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给刘备写列传时,为什么叫他“先主”?

Aisling22


有的人认为刘备的先主与刘禅的后主,与陈寿的经历无关,认为蜀汉有两个皇帝,前面的叫先主,后面的叫后主,但个人觉得这种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人会被叫做后主,除了蜀汉的刘禅,还有五代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后蜀后主孟昶,还有南朝陈朝的后主陈叔宝,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是最后一个皇帝。

另外,他们之所以被称之为主,是因为同时期另外的,被尊为正统的朝代,比如五代时期的后周与之后北宋,南朝陈相对应的是隋朝,蜀汉相对应的就是曹魏。

可以看得出,他们之所以被叫后主,主要是两个原因,他们是割据势力,而且他们都是最后的皇帝。

但是他们之前的皇帝都没有被叫做先主,比如后蜀也是有两个皇帝,第一个皇帝是孟昶,就没有称之为先主。

那我们来看看陈寿的个人经历,我们先来看两个时间点,刘备称帝的时间是公元221年,而蜀汉被灭,刘禅向邓艾投降的时间是公元263年,司马炎建立晋朝是在公元265年。

陈寿生于233年,是巴西郡安汉人(今四川南充),他的老师是谯周,也就是劝刘禅投降的那个人,陈寿做过蜀汉的观阁令史,也就是蜀汉的史官,蜀汉投降之后,陈寿在张华的推荐下,成为了晋臣,最后死于公元297年。由此可见,陈寿先是蜀臣,后为晋臣,《三国志》是在晋的时候完成的。

三国自然是魏蜀吴,那么陈寿是分别怎么称呼这三国的皇帝呢?陈寿是将魏视为正统的,因为晋是由魏禅让而来,而魏又是从汉禅让而来的,所以魏国皇帝的传记都叫做纪,比如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

蜀汉的刘备称之为先主,刘禅称之为后主,而东吴的孙权称之为吴主,后面的孙亮、孙休、孙皓称之为三嗣主。

而在刘备传的正文里面通篇称刘备为先主,而不称之为备,在刘禅传,通篇称刘禅为后主,而不称之为禅,而在孙权传,并不是称之为吴主,而是直呼其为权,这个也可以说明先主与后主,是因为陈寿之前为蜀臣的原因。


历史简单说


《三国志》中称刘备为“先主”,称刘禅为“后主”,不少人认为这与陈寿及其父亲早年在蜀汉的经历有关,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三国志》从书名上看是三个国家的“志”,按理说魏、蜀、吴三个政权在书中的“待遇”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又不能一样,“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国家的正统只有一个,陈寿所在的西晋是曹魏政权禅让而来的,自然尊曹魏为正统。

于是,《三国志》只把为皇帝作传记的“纪”给了曹魏的几位皇帝,三国时代的皇帝有十多位,蜀汉和孙吴的皇帝就不能再以帝号为名作“纪”了,只能称为“传”。

但是,像刘备、孙权这样的人毕竟当过皇帝,把他们混同于手下的文武也不太合适,于是陈寿发明了一个说法,称他们为“主”,这不仅对蜀汉适用,对孙吴也是一样,《三国志·吴书》中孙权的传记称《吴主傅》,孙权之后的孙亮、孙休、孙皓三位皇帝的传记称《三嗣主传》。

蜀汉只有两位皇帝,就好办一些,刘备的传记就称为《先主传》,刘禅的传记就称为《后主传》,这是《三国志》的统一规范,与陈寿个人的经历没有任何关联。

“主”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先生”,所谓“主公”,就是“尊敬的先生”,所谓“明主”,就是“明智的先生”,但这样理解有些太宽泛了。

“主”的意思,除“家中的男主人”外,《康熙字典》里还有一条:“又大夫之臣,称其大夫曰主。”这种用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较普遍,《左传·昭二十八年》成鱄对魏舒曰:“主之举也,近文德矣。”

于是,“主”衍生出“主上”、“主公”、“明主”等说法,其中“主公”、“明主”在三国时代已广泛使用,是臣下对君主及割据群雄的称呼,或者仆役对其主人的尊称,如《三国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三国志》本是陈寿所撰的私史,后被官方认可成为“官史”,所以它必须尊崇西晋王朝的政治理念,不能自己单弄一套。

