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注定了刘备最后的覆亡?

曹政情


首先说结论,《隆中对》是非常高明的战略谋划,是刘备集团最科学的发展路线,如果没有隆中对,刘备可能连赤壁之战都挺不到就被曹操消灭了。隆中对的构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但这并不是战略构想的失误。

其实《隆中对》的总体计划并不复杂,分为几步:

第一步——占领荆州,联合孙权。

第二步——以荆州为根本,占领益州

第三步——待天下有变,从荆州益州同时出击,一路攻打宛洛的中原腹心之地,一路攻打长安,如此则大事可成。

我们可以认定,这是刘备集团当时能采取的最科学的策略,事实也证明这个计划是可行的。

在《隆中对》以前,刘备始终没有自己稳固的地盘。无论是徐州还是小沛,都是有今天没明天,随时有被赶走的可能。可是隆中对之后,刘备联合孙权,打赢了赤壁之战,迅速夺取荆州,继而夺取益州,前两部走的非常顺利。

隆中对的问题在哪呢?

最关键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孙权集团的反水。

隆中对中说的是——江东已历三世,根基牢固,不可图谋,要刘备不要进攻孙权。

但是他没注意的是,孙权集团不是一群死人,你不打他不代表他不会打你。

荆州对于孙权太重要了。自古以来,从长江中游打长江下游,没有一次不胜利的。拿不下荆州,孙权永无宁日。荆州对于江东的重要意义,是孙权没有想到的。

实际上,孙权对荆州的吞并之心并不是从偷袭荆州才展现出来的。公元215年,孙权就着手“讨要”荆州。在历史的真实里,孙权可不是派鲁肃诸葛瑾用嘴来“讨”,而是以甘宁为首的东吴将领带着兵马来“讨”。关羽自然不怕,双方摆好了架势准备交兵见仗,刘备亲自带部队从益州来支援,大战一触即发。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曹操亲自攻打张鲁,张鲁投降,曹操拿下汉中。汉中是益州门户,刘备必须回援。于是刘备不得不迅速和孙权签订协议,将桂阳等三个郡划给孙权,双方平分荆州,史称“湘水划界”。

孙权图谋荆州的打算,从那个时候就已经暴露无遗了。半个荆州不足以满足孙权的胃口。

但是即使在这个时候,刘备依然具有隆中对的成功条件——益州和荆州北部仍然在手里,北伐的条件依然还有。

直接导致隆中对失败的,是关羽襄樊之战的扩大化。

关羽北伐襄樊是在刘备汉中之战刚结束的时候(公元219年),这个时机与隆中对中的时机完全不符。

隆中对里面怎么说的?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关羽北伐的时候天下有变吗?

没有。

刘备在四川策应关羽了吗?

也没有。

当时的刘备汉中之战刚结束,打的精疲力竭,正在休养生息的时候,关羽行动了。

事实上,关羽被杀后仅仅不到一年,曹操就死了,曹魏陷入了争大位的内斗,与当年袁绍政权一样。那个时候才真是“天下有变”,如果关羽能在那个时候北伐,效果会好很多。

不过关羽的问题不是出在时机选择上,而是他太强了。

襄阳、樊城的守军大概三万人,关羽的兵力大概也是三万人,以基本相等的兵力,关羽居然打的襄阳守军连连求救,连名将曹仁都顶不住。

本来关羽只是想战术性试探,能攻下樊城襄阳最好,攻不下就算了。没想到的是,曹操一下子把老家底“七军”派上来了,战争一下子由区域战争变成了全面战争。

结果关羽又用了一个特别巧的计谋,让曹魏最精锐的几万名士兵被水淹的全军覆没。整个“七军”被关羽消灭,所以当时称关羽“威震华夏”。一个战略试探性进攻,就此变成了决定三国局势的大战争。

所以曹操不得不求着孙权来偷袭关羽,关羽的辉煌战绩,不仅让曹操胆寒,也让孙权肝颤,于是他决定同意曹操的请求,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三国历史从此改写,消灭曹魏政权的机会一去不复返。

如果关羽能够在一个好时机行动的话,比如刘备有足够的兵力北伐或者援救关羽时行动,则局势不止于崩坏到不可挽回的程度。刘备在关羽阵亡两年以后才东进,是因为这两年里他实在是没有足够的兵力打仗了。

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在计划隆中对的时候,不可能想到关羽北伐的时机不准,也不可能想到关羽会把战争扩大化,更不会想到孙权的偷袭。隆中对的战略没有问题,执行有问题,这不能怪诸葛亮啊!


小约翰


受够了你们的回答,要么只有结论、没有论据,要么全靠编,写了几千字,写的都是什么破东西?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也不是职业编辑,可我真是无法直视有些“达人”写的东西。


基本问题:究竟是“隆中对”有误导致蜀汉灭亡,还是“隆中对”没有准确实施导致蜀汉灭亡?

我看很多回答的意思都是没有实施,去你个P吧!

