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景帝死後子孫沒有給他上廟號?

茈悇苼


漢朝以“孝”治天下,除劉邦外,西漢其他皇帝諡號前面都有一個“孝”字。雖然,每個皇帝都有諡號,但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漢朝的廟號制度非常嚴格,非有功的皇帝,是沒有廟號的。所以,西漢皇帝當中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分別為:

“太祖”漢高祖劉邦,“太宗”漢文帝劉恆,“世宗”漢武帝劉徹,“中宗”漢宣帝劉詢。漢元帝、漢成帝、漢平帝雖然被後代加了廟號,但後來被劉秀取消了,所以真正有廟號的西漢皇帝只有4個。可以說“劉邦、劉恆、劉徹、劉詢”這四個皇帝是中興之主,有廟號實至名歸的,毫無疑義。

不過有人說漢景帝劉啟應該有廟號,因為他與其父親當政期間,國家繁榮富強,被後世稱為“文景之治”,應該有廟號才對。其實,漢景帝和其父親比起來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漢文帝“勵精圖治、勤儉節約、廢肉刑、興水利”國家很快富強。而漢景帝全部按照其父親的模式發展,在位時間也不長,只有16年。他當政時其父漢文帝就把國家治理好了,他其實做了一個太平皇帝,卻在當政以後,國家政治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漢景帝最大的詬病在於殺功臣晁錯,因為急於削藩導致“七國之亂”,國家差點分裂。如果不是因為平叛及時,西漢在漢景帝時期估計就分裂了。所以,漢景帝是一個有汙點的皇帝,尤其殺晁錯,成為其當政時最大的詬病。

我們再看漢武帝,剛當政以後,在經濟上發展農業和商業,國家繼續繁榮昌盛。政治上且頒佈“推恩令”鞏固中央集權,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外開疆擴土,平定四方,並溝通西域各民族,開闢絲綢之路。漢武帝當政之後,主要是對版圖的貢獻,且開啟了“漢武盛世”可以說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漢武帝晚年雖然也有汙點,因為“巫蠱之禍”害死太子,甚至株連了數萬人。但在晚年他承認了自己的過失,發佈“輪臺罪已詔”。在皇帝當中,承認自己錯誤的,漢武帝是第一人。要知道,古代的皇帝被認為是天子,是神的化身,皇帝承認錯誤,簡直就是破天荒。他雖然有汙點,但是功大於過,如果沒有“巫蠱之禍”,那麼他的功績,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漢宣帝繼位時,因為漢武帝晚年的“窮兵黷武”已經把西漢的國力給掏空了。漢武帝的兒子漢昭帝繼位年齡小,且英年早逝,在位十幾年就死了,無法彰顯其政績。漢宣帝起於平民,懂得人民疾苦,他做了皇帝以後勵精圖治,選賢任能。且以“霸道”和“王道”治國,反對專任儒術。在對外政策上,聯合烏孫大破匈奴,而後匈奴呼韓邪單于率眾來漢朝稱臣。後來在西域,又設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各國,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 。所以西漢經濟和國力很快復興,並出現中興盛世,史學家稱其為“孝宣之治”。漢宣帝治世期間西漢國力最為強盛,甚至超過了漢武帝,在廟號擬定時,他成為西漢第四個擁有廟號殊榮的皇帝,當之無愧。所以,漢景帝與漢武帝、漢武帝和漢宣帝相比,還是差得很遠,其政績可圈可點。當政時甚至出現了“七國之亂”西漢差點分裂。所以在廟號嚴謹的西漢,漢景帝的功績不足以擁有廟號。


謀士說


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是漢王朝對於給皇帝追加廟號極為慎重。

漢代時期不像後代,除去被廢除或者亡國之君外,基本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而漢代對於追加廟號很是嚴格,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

西漢皇帝中,只有四位皇帝的廟號是經過後世漢光武帝確認的,分別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帝劉徹以及漢中宗孝宣帝劉詢。


對比這幾位,我們只能說漢景帝功勞德行相對不如吧!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就不用說了,開國帝王,他對於漢王朝的功勞那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廟號太祖,諡為高皇帝!

