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现代人,如果穿越到秦汉,唐宋,明清,还能跟古人正常交流吗?

洗脸盆上的


只会普通话肯定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几种方言。

秦朝用的官话是东周时期形成的,各国语言都有采用,用于各国之间语言交流,叫“雅言”或者“通语”,跟现在的广东粤语非常接近。

汉朝建立以后,以楚国人为主的刘邦政权,把楚国话定为汉朝官话,一直沿用至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鲜卑族一统北方,可是并没有使用鲜卑语作为官话。至于当时用了什么官话,现在没有流传和样本依据,但是从唐诗的格律和押韵情况分析,应该跟五胡乱华以前差别不大。

所以汉唐时期的官话,跟现在的客家话、闽南话非常接近。

大宋建都开封,当时的官话以开封音为主。后来宋朝迁都杭州,中原音与吴语融合成为后来的江淮官话。

元明时期,蒙古人对中国北方实行种族灭绝的屠杀,黄河中游的中原音也完全覆灭。

元朝国祚不到百年,大明朝横空出世。朱元璋建都南京,以宋朝中原音为正,以南京一带方言为基础,形成明朝官话,也就是今天的下江官话(江淮官话)。

清朝入关后,没有用满语,也没有用明朝官话,而是用他们在没入关以前,在辽东学会的辽东方言当普通话。对汉人来说,也是汉语,差别并不大,推广起来也容易。

于是,从北京内城开始,到外城,再到整个清朝,这种方言战胜了下江官话成为了清朝的官话,乃至普通话的基础。

总结一下,除了普通话,你还需要学会粤语,客家话或者闽南话,江淮官话,那么应该可以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沟通无碍了。


我的随便一说


只会说普通话而不懂其他方言的现代人,如果穿越到清雍正以前是无法和古人正常交流的。

当代人们使用的普通话,是以现代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接近民国时期的国语和清代后期的官话,但与明代清初以南京音为标准的官话相去甚远,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韵尾消失、入声消失,尖团合流等。

当代汉语学家一般认为,古代汉语至少分为远古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远古上古指的是商朝到晋朝时期,中古则是南北朝到宋朝时期,至于近古,一般指元明及清初时期,时间越往前推移,古代汉语与普通话的差异就越大。

不过,并不是所有现代人都无法与古人交流,实际上,很多懂南方方言的朋友与某个时期的古人交流是不存在障碍的。比如穿越小说《寻秦记》的项少龙是香港人,讲的是粤语,或许他到了战国时期,能很快掌握那时的语言。

方言是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南方方言包括粤语、客家话、闽语及潮州话、湘语、赣语、吴语等都保留古代汉语的部分发音成分,比如大部分的南方方言都保留了入声发音,其中吴语还保留了全浊声,粤语、闽语和潮州话都是可区分平上去入四声的阴阳声调。

此外,吴语、粤语、闽语及潮州话读唐诗宋词都能很好押韵,懂南方方言的朋友学习古代韵书比如广韵、平水韵等相对容易,一般也无须通过逐字查韵书来判断平仄,所以在格律诗词的创作方面,也更具先天优势。

当然,并不是所有方言朋友都能与所有古人顺利交流,每种方言都自带不同历史时期汉语的发音习惯,比如粤语人群如果穿越到宋朝,其语言交流效率恐怕就不如闽语潮州话人群,闽语潮州话人群到明朝又不如吴语人群,这种情况犹如年轮一般,很有意思。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尽管只会普通话的人们穿越到古代几乎相当于哑巴,但是书面的沟通交流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汉字在2000年来一直相对稳定,今日的我们应该是能看懂王羲之的字帖的,这也是汉语之幸。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六甲番人


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现代人,如果穿越到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会有三个不同的结果。

先说穿越到先秦,结果当然是无法交流,七国人会认为你是哪里来的夷蛮,可能会被有群起而攻之。

盖因现在的普通话是满清入关后满语与汉语融合后的北方语系,而秦汉时期无论是被认为是官话的雅言(以周王室所在地为中心的官方语言),还是赵燕韩楚各地方言,区别都很大,所谓南腔北调天壤之别。

如果寻秦记中项少龙穿越到战国,那他最好的选择是用广东粤语和战国人交流而不是普通话,虽然粤语闽南语这样的南方语系和古汉语也是千差万别,但体系上是一脉相承,据说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后一度想把粤语作为官方普通话,但未能如愿,但从传承上来说,这种提议有一定的理由和依据,因为粤语和闽南语是最接近古代雅言的地方语系。