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全部都实施了,即使个别条件不完善,至少在刘备集团看来,是尽全力每一条都按时按点做到了


我给你列出来有10条:

①跨有荆、益

②保其岩阻

③西和诸戎

④南抚夷越

⑤外结好孙权

⑥内修政理

⑦天下有变

⑧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⑨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⑩(而且是同时)


我再给你一条一条列出资料来,出处你自己去查不懂不要瞎BB


(我懒得做图了,给你们一张大图,自己去对照吧)


一、准备阶段①-⑥(209年-219年):

①跨有荆、益

荆州

209年,汉左将军刘备南收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

209年12月,汉车骑将军孙权命南郡太守周瑜分南郡江南之地给予刘备;

209年12月,群下推刘备为荆州牧,治所设立在南郡江南的公安

210年12月,刘备至京口会见孙权,孙权同意将整个南郡

让予刘备;

215年,孙权命偏将军吕蒙攻克长沙桂阳零陵;刘备率兵回荆州,两家和谈,零陵郡归还刘备;


至此,当年“荆州八郡”大致分割情况:

曹操集团占2.5个郡:南阳郡、襄阳郡、江夏郡北部;

孙权集团占2.5个郡:长沙郡、桂阳郡、江夏郡南部;

刘备集团占3个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


益州

211年,汉大司马、领司隶校尉、荆州牧刘备应汉振威将军、益州牧刘璋邀请,攻击汉镇民中郎将张鲁,刘备数万人至葭萌关,驻军不前,广布民心;

212年,刘备先命裨将军黄忠、将领卓膺攻克涪城,又亲自克定其它数县;

213年,刘备攻克绵竹关,征虏将军张飞、偏将军赵云、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共克江州;

214年初,刘备攻克雒城,张飞攻克巴郡、巴西郡,赵云攻克江阳郡、犍为郡;

214年末,刘备众将共克成都;


②保其岩阻

214年,令扬武将军法正为蜀郡太守、征虏将军张飞为巴西太守、兴业将军李严为犍为太守、裨将军霍峻为梓潼太守、督军从事费诗为牂牁太守、孟达为宜都太守、邓芝为广汉太守、陈震为汶山太守等;


荡寇将军关羽为总督荆州事、糜芳为南郡太守、郝普为零陵太守等;


各处设防不赘述;


③西和诸戎

217年,平西将军马超策动氐族首领雷定所部万余人响应刘备


④南抚夷越

214年,任董和为掌军中郎将,安抚成都周边少数民族

约214年,建宁豪族雍闿望风而降(后来南中反叛时雍闿是首领,孟获是随雍闿起兵);

218年,兴业将军李严以五千人击破郪县盗贼马秦高胜数万叛兵,后又击退越巂夷帅高定


⑤外结好孙权

208年,诸葛亮出使东吴,缔结孙刘联盟;

约210年,孙刘政治联姻,孙权将孙小妹嫁予刘备;

215年,刘备与孙权签署“湘水划界”,暂为停战状态;

215年,孙权遣中司马诸葛瑾为使通好刘备;

约219年?左将军掾

马良出使东吴,孙权款待;


⑥内修政理

在荆、益之时分别大量启用当地人才;

入蜀后,大加封赏诸将、诸军;

军师将军诸葛亮、扬武将军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兴业将军李严、左将军西曹掾刘巴五人共同制定蜀汉法律《蜀科》;

将部分田地归还给百姓;

铸造铸值百钱的铜板通行,统一物价,实行公卖制度;

置盐官,实行专卖制,利归国用(这条时间点不确定)


二、⑦-⑩决战阶段(218-219年):

⑦天下有变+⑧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⑨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⑩(同时发生)

因为这里是多线同时发生,所以4条合并列出:


218年1月,曹魏许昌城内,丞相掾耿纪、丞相司直韦晃、汉太医令吉本等密谋起兵诛杀丞相曹操,起事后被王必击败擒拿,夷判者三族;


218年4月,代北乌桓无臣氐造反,曹操任命曹彰

为北中郎将,行骁骑校尉,统河北大军北伐;


益州218年初,汉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率平西将军马超、扬武将军法正、征虏将军张飞、讨虏将军黄忠、翊军将军赵云、牙门将军魏延、副军中郎将刘封、将领雷铜吴兰陈式高翔张翼张著等共攻汉中

,主力兵至阳平关;

荆州218年初,汉荡寇将军关羽率部北上襄樊;


218年中,曹魏冀州陆浑县县民苦于徭役,农民领袖孙狼起义,杀县主簿,兵败后南附关羽,关羽给予兵符,命回本地继续作战;


益州218年中,曹魏征西将军夏侯渊率荡寇将军张郃、平寇将军徐晃,以及军司马

郭淮迎击刘备主力,两军相持于定军山

荆州218年中,曹魏征南将军曹仁合肥地区返回樊城,南下迎击关羽;


218年10月:曹魏宛城守将侯音反叛,据宛城响应关羽


218年末:曹操会合中原、河北诸路兵马坐镇长安;


益州219年初:刘备自阳平关折返,南渡汉水,亲率精兵万余猛攻张郃,夏侯渊分兵去救,然而本人却被黄忠突袭斩杀,随后刘备即控制了汉中地区大部分险要;

荆州219年初:先是曹仁退出与关羽的战斗,北回与立义将军庞德,南阳太守田豫共破身后叛变的宛城,斩杀侯音叛党五百人,旋即又南回,仅数千人进入樊城,并与奋威将军满宠死守次城;此前

关羽趁机围襄阳太守吕常,此时北渡汉水,已经开始围樊城;


益州219年中曹操开往汉中,前部南渡汉水,背水为阵,刘备命黄忠、赵云偷袭曹操粮库,曹军转而攻打黄、赵本营,赵云单枪匹马,喝退曹军,曹军落入汉水而死者甚多;

荆州219年中,左将军于禁开往樊城,关羽回身南渡汉水,开出事先造好的大船,借秋雨骤至,决堤以

汉水水淹于禁部、庞德部;


益州:219年7月,曹操退出汉中;