漢太宗孝文帝劉恆,撥亂反正,從諸呂氏手中奪回劉姓江山,安撫百姓,休養生息,以仁孝治天下,開創“文景之治”,他還身體力行為母親嘗藥,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漢世宗孝武帝劉徹就不用說了,秦皇漢武名傳千古,誰人不知那個不曉。

漢中宗孝宣帝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史稱“孝宣之治”或“孝宣中興”,西漢國力在其治下最為強盛。

相對於這幾位皇帝,漢景帝劉啟在位期間發生了“七國之亂”,誤殺晁錯,逼殺功臣周亞夫和太子劉榮,有功有過,在漢代那嚴謹的追加廟號時期,不被追加廟號也是可以理解的!


公子皇鋣


主要是漢景帝沒什麼大功績

兩漢總共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太祖,世宗,中宗,世祖,其他都是後面加上去的。

我們看下有廟號皇帝的功績,漢高祖劉邦這個不用說了,漢朝的建立者。漢武帝,可以說是漢朝最有名的皇帝了,打出漢人的尊嚴。漢宣帝劉洵,打的匈奴正式向西漢投降。正式設置西域都護府將西域納入版圖,降服羌人,漢宣帝時西漢達到最鼎盛時期。

我們再看看漢景帝,雖有文景之治,但是是漢文帝打的基礎。漢景帝誤殺晁錯、激殺周亞夫、廢殺劉榮,如果上面沒有個好爹漢文帝,下面沒有好兒子漢武帝,漢家的江山最初的斷送者就一定不是漢元帝而是這位仁兄了。


三拳歷史雜談


關於廟號,有個規矩大家肯定都知道,叫“祖有功,宗有德”,

祖一般是開國君主,而宗一般是第二代,一般都幹得不錯,在之後要得廟號只有兩種方法:

1,你開創了盛世,

2,你實現了中興。

這一規律,或者講是規矩在前秦時期一直被嚴格遵守,漢朝是個重視禮法的時代,自然也是遵循這一準則,事實也的確如此:

1,開國皇帝劉邦廟號太(高)祖,

2,實際上的第二任皇帝劉恆廟號太宗,

3,開創了盛世的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

4,實現了中興的漢宣帝劉詢廟號中宗。

而漢景帝呢,並不算昏庸,畢竟“文景之治”有他一份,但他前有於民休息的漢文帝,後又有開創了盛世的漢武帝劉徹,被這兩位夾在中間,漢景帝劉啟便顯得不那麼善良了。

漢朝對廟號的選擇是非常謹慎的,因此沒有給漢景帝劉啟上廟號,並不是他不好,只是在父親和兒子面前顯得他暗淡了~

喜歡可以關注我哦~


林夢佳期聊歷史


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之後,雖然中間經過了漢惠帝、前少帝和後少帝以及呂后的統治,但是在諸呂被剪滅之後,皇位到了高祖兒子漢文帝這一系,經過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這祖孫三代的不斷努力,將大漢帶上了盛世的頂峰,加上漢武帝,這祖孫四代都是功勳赫赫的帝王,但是有一樣表明帝王名氣的硬指標,漢景帝與自己的爺爺、老爹和兒子相比有那麼點差距,這樣東西就是——廟號。

西漢皇帝世系

廟號是用來古人在宗廟中祭奠帝王時對已故帝王的稱呼,因為古代生產力有限,抑或古代的道德評價標準比較高,並不是每個帝王在死後都配享有一個廟號,比如漢朝前期的漢惠帝和漢景帝就沒有,漢惠帝也就罷了,是一個傀儡,沒有廟號自然也是情理之中,可是漢景帝是“文景之治”的創造者之一,他怎麼會連廟號都沒有呢?那隻能怪他生錯了時候,誰讓他的爺爺、老爸和兒子太強了,導致他的光芒被這三人所掩蓋了。

漢景帝,名劉啟,漢文帝第五子,竇太后之子,漢景帝出生時其父漢文帝還是代王,漢文帝有四個嫡子,只是都沒有長大成人,到漢文帝被迎立為皇帝后,漢景帝成了漢文帝的長子,被立為太子。

漢景帝

漢文帝死後,漢景帝繼位,繼位之後漢景帝繼續奉行漢文帝無為而治的政策,於民休養生息,減免賦稅,國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百姓安居樂業,大漢王朝也進入了第一個盛世,被稱作“文景之治”。按說,漢景帝也是頗有功勞,是文景之治的主要創建者之一,為什麼死後卻沒有像祖父、父親、兒子那樣得到一個廟號呢?

