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能重構“價值”嗎?

区块链能重构“价值”吗?

如果90後是“互聯網一代”的話,我猜,30年後的人們會將2020年前後出生的這一代人稱為“區塊鏈一代”。

估計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真切的記得互聯網出現之前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了,只有詩人在深情的說“從前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仔細想,互聯網改變的是“信息”:網絡改變信息傳遞和交互的方式,改變了溝通的模式,讓所有的信息都以“數字化”的模式在線——整個世界的商業模式,生活方式也變得完全不同。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有7家是典型的互聯網公司。工業時代偉大企業的代表GE,通用,都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換句話說,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重構”,讓整個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區塊鏈,會是另一個這樣的“重構”,只不過,這次重構的,不是信息,而是“價值”。

“價值重構”是個聽上去抽象又宏大的明題,要弄清楚這個命題,首先我們得弄清楚,什麼叫“價值”?這個對經濟學家來說,是個“拷問靈魂”的問題——所有商品中都會包含原材料,人力,場地,物流等等不同成本,所以,在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課本中,作為價值的反應,價格 = 成本+利潤—— 聽上去這個公式也沒有什麼問題,放在普通工業品上似乎也講的過去,可是一旦移植到奢侈品或者服務上,事情就變得很尷尬。比如說,現在年輕人很多喜歡看直播,動輒就給主播打賞,這些直播絕大多數就是普通唱歌跳舞才藝表演,打賞的也不是什麼富二代,大多幾千塊月收入的普通白領藍領—— 那麼“直播打賞”這種商品(服務業)的價值從哪裡來?年輕人會理直氣壯告訴你“我覺得開心,我覺得值……”

沒錯,“我覺得價值多少”才是核心——更直接的說,價值是人們的一種“共識”,經濟學裡面供給和需求其實就是在尋找這個共識的均衡點,這個尋找過程是通過市場(價格)來實現的,價格作為信號反應著供給需求面的變化,也影響供給需求的改變,實現著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個過程會有很多摩擦(e.g., 信息不透明,物流交易成本,生產能力等等),所以價格(價值)一定會是動態變化的。

既然價值是共識,那麼我們兩兩之間的交易不應該是可行的嗎?只要我們相互能達成共識—— 理論上你是對的,留學生大多有去跳蚤市場的經歷,其實這就是點對點交易的過程,雙方negotiate,達成共識,deal! 但是這種模式很難大規模複製,為什麼?缺乏信任的兩者很難達成共識,所以只能停留在家裡無用的小件物品上,而我們知道,“信任信用”的建立是很困難的,不是朝夕之功,它必須依靠某種機制來維繫建設,比如時間累積(銀行,金融機構),比如國家權力或者協商(國家政府,國際機構)。

就著這個思路想下去, 我們不妨繼續追問,如果有種機制,能夠幫助人們快速的建立信任,達成關於價值的共識,豈不是會改變人們交易的模式,甚至改變市場的概念?

自然,這個機制不是那麼輕而易舉能設計出來,它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1)要能快速完成價值交換的基礎—信用—的建設,不需要第三方的認證和加持;

(2)要保證價值交換流通的唯一性(什麼叫價值流轉的唯一性呢?其實就是產權問題。信息可以重複使用流通,但是價值不行——你讀過的新聞不妨礙我閱讀的價值,但是一份報紙不能同時賣給兩個人)。

BINGO,這正是區塊鏈乾的事情— 它通過系列的技術手段,設計了一種“跨越時間的共識機制”,這樣就使得價值很容易被確定,然後可以進行交互(e.g.,流通交換)。

区块链能重构“价值”吗?

那區塊鏈是怎麼怎麼實現“跨越時間的共識機制”呢?我在得到的直播裡,曾經舉過一個例子,我們當時有近2萬人一起開會,假設當時要通過一項“香帥金融學課決議”,怎麼保證這個議程完全可靠,決議完全可信的呢?傳統方法得到這邊有一個工作人員專門負責筆錄,噼噼啪啪把我們說的話記錄下來,就像記賬一樣,然後我們舉手表決,承認這份筆錄的真實性,這些過程也都要全部記錄下來。你發現這裡面的問題了嗎?—— 這個賬是我和得到來記,賬本在我們這兒(也就是中心賬本的概念),要篡改挺容易,而且舉個手錶決這裡面有多少你的“真實意見”在內,小學舉手選過班長的人都明白。

