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現代人,如果穿越到秦漢,唐宋,明清,還能跟古人正常交流嗎?

洗臉盆上的


只會普通話肯定是不夠的,你還需要幾種方言。

秦朝用的官話是東周時期形成的,各國語言都有采用,用於各國之間語言交流,叫“雅言”或者“通語”,跟現在的廣東粵語非常接近。

漢朝建立以後,以楚國人為主的劉邦政權,把楚國話定為漢朝官話,一直沿用至三國兩晉。

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鮮卑族一統北方,可是並沒有使用鮮卑語作為官話。至於當時用了什麼官話,現在沒有流傳和樣本依據,但是從唐詩的格律和押韻情況分析,應該跟五胡亂華以前差別不大。

所以漢唐時期的官話,跟現在的客家話、閩南話非常接近。

大宋建都開封,當時的官話以開封音為主。後來宋朝遷都杭州,中原音與吳語融合成為後來的江淮官話。

元明時期,蒙古人對中國北方實行種族滅絕的屠殺,黃河中游的中原音也完全覆滅。

元朝國祚不到百年,大明朝橫空出世。朱元璋建都南京,以宋朝中原音為正,以南京一帶方言為基礎,形成明朝官話,也就是今天的下江官話(江淮官話)。

清朝入關後,沒有用滿語,也沒有用明朝官話,而是用他們在沒入關以前,在遼東學會的遼東方言當普通話。對漢人來說,也是漢語,差別並不大,推廣起來也容易。

於是,從北京內城開始,到外城,再到整個清朝,這種方言戰勝了下江官話成為了清朝的官話,乃至普通話的基礎。

總結一下,除了普通話,你還需要學會粵語,客家話或者閩南話,江淮官話,那麼應該可以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間裡溝通無礙了。


我的隨便一說


只會說普通話而不懂其他方言的現代人,如果穿越到清雍正以前是無法和古人正常交流的。

當代人們使用的普通話,是以現代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接近民國時期的國語和清代後期的官話,但與明代清初以南京音為標準的官話相去甚遠,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韻尾消失、入聲消失,尖團合流等。

當代漢語學家一般認為,古代漢語至少分為遠古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近古漢語,遠古上古指的是商朝到晉朝時期,中古則是南北朝到宋朝時期,至於近古,一般指元明及清初時期,時間越往前推移,古代漢語與普通話的差異就越大。

不過,並不是所有現代人都無法與古人交流,實際上,很多懂南方方言的朋友與某個時期的古人交流是不存在障礙的。比如穿越小說《尋秦記》的項少龍是香港人,講的是粵語,或許他到了戰國時期,能很快掌握那時的語言。

方言是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南方方言包括粵語、客家話、閩語及潮州話、湘語、贛語、吳語等都保留古代漢語的部分發音成分,比如大部分的南方方言都保留了入聲發音,其中吳語還保留了全濁聲,粵語、閩語和潮州話都是可區分平上去入四聲的陰陽聲調。

此外,吳語、粵語、閩語及潮州話讀唐詩宋詞都能很好押韻,懂南方方言的朋友學習古代韻書比如廣韻、平水韻等相對容易,一般也無須通過逐字查韻書來判斷平仄,所以在格律詩詞的創作方面,也更具先天優勢。

當然,並不是所有方言朋友都能與所有古人順利交流,每種方言都自帶不同歷史時期漢語的發音習慣,比如粵語人群如果穿越到宋朝,其語言交流效率恐怕就不如閩語潮州話人群,閩語潮州話人群到明朝又不如吳語人群,這種情況猶如年輪一般,很有意思。

最後需要補充的是,儘管只會普通話的人們穿越到古代幾乎相當於啞巴,但是書面的溝通交流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漢字在2000年來一直相對穩定,今日的我們應該是能看懂王羲之的字帖的,這也是漢語之幸。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六甲番人


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現代人,如果穿越到秦漢、唐宋、明清三個時期,會有三個不同的結果。

先說穿越到先秦,結果當然是無法交流,七國人會認為你是哪裡來的夷蠻,可能會被有群起而攻之。

蓋因現在的普通話是滿清入關後滿語與漢語融合後的北方語系,而秦漢時期無論是被認為是官話的雅言(以周王室所在地為中心的官方語言),還是趙燕韓楚各地方言,區別都很大,所謂南腔北調天壤之別。

如果尋秦記中項少龍穿越到戰國,那他最好的選擇是用廣東粵語和戰國人交流而不是普通話,雖然粵語閩南語這樣的南方語系和古漢語也是千差萬別,但體系上是一脈相承,據說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後一度想把粵語作為官方普通話,但未能如願,但從傳承上來說,這種提議有一定的理由和依據,因為粵語和閩南語是最接近古代雅言的地方語系。

