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选择休养生息,蜀国的未来会怎样?

邪恶V叔


蜀国会灭亡的更早!

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然后战胜强敌。三国之前就有实例。


一个是勾践灭吴。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二十年,终于战胜强大的吴国。


一个是汉灭匈奴。

西汉初年历代君王奉行和亲政策,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才发动反击,最终彻底消灭匈奴。

这两个例子都是以弱胜强,很激励人心,但是偏偏不适合蜀国的情况!

越国虽然比吴国弱,但人口、面积都与吴国相差无几。西汉更不用说,国土人口远远超过匈奴,只不过经过秦朝末年残酷的战火,国力损失严重。

也就是说,越国,西汉,本来底子就不错,具有极大的潜力,只不过暂时落后,需要时间恢复。一旦恢复过来,就能够与对手抗衡,甚至碾压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才是正确的选择!就好比是我们国家,人口世界第一,国土世界第三,天然就是大国,前些年没钱,国际地位好像有点低。但是没关系,我们就埋头发展,现在妥妥的威震地球。因为我们有潜力。

蜀国就不符合这种情况。

它的人口、面积都比魏国、东吴小太多太多。如果三个国家都闷头搞经济,一心谋发展,傻子都知道,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蜀国将没有任何机会!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诸葛亮才要不断进行北伐,破坏魏国的生产、消耗魏国的实力。这才是唯一正确的策略。


上将嗳福斯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那么很可能蜀汉撑不了十年就会被魏国灭掉!这是因为国际形态发生了变化。蜀国能够保持政权不会吞并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曹操!由于曹操在撤离汉中的同时迁走了汉中的居民,还将天水雍凉一带的人迁走,制造了500里地的无人区。这本来是曹魏的保卫屏障,结果成了曹魏难以逾越的屏障。

曹操之所以选择迁走居民制造无人区主要是因为刘备当时正在巅峰。刘备在迫降刘璋占领剑阁时候拥兵数量达到14.3万人。而曹操的粮草只能供给五万人在汉中作战。曹操自知不敌,撤走大量人口。

但是曹操没想到刘备这么败家子,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便被东吴陆逊干掉了9万人。这使得蜀汉帝国的兵力捉襟见肘,汉中也只有两万守军。而曹魏在钟繇时候却把粮草扩编到能供给18万人的规模。也就是说,曹魏实力完全可以碾压蜀汉了,但是却因为那500里的无人区,使得曹魏粮草运不过去。所以,司马懿在公元206年的时候便天水屯田并迁入人口,这是为了建立攻蜀的前沿军事基地。这也是诸葛亮北伐的主因,目的不是攻城夺地,而是破坏曹魏的这些粮仓与军事基地。假如诸葛亮不动手,那么一旦让曹魏抵近到汉中城下,蜀汉被灭国就不远了。


优己


诸葛亮不北伐,采用休养生息政策,使蜀国实力强大。但同时,魏国也同样休养生息,魏国同样会实力强大。

如果三国都在停止战争,休养生息的情况下,要问谁会统一天下,我只能告诉大家,是魏国,因为三国成定局时,蜀国人少地小,又处于西南贫穷地带,而魏国面积大,人口多,处于中原福裕地带,而吴国虽领土不小,人口不少,但自孙权周愉死后,内斗不断,无明君贤臣,其实力无法战胜魏国。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三国都不战争,都来用休养生息法,到后来仍然是魏国势力最强,统一三国的只能是魏国。

从本平台看,有人会认为都在休养生息情况下,蜀国会胜,原因是这些人忘了一条非常简单的道理,那就是蜀国强大的同时,魏国也更强大!总之一句话,三国版图的定局,以及吴国内政动乱就注定了魏国胜!



