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辉县人的编年史——《风雨共城3000年》11.田之末,王之初

公元前221年

秦国攻齐,齐王田建投降。秦始皇将其囚于辉县百泉苏门山,饿死于松柏之间。

友情提示:本期内容王姓朋友可以多关注下哦。

纵观400年的春秋战国,齐王建是继齐桓公,赵武灵王之外第三个被活活饿死的诸侯。不过前两位雄主的结局给人更多的是一种英雄末路的惋惜,而齐王建则有些咎由自取的意味了。

齐王建(下文简称老田)于前264年继位。第9期的时候我们说过,这一年正是老秦结好齐燕,暴揍魏韩的时候。后来老赵长平之战时曾向老田借粮,齐国的大臣也都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老田借给老赵。但老田是执意不借。

到了邯郸保卫战,燕齐两国只是坐山观虎。后来的魏无忌五国抗秦,燕国都加入了,老田还是不出一兵一卒。再往后韩赵魏一个个都被秦国吞并时,燕国最起码还派了个荆轲刺秦,挣扎了一下。老田则依旧是冷眼旁观,没有任何作为。最后来到前221年,只剩一个齐国的时候。老田还是没有一丁点抵抗就投降了。

写给辉县人的编年史——《风雨共城3000年》11.田之末,王之初

老田43年的执政生涯里,齐国没有打过一次战争。

这可能是自齐国建国以来最为太平的43年了。以致我一度怀疑他是老秦派来的奸细,而且是极为忠诚的那一种。倾其一生只为把濒死的齐国恢复到健康的齐国,然后就等着老秦来接收。

从老百姓的视角来看,这43年人们安居乐业,远离战火。老田似乎是个好领导。

从儒家墨家道家的仁爱,非攻,顺其自然等学术主张来看,老田几乎也都做到了。他似乎应该成为三大学说共同推崇的圣人。

从秦国的视角来看,齐国是六国中最轻松就灭掉的国家。老秦似乎应该优待这个很识时务的老田。

然而事实如何呢?

一,在民间几乎没有发现老田的庙宇祠堂。说明百姓并不爱戴他。

二,三大学说的文献里,也没有这位老田过多的记载和推崇。

三,被老秦以500里封地诱降,最后被囚于辉县苏门山,活活饿死。

这就是老田悲催的一生。本来依仗齐国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秦国给予充裕的发展时间,他有机会成为少康,武丁,姬静,刘秀那样的中兴之主的。可惜他太天真了,没有接受假途灭虢的惨痛教训,没有看清其他五国君主国破身死的下场,以致于被后世传为千古笑谈。甚至直到今天的百泉景区,有饿夫墓,有啸台,有涌金亭,有邵家祠。单单就是没有纪念老田的一丝丝痕迹。

写给辉县人的编年史——《风雨共城3000年》11.田之末,王之初

不过南寨镇的齐王寨倒是有不少关于老田后人的传说。

传说老田被饿死在百泉之后,其侥幸逃脱的后人就拉起齐王的大旗,招贤纳士,在太行山里秘密操练兵马,以图复国。若干年后,正当他们走出大山,要杀回山东老家的时候,却发现天下已经变成刘家的大汉了。小齐王看到普天之下,四海昌平,知复国无望,就遣散了部下,心灰意冷的老死在山中。

写给辉县人的编年史——《风雨共城3000年》11.田之末,王之初

这个传说嘛,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了。首先当时的辉县长时间都属于魏地,齐国的田氏在这里不会有什么群众基础,应该没什么人响应。其次根据当时的农业生产力,齐王寨附近没有什么良田可垦,怎么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呢?最后此处离豫晋要道,太行白陉并不算太远,既然是秘密复国自然应该更隐秘一些。

当然,既然当地有这个传说肯定也非空穴来风。我推测多半是老田的某个臣子在其死后隐居在此,世代供奉祭祀老田,或者是类似伯夷叔齐那样,为不食秦粟而隐居的可能性比较大。

写给辉县人的编年史——《风雨共城3000年》11.田之末,王之初

那老田的子孙们哪去了呢?

首先他的长子长孙田安,在秦末的起义中被拥立为济北王,是刘邦项羽联军中的一支。后被同族田荣诛杀篡位。

其余的子孙则改为王姓。一为纪念老田,二为避祸。是王姓里数量非常庞大的一支,被称为“河南王氏”。

写给辉县人的编年史——《风雨共城3000年》11.田之末,王之初

这个在100多年以后的新朝皇帝王莽的族谱中记载的非常清楚。

所以王姓的朋友可以翻翻自己的族谱哦,如果属于河南王氏的那一支,就可以去辉县苏门山上祭奠一下得姓先祖老田了。

写给辉县人的编年史——《风雨共城3000年》11.田之末,王之初

另外上期中小魏的后人也是王姓里很重要的一支来源哦。

好了,先秦时期的辉县到这一期就算完结了,下一期我们开始说汉朝。不过以后的节奏可能会很快哦。一集一个朝代也不无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