區塊鏈是這樣一種設計:這個賬本是咱們所有參加直播的人一起來記錄,每個人都算一個節點,每個人的觀點表達都會同時被所有節點接收到,然後進行驗證,驗證通過了就會形成文件,蓋上一個時間戳。這個帶有時間戳的文件就沉澱下來,存在所有人的賬本里— 你發現了,2萬人同時擁有一個賬本,而且賬本的所有記錄生成都是通過驗證的“共識”。假設我們中間的任何一個人想要篡改這個賬本,除非他(她)有能力到你們幾萬人的電腦上去將所有人的賬本給改掉,一個沒有改掉就無效—很明顯,這是mission impossible, 尤其要是參與的節點更多,難度更大,基本上就是“不可篡改”了。

這就是所謂的“分佈式賬本distributed ledger”,也是區塊鏈的學名,和以前我們中心式賬本的套路相反,區塊鏈以“分佈式同步記錄”方式形成一個可信的“共識”。這樣一個技術手段,相當於這個群體中的所有人(n-1)在替其中任何一個人(n)做擔保,這個群體越大,信任度自然越高,共識也越可靠。不需要時間累積,也不需要一箇中樞機構來背書,信任乃至信用就這麼產生了。也就是說,它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解決了信用,即價值交換的基礎的建設,使得任何規模的價值交換都有了土壤 。

在這個賬本里有個重要技術,時間戳(time stamp),即每個經過驗證的文件(合同交易)都會蓋上一個時間戳,按照時間順序存儲在所有人的賬本里,這就相當於解決了“所有權”問題,如果這是一筆資產(價值),一旦它被使用轉移過,就會成為唯一的合法交易,換句話說,時間戳解決價值流轉過程中“唯一性”問題。

作為一個後互聯網時代技術的集成體,區塊鏈構建了一種跨越時間的共識機制,觸及了人類社會“交易”的本質:信用和確權——它使得人們可以突破時間和權力的限制進行信用共建,完成所有權的確認,換句話說,“共識”形成的方式被改變了,價值構成和流轉的方式自然也會隨之改變。

区块链能重构“价值”吗?

毫無疑問,對“價值”的重新認識會帶來交易模式的改變,再進一步,我們關於“市場”的概念都會被重新塑造。這種前景,是區塊鏈被熱炒的重要原因。

但是,“前景”並不意味著“現實”,目前區塊鏈還處於互聯網最早期萌芽的狀態,離落地應用還有不短的距離,它仍然面臨著好幾個維度的重大問題 :

技術維度: 目前的算力算法還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的落地應用。區塊鏈的“信用構建”是依靠同步式的分佈式記賬——在一個複雜網絡裡,要“分佈式記賬”就要同步驗證存儲信息,這對算力算法都提出了極高的挑戰。現在的情況是,通過區塊鏈這種分佈式記賬來進行資金清算,比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清算系統要慢好多倍— 有個區塊鏈專家非常坦誠的跟我說,現在區塊鏈能做的,其實我們中心式的信用體系都能完成,而且效率更高,投入這麼大的金錢精力是為了“搶灘未來”。

制度摩擦:區塊鏈技術涉及的是“信用”,是用技術取代信用主體——目前來看人類社會最大的信用主體是主權國家,(我以前說過)金融體系是國家(經濟體)的血液循環,屬於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部位。從國家角度來說,信用崩塌和主權合法性喪失幾乎是同義詞,所以金融行業在任何國家都是監管最嚴的行業,容不得閃失。而我們知道新技術落地應用演化的過程中,一定是伴隨著泡沫的(從蒸汽機到電力到互聯網莫不如是)—— 所有國家都會對涉及金融,信用的技術應用睜大眼睛,小心翼翼,所以這中間的制度摩擦很可能會超過我們的預期。

人性問題: 這是個更加根本的問題,按照區塊鏈的底層邏輯:這個鏈是開放的,加入這個“鏈”的節點越多,鏈的信用度就越高。但是從個人(節點)的角度來說,一旦上鍊,一切就變成了透明化,一切可溯源—— 這使得我們面臨著一個特別尷尬的問題,從市場演化的角度來說,我們一直在設計各種制度,除信息不對稱,創造更透明的環境,但是一切都猶如水晶般透明真的是每個人需要的嗎?個人與個人之間,機構和機構之間,行業和行業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所以目前來看這種完全開放的鏈(也被稱為公鏈)多少有點烏托邦氣質,這也是私鏈,聯盟鏈這些變形出現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