但是漢景帝性格急躁,做事比較激進,在文帝景帝時期,漢初分封的劉姓諸侯國實力逐漸增強,而且與中央政權由於血緣的逐漸淡化,已經成了與中央抗衡的不穩定因素,面對嚴峻的形勢,漢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推行削藩,不料原本就有反意的吳王聯合其他六個諸侯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戰亂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是給百姓和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西漢封國

七國之亂

而且,漢景帝在平叛的過程中,錯信袁盎的建議,誅殺了首先提出“削藩策”的晁錯,晁錯是漢景帝的主要智囊,為漢景帝削藩進行出謀劃策,但是在七國叛亂之後為了平息吳國的憤怒,同時讓吳國“誅晁錯,清君側”的藉口失效,漢景帝聽信讒言,將晁錯腰斬於市,而且預先沒有任何審判,晁錯是在上朝的路上被騙去了刑場。儘管如此,殺了晁錯並不能阻止七國的叛亂,終究還是要靠武力說話。

晁錯

漢景帝劉啟的性格中衝動的成分居多,在漢景帝做太子時,吳王劉濞的太子進京,兩小孩下棋過程中互不相讓,吳王太子的不敬惹怒了劉啟,他抓起石頭做的棋盤一把砸在吳王太子的頭上,吳王太子一下子被棋盤砸死了,這讓吳王對中央政權、漢景帝劉啟產生了怨憤,之後一直在封國積攢實力,伺機造反,終於在削藩中釀成了“七國之亂”,所以說七國之亂也有一部分是漢景帝自己造成的。

漢景帝繼承父親的基業,繼續於民休養生息,但是在其任上釀成了“七國之亂”,而且在後期又逼死功臣周亞夫,逼死自己的太子劉榮,所以他雖有功,也有過,但總體來說功不夠大,過不算小,所以在對廟號把握比較嚴格的漢朝,他死後並沒有得到享有廟號的尊榮,而他的爺爺漢高祖劉邦、父親漢文帝劉恆、兒子漢武帝劉徹都享有了自己的廟號,在這一點上,他與自己的三位直系親屬有著巨大的差別,如果漢景帝在天有靈的話,恐怕也會為自己深深地嘆息。


天涯看點歷史號


漢景帝之所以沒有廟號,和他當時治理的國家以及處理事情是否深得民心有關。

西漢的皇帝,總共有四位是有廟號的,而且這四位皇帝的功勞,都是具有開創性以及獨特性的。

可以說他們為大漢的延續立下過漢馬功勞,只有功勞強大到一定的地步,死後才配有廟號。

這四位有廟號的皇帝就是漢高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文帝),漢世宗劉徹(漢武帝),漢中宗劉詢(漢宣帝)。其中廟號分別是,漢高祖,漢太宗,漢世宗和漢中宗。

劉邦大家都知道他是大漢王朝的創立者,其功勞應該是漢朝所有皇帝中,最大的一個。他有廟號,開國皇帝有廟號,情理之中的事。



漢文帝劉恆,開創了文景之治,他統治的時期,國內外沒有什麼大的戰事,百姓安居樂業,大漢的國力蒸蒸日上,為後來的漢武帝,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為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大規模作戰提供了有利的保證。他能得到廟號這一殊榮,是理所當然之事。

漢武帝劉徹,這個就不用多解釋了。他被稱為中國古代最為雄才大略的一個皇帝,是整個大漢王朝最耀眼的一顆帝星。他開創了大漢的鼎盛時期,那時候大漢的國威聲傳四方方,來漢朝朝拜的人更是絡繹不絕。漢武帝有廟號也是實至名歸。

漢宣帝劉洵,可以說他是西漢的中興之主,在西漢權臣當道的情況下,是他力挽狂瀾,扭轉了即將出現朝中亂象。他任用賢臣能住,把即將脫軌的西漢王朝給擺正了位置,讓西漢王朝這座熊熊前進的火車,繼續保持前進。所以他能有廟號也是對他治國能力的充分肯定。



至於漢景帝,和以上的帝王比起來。他就差不多了。

雖然漢景帝的皇位,是從老爹漢文帝手中接過來的。但是,他處理政事的能力,完全沒法和他的老爹相提並論。

在漢景帝治理朝政的時期,國家發生了大動亂。那就是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這場叛亂,給百姓帶來了苦難,給西漢王朝帶來了打擊。

