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疏草24 马克思何以推出“货币充当商品世界一般等价物”

(这是资本论第二章交换过程的第二部分。紧接前文资本论疏草第23)

资本论疏草24 马克思何以推出“货币充当商品世界一般等价物”

我们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对每一个商品所有者来说,每个别人的商品都是他的商品的特殊等价物【案:别人的商品和自己手中商品的关系:特殊等价物。】,从而他的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案:自己的商品则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从个别到一般。】。既然一切商品所有者都这样做,所以没有一种商品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也就不具有使它们作为价值彼此等同、作为价值量互相比较的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案:这是前面的话的逻辑结果。这是从个体角度而言的,没有一般等价物。】。因此,它们并不是作为商品,而只是作为产品或使用价值彼此对立着【案:这是我们俗话说的商品对立的本质,其实只是使用价值的对立而非价值的对立,恰恰是价值相等。既然没有一般价值形式,那么就只能剩下使用价值对立了。这是典型的排除法。这里其实是提出了一个困难:没有这个一般等价物,即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大家怎么完成整个社会规模的交换呢?换言之,普遍 的交换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是如何让普遍的交换能够顺利完成。这就过度到货币问题了。

】。

资本论疏草24 马克思何以推出“货币充当商品世界一般等价物”

我们的商品所有者在他们的困难处境中是象浮士德那样想的:起初是行动[48]。因此他们还没有想就已经做起来了【案:行动是重点。】。商品本性的规律通过商品所有者的天然本能表现出来。他们只有使他们的商品同任何别一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对立【案:同一般等价物对立。】,才能使他们的商品作为价值【案:作为价值。】,从而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案,这里的发生关系应该是普遍的发生关系。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商品普遍建立联系的条件。】。商品分析已经表明了这一点【案:前面几句是商品分析,是理论分析。】。但是,只有社会的活动才能使一种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案;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种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种商品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案:一种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与其他一切商品对立。】。于是这一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

案:前面提到的困难就完成了。】。由于这种社会过程,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社会职能。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案:这里引申处货币,是从一般等价物的角度得出货币的。这是马克思让货币亮相的特点。当然这里的话说的比较简单,是对历史过程的高度凝练概括。与第一章的逻辑分析不同。但是都推出了货币,而且是从一般等价物这个角度。但是在高度缺乏货币的经济危机背景下,人们因为急于渴望得到货币,整个社会都得了货币饥渴症——社会糖尿病。大家却忘了货币不过是一般等价物。而这个等价物的思想,其实对于我们解决社会经济危机是非常有好处的。】。

资本论疏草24 马克思何以推出“货币充当商品世界一般等价物”

“他们同心合意,把力量和权柄授予那只兽。凡没有这种印记即没有这个兽名或兽名的数字者,都不能买或卖。”(《启示录》[49])【案:用圣经的话来做比喻。到目前为止,马克思在这里已经提到了蒲鲁东,古希腊昔尼克派,亚里士多德,堂吉诃德,歌德的浮士德,圣经等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