《三国志》称刘备、孙权等人为“主”,是站在刘备、孙权等人的臣下的角度说的,而不是站在陈寿自己的角度,这是对刘备、孙权等做过皇帝的这几位的一种尊称。

与“帝”、“王”相比,“主”这个称呼并不那么正式,因而可以将正统与非正统这种的严肃问题进行含糊处理,这个做法应该说是非常聪明和得体的。


南门太守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这是为什么? 他笔下就只承认曹魏的君主才是真的皇帝,但汉晋春秋一书中则反过来以蜀汉为正统,但也不是就能否定那些人称帝的事实,这些是他们认为,而对于刘备孙权的皇帝身份则不与承认,而事实上,问题是该史书的作者承认与否而已,很多称帝立号的人物也不被正史所承认,所以蜀吴两国则无本纪。

这些所谓本纪不本纪的记载级别之分也只是各朝代(史官)的自行认为,魏吴为叛逆,三国志陈寿则以魏国为正统,不过刘备和孙权也是有称帝的事实,资治通鉴也是同样,就是袁术也曾有称帝的事实由于本纪是帝皇级人马的记载卷《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这是为什么?由于本纪是帝皇级人马的记载卷,不过刘备和孙权也是有称帝的事实,就是袁术也曾有称帝的事实,问题是该史书的曹操比其他人厉害多了 有帝王之实 其他两人空有帝王之名故而尊被迫禅让给晋的曹魏为正统、《三嗣主传》则是后人所改的、治丧等相关的文告皆阙,只出现在裴注之中。而刘备称王。《魏志》中对魏国皇帝各立了本纪。


蜀汉第二任皇帝刘禅,可能与故国情愫有关。孙权宣布称帝,传中也没有著录,且还为生前无帝号的曹操写了本纪。而相反称帝了的刘备,死时则使用与“崩”字同等地位的“殂”字《三国志》作者的政治立场、称帝,则立篇名为《先主传》、治丧等相关的文告皆详细记载,仅引用一篇较短的《汉献帝禅让策文》,《吴主传》中仅有“南郊即皇帝位”的文句。而魏国称王,则称《后主传》,而现今则称《吴主传》,不直称名讳,其登坛告天的文书,如《孙权传》、《孙亮孙休孙皓传》、称帝,其他的只能见于裴注:陈寿为晋代官员。

《吴志》中则称呼吴国皇帝的名讳陈寿是蜀国人 但 被蜀国灭了 后来陈寿在晋朝当官。而晋朝是 魏国禅让而来 所以以魏为正统!其他两国主 则 不能入 本纪。因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西晋史官。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所以曹操就以帝王身份出现在史书中。作者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但传是以本纪的方式写的。


斑马说


首先,单从字面本身来看,陈寿称呼刘备为先主,和他称呼孙权为吴主是很类似的叫法,承认其曾经的国君身份,但相对轻描淡写,同时放在列传而不放在本纪中,本就是所谓「帝魏寇蜀」的书法的一部分。这也非常容易理解,毕竟晋朝的法统承续自曹魏,彰显曹魏的合法性就是彰显本朝的合法性,这是有基本觉悟的史家该有的政治正确。

但是细玩陈寿具体的写法,事情却又不那么简单:

刘备大汉皇室苗裔的身份,小时候就显露的祥瑞和他本人异于常人的言行,都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豪言和他叔父「汝勿妄语,灭吾门也」的警示,既模仿了太史公描写刘邦的写法,也复刻了太史公描写项羽的写法,显示出陈寿对传主的偏爱。

很多地方的描写,显示出陈寿要在刘备和刘邦之间建立某种映射的镜像关系——即使是并不是很正面的描写「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其中也有深意。

对比陈寿把他写入本纪享受皇帝待遇的曹操,我们就能更清楚地发现这一点:

虽然庙号谥号避讳一本正经,但是实际上才按照官方口径说了几句,马上拐到了「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就差说是不知道哪里来的野种了。

