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人物介绍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李登海,男,1949年9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人,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中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

人物贡献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一个玉米新品种,从培育到成功,几率只有12万分之一。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

却取得了成功。1979年秋,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中国夏玉米单产 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在北方,玉米育种一年只能一次。为加快实验速度,李登海冬天到海南育种。李登海27年没能在莱州家中与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过春节,他一年育种三次,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长了3倍。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使中国土地由每亩养活 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在国内,李登海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两李之一。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主要成就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李登海2005年创办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其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在2004和2005年上半年均排在1370家上市公司前十位。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9项植物新品种权。2002年以来又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2005年以来又获得烟台市、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2008年分别获得农业部第二届中华英才奖和第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1988年开始,向全国育种单位无偿发放自育紧凑型优良玉米自交系26个,推动了中国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1996年成立李登海青年科技基金,发放奖金10万元。2000年资助开展"登海杯"莱州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迄今已进行了8届。2007年捐赠莱州市慈善总会现金20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2008年为支持四川灾后重建,捐赠现金130万元和价值180万元的玉米良种。

李登海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连续30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研究的玉米品种7次刷新中国夏玉米高产记录,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并保持至今。他开创了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有52个品种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审定,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0项专利,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41项,其中"高产玉米掖单13号的选育和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全国设立了28个育种中心和实验站,建成国内最大的玉米育种科研平台。他培育的玉米高产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0亿亩,实现经济效益1000亿元。他是党的十四大、十七大、十九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17年6月,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社会兼职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1992至1995年,农业部玉米专家顾问组成员;

1996年7月至今,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

1997年1月至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7年至今,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1996年至今山东农大教授、四川农大、莱阳农学院兼职教授;

1997年至今,河南农大硕士研究生副导师;

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现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外界评论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李登海出身农民(出身是不能选择的)。他的肤色、身材,他的穿着和饮食习惯,一搭眼就是典型的北方农村汉子。

李登海出生的农村,五十多岁了,天南海北都走过,美国、欧洲、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到过世界好多国家和地区,但他始终保持中国农民的本色。

中国的农民最勤劳,最能吃苦,李登海则更加突出。

在生产队的时候,不管是作一名普通社员,还是作农科队的技术员,他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而且特别有"抻头",就是活不干完不停手,常常是从清早开始干,一直到"日头晌了歪"(下午一两点钟)才吃中午饭。

培创高产田需要有机肥,到哪儿弄这么多有机肥?李登海和队员们把为小学和敬老院清厕所的事情包下来,把农活"三大苦",也就是最脏最累的"扔粪、打炕、拆破屋"揽下来。

在玉米所最初成立艰苦创业的日子里,三夏大忙季节,为抢墒播种玉米试验田,李登海带领职工没白没黑地忙活,常常是晚上拔麦子干到凌晨一两点,累得人东倒西歪,这还不算,一大早还要起来灭茬、施肥、开沟、播种。

到海南岛加代育种,为了选一个隔离条件好的地方,李登海在陵水县一个叫荔枝沟的地方安营扎塞,建立育种基地。育种的隔离条件好了,但生活条件就无从谈起了。李登海和同伴们砍来树枝,搭起窝棚,聊作栖身之所。海南气温高,窝棚不需要御寒功能,可是它遮不了风,也挡不了雨,更挡不住蚊虫、老鼠、毒蛇。常常是人睡在床上,老鼠、毒蛇在床下、被子上串行。遇上下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不下了,里面还滴嗒。吃饭就更简单了,三块石头支上口铁锅,用干萝卜丝煮一锅汤,下进去面疙瘩,就是主食了。

生活上马马虎虎,育种却是一丝不苟。李登海把带来的育种材料一粒一粒仔细地播进地里,浇水、除草、灭虫,起早贪黑;怕黎族老乡的水牛跑进地里糟蹋玉米苗,李登海带领伙伴们上山砍来树枝圈起篱笆墙。砍树枝的时候,一不小心,盘踞在树上的毒蚂蚁就会落到头上、脖子里,痛痒难忍!衣服、裤子撕破了,身上挂出一道道血口子,李登海说:真正知道了什么叫披荆斩棘。

李登海成了大老板后,他的勤劳勤奋更是有增无减,因为时间对他来说更加宝贵了。仅以2002年9月16-19号这几天的活动情况为例吧。

16号上午10点从甘肃敦煌下飞机,驱车赶到酒泉,连口水来不及喝,直接钻到大田里察看制种玉米的长势;

中午简单吃点东西,接着驱车奔张掖、武威,同样是到一个地方,边察看玉米长势,边询问工作人员有关情况;

当晚驱车赶往宁夏,晚上10点到达中宁县一个叫胜金关的地方,工作人员将他接到中宁县宾馆,10点半吃晚饭--这一天就跑了900公里!

17号早晨,一边吃早饭,一边和中宁县的领导谈论发展制种生产的有关事宜,早饭后开始察看中宁县种子公司和良繁场的制种玉米及新品种试验,直到中午11点半,婉拒了中宁县的挽留,赶到青铜峡市继续考察,结束时已是下午1点。

在青铜峡市吃了午饭,休息了一个小时,下午驱车到陶乐县察看玉米制种田。

晚上9点回到银川市,召开工作人员座谈会,10点半休息。

18号上午,参加宁夏自治区"制种业环境创新座谈会",9点45分接受记者采访(15分钟),10点驱车赶往内蒙古乌审旗考察。

19号上午从乌审旗赶往陕西榆林,考察生产基地。10点半,从榆林乘飞机赶赴西安,与陕西省种子管理站的领导商讨在陕西进一步搞好新品种试验示范的问题。当晚从西安乘飞机赶往四川成都。

这就是李登海四天的行程和工作。这就是特别有"抻头"的农民李登海。

★识别二维码

「原创」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一心跟党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