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東區這個地方,曾是解放天津戰場,後成為最大的工人新村

昨天在寫獅子林大街地名時,有讀者在評論區要求講講河東區的地名故事,正好之前我也沒寫過河東、和平,這篇文章就作為河東區地名故事的開篇文了,咱聊聊中山門。

天津河東區這個地方,曾是解放天津戰場,後成為最大的工人新村

天津以"門"為地名的地方有很多,就連天津的別稱都叫"津門"。要說起天津帶"門"字的地名,大致可以分成三"套"來講。

第一套是天津外城牆,也就是"牆子"上的營門,這個事在之前講"灣兜"地名時提到過。牆子和牆子河,都是在1860年第三次大沽口戰役前期修建的,當時牆子上共有12座營門,到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時,又增設2座營門,分為4個正門,10個偏門,總計14座,這些營門就是今天的大營門、西營門等地名的由來。但這些營門在當年都不叫這些名字,此文暫時不做討論,以後開篇單獨詳細講。

第二套是由老城廂東西南北四門衍生出的地名,比如東門裡,北門外等等。講到這我再提一句,其實南市食品街的四個門樓也都有各自的名字,四門上各有一塊匾,南為"振羽門",西為"興歌門",北為"中聖門",東為"華腴門",四個門連起來就是"振興中華"。

天津河東區這個地方,曾是解放天津戰場,後成為最大的工人新村

第三套是指在上世紀50年代解放戰爭前期國民黨在天津設立的15個"門",說是門,其實不一定有門,只不過是一些軍事關卡,遺留下來的地名有大同門、復興門等等,這些門裡,就包括今天的中山門。

天津河東區這個地方,曾是解放天津戰場,後成為最大的工人新村

中山門一帶在解放前是片荒地,是由東郊進津的大門。此地東面是片亂葬崗子,西面是片蘆葦塘,地勢比較低。抗戰期間,小日本曾在此地設靶場,建"華北物資總庫",就是以前的新倉庫,現在還有新倉庫護庫河(護倉河)。

1947年,國民黨為加強城防工事,在今津塘路與東興路交口,也就是立交橋位置設關卡,卡口附近據說當時立有天津唯一一座孫中山雕像,於是這個卡口被命名為中山門。

天津河東區這個地方,曾是解放天津戰場,後成為最大的工人新村

1949年1月,東北野戰軍在北塘打響了掃清天津外圍的第一槍,塘沽的戰鬥還沒完全結束,解放天津的戰鬥就已經開始了。於是塘沽的部隊迅速轉移至軍糧城,再沿海河西行進攻中山門。網上很多人大嘴一撇,說打中山門的時候很容易,很快就拿下了,但是我查到一篇採訪當年參加解放天津戰爭老兵的文章,據他回憶,中山門一帶至少有一個團的國民黨部隊,前後一共打了三次才打下來,僅第二次進攻,就犧牲了200多名解放軍戰士。

天津河東區這個地方,曾是解放天津戰場,後成為最大的工人新村

天津解放後,中山門卡口被拆除,但地名保留了下來。1952年,天津市開始規劃建設61萬平方米、5萬餘間的工人新村。中山門就是第一個工人新村,時稱"天津工人第一村"。天津鋼廠、棉一、棉三、自行車廠、港務局、航道局等單位的10000多戶職工遷入。

隨後幾年,佟樓、吳家窯、丁字沽、西南樓、王串場、唐家口又相繼建起六片工人新村。

天津河東區這個地方,曾是解放天津戰場,後成為最大的工人新村

如今,"段兒房"已經成了回憶,要再想回味一下過去的日子,就只能去中山門工人新村博物館溜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