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而是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會怎樣?

邪惡V叔


蜀國會滅亡的更早!

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然後戰勝強敵。三國之前就有實例。


一個是勾踐滅吳。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二十年,終於戰勝強大的吳國。


一個是漢滅匈奴。

西漢初年曆代君王奉行和親政策,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國富民強,才發動反擊,最終徹底消滅匈奴。

這兩個例子都是以弱勝強,很激勵人心,但是偏偏不適合蜀國的情況!

越國雖然比吳國弱,但人口、面積都與吳國相差無幾。西漢更不用說,國土人口遠遠超過匈奴,只不過經過秦朝末年殘酷的戰火,國力損失嚴重。

也就是說,越國,西漢,本來底子就不錯,具有極大的潛力,只不過暫時落後,需要時間恢復。一旦恢復過來,就能夠與對手抗衡,甚至碾壓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韜光養晦、積蓄力量才是正確的選擇!就好比是我們國家,人口世界第一,國土世界第三,天然就是大國,前些年沒錢,國際地位好像有點低。但是沒關係,我們就埋頭髮展,現在妥妥的威震地球。因為我們有潛力。

蜀國就不符合這種情況。

它的人口、面積都比魏國、東吳小太多太多。如果三個國家都悶頭搞經濟,一心謀發展,傻子都知道,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蜀國將沒有任何機會!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諸葛亮才要不斷進行北伐,破壞魏國的生產、消耗魏國的實力。這才是唯一正確的策略。


上將噯福斯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那麼很可能蜀漢撐不了十年就會被魏國滅掉!這是因為國際形態發生了變化。蜀國能夠保持政權不會吞併應該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曹操!由於曹操在撤離漢中的同時遷走了漢中的居民,還將天水雍涼一帶的人遷走,製造了500裡地的無人區。這本來是曹魏的保衛屏障,結果成了曹魏難以逾越的屏障。

曹操之所以選擇遷走居民製造無人區主要是因為劉備當時正在巔峰。劉備在迫降劉璋佔領劍閣時候擁兵數量達到14.3萬人。而曹操的糧草只能供給五萬人在漢中作戰。曹操自知不敵,撤走大量人口。

但是曹操沒想到劉備這麼敗家子,在不到兩年時間裡便被東吳陸遜幹掉了9萬人。這使得蜀漢帝國的兵力捉襟見肘,漢中也只有兩萬守軍。而曹魏在鍾繇時候卻把糧草擴編到能供給18萬人的規模。也就是說,曹魏實力完全可以碾壓蜀漢了,但是卻因為那500裡的無人區,使得曹魏糧草運不過去。所以,司馬懿在公元206年的時候便天水屯田並遷入人口,這是為了建立攻蜀的前沿軍事基地。這也是諸葛亮北伐的主因,目的不是攻城奪地,而是破壞曹魏的這些糧倉與軍事基地。假如諸葛亮不動手,那麼一旦讓曹魏抵近到漢中城下,蜀漢被滅國就不遠了。


優己


諸葛亮不北伐,採用休養生息政策,使蜀國實力強大。但同時,魏國也同樣休養生息,魏國同樣會實力強大。

如果三國都在停止戰爭,休養生息的情況下,要問誰會統一天下,我只能告訴大家,是魏國,因為三國成定局時,蜀國人少地小,又處於西南貧窮地帶,而魏國面積大,人口多,處於中原福裕地帶,而吳國雖領土不小,人口不少,但自孫權周愉死後,內鬥不斷,無明君賢臣,其實力無法戰勝魏國。

所以,綜合以上分析,三國都不戰爭,都來用休養生息法,到後來仍然是魏國勢力最強,統一三國的只能是魏國。

從本平臺看,有人會認為都在休養生息情況下,蜀國會勝,原因是這些人忘了一條非常簡單的道理,那就是蜀國強大的同時,魏國也更強大!總之一句話,三國版圖的定局,以及吳國內政動亂就註定了魏國勝!