用户创维


历史不可假设,如果真的要假设的话,有如下猜想。

一种可能是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蜀国走向了强盛。蜀国的大部分地盘在今四川盆地境内,四川盆地在三国时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盆地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温暖多雨,加之四川盆地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在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古代,四川盆地能够提供物资支持。换言之,政权能够在四川立足,实现自给自足。从这个层面来说,蜀国可以发展的很好,不需要外在的补给。同时,四川有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不易受到外在势力的入侵。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蜀国完全可以独立发展,如果有卓越的领带团队,会发展的很好。



还有一种可能是蜀国很快走向灭亡。一旦没有对外战争来吸引蜀国境内的政治势力,那么可能会转向内耗、内斗,在这种情况下,蜀国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如那么强势的诸葛亮引领整个朝廷上下,势必会引起刘氏集团的不满,那么刘氏集团联合众族反对诸葛亮集团,这也不是没有不可能的。


沙漠孤狼2017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比较一下在蜀汉建立的政权中,有没有不北伐,而能保住江山的。

(诸葛亮剧照)

中国历史上,在蜀地建立的政权中,前后有十多个,包括蚕丛开国以来,历经五朝前后七百多年的古蜀国,西汉末公孙述建立的成家(也有说叫成汉),三国刘备建立的蜀汉,十六国时期李雄建立的成汉,五代王建建立的前蜀,五代孟知祥建立的后蜀,北宋李顺建立的李蜀,南宋吴曦建立的伪蜀,元末明玉珍建立的大夏,明末张献忠建立的大西,还有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建立的那些割据政权等。

这些政权,很少有实施北伐的,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延续长久的。当然了,之所以不能延续长久,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些政权比较弱小,不经打,一打,就被其它地方的政权给打掉了。相对来说,蜀汉政权是所有这些政权中,最为强大的。

不过,也不是说完全不能拿这些政权和蜀汉比,有一个非常恰当,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也和蜀汉比较类似的,就是孟知祥建立的后蜀。

后蜀和蜀汉一样,也只经历了两代,在后主孟昶的时候亡国。

历史学家认为,孟昶是一个贪图享乐而误国的皇帝。当北宋把后蜀灭国,赵匡胤得知孟昶用的一个便器上都镶嵌着七个宝石的时候,曾严厉地指责他说:“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是,不亡何待!”赵匡胤的话,就是说他贪图享乐误国。

(孟昶剧照)

但是,我们必须又要注意另一条记载,《蜀梼杌校笺》记载:“昶之行,万民拥道,哭声动地,昶以袂掩面而哭。自二江至眉州,沿路百姓恸绝者数百人,盖与王衍不同耳。”那些老百姓为什么会冒死来哭送孟昶?很简单,因为后蜀在统治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很少动兵戈,因而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好。他们认为孟昶是好皇帝,舍不得他。

后蜀很少动兵戈,还有一个证明是,最先的时候,后周及北宋的很多州,都先后投奔了后蜀(后蜀很富有嘛)。后来,当后周与北宋四处征伐的时候,孟昶也着急了,派兵北伐出关中,又和南唐交战,总之是想占据战争的主动权。但是,他的军队中,没有一个人能带兵,能打仗,所打的仗都是败仗。连孟昶自己也感叹:“吾与先君以温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临敌,不能为吾东向放一箭,虽欲坚壁,谁与吾守者邪!”

孟昶为什么会失败?就是他只重视发展国内生产,没有锐意北伐,因此四十年来,那些军队都懒惰了,没有得到锻炼,不会打仗了。

从这个角度回过头去看诸葛亮。假如诸葛亮不锐意北伐,选择休养生息,蜀国最终的结局,是不是和孟昶差不多呢?

很显然,蜀地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不能由此建立一个大统一的朝代,不能一直偏安坚持下去,就是因为这个地域的特点决定的。除非在蜀地之外,还有一些可以依靠的地域(比如,刘邦当年暗度陈仓,获得三秦之地。刘邦依靠三秦之地和巴蜀之地,最终才战胜了项羽),否则,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诸葛亮率军北伐)

孟昶在最后时候为什么要出兵关中?就是他明白这个道理了。可惜他的军队不行,明白了,也拿不下来。

诸葛亮之所以要坚持北伐,就是他知道必须再开辟一块根据地。只不过天时地利,诸葛亮也没有成功而已。

因此,诸葛亮不北伐,蜀国的结局只有一个,像后蜀一样,死得更快!