如果穿越到唐宋,依然是听不懂,不过唐宋的唐话又和先秦有很大的区别,估计一个唐朝人穿越到先秦也一样的蒙菜,唐宋的官方语言已经融合了北方入侵的五胡的语言特征,和先秦的雅言又有很大区别,不过大唐开放,顶多认为你是南洋哪个国家来的外国人,勾通虽然困难,但应该没啥性命之忧。

如果穿越到明朝,尤其是晚明,那么警告一下,告别显摆你纯正的普通话,因为你很可能被当成后金派出的间谍被砍脑袋,听你的发音,明显就是从东北大森林里跑出来的熊大熊二。

而如果穿越到清朝,恭喜你,你可以正常跟人交流了,因为现在的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话为地标,而北京话就是满清的老少爷们入关后学习汉语中慢慢形成的发音习惯。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别。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如果你除了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会说你家乡的方言,穿越回你家乡的古代,和古人交流,语言方面不会有什么大的障碍。

但是,如果你只会说普通话,和古人交流,障碍就大了。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热烈讨论要不要保留各地方言的原因。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活化石。

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实语调,语音等变化是不大的,只是有些名词称谓变化大。比如:小二,我们现在叫服务员,客官,我们现在叫先生,这些问题都不大。大家现在看《水浒传》、看《西游记》,基本不存在阅读困难。各地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语调的不同。


现在推广的普通话,其实就是北京地区的方言,如果大家都说普通话,即只保留了北京地区的方言而丢掉其他更多的方言,这是很可惜的。

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和国家的统一,意义重大。但是,推广普通话,也绝不能以其他方言消失为代价。


烟花三月09


中国现在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

古汉语书面形式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谓的文言文;二是魏晋之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如诸宫调、话本之类,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比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是以古白话写的,与普通话差别较小,如“烈日炎炎似火烧”、“东风压倒西风”等。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时代越远,语言与现代的差距也就越大。

所以,无论你是用语言沟通,还是用汉字沟通。

穿越的朝代离现今越近,成功沟通的几率越大,穿越到离现今越久远的时期,交流的可能性越低。


其实学会古汉语,并非是一种难事。

只要你跟古人朝夕相处个几年,肯定能学会。

好比我一个亲戚是东北人,嫁来湖南三年,也就学会了我们当地的方言。

但是如果你能跟古人用文字交流,你能识字,还会写文章,则会被人刮目相看。

毕竟,古代的阶级是士农工商。

你可以当个文人,像《夏洛特的烦恼》一样,把古人写的诗词文章,拿来己用。

当然,千万别穿越到甲骨文的时代。

那时候的汉字得考古专家才能认识。

而那时的口音肯定不是现在的“粤语、吴语、闽南语”等方言可以交流的。

毕竟,即便是“粤语、吴语”,也是经过了演变和分化的。

(甲骨文 ‘我’)

(甲骨文 ‘余’)

当然,如果穿越到秦朝,小篆你必须了解一下。

(小篆 ‘朕’)

以上的“我、余、朕”在古代都是第一人称,另外还有“予、吾”,我一般在写文章时,也会以“余”作第一人称。

如果你穿越到西汉中期,这个时候,隶书完全成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繁体字。

繁体字,我想大部分中国人即便不进行专业的学习,也能认得一些。

而如果是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同胞,他们穿越到西汉以后的朝代,识字写东西,完全不存在问题。

所以,论穿越这回事,在这方面,反而港台人有优势。

再者,香港人说粤语,这穿越到唐朝,吟诵诗词,也不成问题。


当然,即便就算认得繁体字,一些古汉语的基本常识,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的。

比如“母”这个字,它用在不同的句子里,就有不同的意思。

1、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白话译文:妇女们在河边洗衣服,有一个妇女见韩信肚子饿,就拿饭给他吃。

2、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孟子·滕文公下》

白话译文:女子出嫁,母亲予以教导。

3、生三人,公与之母。——《国语·越语上》

白话译文:一胎生下三个孩子,官府提高一个奶妈给她。


还有一些汉字,虽然是同义词,但在古代,其实区分得很严格的。

比如“观、看、视、望、瞰、睇、瞥、睹、盻、盼、睢、盱、瞪、瞬、瞪、盯、见、瞻、眄、睨、瞋

看为探望;观为细看;视为近看;望为远看;瞰为俯视;瞥是匆匆一眼;盻是怒视;睢是仰视;盱是张开眼睛;瞬是眨眼;盯是注视;瞪是怒目而视;眄是斜视;瞻是向下看;睨是斜视;瞋是睁大眼睛。