荆州:219年8月于禁投降,庞德被斩


219年末,曹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等降于关羽


219年末,曹魏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

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


天下之变219年末,曹魏邺城名士魏讽准备谋反,但是东窗事发,曹丕亲自处理,连坐处死数十位名士、将军子弟,皆为荆州相关人士;另外,甚至包括前军师钟繇在内的多个曹魏重臣被免官


重心向东转移

曹魏方面

219年10月,曹操回到洛阳,命刚刚从汉中行至宛城的平寇将军徐晃出动,与关羽开战,后又将率殷署、朱盖等部交于徐晃;

蜀汉方面219年7月-11月间,刘备命副军将军刘封、将领孟达攻克上庸,此时汉中、襄樊之汉水连为一体


西面战区相持

曹魏方面:曹彰、曹洪、曹真、曹休、张郃、郭淮等留镇关中

蜀汉方面:刘备汉中王

,以镇远将军魏延汉中都督,其余诸将随后返回成都;


大反转:

曹魏方面:219年农历年尾:征南将军曹仁、奋威满宠仍在樊城死守,平寇将军徐晃、都督护军赵俨等猛攻关羽,江夏太守、讨逆将军文聘率军南渡汉水,烧毁关羽战船、辎重;曹操率主力至宛城外,司马懿、董昭、蒋济、桓阶等众谋士可能也在军中,前将军

夏侯惇已应命自合肥地区赶至宛城与曹操会师,征东将军张辽最后一个自合肥撤出赶往宛城;由于乐进、李典分别在218年前后亡故,此时曹魏的合肥地区已基本撤空,仅剩扬威将军臧霸镇守青、徐地面;而曹操宛城大军是中原、河北联合大军


东吴方面:219年农历年尾:前部先锋、抚边将军陆逊直下公安南郡宜都房龄南乡秭归

夷道,公安守将士仁、南郡太守糜芳出降,虎威将军吕蒙、中司马诸葛瑾、将领丁奉入南郡江陵城,外围征虏将军孙皎殿后,荡寇将军蒋钦水军自三江口入汉水,偏将军朱然、偏将军潘璋陆路北上临沮擒杀关羽、武卫都尉孙桓在华容道斩获颇多,武锋中郎将黄盖平定武陵郡;就连濡须督、平虏将军周泰,早前已被孙权拜为汉中太守!
此时东吴扬州兵马,除少数镇压山越的之外,也已全部倾巢出动


整个魏、吴,除了襄樊战场、关中战场,其它地方你几乎找不到一个活着的名将!


至此“隆中对”已经彻底破产,10个要求,有4个已经几乎不可能完成

①跨有荆、益

②保其岩阻

⑧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⑩(而且是同时)


我们来看一下假设如果用其它方法:

1,就算关羽未败、提前回师,你看一下魏、吴出动了多少兵马?回江陵和回麦城,其实差别不大了;

2,不要说刘封了,就算刘备在219年末自成都发兵救江陵,可能也是杯水车薪,是不是“仅以身免”都说不定;

3,如果219年7月,汉中战役结束后,径自从汉中发疲兵,走汉水往襄樊,你猜猜结果?没错,很可能全军覆没!甚至连汉中都不一定保得住!


所以都依“隆中对”按时按点进行了,那么这个“对”肯定是有问题的;


那么哪一条出了关键问题呢?

⑤外结好孙权


虽然历史不可改变,但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改一改“隆中对”:

①跨有荆、益

②保其岩阻

③西和诸戎

④南抚夷越

⑤暂结好孙权

⑥内修政理

⑦待曹氏有变

⑧命一上将严守西川

⑨将军身率荆、益之众沿江而下

⑩(而且是同时)


也许刘备这么想过,所以博了一把,可惜当时时机已过;

即使灭亡孙氏,还会有一场曹刘决战;

至于会不会比原版好一些,也很难说;


以上吾人浅陋之见。


我已经给你一条一条列出来,出处你自己去查,喷子不要瞎BB


骠骑小将军


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大战略上是完美的,但是也只是理论而已。检验其结果,刘备并没有按照它的规划,最终实现平定天下的目标。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难道“隆中对”有错误吗?让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隆中对”的核心内容,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明显事先已经考虑好了应对的策略,为什么呢?因为隆中对明显就是为刘备而“量身定做”的。

隆中对的核心内容是首先不与曹操争雄,其次不要妄图图谋吴地的孙权。那么既然诸葛亮这么讲了,明显就是让刘备置于荆州之地这个出发点说的,所以才有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发问: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其实就是诸葛亮假设的前提条件,刘备在荆州威望甚重,而刘表无雄才守卫荆州,所以刘备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取而代之,占领荆州。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这么问呢?刘备当时能顺利取得荆州吗?

刘备此前取徐州基本就是这个情况,陶谦被曹操进攻,无力守卫徐州,于是陶谦将徐州让给了刘备。而荆州当时的情况是

刘表年迈,膝下两子无雄才,因此要想守住荆州,必须需要刘备,所以刘备兵不血刃取代刘表占领荆州是很有可能的。而一旦刘备取得荆州,那么就是隆中对的下一步: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益州的情况几乎和荆州差不多,刘璋暗弱,连张鲁都战胜不了。益州内部也是经常发生叛乱,人心不稳,所以取益州比取荆州更容易。

而一旦刘备取得益州和荆州,那么就可以按照隆中对的设想,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出荆州进攻宛、洛(南阳郡,豫州),而刘备率兵出秦川,这样的话霸业可行。既然诸葛亮规划的如此完美,为什么刘备最终没有成功呢?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刘备按照隆中对实行的第一步就出现了问题。怎么回事呢?刘备取荆州最好的时机就是刘琮投降时,这时刘备可以以刘琮违背刘表遗愿,擅自投敌的名义而进攻襄阳,随之占据襄樊(荆州),据守曹操。但是刘备没有,刘备直接南撤,去守江陵,后来被曹操赶去了夏口。