(参考资料:《三国志》《新五代史》《宋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现在网上有一种观点,说是蜀汉因诸葛亮频繁用兵,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才最终导致覆亡的。其实只要细读正史,就会发现以上观点谬误明显不值一驳。

首先我们说蜀汉国力最强盛的时候,就是诸葛亮当政的那十多年,这一点相信大家都不否认吧。史称诸葛亮治蜀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蜀中安乐,虽频繁用兵但民众不以为苦。

如何做到这一点。最主要是严肃法纪吏治清明以法治蜀。对内则扶持底层庶民抑制强豪。对外则主动进取,激扬武勇奖励军功。

这里分析一下数次北伐对促进蜀汉国力提升的正面效应。 仔细考察诸葛亮主持的数次北伐,就会发现如果算经济帐,诸葛亮每次几乎是有赢无亏的。战区都在敌境,打赢是赚,打不赢大肆虏掠一番打道回府也亏不了。

北伐还在蜀汉朝堂营造出一种战时政治,以此为契机诸葛亮制定出一套苛严律法,对蜀中当地豪强势力进行打击抑制。

而另一方面北伐也为底层庶民开辟出一条上升通道。通过在战场建立军功,一批批有才华的底层庶民被提拔上来,成为各级基层官吏,这又进一步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在和平时期这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那时还没有科举,通常基层事务的管理都由地方豪强把持着。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并非如后世腐儒口中所说的穷兵黩武,蜀汉在诸葛亮当政的十多年间国力达致鼎盛也并非偶然。

可能有人还是会说,如果实行休养生息不行北伐,国力还会更强。

这里我要反问一句“蜀汉没实行过休养生息的政策吗?”荅案是有的。诸葛亮过世后,蒋琬和费祎实行了二十年的休养生息,是整整二代人的时间。那么他们取得什么效果呢?

在费祎执政的后期,孙权派使者出使成都,使者回吴后向孙权汇报说蜀中民生疲惫,庶民困顿面有菜色,不久当有大乱。

说到底二十年的休养,养肥了豪强大族,困顿了底层庶民。由诸葛亮一手开创的蜀汉强盛,就是在这二十年不思进取的休养生息中,被消磨殆尽的。


张旁子


让大壮来回答!

诸葛亮如果选择休养生息,和曹魏干耗,可以预见的是,蜀国在诸葛亮在时应该没事儿,但和曹魏的差距会越来越远!一旦诸葛亮逝世,蜀国很快就会灭亡!可以说,是被慢慢耗死!


第一、蜀国人才匮乏,内讧严重

顶尖人才集团内讧严重,刘备的刘氏集团,诸葛亮代表的荆州集团,李严的益州集团,还有马超、姜维为代表的其他集团,派系复杂,斗争激烈,曾发生过诸葛亮出祁山远征,李严却暗中阻挠军粮运输的事情。加之本身益州就是偏僻之地,周围蛮夷众多,名士多不愿居于此,人才产出太少,这也间接导致了诸葛亮在关键时刻无人可用,只能启用马谡守街亭,导致大好局面毁于一人!


第二、蜀国人口稀少,资源匮乏

打仗最后拼的还是人,一个是人才质量,一个是人口数量。蜀国灭亡时28万户,94万人,兵员10万;魏国450万人,兵员50万。且魏国占据9州,而蜀国只有益州,荆州这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产粮要地最后还丢了。以一州之力对抗九州,虽然有不着调,偏安、还屡屡二心的孙权集团作为帮手,还是实力过于单薄。资源方面,益州虽然号称沃土千里,但是道路崎岖,运粮不易(看得见,摸不着,没用),曹魏干脆宁可将自家城池粮食毁于一旦,也不给蜀国留。这也导致了诸葛亮屡屡因为粮草问题而北伐夭折。


第三,时不我待

这是最关键的。蜀国是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起来的,随着曹氏集团政权的日益稳固,人民愈发意识到昏聩的汉室江山确实已经是过去式。久而久之,内心支持重回汉室的愿望就会减弱,丧失动力。而蜀国作为汉室的代言人,如果不思进取,偏安一隅,就更会被人们所遗忘。加上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情,伯乐之恩,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弱小的蜀国只有主动进攻,才能求得一丝胜利的可能!所以时间是北伐最大的敌人!


综上,不论从实力对比还是形势、情势上,诸葛亮都必须尽快北伐,而不能休养生息!

以上是大壮的回答,欢迎关注“大壮笔谈”!