如果穿越到唐宋,依然是聽不懂,不過唐宋的唐話又和先秦有很大的區別,估計一個唐朝人穿越到先秦也一樣的蒙菜,唐宋的官方語言已經融合了北方入侵的五胡的語言特徵,和先秦的雅言又有很大區別,不過大唐開放,頂多認為你是南洋哪個國家來的外國人,勾通雖然困難,但應該沒啥性命之憂。

如果穿越到明朝,尤其是晚明,那麼警告一下,告別顯擺你純正的普通話,因為你很可能被當成後金派出的間諜被砍腦袋,聽你的發音,明顯就是從東北大森林裡跑出來的熊大熊二。

而如果穿越到清朝,恭喜你,你可以正常跟人交流了,因為現在的普通話,就是以北京話為地標,而北京話就是滿清的老少爺們入關後學習漢語中慢慢形成的發音習慣。基本沒有太大的差別。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如果你除了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會說你家鄉的方言,穿越回你家鄉的古代,和古人交流,語言方面不會有什麼大的障礙。

但是,如果你只會說普通話,和古人交流,障礙就大了。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熱烈討論要不要保留各地方言的原因。方言,是中國語言文化的活化石。

語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實語調,語音等變化是不大的,只是有些名詞稱謂變化大。比如:小二,我們現在叫服務員,客官,我們現在叫先生,這些問題都不大。大家現在看《水滸傳》、看《西遊記》,基本不存在閱讀困難。各地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語調的不同。


現在推廣的普通話,其實就是北京地區的方言,如果大家都說普通話,即只保留了北京地區的方言而丟掉其他更多的方言,這是很可惜的。

推廣普通話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交流和國家的統一,意義重大。但是,推廣普通話,也絕不能以其他方言消失為代價。


煙花三月09


中國現在的官方語言是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

古漢語書面形式有兩個系統: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進行加工的書面語,即通常所謂的文言文;二是魏晉之後以北方口語為基礎進行加工的書面語,如諸宮調、話本之類,即通常所說的古白話。

比如《水滸傳》、《紅樓夢》等名著是以古白話寫的,與普通話差別較小,如“烈日炎炎似火燒”、“東風壓倒西風”等。

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說:“時代越遠,語言與現代的差距也就越大。

所以,無論你是用語言溝通,還是用漢字溝通。

穿越的朝代離現今越近,成功溝通的幾率越大,穿越到離現今越久遠的時期,交流的可能性越低。


其實學會古漢語,並非是一種難事。

只要你跟古人朝夕相處個幾年,肯定能學會。

好比我一個親戚是東北人,嫁來湖南三年,也就學會了我們當地的方言。

但是如果你能跟古人用文字交流,你能識字,還會寫文章,則會被人刮目相看。

畢竟,古代的階級是士農工商。

你可以當個文人,像《夏洛特的煩惱》一樣,把古人寫的詩詞文章,拿來己用。

當然,千萬別穿越到甲骨文的時代。

那時候的漢字得考古專家才能認識。

而那時的口音肯定不是現在的“粵語、吳語、閩南語”等方言可以交流的。

畢竟,即便是“粵語、吳語”,也是經過了演變和分化的。

(甲骨文 ‘我’)

(甲骨文 ‘餘’)

當然,如果穿越到秦朝,小篆你必須瞭解一下。

(小篆 ‘朕’)

以上的“我、餘、朕”在古代都是第一人稱,另外還有“予、吾”,我一般在寫文章時,也會以“餘”作第一人稱。

如果你穿越到西漢中期,這個時候,隸書完全成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繁體字。

繁體字,我想大部分中國人即便不進行專業的學習,也能認得一些。

而如果是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區的同胞,他們穿越到西漢以後的朝代,識字寫東西,完全不存在問題。

所以,論穿越這回事,在這方面,反而港臺人有優勢。

再者,香港人說粵語,這穿越到唐朝,吟誦詩詞,也不成問題。


當然,即便就算認得繁體字,一些古漢語的基本常識,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的。

比如“母”這個字,它用在不同的句子裡,就有不同的意思。

1、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史記·淮陰侯列傳》

白話譯文:婦女們在河邊洗衣服,有一個婦女見韓信肚子餓,就拿飯給他吃。

2、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孟子·滕文公下》

白話譯文:女子出嫁,母親予以教導。

3、生三人,公與之母。——《國語·越語上》

白話譯文:一胎生下三個孩子,官府提高一個奶媽給她。


還有一些漢字,雖然是同義詞,但在古代,其實區分得很嚴格的。

比如“觀、看、視、望、瞰、睇、瞥、睹、盻、盼、睢、盱、瞪、瞬、瞪、盯、見、瞻、眄、睨、瞋

看為探望;觀為細看;視為近看;望為遠看;瞰為俯視;瞥是匆匆一眼;盻是怒視;睢是仰視;盱是張開眼睛;瞬是眨眼;盯是注視;瞪是怒目而視;眄是斜視;瞻是向下看;睨是斜視;瞋是睜大眼睛。