古代的基本颜色你也要分清,比如五种颜色:绛、朱、赤、丹、红,其实都是红色。

深红称“绛”;大红为“朱”;红色称“赤”;丹如朱砂;浅红称“红”。

还有跟生活相关的字词,比如“寐、睡、寝、卧、眠”,在以往,你是否以往他们都是一个意思?在古代,意思大不一样。

睡着才称“寐”;瞌睡才称“睡”;上床为“寝”,未必入睡;靠几而睡,称之为“卧”;闭眼入睡,称之为“眠”。


当然,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还有太多太多。

所以说,没事别搞穿越。

要穿越,一定要打好基础,各方面的知识要深厚牢靠。


楚云卿


这个谁知道去,明清还好说,再往前真不好讲。那些说什么粤语闽南话什么的是古代汉话,纯属扯淡。这些方言带有古汉语的一些音,我相信。但要说是以前的官话就很扯了。中原文明因为战乱是南迁了一部分,关键是一部分不是所有中原人都跑南边了。各地的方言本来就是一直在融合和变化的,就拿河南老一辈说饺子是说扁食,现在都说饺子或水饺一样,其他的就不说了。历朝历代当政的都要定雅言,就是普通话。唐代韩愈描写岭南:

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你们说粤语是官话,那么韩愈可是唐朝人,他为啥就听不懂呢?就不说宋和明清了,写听不懂南方人说话的多了去了。

简繁体更是无稽之谈,去看看草书是啥字体,要是说繁体正宗,怎么不去写小篆或者甲骨文呢,更正宗😂。汉字也是一直在改变和简化的。完全没必要去争论这些嘛!喜欢用繁体字是你的事儿。汉字也是一直传承的,古代的汉字你不会写,但是很大一部分你能认识。这就是传承!


恋在水一方


应该不会,因为在中国古汉唐时期并没有像现在推行统一标准,在那个时期的语言通一只是区域性的,有的甚至隔一个村子,语言就不同(现在的江西,福建还有这些现像,他们是真正北方汉人,因躲避战乱而迁移而来的,称客家人),中国语言能大区域能相互交流,发生在蒙古人(元代)入驻中原后,因蒙古人学汉语声比较硬,但很容易懂,但区域上还是有所区别,就是我们现在的地方“口音”。

大家都以为现在的河南话就是以前中原汉人所说的古汉语,错,宋灭亡后,大量中原汉南迁,比如山西和河南难民来到福建,此后这里就有了晋江(山西为晋人),晋江上有座桥叫洛阳桥(河南人为怀念家乡而起名。

所以,现在的闽南语,客家话等几种语音才是元代以前中原汉人的语言,而且现在还有台湾和闽南人把台语或闽南语称之为河洛话(河洛:洛阳),台湾有个学者曾教授对此很有研究,据此可以说,用现在的普通话和古人沟通还是有一定困难,比如宋词的平仄韵律部是以河洛话写来的,用闽南语读韵味更足,拙见。。。


qzuser10052491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众所周之,为什么人们要靠文字来记载历史,传情达意,而且千年以前的人和事情现在的人能够详细指导。就是因为,口头语言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而书面语变化不大。也有人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也得益于书面语的代代可传。因而,现代的人穿越到古代,是无法与古人正常交流的。

普通话是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而古代汉语分为远古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分别是商朝到晋朝时期、南北朝到宋朝时期,元明及清初时期,而且随着时间改变,语音、语调都有了很大改变。甚至方圆百里在同一时期都有语音、语调、语义的不同,因而,穿越到古代,现代普通话完全派不上用场。


老照片


中华文化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文字和语言,古汉语改变中国语言的版图,他是最后的胜利者。他是现在北方官话的缔造者!如果古汉语成文化是化石和极少数人的语言,哪还是强大汉文化吗?和少数民族文化有什么区别?中国现在最主流北方官话就是古汉语!


司马不迁


现在人如果穿越到古代是无法交流的。

中国现在的普通话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官方语言,才提倡普及普通话的,其实我们国人在八十年改革初期之前还是都说地方语言的,只有改革开放了以后,人口流动多了频繁了,才真正的普及了普通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