大壮笔谈


蜀国的体量摆在那边,若不兴战,灭亡的更早,魏吴两国不可能给蜀国修养声息的时间窗口,而蜀国如果保持一种兴战的态势,加上有诸葛丞相的威望加持,可以使蜀国保持一种相对的战略优势,顺便多抢占一些地盘,扩大实力。

通过三国的人口和军力数据我们就能明白诸葛亮手里的牌有多烂了!

蜀国灭亡时,有人口28万户,94万人,常备军在10万左右。

吴国灭亡时,有52.3万户,230万人口,常备军约在23万人口。

而魏国拥有66万户,443万人,军队规模至少40万以上,蜀国吴国加起来的体量都不如魏国。

这当然也没办法,在三国中后期,天下已有十四州,曹魏一家占了十个,吴国虽然只有扬州、荆州、交州,但还算富硕之地,蜀国只有一个区益州而已。

虽然我们说三国,把这三国是对等来看的,但从体量来看,益州最多也不过是曹魏体量的五分之一罢了,勉强能和吴国对阵,蜀国从实力角度,不可能消灭了其他两家中的任何一家,但抢占一些利益是没问题的。

对于形势,诸葛亮说的很明白了,《后出师表》说: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这意思就是去打曹魏是找死,不打是等死,那为什么不舍命相搏,以攻为守,至少能够多带来一些希望。

通过北伐,诸葛丞相还是抢占了不少利益的,以微弱的力量,制造了一次次军事奇迹。

第一次,设计的很好,但马谡一环出了问题,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失利,虽败但退而不乱。

第二次,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围攻20余天,粮尽后退兵,魏国将领王双带兵追击,被蜀军伏击而杀。

第三次,得到武都、阴平二郡,并击败了魏国的救援,还连接了羌人。

第四次,出击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救援,双方军队对峙,但因李严运粮不济,蜀军因粮尽而退,张郃追击被杀

第五次,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此时离长安仅有两百余里,双方在此地僵持了上白天,但终因诸葛亮病逝,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从此北伐宣告结束。

曹魏被诸葛亮的历次北伐整的相当头疼,诸葛亮死后,曹睿立刻开始修建宫殿,尽情享乐,可能也确实被诸葛亮的北伐憋坏了。

历次北伐,虽然诸葛亮没有完成既定任务,没有光复中原,但以一步一个脚印的韧性,持续保持对魏国的战略主动性,持续对魏国产生威胁和压力,导致魏国常年需要在西南边境保持庞大的军力存在,天价的防御成本也不断消耗着曹魏的国力。

即使从蜀地几千年的历史来看,蜀地的中心以平原为主,但周围有难于上青天的地理屏障,难守难攻,能出地方割据政权,但出不了全国性政权,在天下大乱的时候,这里能出地方政权,可以在这里安心割据,川外的世界也没能力搭理你,毕竟都是割据政权,即使周围有力量想弄一下蜀地,也会因为这天堑而望而却步,转而另做他图。

而一旦川外的世界已经整合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权,但蜀地政权的灭亡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诸葛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至少能为蜀国多续命一阵子,并且通过常年战争状态,整合了四川的本土力量,也打击了那些不团结力量,锻炼了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魏国的2个郡,还把张郃给弄死了,北伐还是给蜀国带来不少好处的。


云中史记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是刘备在西蜀称帝时提出的口号,“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诸葛亮北伐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和诸葛亮都不想在西蜀过安逸日子“养老”,宁愿累死,也要出兵北伐。实际上这正体现了他们二人的远见卓识,也是支撑蜀国延续下去的唯一途径。

当时三国的形势,曹魏自不必说是最强的,比孙刘两家的实力总和还强,国力第二的孙吴据有荆、杨二州,虽然不及魏国,却也是遥遥领先蜀国。毕竟蜀国历经关羽败亡、刘备大败病死,已经失去了一半国土和10万左右精锐部队。


对于蜀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诸葛亮也是忧心忡忡,所以他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三国中,蜀国除了国力最弱,内部矛盾也最深。刘备集团本来就是外来政权,对内采取打压益州本土士族势力来维系统治。可自从蜀国接连遭遇几次重大失败后,内部早已是暗流涌动,益州士族对诸葛亮为代表的外来政权变得更不满了。

