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雍正王朝》里的年羹尧必须死?

Mis梁


年羹尧已失掉雍正的信任,即使他再能干,皇帝也必须杀了他,对一个帝王而言忠心比能力似乎更重要。年羹尧能力超群,手腕狠戾,不可谓不是一个人才。任四川提督,一年内肃清辖内所有土匪;取百官行述,为达到目的杀600余口人,眼都不眨一下;调甘陕总督,节制十四爷十万大军游刃有余;直至任抚远大将军平定青海战事,为新皇帝雍正解决了一个烫手的大麻烦,受到皇帝赏无可赏的恩待,达到职业颠峰。如果说此时,他懂得激流勇退,收敛锋芒,忠心侍主,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局!功高震主的将军历来本就受帝王忌惮,飞鸟尽良弓藏是皇帝司空见惯的手腕。更何况年羹尧还张扬跋扈,肆无忌惮。百官跪迎,本是皇帝客气礼遇,他竟受之不愧马都不下;御前士兵执行皇帝的旨意还要看他的眼色;更别提他乱杀官员,草菅人命,简直是自寻死路。其在生活上也不检点,落人诸多口实,奢靡程度堪比皇帝规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吃饭叫传膳,睡觉要翻牌子,这些都是挑战皇帝底线的僭越之举。所以年羹尧的死可以说是不可避免,雍正并不是普通人,是一个杀伐决断理智冷酷的帝王!





猫胡同


年羹尧之死不仅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即便是在真正的历史当中,年羹尧也是必死无疑的,从主观到客观,年羹尧都走入了一个死局,一个自己必须要付出生命的死局。

年羹尧的个性是一个好大喜功,喜怒无常、暴虐成性的人,雍正帝也是十分清楚这一点的。但是,雍正帝就是利用了年羹尧这一特性让年羹尧为他卖命。雍正继位之初,西北需要用兵,雍正帝授予了年羹尧极大的权力去掌握在西北的数十万大军。雍正帝还给与年羹尧非常崇高的爵位,三等公爵,并且能够世袭罔替。

年羹尧得到了这些赏赐和实权之后,开始飘飘然,认为自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经常会做出一些逾越礼制的事情,比如年羹尧在雍正二年年进京面圣的时候,竟让直隶总督和巡抚跪迎他入城。到了京城之后,王公大臣们在道路两旁欢迎他,但是他却旁若无人的策马扬鞭前行。

年羹尧的盲目自大引起了朝野的极大愤慨,1725年,四川巡抚蔡珽首先向年羹尧开炮。

雍正帝对于年羹尧的不满也是早已有之的,所以,年羹尧随后就处死了年羹尧。


青年史学家


在权力的面前,任何人都会失控。

年羹尧是该死的。他是雍正还是四爷时的潜邸奴才,四爷信任又宠爱,还把他的妹妹娶进门来。那时候他已经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等四爷真的当了皇帝,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未经通报就敢擅自入京,私下里买官卖官,路过官员要跪着接送他。皇帝让他骑马进紫禁城,给足了面子,仍然不知天高地厚。

把他发到杭州当个守城的,居然还敢穿着黄马褂,带罪之身见到官员仍然不下跪。

而雍正正在整顿吏治,年羹尧正好是个杀鸡儆猴的模板,所以,年羹尧不得不死。

还是那句话,有权有势后,就应该夹起尾巴做人。


在下三十三


第一,年羹尧本人性格缺陷,他个性张扬,生性残暴,能力与思想不相匹配,暴涨的野心害了他。

第二,年羹尧出任大将军,知道太多的军事机密,留着他是后患,杀了对雍正来说是好事。

第三,他挑战皇权,皇帝的权威在封建时代,谁挑战谁都得死,尤其是握有军权的年羹尧,不杀他皇权的威严何在。

第四,雍正当时的位置还没有彻底巩固,还有很多势力与他作对,他杀了年羹尧是向其他人说,和我作对,即便是手足兄弟,也要杀。

第五,年羹尧已经激起群臣和将士们的不满,想杀年羹尧的人很多,杀了他大家心里的怨愤也会消除,他们认为是雍正为了他们而杀了年羹尧,可以士卒和群臣的心。

第六,雍正当时已经用完年羹尧了,留着危害大于利益,杀了对他来说是有利的,所以除了他以防后患。


委以心诚


首先,年羹尧是汉人,非满清嫡系。虽然雍正为他抬旗,但在封建的满清政府时期,汉族人一直被满族人看不起的,也很难得到信任。虽然历代皇帝一再强调满汉一家亲,但那也只是口头上说说罢了,实际上还是有很明显的层次划分的。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的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还有电视剧里的周培公、姚启圣等人的下场。这些人要么被逼成反派,要么被冷落,好点的可能告老还乡安享晚年。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都是汉族人,也不排除个例,有的汉人就混的风生水起,比如张廷玉,但是,这里有一个最关键的点,那就是张廷玉没有兵权。汉人掌控兵权,只有两条路,一是死路,而是归路,辞官归隐。

