這場戰爭中被消耗一空。


小白楊文化傳媒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強國和最後被活活餓死是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是沒有必然聯繫的。


公元前325年,十五歲的趙武靈王即位。他即位後最大的軍事改革就是胡服騎射。當時,趙國除了三大強鄰,強大的秦國、魏國和齊國,趙國的北邊還有東胡、林胡和樓煩三個遊牧民族,這些遊牧民族的騎兵經常騷擾趙國,趙國一度感覺很憋屈,所以軍事改革也是不得不為 。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窄衣短袖很別緻很靈活,很利於騎兵作戰。他就讓軍隊的士兵穿上類似於胡人的服裝進行軍事訓練,最後把這些訓練好的士兵組成騎兵,以應對外來威脅。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趙國很快變得強大起來。大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架勢。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服騎射”的典故。



趙武靈王的死,是因為兩個兒子爭王導致的。公子章被趙武靈王立為太子,不久,他的母親韓國夫人便去世了。趙武靈王又立了吳娃為夫人。這個吳娃,精明伶俐,很有心機,得到趙武靈王寵幸的同時,很快為趙武靈王生了兒子公子何。不久,吳娃也去世了。趙武靈王很傷心,不顧眾人反對,廢掉公子章,改立公子何為太子,即後來的趙惠文王。


當時,被立為太子的趙惠文王還很年幼。趙武靈王為了讓趙惠文王及早得到鍛鍊,便早早當上了“主父”(即太上皇),公子何成了名義上的國君。這讓公子章極為憤怒,一心想要奪回原屬於自己的東西。

公元前295年,公子章抓住了主父和趙惠文王分住兩處的機會,假傳主父召見,趁機率兵誅殺趙惠文王。但是此計被識破,公子章敗逃至父親住處避難。趙惠文王的軍隊只好攻入父親的宮室,將公子章及其黨羽誅殺殆盡。主父也因此被趙惠文王困在住處長達三個月,最後被活活餓死。


西從頭越


這一切都是一個女人惹得禍,也是趙武靈王的評價裡有一個靈字的原因所在!



趙庸是戰國曆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君王,正妻是韓國公主,生子趙章。趙庸深感秦國的強大,為了求存圖強,他與重臣肥義共同以胡服騎射的形式進行了趙國變法,通過變法,趙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增!北擊匈奴,擴地千里,滅中山國和樓煩國,擴地又千里。經過趙庸的努力,趙國成為東方六國之首。趙庸認為成就頗大,於是開始稱王,趙國從趙庸開始王國時代!

英雄難過美人關,趙庸這樣一個為國家操心而不顧女色的雄主遇見了一個絕色美女,名叫吳娃。這個吳娃被趙庸佔有後生了一個男孩,名叫趙何。趙庸因為吳娃的原因,封趙何為太子,又封自己長子趙章為大將軍。



趙庸開天闢地,身未死卻退位讓賢,把國君之位傳給趙何,自己自命為主父,帶領趙國軍隊開疆拓土。趙庸征戰期間帶著長子趙章,在爭戰期間,趙庸認為趙章更有前途,又想把國君職位交給趙章。思來想去,主父趙庸打算把趙國一分為二,北邊給趙章,南邊給趙何,也算對的自己的這兩個兒子有交代。

趙庸把趙何約上,一起在沙丘旅遊,打算談趙國一分為二的事。長子趙章害怕父親反覆,提前帶領心腹起兵政變,結果被趙成,李兌起兵擊敗。趙章逃到父親趙庸宮中求生。在趙惠文王趙何的默許下,趙成兵圍沙丘,李兌逼殺趙章。趙李二人怕主父趙庸脫身後誅殺自己,於是又在趙惠文王的默許下兵圍沙丘行宮,除了趙庸外,任何人都可以走出沙丘行宮,但不允許進入。

主父趙庸身邊的人在跑完了,有沒有糧食供給。趙武靈王吃完了宮中所有樹皮,動物後,堅持三個月後終於被餓死!

趙庸一餓死,他兒子趙何立馬以王禮將他隆重安葬。說白了,趙武靈王趙庸餓死沙丘都是自己作死!立嫡不立喜,趙章是長子,就應該立為太子,不能因為喜歡吳娃而立吳娃之子趙何為君。既然立了趙何為太子,就不該再有分趙為二,立趙章為代王的想法。最後,一國權力最高者只有一個,自己還沒有死,就退位立趙何為王。還前所未有的立自己為主父主管趙國軍隊,這讓新趙王趙何作何感想?

趙庸固然是個好男人,是個英雄,又武功蓋世,但晚年立太子的事太過昏庸。所以趙庸死後諡號共兩個字,一個武字是對他強大趙國的肯定,一個靈字是對他晚年分裂國家的荒唐行為的否定!