雖然最後吳楚七國之亂被大將軍周亞夫給鎮壓了下去。但是,這件事的對大漢王朝的影響還是很惡劣的。

可以說這都是漢景帝的無能所造成的,這場叛亂,他本應該可以處理的很好的,但是就是因為他的猶豫不決,他的不分好壞,他的懦弱搖擺,差點斷送了大漢王朝的前程。

更讓人氣憤的是,他還是殺了大忠臣晁錯。



晁錯可是漢景帝最為信任的大臣,削藩也是晁錯提出來的。晁錯這樣做,只是想加強皇帝對地方的管控。

晁錯也就是這樣得罪要叛亂的七國的,七個國家打著斬殺晁錯的幌子騎兵的。他們的口號是,只要皇帝殺了晁錯,他們就退兵。

漢景帝竟然上了七國的當,他把晁錯這麼一個大忠臣給殺了。結果是七國越戰越勇,磨刀霍霍的殺向了長安。

這時候漢景帝才意識到冤殺了晁錯,這多多少少對他是減分的項。

所以,漢景帝沒有廟號也就可以理解了。


史學達人


  皇帝逝世,照例要由大臣們根據皇帝的事功,取廟號和諡號。\r

劉啟繼承漢太宗孝文皇帝,不改謙恭儉樸的作風,愛護百姓,能稱作是賢明君主。因此,得到諡號:孝景皇帝。\r

  《諡法》雲:“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致志大圖曰景;繇義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義而齊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景”這個字是美諡,只有受到承認和讚許的君主才有資格得到。\r

  悲哀的是,劉啟沒有獲得廟號。大臣們認為,劉啟的黑歷史太多,不配進入祖廟享受祭祀。\r

  早在當皇太子時,劉啟因博棋遊戲毆殺吳國太子劉賢,招來吳王劉濞的怨恨。即位以後,信用晁錯,激進削藩,一天之內,將吳國三個郡削去兩個,引發七國之亂。而後,騙殺晁錯,廢殺長子劉榮,虐殺立過大功的周亞夫,違背道義。\r

  整個西漢,只有四位皇帝有廟號,分別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



餘明講歷史


我國古代對於帝王的稱謂,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諡號、廟號以及年號。

廟號起源於很早,在商朝時期就開始有了,最開始只有世宗、太宗、高宗、中宗等少數幾個。而廟號是太廟祭祀所用,在世的君主死後靈位可以進入太廟,但不能所有靈位都一直待在太廟,只有那些功勞大、德望高的君主才能一直在太廟受供奉,而這些靈位一直待在太廟的君主就擁有一個廟號。

由此可知廟號的選定是有標準的,功和德要高,在先秦時期,先民們是很較真的,廟號的選定也很嚴格,商朝幾百年歷史那麼多君主,創出來的廟號卻只有幾個。

商朝被滅以後,周朝沒有沿襲廟號,而是採取諡號,諡號不像廟號那麼稀缺,幾乎所有君主都有諡號。每當君主去世,新君就會和群臣商量,從《諡法》中給去世的老闆選取一個諡號。諡號分美惡,如文、武是好的,幽、厲則是壞的,還有不褒不貶的平諡號,諡號對在世君主有一定的約束作用,要是亂來就定個惡諡罵死他。

秦國一統六國之後,始皇帝覺得上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除諡號,自稱始皇帝,後繼者二世、三世一直往後。可惜秦朝二世而亡。

漢朝建立以後,又恢復了諡號,順便拉上了廟號,如劉邦廟號太祖,諡號是高皇帝,所以稱漢高祖。這個“高”是新創的,《諡法》裡沒有,用以表示劉邦的功績最高。

西漢的諡號和廟號延續了先秦時期的風格,很嚴格,西漢一幫皇帝最終只有四個混到了廟號,也就是一祖三宗。但是漢朝以後,隨著君主專制的加強,諡號也越來越不按事實說話,幾乎都是美諡,獲得廟號的皇帝也越來越多。

到了唐玄宗時期,諡號的字數猛然變長,此後越來越長,廟號也開始普及,幾乎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根本不再考慮功業和德行,因為沒人敢說先帝無功無德。

而年號起源於漢武帝,是用來紀年的,開始一個皇帝有多個年號,像年號收集狂武則天足有十幾個年號。但是從明朝開始,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已成慣例,所以用年號代指皇帝。

說完這些,再來說漢景帝,漢景帝名劉啟,漢文帝第五子,延續了其父開創的治世,父子二人合稱“文景之治”。

上面說了西漢只有一祖三宗,一祖是太祖劉邦,這沒得說,畢竟是他建的國。剩下三宗分別是太宗漢文帝劉恆、世宗漢武帝劉徹和中宗漢宣帝劉詢。漢景帝沒混上,那為什麼他沒混上呢?

