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慈禧太后决意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时,却遇到了南方的“东南互保”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十一国同时宣战。

这一幕在历史大剧《走向共和》中有表现,剧中只列了八国:

当慈禧太后决意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时,却遇到了南方的“东南互保”

开战

这一刻,能感受到慈禧太后内心的愤懑,洋人蹬鼻子上脸终于让老太太愤怒了。只可惜,这个愤怒来的有点晚。

当慈禧太后决意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时,却遇到了南方的“东南互保”

慈禧太后

当然,这个诏书并未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交到各国使节手中,只是下发给到清朝中央和地方大臣。

更令慈禧太后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南方各督抚早已“密谋”东南互保,根本无视朝廷的宣战旨意。

北方的战乱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已经逐步沦为列强们鱼肉的对象。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慈禧太后决意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时,却遇到了南方的“东南互保”

时局图

而在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的义和团则在1899年掀起了武装运动,并随后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清政府一开始是派兵镇压义和团,但随后外国列强以清政府剿灭不力开始强行进军京师,面对列强的咄咄逼人态度,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开始转变对义和团的态度,默许义和团发展对抗列强。

当慈禧太后决意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时,却遇到了南方的“东南互保”

义和团

在京师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清廷对列强宣战。义和团也随之与清军一起抗击八国联军的入侵,先后有廊坊大捷、紫竹林之战、老龙头之战,但武器装备上的差距迫使义和团和清军渐渐失败。

在主战派清军将领聂士成殉国后,清军对义和团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1900年8月14日凌晨,八国联军对北京发动总攻,慈禧太后见势不妙,带领光绪帝、隆裕皇后等与部分王公于15日晨出神武门西逃。

当慈禧太后决意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时,却遇到了南方的“东南互保”

影视剧中西逃的慈禧达到西安

16日北京失陷,标志着义和团运动失败。

南方的互保

在清政府正式宣战前,南方的各省督抚与外国列强因为各自的利益关系已经沆瀣一气。

列强担心北方的义和团运动会影响各自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势力范围;南方清政府各督抚则是为了保存各自的实力。

于是,一拍即合。

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南方各督抚与列强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当慈禧太后决意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时,却遇到了南方的“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

参加的地方大员有: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另外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然没有加入东南互保,但是亦支持东南互保。

当慈禧太后决意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时,却遇到了南方的“东南互保”

三位地方大员

面对朝廷的宣战诏令,李鸿章的两广给予的答复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张之洞表示“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他们还密谋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等到清政府正式开战后,清廷一方面要求南方各督抚“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饷,力保疆土”,进行备战。另一方面却又表示宣战是出于“万不得已之苦衷”,要求“尔沿海沿江各督抚惟当凛遵迭次谕旨,各尽其职之所当为,相机审势,竭力办理”,等于清政府默认了南方各省的互保独立局面。

历史影响及评价

1)东南互保使得清政府威信扫地,各地割据势力开始萌芽并逐渐军阀化。

2)东南互保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东南省份免受战火侵扰,客观上保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3)东南互保某种意义上是置国家朝廷于不顾,因此也受到当时一些官员的指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