这时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荆州本就是魏、吴垂涎的地方,尤其是东吴。早在孙坚时期,孙坚进攻江夏郡,被夏口守将黄祖一箭射死。等到孙权即位统领江东,荆州对他来说,既有杀父之仇,又有疆土之争,所以孙权也是欲吞并荆州而后快。随后的赤壁之战,曹操败绩,吴军占据了荆州腹地南郡,在名义上,

实际是孙权占据了荆州。后孙权将南郡(荆州)借给刘备,双方的矛盾自此形成。

原来,荆州属刘表,刘表死后刘备本可以轻松占据,但因为刘备的仁义使得他绕了一大圈子才最终占据荆州,但是性质已经变了。孙权认为荆州本应该属于东吴,而刘备根本不会放弃荆州,所以隆中对中的东连孙权彻底成为泡影。

刘备尽管随后迫降成都,占据了益州,同时拥有益州、荆州之地,但是失去了同盟孙权的信任,也为后来失去荆州埋下了隐患。果不其然,后来关羽围困襄樊,孙权趁机在背后袭击,趁机夺回了荆州。自此隆中对的设想被彻底打破,由原来的两路出兵,变成了蜗居益州,你让刘备平定天下的构想如何实现?
基于隆中对的设想,也是基于对杀害关羽的愤恨,刘备都不得不发动夷陵之战。但是刘备明显低估了孙权,也低估了东吴的谋士们。随后陆逊出任大都督,在夷陵打败刘备。自此,三国鼎立彻底稳定,而刘备成为最弱的,只能蜗居益州而已。

所以,从夷陵之战失败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刘备今生平定天下无望,也就无法再实现隆重对的设想了。那么依照刘备的能力,如果他没有失掉荆州,他真的能够和曹操一决雌雄吗?刘备到底在人们心目中是个能君临天下的人吗?诸葛亮看对人了吗?我觉得诸葛亮看错人了。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说过:“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其实这句话说的有误,

诸葛亮根本没有找到他合适的主上,而刘备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雄才。那么刘备到底有多大才能呢?曹魏官员裴潜曾经有过经典论断:

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意思就是说:如果刘备身在中原,那么只能促使局势更加混乱。但是如果他据险于一易守难攻之地,那么足以称霸一方。试想当年刘备守徐州,使得徐州遭受吕布、袁术、曹操三方攻击,徐州没有得到平安,反而更加混乱。而后期刘备据险守卫汉中,逼退用兵如神的曹操,所有这一切都映证了一个事实:刘备只适合当一方诸侯,至于统一天下,基本没戏!

所以回归题目,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吗?从理论上说没有,但是隆中对是有前提条件的,而随后发生的事情从一开始就偏离了隆中对的前提条件,即刘备没有实现兵不血刃的占据荆州一步错,步步错。即使后来实现了刘备占据荆州、益州的设想,但是东和孙权的目的没有达到,最后双方因为荆州翻脸,致使刘备丢了荆州,再就无法再谈去北上伐魏,平定天下了。

从另一方面讲,隆中对假设的前提条件是刘备是个能够平定天下的雄主,而刘备就像裴潜论断的那样,没有那个能力,所以最后只能偏居益州而已。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隆中对没有错,但是实行起来非常困难。刘备从一开始就错了,再加上自己本身的能力不足,所以没有实现平定天下的愿望。因此,错不在诸葛亮,不在隆中对,而在刘备。


每日趣评


隆中对并没有错,三分天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鲁肃提出来的,而诸葛亮只是借用,把其中的刘表势力替换成刘备而已。

抛开这个不谈,只说隆中对,在诸葛亮的规划中,其中一个重点是“外修孙权”,以“待天下有变”,然后由主力率军取长安,再“择一上将出兵宛、洛”。

而刘备的失败,是并没有满足以上的条件。先说外修孙权这点,因为鲁肃的去世,东吴其实已无战略家,而是有武斗派掌权。本来刘孙两家底下私斗不断(荆州4郡被孙吴打回去3个-没错,是打回去的)只不过在战略层面上保持同盟,鲁肃一死,连战略层面都维持不了了。所以外修孙权这点没做到。诚然关羽的性格是一个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核心矛盾已经是不可调和了,哪怕你换成其他柔和一点将领守荆州,也只是把东吴的偷袭延后而已。

再说“待天下有变”这点,当时曹操尚在,虽然新失汉中和夏侯渊,但是并未伤及曹魏的根本。而曹操的“迁汉中之民”的策略,也导致刘备只是拿下汉中一个壳子而已,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最后谈出兵,我并不觉得当时刘备和关羽已经觉得可以反扑曹操,而依照隆中对的计划行事。诚然,关羽出兵是为了配合刘备出汉中,但是在刘备撤兵的时候,关羽却没有撤。主要的原因,是打的实在是太顺了,水淹七军,斩庞德,俘于禁,威震华夏!导致后期关羽成为了孤军。

隆重对的最终失败在于失去荆州,而失去荆州的最大原因在于关羽。没错,就是关羽的性格。当时东吴偷袭荆州后,关羽率军回援,照理说,和东吴摩擦,至少也要派人通知下成都那边。要知道,当时关羽所在的地方离刘备所在地才几十里地。加急也就朝夕可到。可是关羽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不报成都,然后带着近2.5万人回头想把城打回来,吕蒙军力大约2万人左右。兵力上还是占优的,但是被吕蒙仿四面楚歌,挟持城中兵士的家属上城头向关羽士兵喊话,导致关羽军队土崩瓦解。最终导致败走麦城。

