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團:打造核電走出去的重要名片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也是核工業人建設自主、先進、安全、高效的核科技工業體系的四十年。

從核工業部到核工業總公司,到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再到與中核建合併重組,經過四十年來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如今的中核集團擁有核工業全產業鏈自主知識產權,具備同時建造40餘臺核電機組的建設能力,同時憑藉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蜚聲海外。

核電:新時代的大國名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核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僅自主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並相繼掌握了10萬、30萬、60萬、100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實現了中國核電技術的型譜化發展。

我國既是目前世界上核電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同時也是進口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大亞灣、秦山三期、田灣,以及剛剛商運的三門核電站都是開放合作的重要成果。

“華龍一號”是我國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採用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設計理念,提升了安全性,平衡了經濟性,是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也是我國核電“走出去”的重要“名片”。

“每一次去(華龍一號首堆工程)現場,都感覺非常振奮,每一次都受到鼓舞。”從福清施工現場趕回北京的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難掩內心的激動。

邢繼表示,“從首堆工程最新的進展來看,完全按照預期進度在推進。”邢繼稱,“對於可能造成工程延期的風險,我們做過周密的梳理和沙盤推演,前期的風險集中在工程設計和設備供貨。現在來看,這兩大風險都得到了很好化解。對於2020年實現商用的目標,我們是有信心的。”

“華龍一號”首堆示範工程福清5號機組,預計工期62個月,分為土建、安裝和調試三個階段。工程於2015年5月開工,2017年5月完成穹頂吊裝,從土建轉向安裝。

“現在是安裝高峰期,明年就轉為調試,轉向調試的各項準備工作現在已經到位。”邢繼介紹,“首堆穹頂吊裝時提前了15天,今年‘主控室可用’和‘主管道焊接完成’兩個里程碑節點分別實現提前了60天和75天。”

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核集團組建以來,通過調整結構、優化佈局,資產規模、主營收入、盈利能力大幅提升,連續十三年獲得國資委考核A級。

中核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餘劍鋒介紹稱,目前,中核集團擁有全資、控股及具有實際控制權的企事業單位700多家,在職職工約14萬人,擁有中國核電、中國核建、中國同輻等6家上市企業,涉核資產和人才隊伍規模最大,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國家擁有的核工業全產業鏈企業集團之一。2015年以來,中國核電、中國核建、中國同輻相繼實現IPO,有力促進了核電、核工程、核技術應用等核主業快速發展。

今年7月6日,中核集團旗下中國同輻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國同輻是中國最大的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核技術應用企業,也是國內最大最全的放射性藥物、放射源、標記化合物研發及其推廣應用企業,具備全輻照產業鏈能力,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多所藥物中心。

中核集團的資產證券化不會止步於此。

餘劍鋒表示,我們的資產證券化還需要加油、加勁。現在中核集團的資產證券化率是60%,目標是要達到80%。資產證券化是國企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現在這是我們的短項,下一步要加快資產證券化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

對於後續的改革方向,餘劍鋒也透露了一些方向,包括薪酬改革、加快資產證券化步伐、加大混改力度等。

“中核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是我們擁有的23家科研院所。”餘劍鋒稱,“這些科研院所幾乎涵蓋了核工業所有產業環節。讓這23個科研院所具有國際性的創新水平,在技術上達到國際先進,是中核集團的願景。”

餘劍鋒表示,中核集團將改革薪酬制度,提高科研人員薪酬待遇。

“產業規模固然重要,但一個行業發展,更重要的是技術領先。”餘劍鋒表示,“我們改革的第一項措施,就是加大對科研院所的投資,加強能力建設、條件建設,把先進的科研人才留住,把國際上先進的科研人才吸引過來。因此必須要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科研條件和工資待遇。”

他透露,明年中核集團的薪酬考核辦法就要開始變化,向科研人員傾斜,向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的人員傾斜,向為集團創新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員傾斜。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核集團建立了支撐核工業全產業鏈的全球配套供應鏈,與俄、法、德、美等四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建立了商務合作。

今年的6月8日,中俄兩國簽署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核電合作項目,合同總金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項目總造價超過千億人民幣。

從引進到出口,中國核工業實現新的跨越。中核集團作為唯一實現批量出口核電機組和核設施的中國企業,堅持核電“走出去”,服務世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已成功向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等7國出口了7臺核電機組、7座研究堆和1臺次臨界裝置。

“中核集團正在以‘一帶一路’為主要方向,推動核能全產業鏈走出去。在尼日爾、納米比亞、津巴布韋和蒙古等國家管控資源量近十萬噸;已在中亞、東南亞、非洲等國際市場開拓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餘劍鋒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