用戶創維


歷史不可假設,如果真的要假設的話,有如下猜想。

一種可能是在諸葛亮的帶領下,蜀國走向了強盛。蜀國的大部分地盤在今四川盆地境內,四川盆地在三國時期,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四川盆地地區屬於亞熱帶地區,溫暖多雨,加之四川盆地土壤肥沃,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在以農業立國的中國古代,四川盆地能夠提供物資支持。換言之,政權能夠在四川立足,實現自給自足。從這個層面來說,蜀國可以發展的很好,不需要外在的補給。同時,四川有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不易受到外在勢力的入侵。從上述兩個方面來看,蜀國完全可以獨立發展,如果有卓越的領帶團隊,會發展的很好。



還有一種可能是蜀國很快走向滅亡。一旦沒有對外戰爭來吸引蜀國境內的政治勢力,那麼可能會轉向內耗、內鬥,在這種情況下,蜀國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如那麼強勢的諸葛亮引領整個朝廷上下,勢必會引起劉氏集團的不滿,那麼劉氏集團聯合眾族反對諸葛亮集團,這也不是沒有不可能的。


沙漠孤狼2017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比較一下在蜀漢建立的政權中,有沒有不北伐,而能保住江山的。

(諸葛亮劇照)

中國歷史上,在蜀地建立的政權中,前後有十多個,包括蠶叢開國以來,歷經五朝前後七百多年的古蜀國,西漢末公孫述建立的成家(也有說叫成漢),三國劉備建立的蜀漢,十六國時期李雄建立的成漢,五代王建建立的前蜀,五代孟知祥建立的後蜀,北宋李順建立的李蜀,南宋吳曦建立的偽蜀,元末明玉珍建立的大夏,明末張獻忠建立的大西,還有民國時期四川軍閥建立的那些割據政權等。

這些政權,很少有實施北伐的,但是,沒有一個能夠延續長久的。當然了,之所以不能延續長久,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這些政權比較弱小,不經打,一打,就被其它地方的政權給打掉了。相對來說,蜀漢政權是所有這些政權中,最為強大的。

不過,也不是說完全不能拿這些政權和蜀漢比,有一個非常恰當,所處的國內國際環境也和蜀漢比較類似的,就是孟知祥建立的後蜀。

後蜀和蜀漢一樣,也只經歷了兩代,在後主孟昶的時候亡國。

歷史學家認為,孟昶是一個貪圖享樂而誤國的皇帝。當北宋把後蜀滅國,趙匡胤得知孟昶用的一個便器上都鑲嵌著七個寶石的時候,曾嚴厲地指責他說:“汝以七寶飾此,當以何器貯食?所為如是,不亡何待!”趙匡胤的話,就是說他貪圖享樂誤國。

(孟昶劇照)

但是,我們必須又要注意另一條記載,《蜀檮杌校箋》記載:“昶之行,萬民擁道,哭聲動地,昶以袂掩面而哭。自二江至眉州,沿路百姓慟絕者數百人,蓋與王衍不同耳。”那些老百姓為什麼會冒死來哭送孟昶?很簡單,因為後蜀在統治時期,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很少動兵戈,因而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好。他們認為孟昶是好皇帝,捨不得他。

後蜀很少動兵戈,還有一個證明是,最先的時候,後周及北宋的很多州,都先後投奔了後蜀(後蜀很富有嘛)。後來,當後周與北宋四處征伐的時候,孟昶也著急了,派兵北伐出關中,又和南唐交戰,總之是想佔據戰爭的主動權。但是,他的軍隊中,沒有一個人能帶兵,能打仗,所打的仗都是敗仗。連孟昶自己也感嘆:“吾與先君以溫衣美食養士四十年,一旦臨敵,不能為吾東向放一箭,雖欲堅壁,誰與吾守者邪!”

孟昶為什麼會失敗?就是他只重視發展國內生產,沒有銳意北伐,因此四十年來,那些軍隊都懶惰了,沒有得到鍛鍊,不會打仗了。

從這個角度回過頭去看諸葛亮。假如諸葛亮不銳意北伐,選擇休養生息,蜀國最終的結局,是不是和孟昶差不多呢?

很顯然,蜀地的政權,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不能由此建立一個大統一的朝代,不能一直偏安堅持下去,就是因為這個地域的特點決定的。除非在蜀地之外,還有一些可以依靠的地域(比如,劉邦當年暗度陳倉,獲得三秦之地。劉邦依靠三秦之地和巴蜀之地,最終才戰勝了項羽),否則,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諸葛亮率軍北伐)

孟昶在最後時候為什麼要出兵關中?就是他明白這個道理了。可惜他的軍隊不行,明白了,也拿不下來。

諸葛亮之所以要堅持北伐,就是他知道必須再開闢一塊根據地。只不過天時地利,諸葛亮也沒有成功而已。

因此,諸葛亮不北伐,蜀國的結局只有一個,像後蜀一樣,死得更快!