再看陈寿提到的「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以及关于孙权的

不难发现陈寿从个人立场最偏爱和尊敬刘备。

从这个意义上,「先主」虽然只是时序加上一个主字,但是其中隐含的尊崇敬意和礼貌周全,也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换一个视角,尊敬故主本身就是汉魏两晋士人立身行事的道德准则,而捎带脚暗暗贬损一下魏武帝,对晋朝官方也有好处,因此,陈寿的这个做法既感念旧恩、不忘故主,对新朝也没有什么违逆犯忌的地方。


谈古论金


因为魏国是正统,蜀国是地方政权。当中国处于分列时期,多个政权存在,后人在编纂史书时,就是按正统王朝的年号进行纪元,而三国时期,魏国是正统,所以按魏国纪元进行记载,叙事时魏国皇帝称“帝”“上”等,其他地方政权的皇帝称“主”。

蜀汉只有两个皇帝,史书记载时刘备被称为“先主”,刘禅被称为“后主”,而吴国的皇帝则被称为“吴主”。

(刘备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资治通鉴》在南北朝时陈朝的《陈纪》中,称已经登基建立隋朝的隋文帝为“隋主”,陈朝皇帝则称“帝”“上”等,等到隋朝灭亡陈朝之后,《隋纪》才开始,这时才称隋文帝为“帝”“上”。这也说明陈朝是中华正统,陈朝灭亡后,有一定少数民族血统的隋朝才完全成为华夏正统王朝。

(曹操画像)


一抹忧伤的笑


这个是和蜀汉自己的格局和陈寿本人的尴尬地位息息相关的。

蜀汉建立时自称继承被曹魏取代的汉,为实际上并未被害死的汉献帝举哀,蜀汉建立者刘备以汉室继承人的身份称帝,宣布自己是两汉的合法延续,作为开国皇帝的刘备生前以此自居正统,他死后,嗣皇帝刘禅和诸葛亮等臣下并不以刘备这个蜀汉第一代皇帝为宗庙中的“祖”,而仅上了“昭烈帝”的谥号(没有庙号或庙号失传)。曹魏以禅代形式篡汉自立,西晋又照猫画虎篡魏自立,如果承认蜀汉继承两汉的合法性,则等于将曹魏和当时的执政者西晋司马氏斥为叛贼,这显然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

不仅如此,陈寿本人是蜀人,更是蜀汉时的官员、名臣谯周的学生,蜀汉灭亡后以羁旅身份入长安做官的。在这种险恶艰难的政治空气中,他势必要比普通官员和作者更加注意“春秋笔法”,不能让自己的作品因为“政治不正确”而惨遭腰斩之祸——更何况从“正始之祸”可知,就算作者本人也未必不会因为写错了些什么遭到麻烦、甚至杀身之厄。

因此陈寿小心翼翼地只称蜀汉为“蜀”,几乎不提这个“汉”字,写蜀汉年号时必然加个曹魏年号的旁注(这对于文笔极为精练的三国志是非常醒目的),而蜀汉先主刘备这个敏感人物,则更要小心称呼,叫“昭烈帝”只能在他死后描述葬仪时轻描淡写地提一下,其他时候只能从“后主”倒退推,叫做“先主”,一如宋代史官提到南唐烈祖、元宗时,都会用后主倒推,称为先主、中主一个道理。

但陈寿毕竟是蜀人,而且是靠整理诸葛亮文集获得司马炎赏识升官的,不仅如此,西晋毕竟不是曹魏,和蜀汉没有直接的冤仇,“政治正确”稍有宽松,因此陈寿还是给故国以特殊待遇,比如先主传不直呼刘备姓名(看看他怎么对待孙权的),死用“殂”,登基发丧等的文告都尽量照登,等等,要知道蜀汉不设史官,纪传无本,如果不是他亲自动手直接创作,《三国志》很难成书,蜀汉也未必不会变成史官灯下黑的又一个西夏


