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眼中的資管管理行業三要素

今天的中國資產管理行業還只有20年曆史,未來將如何迎接新的一次浪潮呢?更重要的是,許多資產管理行業的從業者,天天研究各個其他行業,研究大量的公司和股票,卻很少有人研究我們自己的發展。今天和大家分享自己認為影響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第一要素:品牌

對於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來說,品牌是至關重要的。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產品,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廣義的消費品。就類似於白酒中的茅臺、五糧液、二鍋頭等等是一樣的。為什麼用戶在會購買這個品牌的白酒,而不是那個品牌的白酒。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對這個品牌的信任。

巴菲特告訴子女和公司所有員工,以及旗下80多家公司的總經理:無論做人做事做企業,成功關鍵的三個因素:聲譽,聲譽,還是聲譽。在這裡,其實我們也可以把聲譽看做品牌的一種形態。你有好的聲譽,自然有好的品牌,而建立起品牌優勢對於資產管理公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從用戶的角度看,許多時候買入金融產品的驅動力就是來自品牌的用戶信任度。前一段時間我太太去美國,拿了一點閒錢準備買一個共同基金。美國由於共同基金非常多,我太太作為一個小白用戶也不知道怎麼選擇。當時她就買了一款富達基金的產品,因為彼得.林奇她也聽說過,富達基金她知道的,感覺就是那種業績好,值得信任的基金公司。

對於用戶來說,由於金融產品整體購買量不會特別小。大家買一個公募基金雖然規定只需要1000元就能投,但是一般至少1萬元起投資。私募基金就更高,要100萬起投資。在金融產品的投資上,大家一定不會買自己聽都沒有聽過的品牌。而是買自己聽說過,並且信任的品牌和管理人。

更重要的一點是,良好的聲譽其實可以幫助資產管理公司降低“隱性的資金成本”。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到底什麼在決定投資管理人的行為?很大的一個因素是,其客戶的資金“性質”。最典型的就是私募基金,大部分私募基金無論你過去業績多好,在面臨階段性調整和回撤時,都會有較大的壓力。許多私募明明知道市場的底部就要到了,還是會被迫減倉防止產品的回撤。這個背後,就是客戶資金性質所決定。然而,如果你能夠建立強大的品牌,本質會讓客戶持有你產品的週期更長,從而實現了隱性降低資金成本的問題。

許多人會問,資產管理公司最重要的不是業績嗎?我們認為業績也是良好品牌的一部分。沒有一家有著良好品牌的公司,其產品是不行的。但是最終真的25%收益率的產品,用戶評價就一定會比20%收益率的產品高嗎?未必如此。我們把其他風險承擔,夏普比例等因素拋開不談,就算是任何維度都一樣,最終一個產品收益率,另一個產品收益率低,但高收益率產品未必品牌和規模就比低收益率產品好。

事實上,品牌是被大部分人資產管理人所忽視的問題。

第二個要素:產品

產品要素也是一個被許多人所忽視的,目前在整個中國市場,無論公募基金還是私募基金產品,除了名字不一樣外,基本上都沒有差異。

我們看看成熟的美國,規模最大的兩隻共同基金是貝萊德和先鋒基金,他們都不是百年老店,沒有從過任何投資大師級的人物。但是他們的產品特徵非常鮮明,就是做指數基金。他們相信,作為一個整體,基金經理是無法戰勝市場取得超額收益的。那麼能給用戶帶來超額收益的,一定是費率更低的指數基金。特別是2009年金融危機後,在這一輪美國曆史上第二長的牛市,指數基金規模出現了大規模增長。

美國有一批資產管理公司,他們有著非常鮮明的產品。比如共同基金中的貝萊德、先鋒,PIMCO,惠靈頓,富達等。對沖基金行業的橋水、AQR、大獎章、Citadel等等。

對於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來說,你需要有特色的產品。這個產品特色是基於獨有的研究投資框架,方法論,以及競爭優勢。比如貝萊德和先鋒在指數基金的競爭優勢就很強。別人就很難和你競爭。而富達和Capital在主動管理產品的競爭優勢就很強。

第二,是你的產品必須和客戶匹配。資產管理行業最大的問題之一是,產品和客戶沒有進行有效的匹配。到底客戶需要什麼?有些客戶需要的是收益,有些客戶需要的是低波動率。有些客戶是相對收益需求,有些客戶是絕對收益思維。