从东吴偷袭到关羽败走麦城,一切都发生的太快。导致刘备那边根本没时间反应。

如果,如果说关羽不自负,实时和刘备保持通讯,在吕蒙白衣渡江的时候,就求援。那个时候刘备可由白帝城发兵救援,朝发夕至。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还能拿出6万兵,那个时候至少可以出兵2万以上。虽然面临和东吴全面撕破脸的风险,但应该也不至于到失去荆州,受困于蜀地的局面。

假设刘备出兵保住荆州,那么隆中对的成败还尚未可知。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不笑猫81050135


我个人认为隆中对如果有错,那么就是把益州这个地方说得太过于夸张了。

大家都知道,益州虽然易守难攻,土地肥沃,但人烟稀少,少数民族又多。

益州离中原太远,以至于发兵征讨任何地方,运兵,运粮都要不停的转运。从各地抽调的官员和百姓都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前线。诸葛亮说的以荆州之兵打宛城和洛阳,以益州之兵出秦川,也就是说全部的兵源和粮草都要集中在荆州,才能出兵。

俗话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敌军如此,对自己一方也是一样的。虽然诸葛亮发明了木马牛车,但行进也是很慢的。难于快速给前线补充粮草。

另外,益州的少数民族也是很多的,通过七擒孟获就知道,诸葛亮是费了好多的力气才把蜀地的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下来。这就给蜀地增加了很多内耗。给蜀国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每次远征,都要预防被蛮族偷袭后方,所以也牵制了很多兵力防守。

还有,蜀国因为地处偏僻,山高路远,交通不变,就成都平原那一片地方土地肥沃,可又被世家大族长期占据,所以老百姓在蜀地生存空间很狭小,导致人口也少。又加上各民族杂居,乱的不是一般的乱。只要人口一出蜀地,就根本不回去了。也是益州人口稀少的原因之一。

从后来发生的战况来看,还有个重要原因,益州的人才太少,基本就靠诸葛亮一个人在运筹帷幄。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魏国和吴国可不只三个臭皮匠啊!

所以,综合分析,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对益州的分析是不怎么切合实际的,有可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也可能是照搬了汉高祖刘邦的干法。但曹操和孙权都不是项羽那样的目中无人,他们都是有远大抱负的一代枭雄,所以诸葛亮的失败也是正常的。


军哥论史


个人觉得隆中对没有什么错误,隆中对的核心就是取荆益,等待时机,出兵伐魏。

刘备的发展并没有按照隆中对的剧本进行。刘备失败有两点。其一,刘备没有抢先获得汉中,汉中一直无大灾祸,又不断接收关中流民,实际上人口是多于关中的。汉中几十万人口的迁出对于曹魏可以补充关中,减少运粮和徭役压力。使得蜀汉每次北伐都面临粮食窘境。其二,关羽不懂审时度势,贸然发动襄樊战役,漏出巨大破绽,使得东吴有机可乘。

虽然孙吴必定会对蜀国动手,但是当时的局势依旧是曹魏比另外两家都强,孙权依旧有联合刘备的必要。只是刘备赢了汉中和襄阳给了孙权错觉。加上关羽错误的战略方针使得孙权觉得有机可乘。

本来在隆中对的预想中,是要夺取荆益,等待时机,然后荆州打掩护,益州打主力取关中。刘备损失了汉中人口,不但加大运粮压力,更使得双方人口差距加大。关羽没有按时机出兵,既没搞好和孙权的关系,又没有掩护益州部队打关中。

刘备在鼎盛时期有两百万的人口上下,虽然曹魏人口有四百多万,但是曹魏太大且身处平原,使得战线很长无法全部发挥优势,刘备取关中是很有可能的。并且谁都知道曹老板死在前,刘备接连打击可能可以活更久。曹操死了,对于曹魏局势动荡是很大的。

如果关羽能牵制中部的兵力粮草,如果刘备能多几十万人在汉中,如果刘备能线熬死曹操,那刘备北伐绝对比诸葛亮北伐简单很多。很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隆中对》没有等到天下有变的机会。


你别老是乱说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做的战略规划,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首先讲自己复兴汉室多年还是一事无成,但我还未放弃。君你为我排扰解难吗?诸葛亮的规划是: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据地,枪杆子出政权。曹操势大力量最强,暂时要避锋芒。孙权在江东已历三世,政权稳固也不能打主意。能打注意的只有荆州益州,因为其主不能守。

很多人讲诸葛亮的隆中对是错误的,这个本人不认同。

第一是跨有荆益:隆中对也许是不完美,但当时是最适合刘备的战略规定。隆中对讲的很清楚:曹操已统一北方,我们打不了注意。孙权在江东已历三世也打不了注意。能打主意的就只有荆州和益州。因为刘表刘璋都守不住。难道在当时刘备还能有别的更好选择吗?打北方曹操的注意?还是打江东孙权的注意?曹操孙权两方都在打荆州的主意。曹操一统北方时就曾讲下一步就是荆州了。孙权也是把据有荆州为南面称孤进而成就帝业的必争之地。只能说是刘备太晚遇为他做战略规划的诸葛亮了。公元209年刘备拿下荆州四郡:零陵、桂阳、长沙、零陵。然后向东吴要了半个南郡。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公元214年拿下蜀地。公元219年拿下汉中。实现了当年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荆州未能全据只有半个荆州。这是计划中的变数,但整体上还是照着隆中对走的。但因公元219年关羽丢了,使隆中对不能实现了。