漢朝的皇帝想要獲得廟號,功業是必須的,德行也是要有的,漢景帝和其父漢文帝共創文景之治,論功勞並不比漢文帝低太多,但是論起德行就要差得多。

漢文帝的孝德是千古有名的,二十四孝圖中的親嘗湯藥說的就是他和薄太后。而漢景帝做事略顯激進,如推行削藩引發七國之亂,這次禍亂的根源是分封制度,但是當時的人們必然會將此次戰亂的一部分責任歸咎於漢景帝,畢竟他在當皇太子時因為棋局之爭就打死了吳王太子,這也被認為是吳國起兵的原因之一。而漢景帝之前還對晁錯言聽計從,七國一起兵他就殺人,這不符合所謂德行的標準。

或許你會說,要照這個標準漢武帝的德似乎也有點不夠,沒錯,千古一帝漢武帝其實差點就沒混上廟號。

漢武帝駕崩後漢昭帝並沒有給父親上廟號,而是漢宣帝劉詢上的。劉詢的皇位來的很曲折,他原本是漢武帝長子戾太子劉據的長孫,但是劉據死於巫蠱之禍,剛出生的他也差點死去,還不容易長大,皇位似乎已經跟他無緣(此時在位的是劉詢的叔祖漢昭帝)。

但是漢昭帝英年早逝,無子,霍光找了一個劉賀,一個月試用期沒過就踢了,換上劉詢,以漢昭帝兒子的名義即位。

名義上的兒子即位和真正的兒子即位正統性畢竟不同,況且在劉詢心目中,他應當是漢武帝的直系嫡長曾孫,繼承皇位是名正言順的,為了加強皇權正統,所以他開始提高曾祖漢武帝的地位,提出上廟號。

此舉引發諸多大臣的反對,理由無非是漢武帝窮兵黷武、勞民傷財,還不辨是非殺了兒子全家,德行不夠,但是漢宣帝鐵手腕一摁,強行通過。

而漢宣帝自己的功業就不說了,治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是中興之主,西漢國力在其治下最為強盛,國土也最大。

後來漢光武帝建立東漢,重修太廟,西漢皇帝也要供奉,一祖三宗經過他的確認,就固定進了宗廟,漢景帝就這麼與廟號無緣。


平沙趣說歷史


廟號起源於商,但是西周與秦沒有繼承,到了漢朝才繼承廟號。但是漢朝對於廟號的給予非常慎重,祖有功宗有德,非有大功大德不予廟號。

先看一下西漢有廟號的四位皇帝的功績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是西漢的建立者。

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劉恆勵精圖治,使漢朝積攢國力進入強盛穩定時期,開創了文景之治。

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漢武帝反擊匈奴,幾乎滅匈奴,溝通西域,從此大漢威名遠播,赫赫武功也足以讓漢武帝享廟號

漢宣帝劉洵廟號中宗,西漢中興之主。漢宣帝名氣雖然沒有前三位大,但能享廟號說明功績不小。在位期間限制外戚干政,打的匈奴正式向西漢投降。正式設置西域都護府將西域納入版圖,降服羌人。

漢宣帝時西漢達到最鼎盛時期。

以上四位漢高祖有奪取天下之功,漢文帝有治理天下之德,漢武漢宣有開疆拓土之功。

漢景帝承父業,屬於守成之君

再看漢景帝,雖然有文景之治美譽,但是漢景帝的成就是在繼承漢文帝的基礎上,所以漢景帝只算一個守成之君。

文治沒有超過漢文帝,武功方面,平定七國之亂,屬於內亂。

後代對於漢景帝的評價也沒有超過漢文帝

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
景帝嗣服雖不如文,而此數事所以厚民元氣、養國命脈者,則能遵守無所變亂……

妖鬼雜談錄


漢景帝劉啟

在位16年,享年48歲,沒有廟號。諡號景。漢文帝的兒子。

因為在漢景帝期間發生了七王之亂,雖然漢景帝在歷史上和他老子一起稱為“文景之治”,但是畢竟發生戰亂,也沒能得到廟號,那會的廟號還是很值錢的,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

所謂“七王之亂”其實就是漢景帝採用了晁錯的建議,開始強勢“削藩”,得罪了各位諸侯王,諸侯王群起攻之。這七位王為:吳王劉濞(bi)、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七位王,有四位屬於今天的山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