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你為什麼不能成功減肥!聽哈佛營養教授怎麼說!

傳統減肥法中認為的“少吃多運動”,“消耗熱量與熱入熱量平衡就能減肥”的觀點今天看來好像並不那麼奏效,它忽略了新陳代謝的差異性造成的影響。而這也正是為什麼有的人怎麼吃都不胖,而有的人喝開水都長肉的原因。

本文作者通過碳水化合物及新陳代謝雙重研究,發現長期調整飲食結構能夠對減脂產生顯著影響。

大多數人都難以堅持減肥計劃。而在那些還在堅持的人中,大多數效果並不理想,許多人僅一、兩年又恢復成原體重了。

這項上世紀五十年代被首次發現的研究,直到今天仍有一定市場地位。

當然,是時候對這個假設進行質疑了!

傳統減肥法認為控制體重是一個會計問題——熱量過多或熱量不足。 解決方案:計算好卡路里的攝入,少吃多運動,只要最終達到“能量平衡”你就一定會瘦下來。

聽起來倒是很簡單,但問題是,對大多數人來說以長期限制熱量的方法減脂非常不奏效,因為身體在此種情況下會“自發反抗”。 數十年的研究表明,在人們減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感到越來越餓,新陳代謝明顯減慢。

也就是說,你減掉的體重越多,燃燒掉額外的卡路里就越難,即便是保持飢餓、節制熱量攝入都不行。因為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在意志力與新陳代謝的鬥爭中,最終當然是生理機制獲勝。一份權威數據顯示,肥胖人群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成功減重10%超過一年。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一個由基因決定的體脂預設值,這是生理機制為我們選擇的最想保持的身材狀態,有的人可能高點,有的人低點。有的人就能敞開肚皮吃而且還不胖,但有的人反而喝水都長肉。這兩種人無論嘗試過多攝入還是瘋狂節制熱量,身體都會自發反抗,強行維持“體內秩序”。

但另一個悖論又來了,如果我們純靠生理機制保持身材,那為什麼現今美國人普遍比30年前重25磅左右呢?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基因可沒變啊,那到底是誰年復一年地在控制這個預設值呢?對此,傳統減肥法中那個“能量平衡”的觀點卻沒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

畢竟,人類已經在食物豐富的環境中生活很久了- 例如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亦或是80年代的歐洲、90年代的日本 -卻沒有出現全人類性的體重增長。所以一定有些什麼使得今天人的身體更加努力地保持比過去更低的體重。

我們倒退了嗎?

還有一個理論叫“碳水化合物 - 胰島素模型(CIM)理論”,它認為我們一直都在倒退:暴飲暴食並不會導致體重增加(至少長期來看不會),相反,是體重的增加擴大了我們的食量。就像青少年吃得多不一定能長個,但長得快卻更能讓他感覺飢餓並且增加飯量(當然,成年人無論吃多少都不會再長高)。

根據CIM理論,加工過的高“血糖負荷”碳水化合物 (主要為精製穀物,馬鈴薯產品和添加糖)在過去這些年中通過低脂肪飲食壟斷了我們的食物供應,提高了胰島素水平,迫使人們的脂肪細胞過度儲存熱量。 我們快速生長的脂肪細胞消耗了太多的卡路里,而沒有留給身體的其他部位, 這就是我們餓的原因,這也就是為什麼如果我們強迫自己少吃,新陳代謝就會減慢。

很多研究都支持這一理論的說法。值得高興的是,CIM理論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減肥方法:配合身體而不是把它當做敵人來“虐待”才能達到更好的長期效果。

但為什麼科學界和健身房沒有運用這套理論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在這種攝食研究中,相關研究者更關注受控飲食中的問題,而忽略了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對新陳代謝的預期作用。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況是由於這些研究存在嚴重的缺陷:由於實驗時長太短而無法提供公平和嚴格的測試結果。

眾所周知,適應低碳水化合物型飲食要花幾周時間,這個過程甚至有一個名字:Keto Flu。 減少碳水化合物後,你很容易感到疲倦,感到腹中空空,直到新陳代謝適應了使用脂肪來代替葡萄糖作為主要身體原料為止。而不幸的是,大多數相關研究只持續了幾天 ,遠在這種適應行為還沒發生就結束了。

打個比方,這種研究就類似下面這種場景:在研究中,對習慣性久坐不動的人進行體育鍛煉計劃,其中包括每天花大量時間進行劇烈跑步,健美操和其他運動。幾天後,受試者可能就會感到疲倦、虛弱甚至疼痛。但這並不能說明體育鍛煉對健康有害,只是其潛在的好處需要更長期的挖掘。

基於這種短期數據,“能量平衡”理論的維護者在眾多科學研究及解釋中並沒有太在意CIM理論,因為它並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關於肥胖的解釋,只是說 “情況複雜”、“涉及許多因素”,最終亂七八糟的東西導致我們吃得太多。這些論點缺乏足夠的科學證實,也沒有為減肥診所提供有效的治療途徑,到頭來人們還是堅持使用“少吃多動”的減肥老版本。

當然,在對CIM理論過多指摘前,我們還是需要更多、更持久性的研究,但這種研究又往往很貴。一般藥物研究拿到1億美元以上的贊助費很常見,說不定也能指望在這個價格區間內進行節食研究。短期來看,政府對營養研究的費用僅是飲食相關的醫療費用的1%而已。