其次,据清史记载,年羹尧狂妄自大,目无天子。因自己清剿叛军屡立功勋,在他的大军所行之处都是对他毕恭毕敬的,包括一些蒙古的王公大臣等。这些人都怕年羹尧,因为年羹尧手里的兵太能打了,加之皇权特封,他的脾气又过于暴戾,所以,敌人怕他,自己人也怕他。甚至他的兵只知将军令,不知皇上的圣旨。这样一个人,没有一个皇帝敢留着,养虎为患,国家用大量的财力物力培养出一个所向披靡的汉人大将军王,如果真要是造反,朝廷里又有谁能压的住他。

为了鞭策警示年羹尧,雍正将年羹尧贬职成杭州将军。如果此时的年羹尧能够收敛锋芒,雍正也不会痛下杀手。可他偏偏就不,反而说出了恐吓皇权的话,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这话的大概意思是,你们这群满清人当年在三江口地区和嘉湖地区杀害汉族人无数,我要是在这里起兵造反,这里的汉人都会支持我,我称王称帝都可以。于是雍正回复年羹尧说,你要是有点良知就不会造反,也不会让别人造反。

其实,年羹尧说这话可能是想向雍正表达的另外一层意思,我本可以造反的,但我却没有,我对你雍正还是很忠心的。但是生性多疑的雍正岂能留下他这个祸患,虽然将他贬的不能再贬了,但是年羹尧的威望尚在,之前的旧部大多都愿意为年羹尧效命(还有当年的年选,年羹尧曾任命过许多人为高官,这些人遍布全国),万一他一呼百应,再制裁他可就来不及了。所以,年羹尧必须得死。


逍遥城主


一个结果的产生,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无非两方面,内在原因,外部原因,加强当时的时局。

先说内在原因,年本身就没准备能活到老,统领兵权后,为了集权,大开杀戒,稳固兵权后,效仿皇帝,三妻四妾,没有一点做臣的样子,所以必死。

外部原因,两方面,

一,皇权本身,皇帝不允许他的权利危及皇权,哪怕一点点不尊重,更何况其功劳已挑战皇权权威,所以必死。

二,封建体系,整个士族体系都是为王朝服务的,当个人的色彩过于浓厚时,归路有两个,一是重建,二是归天。年虽兵权较大,但没有自己的培植势力,说白了都是皇帝给的,所以归天是必然结果。


A大漠飞雪A


记不清是那部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讲的:“我不管他以前是干什么的,我只管他以后是干什么的。”

大家也知道,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室权力斗争,父子、兄弟之间骨肉相残,让人心寒的故事比比皆是,隋有隋炀帝杀父,唐有玄武门之变,说到底都是权力在作祟的原因。

年羹尧年轻的时候就跟着雍正皇帝做事,本身也属于文武双全之才,再加上对主子的心态,把握揣测的比较到位,早期雍正皇帝没有登基之前,已经是把他和当做心腹培养使用,只是后期,年羹尧在西北平乱建功,日益骄横跋扈,吃饭用的是皇帝的排场,每晚睡觉连小妾都是和宫里的规矩一样,翻牌子选哪个陪睡。就算他没有谋反之心,也犯了古代身为臣子的大忌。

当清朝西北叛乱结束以后,年羹尧还不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教训,依然不减排场,不知道收敛自己的行为,在当时朝中积怨太深,没有一个大臣不反对他的,搞得意见很大,让雍正皇帝左右为难深恶痛绝。

不杀年羹尧,已经引起清廷政局不稳了,那么,杀年羹尧也就是必然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尧山峰


在电视剧的剧情里,雍正表面上不愿意杀年羹尧是怕后世说他“鸟尽弓藏”,其实在“卸甲”事件后,就已经起了杀心,只是一直在隐忍不发而已,在军队里军令大于了皇权,这是任何一位皇帝的底线,赵匡胤同志就是这样上位的。

弹劾年羹尧的大臣们也一定要年羹尧死,他日边关再起了战事,年羹尧再被起用,东山再起后,年魔头会放过他们吗?


咚喃嘻呗


看过几遍《雍正王朝》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年大将军在后来的岁月里也基本上是一心求死了。首先有个桥段是年羹尧的士兵不听皇上的话(不脱衣甲),让皇帝很不高兴,那时候就有了年羹尧威胁他权利的想法;再者,年羹尧的妹妹总说他依托妹妹做皇妃才上位的,让年羹尧咨询很受伤;最后年将军既不能反叛起义,又位极人臣,而且皇帝又百般刁难,为了不失颜面的活着只能一心求死了。

希望小伙伴们多多关注我。。。


青春红胜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