(參考資料:《三國志》《新五代史》《宋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現在網上有一種觀點,說是蜀漢因諸葛亮頻繁用兵,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才最終導致覆亡的。其實只要細讀正史,就會發現以上觀點謬誤明顯不值一駁。

首先我們說蜀漢國力最強盛的時候,就是諸葛亮當政的那十多年,這一點相信大家都不否認吧。史稱諸葛亮治蜀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蜀中安樂,雖頻繁用兵但民眾不以為苦。

如何做到這一點。最主要是嚴肅法紀吏治清明以法治蜀。對內則扶持底層庶民抑制強豪。對外則主動進取,激揚武勇獎勵軍功。

這裡分析一下數次北伐對促進蜀漢國力提升的正面效應。 仔細考察諸葛亮主持的數次北伐,就會發現如果算經濟帳,諸葛亮每次幾乎是有贏無虧的。戰區都在敵境,打贏是賺,打不贏大肆虜掠一番打道回府也虧不了。

北伐還在蜀漢朝堂營造出一種戰時政治,以此為契機諸葛亮制定出一套苛嚴律法,對蜀中當地豪強勢力進行打擊抑制。

而另一方面北伐也為底層庶民開闢出一條上升通道。通過在戰場建立軍功,一批批有才華的底層庶民被提拔上來,成為各級基層官吏,這又進一步削弱地方豪強的勢力。在和平時期這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那時還沒有科舉,通常基層事務的管理都由地方豪強把持著。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數次北伐並非如後世腐儒口中所說的窮兵黷武,蜀漢在諸葛亮當政的十多年間國力達致鼎盛也並非偶然。

可能有人還是會說,如果實行休養生息不行北伐,國力還會更強。

這裡我要反問一句“蜀漢沒實行過休養生息的政策嗎?”荅案是有的。諸葛亮過世後,蔣琬和費禕實行了二十年的休養生息,是整整二代人的時間。那麼他們取得什麼效果呢?

在費禕執政的後期,孫權派使者出使成都,使者回吳後向孫權彙報說蜀中民生疲憊,庶民困頓面有菜色,不久當有大亂。

說到底二十年的休養,養肥了豪強大族,困頓了底層庶民。由諸葛亮一手開創的蜀漢強盛,就是在這二十年不思進取的休養生息中,被消磨殆盡的。


張旁子


讓大壯來回答!

諸葛亮如果選擇休養生息,和曹魏乾耗,可以預見的是,蜀國在諸葛亮在時應該沒事兒,但和曹魏的差距會越來越遠!一旦諸葛亮逝世,蜀國很快就會滅亡!可以說,是被慢慢耗死!


第一、蜀國人才匱乏,內訌嚴重

頂尖人才集團內訌嚴重,劉備的劉氏集團,諸葛亮代表的荊州集團,李嚴的益州集團,還有馬超、姜維為代表的其他集團,派系複雜,鬥爭激烈,曾發生過諸葛亮出祁山遠征,李嚴卻暗中阻撓軍糧運輸的事情。加之本身益州就是偏僻之地,周圍蠻夷眾多,名士多不願居於此,人才產出太少,這也間接導致了諸葛亮在關鍵時刻無人可用,只能啟用馬謖守街亭,導致大好局面毀於一人!


第二、蜀國人口稀少,資源匱乏

打仗最後拼的還是人,一個是人才質量,一個是人口數量。蜀國滅亡時28萬戶,94萬人,兵員10萬;魏國450萬人,兵員50萬。且魏國佔據9州,而蜀國只有益州,荊州這個重要的軍事基地,產糧要地最後還丟了。以一州之力對抗九州,雖然有不著調,偏安、還屢屢二心的孫權集團作為幫手,還是實力過於單薄。資源方面,益州雖然號稱沃土千里,但是道路崎嶇,運糧不易(看得見,摸不著,沒用),曹魏乾脆寧可將自家城池糧食毀於一旦,也不給蜀國留。這也導致了諸葛亮屢屢因為糧草問題而北伐夭折。


第三,時不我待

這是最關鍵的。蜀國是打著匡扶漢室的名義起來的,隨著曹氏集團政權的日益穩固,人民愈發意識到昏聵的漢室江山確實已經是過去式。久而久之,內心支持重回漢室的願望就會減弱,喪失動力。而蜀國作為漢室的代言人,如果不思進取,偏安一隅,就更會被人們所遺忘。加上諸葛亮受劉備託孤之情,伯樂之恩,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弱小的蜀國只有主動進攻,才能求得一絲勝利的可能!所以時間是北伐最大的敵人!


綜上,不論從實力對比還是形勢、情勢上,諸葛亮都必須儘快北伐,而不能休養生息!

以上是大壯的回答,歡迎關注“大壯筆談”!