我們的研究

幸運的是,慈善事業已經開始填補這份空白。在營養科學倡議組織(NuSi,由勞拉、約翰阿諾德基金會和其他人組建)和新百倫基金會的支持下,我們已經能夠進行目前營養研究中規模最大、最持久的攝食研究之一了。

在與弗萊明翰州立大學及其飲食體系的合作中,Cara Ebbeling博士(我們共同的研究夥伴)和我共招募了164名學生、教師、工作人員和社區成員作為志願者,這些人同意在一學年內進行飲食的相關研究及配合。

首先,我們給那些至少適度超重的參與者(在開始實際研究之前)一份簡單食譜以減掉10%的體重。然後,在維持好他們的新起始體重的幾周後,我們隨機給他們分配了三個飲食測試中的一個,各自持續20周:

1.高碳水化合物(60%碳水化合物,20%脂肪,20%蛋白質);

2.中度碳水化合物(40%碳水化合物,40%脂肪,20%蛋白質);

3. 低碳水化合物(20%碳水化合物,60%脂肪,20%蛋白質)。

在這20周裡,我們通過不斷調整熱量的攝入幫助志願者們重回初始體重。也就是說,如果有人的新陳代謝加快體重出現消減,我們就會給他增加熱量的攝入,反之如果有人開始增重那我們就減少熱量。通過抑制體重的變化,我們可以直接觀測到他們新陳代謝的速度對飲食結構的反應。

經過20周的測試,我們順利完成了這項熱量調整工作,大多數參與者的平均體重變化小於5磅。

然而,即使三個測試小組的成員體重一樣,他們的陳代謝機能也會有顯著不同。總體來說,與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相比,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平均每天少攝入250卡路里的熱量。

假如沒有這種人為的熱量控制,即使卡路里的攝入量不變,由於新陳代謝的緣故有些人的體重也會大幅度減輕,而如果加上低碳水化合物食物的配合,變化幅度就更驚人了。

如CIM所預測的,在胰島素分泌高的參與者中,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新陳代謝的益處特別大,每天大約消耗400卡路里。

因此,該研究表明消耗卡路里的種類影響所燃燒卡路里的數量,這就挑戰了長期以來“所有的卡路里的影響都一樣”的教條說法。

下一步研究

當然,沒有一項研究能解決關於肥胖的所有問題,同時只要是研究多多少少都會存在侷限性,我們的研究當然也不例外。

首先,由於我們並沒有將志願者們整個學年都完全安排在醫院裡處處監控,因此志願者個人很可能出現未按照約定飲食進行的情況,他們也可能吃了其他對實驗有影響的東西。然而無論過程中發生了什麼,結果都已經出來了,所以其中的精確度可能會有誤差。

第二個侷限性可能是測量方法上的問題。從自然人身上很難測量出新陳代謝的這個度。因此,我們使用了一種涉及穩定同位素標記的方法:雙標水法,此方法被認為是用於該目的研究的黃金標準(注:雙標水法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一種人體能量消耗測量技術,是以穩定的同位素標記的水作為示蹤物,通過穩定性核素氘(2H)標記水中的H,用重氧(18O)標記水中和二氧化碳中的O ,通過分析尿液中標記物的峰度值變化,瞭解機體的能量代謝情況 ,其精確度 2 %~8 % ,準確度 1 %~3 %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為參與者提供一劑這種特殊的水,在大約兩週內收集尿液以觀察同位素是如何分離體外的。

如果體重增加或減輕過快,雙標記水有可能會錯誤計算一個人的能量消耗,但由於我們的參與者的體重在整個20周內變化很小,每個飲食組平均才不到1公斤,所以這條看來影響不大,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準確的測量了。此外,雙標水法也明顯比常用於短期研究的代謝室法(用於測量呼出氣體的密封室)更準確。

第三個問題是實驗過程的“普遍性”。在整個研究中我們科學地為志願者們提供飲食,嚴格控制各種變量,但很難推斷這種實驗室中的結論放在情況更加複雜的現實中會怎麼樣,或是遇到不同人群會發生什麼。然而,對於每種飲食測試來說,都必須基於真正的食物才行,而不是什麼由科研高校精心準備的液體配方。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我們這項研究結果應用於減肥診所和公共健康領域的可能性。

最後,正如在科學研究中經常出現的情況一樣,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印證這個研究結果,找出對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反應最良好的人,比較幾年來這些不同飲食的影響,並確定碳水化合物比例較低的生酮飲食是否更符合養生之道(注:生酮飲食是一個脂肪高比例、碳水化合物低比例,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合適的配方飲食)。

總之我們的研究並不能證實CIM理論是對的,但那些斷言這種思路是錯的的言論也有些為時過早。目前有一點可以確信,那就是卡路里對每個人的身體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也許通過長期改變飲食結構真的會對減肥造成巨大的影響。

隨著最新數據顯示兒童和成人肥胖呈持續增長的趨勢,也越來越催促著我們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尋找解決這一健康危機的新方法。

本文譯自 Medium 中作者戴維.路德維格博士(Dr. David Ludwig)的原標題為“The Case for a Low-Carb Diet Is Stronger Than Ever”的文章。

【注:戴維.路德維格博士不但是哈佛醫學院(兒科專業)和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專業)的雙料教授,還是波士頓兒童醫院的一名內科醫生(Boston Childern’s Hospital,全美排名第一)。幾十年來,就是通過從內分泌角度研究肥胖症的機理,他已經成為了碳水化合物問題的不二權威,至今已發表了150多篇學術論文】

原標題:哈佛營養教授 | 為什麼大多數人減肥都沒用?如何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