第二千里之遥分兵

隆中对讲跨有荆益后就发展经济,招览人才。跟周边的少数民交好。待迂天下有变时,荆益两路进军北伐。这样汉室兴复就有望了。很多人讲什么千里之遥两分兵是错误的。这个我不认同。历代以来分兵,比比皆是。怎么蜀汉这里就是错的。何况荆州益州是相连的。汉中能顺汉水到荆州,巴蜀能顺长江而下直达荆州。如汉朝卫青霍去病分两路深入大漠两千里歼灭匈奴主力。如明朝北伐就是分为三路,一路主力向中原打击元朝主力、一路向南攻福建等地、一路攻西南广西等地、解放战争百万大军千里分东中西三路,渡过长江。如西晋灭吴,分西中东三路伐吴。像抗日战争八路军三个师不分赴不同的地方开辟抗日根据地。像刘邦韩信不也分两路。韩信攻魏赵齐国,刘邦攻项羽。集中兵力也不尽然是对的,像二战法国把军队都集中在马奇诺防线。德国分三个集团军,C集团军佯攻马奇诺防线。B集团军吸引英法联军。A集团军为主力绕过重兵防守的马奇诺防线。直插防守薄弱地带,一举打败法国。隆中对的的天下有变两路进军只是一战略构思,并不是详细的战略计划。个人认为真到那时蜀汉会有详细的战略计划。蜀汉谋士法正就曾讲:拿下汉中后,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隆中对计划的进一步深化)

隆中对的天下有变两路进军,是把益州为主攻荆州为次的。隆中对讲: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我认为这是最适合蜀汉战略规划。荆州方向能直接威胁魏国中心的,能减少益州方向的压力。关中魏国的防守是比较薄弱的。一旦荆益两军在洛阳会师未必不能一战定天下。前面讲过隆中对的两路进军东晋南朝是实施过的。但是东晋一错在错。桓温就曾率四五万人从荆州北伐攻破许昌洛阳,收复北方大片土地。但桓温却班师了。东晋朝不支持北伐,桓温也不是真心北伐。如果换成蜀汉北伐有刘备诸葛亮在必然上下一心北伐,没有东晋的勾心斗角。在兵力上也能数倍于东晋北伐兵力。

第三蜀汉应弃荆州,荆州守不住。换取东吴共同魏。

我觉得至少蜀汉有荆益在手远比只有益州机会大的多。还有人讲蜀汉根本守不住荆州干脆弃荆州,这是不对的。蜀汉据荆州十余年,如果守不住早丢了。东吴打荆州的主意不是一天两天的。益州的粮草器械军队完全能顺江而下支援救援荆州,也能更好的支援荆州北伐。只是由于关羽的自大丢了荆州。

东晋南朝就曾在益州荆州方向北伐,一举攻破洛阳长安。桓温攻破洛阳,要求迁都回洛阳。东晋政府根本不同意。桓温为防大权旁落于是班师回朝。在北方政权内乱时,将领要求北伐。可是东晋不许,这时就是天下有变。当时东晋的内斗和限制,桓温从荆州方向也只是率四万人北伐而已。益州方向也只是数万,攻到长安。后继无力,而且桓温因断粮而匆退军。要知道东晋的地盘可是东吴加蜀汉。蜀汉东吴同时北伐有三次左右。第一次蜀汉十万东吴十余万。第二次蜀汉数万,东吴二十万。第三次蜀汉数万,东吴十余万。可见东晋并未全力支持北伐。

第四关羽是因隆中对死的

早点丢了荆州,将来在益州北伐更好。我认为这是不现实。关羽的死跟隆中对没有半毛钱关系。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进军。公元219年七月天下无变又未两路进军。公元219年八月水淹七军,九十月围攻襄樊。十月东吴密谋偷袭荆州,关羽也在这时再抽荆州军队北上前线。闫十月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已得到消息,但未回救。十一月荆州大部分城池已丢,关羽这时才回救。荆州将士家属都在城中,都抛弃关羽投降了。十二月关羽死了。关羽一误再误怎么能怪在隆中对身上呢。

东吴也有类似的隆中对,大约在公元200年后鲁肃对孙权讲:曹操势大,暂不能打主意。我们应先拿上荆州,一统长江。然后称王称帝,一统天下。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在登坛时回过头来对众人讲:过去鲁肃常对我说到这件事,可以说他真是明白天下大势啊。

再者隆中对是公元207年诸葛亮为刘备做的规划,事态的发展是有计划之外的变故的。不能因此而否认隆中对。隆中对讲要先占据荆州,但实际上占得荆州五郡。隆中对讲要拿下蜀地和汉中,刘表也确实拿下了。变故就是汉中人口让曹操迁走了。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北伐。实际是天下无变,荆州已失。但不能讲隆中对的错误,导致刘备的覆灭。

关羽身死除了东吴下黑手外,更大的原因在于他自己。三国志关羽传讲: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就是说关羽对待士兵很好,但非常看不起士族。结果关羽对待很好的荆州将士:众委羽而降吴。看不起的士族:投降(公安守将傅士仁:与羽有隙。江陵守将糜芳:素嫌羽轻已。荆州治中,典留州事潘濬:亦与关羽不穆。像糜芳当年曹操为拉拢表荐做官,但他去官跟到刘备四处流浪。)