大壯筆談


蜀國的體量擺在那邊,若不興戰,滅亡的更早,魏吳兩國不可能給蜀國修養聲息的時間窗口,而蜀國如果保持一種興戰的態勢,加上有諸葛丞相的威望加持,可以使蜀國保持一種相對的戰略優勢,順便多搶佔一些地盤,擴大實力。

通過三國的人口和軍力數據我們就能明白諸葛亮手裡的牌有多爛了!

蜀國滅亡時,有人口28萬戶,94萬人,常備軍在10萬左右。

吳國滅亡時,有52.3萬戶,230萬人口,常備軍約在23萬人口。

而魏國擁有66萬戶,443萬人,軍隊規模至少40萬以上,蜀國吳國加起來的體量都不如魏國。

這當然也沒辦法,在三國中後期,天下已有十四州,曹魏一家佔了十個,吳國雖然只有揚州、荊州、交州,但還算富碩之地,蜀國只有一個區益州而已。

雖然我們說三國,把這三國是對等來看的,但從體量來看,益州最多也不過是曹魏體量的五分之一罷了,勉強能和吳國對陣,蜀國從實力角度,不可能消滅了其他兩家中的任何一家,但搶佔一些利益是沒問題的。

對於形勢,諸葛亮說的很明白了,《後出師表》說: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這意思就是去打曹魏是找死,不打是等死,那為什麼不捨命相搏,以攻為守,至少能夠多帶來一些希望。

通過北伐,諸葛丞相還是搶佔了不少利益的,以微弱的力量,製造了一次次軍事奇蹟。

第一次,設計的很好,但馬謖一環出了問題,導致街亭失守,蜀軍失利,雖敗但退而不亂。

第二次,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圍攻20余天,糧盡後退兵,魏國將領王雙帶兵追擊,被蜀軍伏擊而殺。

第三次,得到武都、陰平二郡,並擊敗了魏國的救援,還連接了羌人。

第四次,出擊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救援,雙方軍隊對峙,但因李嚴運糧不濟,蜀軍因糧盡而退,張郃追擊被殺

第五次,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於五丈原,此時離長安僅有兩百餘里,雙方在此地僵持了上白天,但終因諸葛亮病逝,蜀軍不得不退回漢中,從此北伐宣告結束。

曹魏被諸葛亮的歷次北伐整的相當頭疼,諸葛亮死後,曹睿立刻開始修建宮殿,盡情享樂,可能也確實被諸葛亮的北伐憋壞了。

歷次北伐,雖然諸葛亮沒有完成既定任務,沒有光復中原,但以一步一個腳印的韌性,持續保持對魏國的戰略主動性,持續對魏國產生威脅和壓力,導致魏國常年需要在西南邊境保持龐大的軍力存在,天價的防禦成本也不斷消耗著曹魏的國力。

即使從蜀地幾千年的歷史來看,蜀地的中心以平原為主,但周圍有難於上青天的地理屏障,難守難攻,能出地方割據政權,但出不了全國性政權,在天下大亂的時候,這裡能出地方政權,可以在這裡安心割據,川外的世界也沒能力搭理你,畢竟都是割據政權,即使周圍有力量想弄一下蜀地,也會因為這天塹而望而卻步,轉而另做他圖。

而一旦川外的世界已經整合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權,但蜀地政權的滅亡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諸葛亮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至少能為蜀國多續命一陣子,並且通過常年戰爭狀態,整合了四川的本土力量,也打擊了那些不團結力量,鍛鍊了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魏國的2個郡,還把張郃給弄死了,北伐還是給蜀國帶來不少好處的。


雲中史記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是劉備在西蜀稱帝時提出的口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諸葛亮北伐的目標。由此可以看出劉備和諸葛亮都不想在西蜀過安逸日子“養老”,寧願累死,也要出兵北伐。實際上這正體現了他們二人的遠見卓識,也是支撐蜀國延續下去的唯一途徑。

當時三國的形勢,曹魏自不必說是最強的,比孫劉兩家的實力總和還強,國力第二的孫吳據有荊、楊二州,雖然不及魏國,卻也是遙遙領先蜀國。畢竟蜀國曆經關羽敗亡、劉備大敗病死,已經失去了一半國土和10萬左右精銳部隊。


對於蜀國面臨的嚴峻形勢,諸葛亮也是憂心忡忡,所以他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在三國中,蜀國除了國力最弱,內部矛盾也最深。劉備集團本來就是外來政權,對內採取打壓益州本土士族勢力來維繫統治。可自從蜀國接連遭遇幾次重大失敗後,內部早已是暗流湧動,益州士族對諸葛亮為代表的外來政權變得更不滿了。