我們拿橋水做一個案例,他們有兩個產品,一個是Pure Alpha,一個是All-Weather。其實兩個產品的內核是一樣的,但是通過橋水的Risk-Parity體系,可以把Alpha從Beta裡面剝離出來。這樣能夠更好匹配不同客戶的需求。

從產品角度看,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也必須清楚的知道,服務的客戶到底是誰。如果你的客戶是個人投資者,那麼你的產品需要符合個人投資者的需求。如果你的客戶是機構,那麼你的產品需要符合機構的需求。兩者的需求是非常不同的。我們看海外許多對沖基金,其實他們的客戶並不是單一的個人客戶,而是針對機構投資者的。

第三要素:人才

資產管理行業說到底,是一個輕資產行業,優秀的人才是創造超額收益的核心。我們看到海外許多資產管理公司強調自己的系統,但是這個系統最終是由人來做的。我們再拿橋水作為案例,達里奧一直強調系統,包括投資系統,決策系統,研究系統。但是橋水內部,依然是從市場上找最出色的人,來執行這套系統的。許多人可能知道,橋水的整體工資是華爾街最頂尖的之一。許多年輕人能夠在橋水拿到100萬美元以上的基本年薪。最終,資產管理行業需要優秀人才來執行,並且優化他們的投研體系。

關於人才,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文化,在統一文化中大家能夠無障礙的溝通。許多資產管理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團隊內部的文化不統一。雖然投資風格可以多樣化,但是底層價值觀必須一致,這樣團隊才能保持有效交流。否則,一群聰明的人在一起,但互相看不起投資風格和你不一樣的人,也會導致大量的超額收益被損耗掉。在惠靈頓基金,對於任何員工的招聘,無論是底層分析師,還是基金經理,都需要經歷大量的面試。任何一個合夥人都有一票否決權。

另一個核心要素是,建立一套長期能夠留住人才的激勵機制。準確的說,就是如何對人才進行“定價”。最優的定價是如同投資一樣,把人才的“alpha”和“beta”進行剝離。有些人這一年給公司賺了很多錢,但裡面可能有Beta成分。有些人雖然貢獻不大,但是提供了很大的Alpha。最終通過合理對人才的定價,才能長期留住優秀的人才。

在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過去一個大的趨勢就是“公奔私”。背後有行業特徵導致的定價機制問題。公募基金的定價整體比較便宜,有些好的人才也沒有被合理定價,於是大家都去了整體定價較高的私募基金。事實上,如果能解決定價問題,其實公募基金創造出的社會價值會更大。

業績是留住超額收益的結果

許多人會問,為什麼說了半天,你沒有說到創造業績。資產管理的核心不應該是為客戶創造良好的業績回報嗎?這個是毫無疑問的,對於任何資產管理公司來說,創造良好的業績回報一定是第一位的。但是如何創造長期持續的優質回報呢?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最終的結果。這個結果是因為你把這些因素都做對了,在每一個步驟和環節中,保留甚至創造了超額收益。

比如好的品牌,能夠降低資產管理在負債端的隱形成本,這會讓其更加專注長期交易,而不會陷入過多的短期交易。任何投資,長期的交易並不擁擠,短期交易才是最擁擠的。再比如好的產品,只有打造出好的產品,才能最終實現良好的業績回報。任何一款好的資產管理產品,都是基於良好的業績回報為前提的。但是究竟怎麼做,如此長期有效,這是需要資產管理人去思考的。

最後當然是好的人,你有了最聰明最優秀的人,業績自然不會差。

我們需要把資產管理公司,作為一個公司的角度去看,打造一款大家需要和喜歡的產品角度出發。把長期為社會和用戶創造價值創造第一位。最終偉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得到的所有東西,和其創造的社會價值都是匹配的!

自己一些粗淺思考,未必正確,歡迎大家交流。

最後分享一個小廣告:下面是好朋友王德倫做的一個策略體系培訓。從6個方面和大家分享如何去研究市場,策略研究到底是什麼,有那些實用的方法。所有購買策略投資課程的人,都會贈送價值199元,興業首席策略王德倫的2019年度策略音頻。歡迎大家掃描關注和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