古代的基本顏色你也要分清,比如五種顏色:絳、朱、赤、丹、紅,其實都是紅色。

深紅稱“絳”;大紅為“朱”;紅色稱“赤”;丹如硃砂;淺紅稱“紅”。

還有跟生活相關的字詞,比如“寐、睡、寢、臥、眠”,在以往,你是否以往他們都是一個意思?在古代,意思大不一樣。

睡著才稱“寐”;瞌睡才稱“睡”;上床為“寢”,未必入睡;靠幾而睡,稱之為“臥”;閉眼入睡,稱之為“眠”。


當然,關於這方面的知識,還有太多太多。

所以說,沒事別搞穿越。

要穿越,一定要打好基礎,各方面的知識要深厚牢靠。


楚雲卿


這個誰知道去,明清還好說,再往前真不好講。那些說什麼粵語閩南話什麼的是古代漢話,純屬扯淡。這些方言帶有古漢語的一些音,我相信。但要說是以前的官話就很扯了。中原文明因為戰亂是南遷了一部分,關鍵是一部分不是所有中原人都跑南邊了。各地的方言本來就是一直在融合和變化的,就拿河南老一輩說餃子是說扁食,現在都說餃子或水餃一樣,其他的就不說了。歷朝歷代當政的都要定雅言,就是普通話。唐代韓愈描寫嶺南:

縣郭無居民,官無丞尉,夾江荒茅篁竹之間,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你們說粵語是官話,那麼韓愈可是唐朝人,他為啥就聽不懂呢?就不說宋和明清了,寫聽不懂南方人說話的多了去了。

簡繁體更是無稽之談,去看看草書是啥字體,要是說繁體正宗,怎麼不去寫小篆或者甲骨文呢,更正宗😂。漢字也是一直在改變和簡化的。完全沒必要去爭論這些嘛!喜歡用繁體字是你的事兒。漢字也是一直傳承的,古代的漢字你不會寫,但是很大一部分你能認識。這就是傳承!


戀在水一方


應該不會,因為在中國古漢唐時期並沒有像現在推行統一標準,在那個時期的語言通一隻是區域性的,有的甚至隔一個村子,語言就不同(現在的江西,福建還有這些現像,他們是真正北方漢人,因躲避戰亂而遷移而來的,稱客家人),中國語言能大區域能相互交流,發生在蒙古人(元代)入駐中原後,因蒙古人學漢語聲比較硬,但很容易懂,但區域上還是有所區別,就是我們現在的地方“口音”。

大家都以為現在的河南話就是以前中原漢人所說的古漢語,錯,宋滅亡後,大量中原漢南遷,比如山西和河南難民來到福建,此後這裡就有了晉江(山西為晉人),晉江上有座橋叫洛陽橋(河南人為懷念家鄉而起名。

所以,現在的閩南語,客家話等幾種語音才是元代以前中原漢人的語言,而且現在還有臺灣和閩南人把臺語或閩南語稱之為河洛話(河洛:洛陽),臺灣有個學者曾教授對此很有研究,據此可以說,用現在的普通話和古人溝通還是有一定困難,比如宋詞的平仄韻律部是以河洛話寫來的,用閩南語讀韻味更足,拙見。。。


qzuser10052491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眾所周之,為什麼人們要靠文字來記載歷史,傳情達意,而且千年以前的人和事情現在的人能夠詳細指導。就是因為,口頭語言一直在發展變化之中,而書面語變化不大。也有人說,中華文明五千年延續,也得益於書面語的代代可傳。因而,現代的人穿越到古代,是無法與古人正常交流的。

普通話是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而古代漢語分為遠古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近古漢語。分別是商朝到晉朝時期、南北朝到宋朝時期,元明及清初時期,而且隨著時間改變,語音、語調都有了很大改變。甚至方圓百里在同一時期都有語音、語調、語義的不同,因而,穿越到古代,現代普通話完全派不上用場。


老照片


中華文化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他文字和語言,古漢語改變中國語言的版圖,他是最後的勝利者。他是現在北方官話的締造者!如果古漢語成文化是化石和極少數人的語言,哪還是強大漢文化嗎?和少數民族文化有什麼區別?中國現在最主流北方官話就是古漢語!


司馬不遷


現在人如果穿越到古代是無法交流的。

中國現在的普通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確定下來的官方語言,才提倡普及普通話的,其實我們國人在八十年改革初期之前還是都說地方語言的,只有改革開放了以後,人口流動多了頻繁了,才真正的普及了普通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