國外強敵環伺,國內矛盾重重,對於蜀國來說,休養生息就是自尋死路,自取滅亡。若是出兵北伐,捉住有利戰機拿下關中地區,則還有逆襲翻盤的機會。就算北伐沒有成果,也能起到延續蜀國國運的效果。

首先北伐能使蜀國時刻處於戰爭狀態,保證有一支身經百戰的高素質軍隊,憑他們抵禦外敵入侵。再者北伐能讓諸葛亮牢牢掌握兵權,有兵在手,益州士族們就不敢造反。最後北伐能把國內矛盾轉移到國外,使蜀國全國上下同心為北伐大業服務,起到團結蜀國人心,掩蓋國內矛盾的作用。


歷史探索機


諸葛亮的北伐,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上,都是極有必要的舉措,為大家試析之。

四川山川形盛,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自古以來每逢戰亂川地必割據。秦末有劉邦,漢末先有劉焉、劉璋父子,後有蜀漢;兩晉南北朝先後有成漢,譙縱,蕭紀,王謙;五代十國有前蜀、後蜀;明末有張獻忠,民國還有劉湘、劉文輝等等。

縱觀四川的割據政權,你會發現,其中積極進取,有統一天下之志的政權只有兩個,即劉邦和蜀漢,除了它們,其它四川政權幾乎都不思進取,以為地勢險要就高枕無憂。可惜只要有一個勢力統一中原,四川割據勢力往往就是第一個被拿下的,沒有例外。甚至沒有一個四川的割據政權壽命能比得上蜀漢,更不用說跟漢高祖比了。 所以,諸葛亮北伐,積極進取成功率可能有50%,而守著四川等死,失敗率100%。所謂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罔顧民生的說法,在歷史上已經被打臉過一萬次了。

再看當時的天下大勢,劉備得蜀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整個天下,魏佔其半,剩下的地方,吳國又佔了大半。人口方面曹魏是蜀國的近六倍,吳國少點,也有蜀漢三倍左右,其他什麼財政收入、軍隊、耕地面積那更是比都不要比了。更不用說劉備夷陵之敗,蜀漢精銳幾乎被一掃而光。


敵我差距如此懸殊而且雙方沒有戰亂的情況下,讓蜀漢和曹魏關起門來比發展?怕不是石樂志。如果諸葛亮不北伐,不就食於敵,不通過北伐練兵,不去努力破壞當時是全中國最大產糧基地的關中地區,而想著跟曹魏比和平發展,恐怕無需等到鄧艾偷襲陰平,曹真第一次伐蜀時就已經亡國了。

孔明北伐的目的很明確,不停的在關中、西涼地區製造緊張,削弱曹魏對關中地區控制力,最終拿下關中這個真帝王基業。此外,從秦代開始一直到唐朝,關中地區一直是天下第一糧倉,而諸葛亮對關中地區發動的連年戰爭,讓這個最大的糧倉不僅無法給魏國產糧,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錢糧,《魏略》甚至稱諸葛亮北伐導致魏國人民“面有菜色”。

此外,《隆中對》裡諸葛亮所言“天下有變”也是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你“天下無變”,我就給你打出一個變來。曹魏得國不正,統治基礎本就不牢,在諸葛亮連年北伐下,

司馬懿通過抵禦蜀漢掌握兵權,逐漸進化為權臣,最終謀朝篡位。

“諸葛一生唯謹慎”,是因為他知道蜀國賭不起。強行弄險的賭博魏晉可以玩,但蜀國手裡資本太少,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歷次北伐都是如此,無論勝敗,除了第一次馬謖失街亭有一些損失,其他幾次北伐蜀國損失都非常小。諸葛亮是自古軍事家中最善於計算得失的,虧本生意絕對不做,他北伐的戰略一句話概括:“積小勝為大勝,以時間換空間”。可惜他的繼任者並沒有很好的堅持他的戰略(要麼如蔣琬、費禕基本放棄北伐,要麼如姜維九伐中原卻不知計算得失),如果繼承者們有能力理解諸葛亮的格局,在魏晉政權更迭,局勢動盪之時蜀國還真是大有機會。

最後,雙重標準是不好的。隆美爾失敗了被吹成蓋世軍神,而諸葛亮在敵我強弱懸殊比他更大,戰果卻比他強的情況下被一大堆人稱為不懂軍事,令人呵呵呵。

講道理,中國冷兵器時代,除了孫子吳起白起韓信李靖岳飛戚繼光等寥寥數人,還有誰有資格評價諸葛亮的軍事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