大秦鐵鷹劍士


曾經看到過一個寫的很好的文章,討論趙武靈王的事,忘了具體名字了,概述一下文章的大意。

首先,作者提出趙國內部大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原三晉傳統的支持者,是老貴族,主要聚集在邯鄲,傳統的“趙地”。另一部分是軍事重地“代地”,政治地位上沒有原先“趙地”老貴族高,但民風彪悍,出強兵良馬,在騎兵地位不斷上升的戰國時期,代地也越來越重要。

但是,原先“趙地”的實權保守派,依然是慣性思維,對代地非常輕視,不給地位待遇。也不奇怪,提高待遇,那就是變相從自己這邊分割出去的嘛。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讓政治地位和軍事貢獻匹配起來。趙武靈王的死也是死在“趙地”和“代地”的矛盾上。

所謂胡服騎射,其實是相對於趙地來說的,對於代地的民眾來說,本來就是胡服騎射,自然不需要變革。按說,打仗胡服方便,那就打仗時候穿好了,為什麼要趙地的貴族們平時也要穿?這就是趙武靈王的真正用意:提高代地地位,增強代地對趙國的認同。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代地能打,出產優秀士兵和好馬。而趙國處於四戰之地,當時危機四起,屢屢戰敗。這也是趙武靈王能推動改革的原因,貴族們雖然對提高代地地位心理上抵制,但他們也明白趙國處於危機中,必須要借重代地人的軍事能力。雖然《戰國策》裡面,趙武靈王和公子成等貴族的辯論都在說大道理,其實根本原因還是為了提高代地的地位,抓緊代地人的心。

雖然貴族們暫時低頭了,然而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在趙國一直吃癟時候,貴族們暫時忍了,但國勢復興後,貴族們依然有和趙武靈王不同的看法。

這裡就要說到一個無根據的猜測了,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做“主父”?要知道,此時趙武靈王年富力強,從生物學角度來說,處於能力的巔峰期,和乾隆歲數大了退位完全不一樣。倒是更類似李淵,有某種難言之隱。再看看繼位的是誰?趙何而不是趙章,趙何才10歲左右,趙章20歲,還是長子。司馬遷記載說是寵信吳娃,所以立趙何,這得要多寵幸才能這樣?吳娃死了,也沒見趙武靈王停止對中山的軍事行動。並且趙何是吳娃死了後兩年才立的,這就更奇怪了,司馬遷記載說因為吳娃死了愛馳,所以又憐趙章欲分趙國,既然都愛馳了,為什麼還兩年後封趙何?

由於沒有證據,只能做猜測。趙武靈王的做“主父”是一種妥協,趙國的貴族們做了什麼事,逼迫趙武靈王立邯鄲長大的趙何為君,接班人必須是趙地貴族這邊的人,不能是趙章,因為趙章和趙武靈王一起,在攻打中山過程中,在代人裡獲得了很高的威望。趙武靈王接受了,並且之後專心於他真正熱愛的代地,攻略中山。

然而,隨著中山被滅,趙地和代地連起來了,趙武靈王的代地支持者們可以直接支持他,原先的平衡打破了。所以出現了趙武靈王重新試圖加強代地地位,表現就是欲讓趙章做代王,因為趙何已經是國君,不好直接就廢掉,但在貴族們看來,這就是廢掉趙何的預兆。

沙丘之變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的,趙章欲除掉趙何未果,高信率兵來殺趙章,注意一個細節,趙章逃到趙武靈王那裡,趙武靈王接納了他。趙成、李兌這兩位殺了趙章,他們心裡清清楚楚趙武靈王是偏向趙章的,趙章和趙武靈王在代地威望很高,現在殺了趙章,一旦趙武靈王出去召集代地的人來,他們全都要死。於是趙武靈王就被餓死了。

最後強調一下,這是別人的觀點,我這是盜用了,向原作者致敬。


白完公會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提高國家軍事實力的舉措。而他最後被餓死,則是因為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舉措失當,捲入兩個兒子之間爭權奪位的鬥爭,從而遭到政變殺害。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比如秦始皇統一六合,最終卻也在沙丘被淹沒於臭鮑魚之中。趙匡胤統一大半個中國,卻死在燭影斧聲的疑團中。


天外村藥房


趙武靈王雄才大略,使趙國在戰國中期崛起,尤其是軍事,騎兵強大,開疆拓土,吞併中山國,開拓河套地區並設雲中,九原郡。只不過老年在立儲上猶豫了,死的實在可惜,不過新的趙王趙惠文王也算是個明君,維持了趙國的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