国外强敌环伺,国内矛盾重重,对于蜀国来说,休养生息就是自寻死路,自取灭亡。若是出兵北伐,捉住有利战机拿下关中地区,则还有逆袭翻盘的机会。就算北伐没有成果,也能起到延续蜀国国运的效果。

首先北伐能使蜀国时刻处于战争状态,保证有一支身经百战的高素质军队,凭他们抵御外敌入侵。再者北伐能让诸葛亮牢牢掌握兵权,有兵在手,益州士族们就不敢造反。最后北伐能把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使蜀国全国上下同心为北伐大业服务,起到团结蜀国人心,掩盖国内矛盾的作用。


历史探索机


诸葛亮的北伐,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是极有必要的举措,为大家试析之。

四川山川形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自古以来每逢战乱川地必割据。秦末有刘邦,汉末先有刘焉、刘璋父子,后有蜀汉;两晋南北朝先后有成汉,谯纵,萧纪,王谦;五代十国有前蜀、后蜀;明末有张献忠,民国还有刘湘、刘文辉等等。

纵观四川的割据政权,你会发现,其中积极进取,有统一天下之志的政权只有两个,即刘邦和蜀汉,除了它们,其它四川政权几乎都不思进取,以为地势险要就高枕无忧。可惜只要有一个势力统一中原,四川割据势力往往就是第一个被拿下的,没有例外。甚至没有一个四川的割据政权寿命能比得上蜀汉,更不用说跟汉高祖比了。 所以,诸葛亮北伐,积极进取成功率可能有50%,而守着四川等死,失败率100%。所谓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罔顾民生的说法,在历史上已经被打脸过一万次了。

再看当时的天下大势,刘备得蜀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整个天下,魏占其半,剩下的地方,吴国又占了大半。人口方面曹魏是蜀国的近六倍,吴国少点,也有蜀汉三倍左右,其他什么财政收入、军队、耕地面积那更是比都不要比了。更不用说刘备夷陵之败,蜀汉精锐几乎被一扫而光。


敌我差距如此悬殊而且双方没有战乱的情况下,让蜀汉和曹魏关起门来比发展?怕不是石乐志。如果诸葛亮不北伐,不就食于敌,不通过北伐练兵,不去努力破坏当时是全中国最大产粮基地的关中地区,而想着跟曹魏比和平发展,恐怕无需等到邓艾偷袭阴平,曹真第一次伐蜀时就已经亡国了。

孔明北伐的目的很明确,不停的在关中、西凉地区制造紧张,削弱曹魏对关中地区控制力,最终拿下关中这个真帝王基业。此外,从秦代开始一直到唐朝,关中地区一直是天下第一粮仓,而诸葛亮对关中地区发动的连年战争,让这个最大的粮仓不仅无法给魏国产粮,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钱粮,《魏略》甚至称诸葛亮北伐导致魏国人民“面有菜色”。

此外,《隆中对》里诸葛亮所言“天下有变”也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你“天下无变”,我就给你打出一个变来。曹魏得国不正,统治基础本就不牢,在诸葛亮连年北伐下,

司马懿通过抵御蜀汉掌握兵权,逐渐进化为权臣,最终谋朝篡位。

“诸葛一生唯谨慎”,是因为他知道蜀国赌不起。强行弄险的赌博魏晋可以玩,但蜀国手里资本太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历次北伐都是如此,无论胜败,除了第一次马谡失街亭有一些损失,其他几次北伐蜀国损失都非常小。诸葛亮是自古军事家中最善于计算得失的,亏本生意绝对不做,他北伐的战略一句话概括:“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可惜他的继任者并没有很好的坚持他的战略(要么如蒋琬、费祎基本放弃北伐,要么如姜维九伐中原却不知计算得失),如果继承者们有能力理解诸葛亮的格局,在魏晋政权更迭,局势动荡之时蜀国还真是大有机会。

最后,双重标准是不好的。隆美尔失败了被吹成盖世军神,而诸葛亮在敌我强弱悬殊比他更大,战果却比他强的情况下被一大堆人称为不懂军事,令人呵呵呵。

讲道理,中国冷兵器时代,除了孙子吴起白起韩信李靖岳飞戚继光等寥寥数人,还有谁有资格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