陶短房


魏蜀吴形势图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对陈寿所写的《三国志》有所了解。《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由此可见《三国志》这本史书的地位之高。《三国志》可以分为《魏书》、《吴书》和《蜀书》,这三本书原本独自流传,直到北宋时期才改称《三国志》。在《三国志》中,只有武帝纪、文帝纪和明帝纪,分别记录曹操、曹丕和曹睿的事迹,而刘备、孙权及其继承者分别归入到列传中,并且称孙权为“吴主”,称刘备为“先主”。相信对中国古代修史传统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纪传体史书源自于《史记》,一般把皇帝的传记称为“纪”,而一般人只能归入“列传”中,这是基于不同人的身份等级所做出的区分。那么,陈寿为什么在《三国志》中这样区分?刘备、孙权都先后称帝,曹操也被他的儿子尊为武皇帝,如果按照修史的传统来划分,应该把他们的事迹都归入“纪”中。然而,陈寿,却只为曹操及其继位者写纪,而刘备、孙权只能称列传,其中的内含耐人寻味。陈寿写《三国志》是在西晋年间,而西晋政权是继承于曹魏,因此,必须要在名义上尊曹魏为正统,这样才能保证本朝政权的合法性。尊曹魏为正统,则必然要贬低孙吴和蜀汉政权。

陈寿

至于,陈寿为什么要称刘备为先主,这还要从陈寿的身世上说起。陈寿虽未晋臣,但是他本来却是蜀汉的臣子,他的父亲还曾当任过马谡的参军。陈寿自己也在蜀汉做到了光禄大夫的职位。后来,随蜀汉后主刘禅一起归顺晋朝,先后担任佐著作郎、著作郎、治书御史之职。因此,从这点来看,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刘备为先主也是理所应当。并且,刘备的事迹虽然归入列传中,但是,《先主刘备传》的格式都是按照帝纪的格式来写的。由此可见,陈寿虽然迫于政治环境,在形式上有所曲笔,但是还是基本上尊重了史实。

刘备

参考文献:

1. 陈寿:《三国志》

2. 朱苏进著:《三国》

3. 杨耀坤著;伍野春著:《陈寿评传》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季我努学社


没给刘备写本纪,但对比吴主传你会发现:写刘备时名字有"讳",对孙权就毫不客气了,直接孙权字仲谋;刘备的女人是甘皇后、吴皇后,孙权的则称妃的。陈寿很聪明的。也看得出他对蜀汉王朝是忠心的。


仲孙舜华


这个问题要从作者说起会比较清晰!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三国蜀汉人。据史书记载,陈寿:"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他的恩师是益州著名大儒谯周,谯周的政治主张和品格对陈寿有巨大的影响,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姜维北伐屡次失败,益州百姓凋瘁,谯周反对无效,干脆从此不参与朝政,直至邓艾攻成都时,刘禅召群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说服后主投降;

司马昭,认为谯周有保全成都之功,封他为阳城亭侯,召往洛阳任职,谯周当时重病口不能言,却用笔回复,写出了"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十二支中,午属马,典午是指司马,月酉是指八月,晋文王司马昭果然八月去世,所以当时大家都认为他能预测天命;

所谓名师出高徒,陈寿,在蜀汉时历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31岁随刘禅归晋,又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全国统一,陈寿48岁,开始撰私人修史,作:魏、蜀、吴三书,原是各自为书,到北宋才合一,改称《三国志》;

因此既是私人自己修史,陈寿作为 蜀国遗臣,称刘备先主,很正常,没毛病!


长亭晚茶叶


东汉以后,魏蜀吴三国争霸。在书写这段历史时,以谁为正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明显是以曹魏为正统,比如曹操的传记是“魏武帝本纪”,曹丕的传记是“魏文帝本纪”,本纪是帝王才可以使用的。反观蜀汉、东吴,刘备、孙权同为开国皇帝,他们的传记分别为“先主传”“吴主传”,只是列传,不是本纪。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三国最后被西晋统一,西晋皇帝司马炎接受的是曹魏的禅让,所以在人们看来,曹魏是中原正统,而蜀汉、东吴都是伪政权。在《陈情表》中,李密不就说他“少仕伪朝”吗?作者陈寿当过蜀汉朝廷的官员,刘备当然是他的先主了。如果最后统一中国的是蜀汉,那么刘备的传记就是《昭烈皇帝本纪》。可历史就是历史,无法改变。由于政治原因,陈寿只能这样表述,这也是传统史家服务的例子,当代政权的合法性论证。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