公元219年六月刘备称汉中王,拟封前后左右四位将军。即使关、张、马、黄。诸葛亮当时就讲黄忠的名望都不如张、马,关羽只是听说他立大功。我觉得关羽不会接受。刘备派费诗前去授关羽前将军封号,关羽大努: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封号。

人家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敌军主帅,是一大功。黄忠是拿命拿战功换来的。三国志黄忠传: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益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有句话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

第五隆中对没有提防东吴

隆中对是公元207年诸葛亮为刘备做的战略规划,是根据当时情况而定的。当时刘备需要东吴这个盟友,东吴也需要刘备这个盟友。

例如公元200年后鲁肃为孙权做的规划是: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公元208年刘表死了,曹操又准备征荆州。鲁肃马上改变计划:若备(刘备)与彼(刘琮)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然后曹操征荆州,刘琮投降。鲁肃再次改变计划:劝备(刘备)与权并力。(诸葛亮也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

赤壁之战后,刘备攻下荆州桂阳长沙零陵武陵四郡。东吴攻下半个江夏郡半个南郡。周瑜主张吞刘,鲁肃主张联刘。鲁肃讲: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对于东吴的打算诸葛亮、刘备心知肚明。公元210刘备问庞统当初我去建业。周瑜等人是不是要扣留我,庞统讲是的。(孙权以大敌是曹操未采纳,加上鲁肃又劝谏)据江表传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诸葛亮)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孙权)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於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从上所述诸葛亮和刘备都清楚这时联吴只是迫不得已,也知道东吴无时无刻在打荆州的主意。当时庞统就讲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吴,应早取益州为根基。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公元214年得到蜀地。

公元214年后诸葛亮讲: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说明刘备在荆州可是很不安。

刘备的下一步计划就是攻取汉中。这样孙权要求刘备从荆州分三个郡给他。刘备回信讲得到凉州再把荆州给他。刘备荆州那些地盘虽然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我认为当时孙刘可能有口头协议,荆州将来给东吴。也许当时刘备是迫不得已或暂时拖延的计策。刘备根本不会把荆州让给东吴。孙权因此大怒,准备动用军事手段强夺三郡。

公元215年鲁肃吕蒙进攻荆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两郡投降,零陵郡坚守。刘备从成都率军五万支援荆州,重夺三郡。孙刘两家大战在即。但这时传来曹操攻入汉中的消息,刘备迫不得已跟孙权议和。孙权也同意了。于是以湘水为界,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长沙桂阳江夏归孙权。于是刘备率军赶回蜀地,孙权则率军攻合肥支援刘备。

只是刘备诸葛亮都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并不等于没有防东吴。只是由于关羽的自大败的太快,刘备诸葛亮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至于不少人讲是刘备诸葛亮借东吴的手除掉关羽,那是无稽之谈)有人讲关羽北伐到死有半年时间,完全来得及。下面例于时间:公元219年七月北伐—八月水淹七军—九月围襄樊(估计这时吕蒙开始装病)— 十月孙权上书曹操要联合,陆逊接任。关羽抽调荆州备兵北上前线—闰十月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得到消息,但不肯退军。关羽自己都不退军自然不会向刘备求救— 十一月公安江陵降,陆逊拿下武陵零陵并把守川口。关羽回救荆州。然后在路上荆州将士都弃关羽降吴— 十二月关羽孤军败走麦城,东吴斩杀关羽。所以说刘备诸葛亮根本来不及反应。

公元215年因曹操攻汉中威胁蜀地。刘备于是暂时不跟东吴闹翻,东吴得了两郡也暂时收敛。公元217年底刘备开始进攻汉中,公元219年五月六月得到汉中。公元219年六月群臣推刘备为汉中王。蜀汉在此时达到顶峰。蜀汉占据长江中上游,对东吴形成巨大威胁。此时整个蜀汉都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特别是刘备逐渐放松了防备。北边曹操大败,暂时不会有大的军事行动。而且得到汉中这个蜀地门户。荆州足以自保,即使有事刘备完成能从蜀地顺江而下支援。这时蜀汉犯了几个错误。1公元217年吕蒙接任鲁肃,看似联刘派实际上是吞刘派。据三国志吕蒙接任后: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特别是吕蒙装病,由不知名的陆逊接任。关羽知道吕蒙病了由书生陆逊接任,更加放松了。关羽于是把荆州防备东吴的军队调到襄樊前线。远在千里之外的刘备就更加松了。公元222年刘备败于陆逊手上,刘备讲:我居然败给陆逊,这是天意呀。蜀汉陶醉于胜利喜悦中。当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北伐时,刘备也未阻止。(史书未有记录,个人推测刘备默认了)特别是八月关羽水淹七军,围襄樊威震华夏。刘备就更不会阻止了。3蜀汉没有料到,东吴会跟曹操联合。自赤壁之战后曹操老打孙权,并没有主动打刘备。也许是曹操认为孙权的威胁更大。必竟当时是孙强刘弱。公元210曹操从合肥打东吴、公元212年打东吴、公元214年打东吴、公元216年打东吴。孙权甚至对曹操讲:你不死,我不得安。后来还公开讲:老贼不死,天下不得安。所以刘备根本没料到孙曹能联合起来。

第六隆中对是公元207年诸葛亮根据当时天下形势做的规划,时事在变。不能把十多年后的变故归责于十几年前的计划。公元209年—公元219年这十年间是刘备实行隆中对计划的十年。入蜀带庞统,争汉中带法正。庞统在荆州时也建议夺益州,得到蜀地后法正、黄权都建议要拿下汉中。三位智谋之士的想法都跟诸葛亮一样,难道不是所见略同耳。

公元212年刘备攻蜀,这时曹操这边就有不少人认为刘备根本拿不下蜀地。觉得刘备征战一生胜少败多,逃跑都来不及。而蜀地又易守难攻。曹操丞相府参军傅干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刘备能拿下蜀地。傅干日: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诸葛亮在这十年间是执行隆中对:内修政治。刘备让诸葛亮:调其税赋,以资军用。镇守成都,足兵足食。很多人以此讲诸葛亮只是管后勤,并不重要和重用。我认为是不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依靠的除了军队的战力还有就经济实力。当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称帝后,大封功臣。然后要定众功臣后位次。大家都认为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关内侯鄂君反对请:曹参是一时之功,萧何是万世之功。我们跟楚打了五年,全靠萧何镇守关中足兵足食。刘邦对此表示赞同,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小鸿哥


隆中对策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规划书,也是诸葛亮与刘备初次见面就赢得刘备信任的关键因素,刘备听完诸葛亮的对策后立即表示“如鱼得水”,显示对这一规划的高度认可。

但是,蜀汉事业发展的轨迹并未完全与隆中对策相吻合,刘备生前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其后诸葛亮按照对策中的规划连续北伐,也未能完成规划目标,是不是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一开始就错了呢?

首先,看一下隆中对策的要点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并不复杂,按照陈寿在《三国志》中的归纳仅有300多字,其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

  1. 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2. 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 荆州是天所以资将军;

  4. 占据益州以图天下;

  5. 天下有变时自宛洛和秦川出兵。

其次,看一下隆中对策的实践过程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后,被刘备完全接纳了,当时的形势刚好符合诸葛亮的判断,刘备联合孙权,北拒曹操,在荆州站住了脚。

随后,刘备又西进益州,最终占领了成都和汉中,完成了“跨有荆州益”的目标。

下一步就应该北伐了,但也就在这一步上出现了问题,刘备、诸葛亮都未能完成统一大业,隆中对策没有达成圆满的结果。

再次,看一下隆中对策遇到的问题

隆中对策前期顺利、后期遇阻,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孙权背叛联盟,与对策中的重要判断不一致;二是北伐曹魏未果,与对策的结论不一致。

按照诸葛亮的判断,孙权始终是外援而非对手,这是打败曹魏的关键,诸葛亮也努力维护孙刘联盟,但孙权方面最终还是出了问题,似乎显示出诸葛亮在这一问题上存在误判。

北伐曹魏未果,也是隆中对策最受诟病的地方,如果北伐最终成功了,无论中间的过程多么曲折,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也都会受到高度评价,但北伐没有成功,找原因的话自然会想到这份规划书。

最后,如何对隆中对策进行评价

蜀汉大业未成,是不是隆中对策和诸葛亮造成的呢?其实不应该这样看。

从战略规划本身看,隆中对策其实说得很清楚,北伐要想成功必须“天下有变时自宛洛和秦川出兵”,这里面包括了3个条件,但到诸葛亮北伐时,只勉强剩下了“自汉中出兵”这一条。

不是规划有问题,而是规划提出的条件没有具备。北伐的条件为什么没有如期达成?这里面的变数太多了,先是关羽擅自北伐,造成荆州丢失,接着刘备愤而东征,造成蜀汉国力大减,这些都不是诸葛亮能控制的。

至于对孙权的判断,诸葛亮提出占领荆、益后仍然要“外结好孙权”,但刘备让关羽守荆州,关羽对孙权怀有敌意,孙、刘两家不仅没能结好,而且上演了益阳城外的单刀会,积累了矛盾,而这件事仍然不是诸葛亮能左右的。

所以,不是隆中对策的规划有问题,而是执行不到位。在刘备生前,在刘备亲自决策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诸葛亮的发言权其实是有限的,北伐大业未成的责任不能推给规划本身,也不能推到诸葛亮身上。


南门太守


因为很多人不读历史,比如认为吕布赵云是最强大的,郭嘉贾诩是最聪明的,荀彧张昭是最没用的,诸葛亮是最弱智的,刘备是最虚伪的。这就是无知的表现。很多人不懂将军的意思,也不明白什么叫做谋士,单纯以为两军打仗就是互派武将单挑,文臣就是出谋划策。

其实不光包括三国,基本上所有历史都是。想成为大将军,你最重要的是行军打仗,战略目光。身为文臣,最重要的内政外交,农业治安。

汉末至晋初,人才是井喷式的。可是有大声望的除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主公或一个地区的刺史州牧,还有例如蜀国关羽张飞魏延,魏国于禁曹仁张辽,孙吴周瑜吕蒙陆逊这种,其根本原因在于有大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可坐镇一方,这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能力。


三国分析师


《隆中对》把东吴看作合作伙伴,但真实的情况未必如此。

《隆中对》主张刘备占据荆州,益州,要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言外之意,荆州是蜀汉政权的根据地,孙权是蜀汉政权的盟友。

诸葛亮的这一政治主张,东吴并不认同,从鲁肃的《江中对》便可看出。

一,鲁肃也认识到荆州的重要性,占据荆州,割据长江是东吴战略的第二步。

由此可知,荆州日后必然会成为东吴和蜀汉的竞争之地。

二,鲁肃鼓励孙权在割据长江后,正式称帝,与曹操二分天下。

由此可知,鲁肃完全没有把刘备考虑在内,更别提诸葛亮提倡的“恢复汉室”。

因此,诸葛亮的战略主张与鲁肃的战略主张,完全不对盘,这意味着孙刘联盟的基石是不牢固的,即为“同床异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