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層幹部的瓶頸

中層幹部的瓶頸

中層幹部能否充分、合理、有效發揮作用,直接關係到單位和科室的狀態、作風和業績,決定了一個機關的工作效率、質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一個地方黨委政府形象。中層幹部作風好、能力強、敢擔當,可以成為領導幹部的工作幫手、執行具體工作的重要引擎。反之,也可能卡在這一中間環節,導致工作“上不來,下不去”,成為機關工作的“瓶頸”。

一、問題的表現及間接效應

部分機關中層幹部成為“瓶頸”,可以歸納為三類:

第一類,基本不發揮作用。相當於普通幹部,僅當上級“傳聲筒”,不敢擔責,不想、也不善於調動科室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沒有發揮好牽頭策劃、組織管理作用,不能形成團隊合力。一些科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憑資歷和經驗而不是靠能力推動工作,一句“我就這個能力,你看著辦吧”的辯解,反映出機關上下多少無奈。

第二類,被動地發揮作用。

面對任務缺乏科學統籌,分不清輕重緩急,抓不到重點工作、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疲於應付各項任務;上級推一下,下面動一點,不能主動加強工作領域的學習和思考,不能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上級精神意圖,工作的前瞻性、預見性、針對性亟待增強。

第三類,有時產生負作用,甚至反作用。對上級要求傳達層層衰減,或者層層加碼,把上級好“經”念歪了。任務面前講條件、講困難、講代價,容易的、有利的、短期可看到成績的就執行,難的、沒有利益的,就選擇性執行。個別中層幹部,責任面前相互推諉,利益面前雁過拔毛,榮譽面前毫不相讓,用盡職位上每一分權利,逃避任何可能帶來的風險,口頭上“公事公辦”,實際按“潛規則”辦,如有不從,想方設法給對象“穿小鞋”、“放冷箭”,但又達不到違法違紀的程度。

雖這些現象不具有普遍性和經常性,但中層幹部的偶爾為之、個別為之,也會形成一種示範效應和破壞效應。短期內表現為機關作風問題,長期導致機關效率質量的停滯,思維方法的僵化,甚至出現大到領導、小到門卒都一邊言辭激烈批評腐敗、一邊創造機會搞消極腐敗,導致整個幹部隊伍的作風、能力、活力等系列“瓶頸”,深刻影響到一個地方的發展環境、經濟活力和社會風氣。

二、原因分析

中層幹部的“瓶頸”問題不是一個地方所特有,也不是現在才有,能找到很多類似問題的意識和體制機制根源,並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級各類單位,可能目前在個別地方部分中層幹部身上表現比較突出。換個角度說,我國這種“金字塔”組織方式,雖然強化了等級,保證了安全性,但只要任何一箇中間環節特別是中層幹部這一執行環節不夠公正、有力、徹底的話,就難以保證上級政策的在執行過程中的方向準確、堅強有力、高效運轉和最終結果的落實到位。同時,傳統管理過於強調依靠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工作自覺,長期以來缺乏分類管理標準,各級自由裁量權過大,導致“黑頭不如紅頭,紅頭不如口頭”,關鍵部門一個科員,也可能成為執行“瓶頸”,被群眾形象稱為“閻王好見,小鬼難纏”。

(一)機關內部管理激勵方式相對滯後。機關不重視、也不善於運用多種手段調動中層幹部積極性,存在著激勵不相容、信息不對稱和責任不到位等問題。一是工作制度不夠科學合理,約束、監督的權威不強。機關內外製度很多,但嚴格執行很少。近年一些地方單位強調規範管理,制度規範有架屋疊床的傾向,在保障工作質量和安全的同時,可能也犧牲一定效率。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強廉政監督方面,還沒有形成比較簡潔、合理、科學、實用的制度設計,制度的公信力和執行力不夠。二是精神、物質激勵與中層幹部付出勞動不相稱。無法像企業一樣採取更靈活的方式,直接用經濟綜合手段,調動幹部更高、更快、更好地工作積極性。三是機關創新意識弱。創新可能觸動原有利益格局、增加工作量、帶來新的不確定風險。個別幹部在監督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錯誤認為要做好一些,就要少做一點,或者要做也要慢慢做。四是缺乏團隊文化精神的引領。雖然有比較寬泛的精神指引和組織紀律約束,但沒有結合業務實際,積極制定和完善一個地方、單位、科室幹部認同、並完全融入工作和生活的具體目標追求和價值導向。

(二)中層幹部成長空間小,競爭性不夠強。機關只有做好工作,通過晉升級別,獲得更高級別職務,才能贏得組織的肯定、他人的尊重和經濟待遇上的提高。過去,我們比較關注領導幹部、基層幹部、年輕幹部和女幹部的培養,對機關中層幹部的培育、選拔、交流、鍛鍊的重要性、必要性相對認識不足,關注不夠。

突出表現在:一是上來時間長。過去,年輕人要輪上很久才當科長,然後把最寶貴的時間用在當科長上,錯過了年輕幹部最佳培養階段。二是進領導班子難。近年來強調領導班子成員,必須三分之二以上有基層經歷,對領導經歷、多崗位經歷等要求不斷提高,競爭性不斷加強,中層幹部直接進入領導班子機會大大減少。三是一般也下不來、不常換。一個人窩在同一崗位一二十年,所有銳氣、激情都已被時間抹平。四是同級流動難。就是在相近領域、單位內部也比較少流動。五是走出去更難。業務骨幹領導不願意放;待遇好不願意被調整;組織部門考慮機關幹部缺乏基層領導崗位歷練,基層適應性相對較弱;長期在一個機關單位工作,真正的綜合分析、統籌協調、解決實際問題等核心競爭力可能還不如基層部門的“一把手”。

久而久之形成一種人人想變、人人喊變,但又很難轉變的綜合性“瓶頸”。同時領導班子成員經常定期輪換,基層普通科員不斷更新,中層幹部長期不動,很可能成為地方、行業關係網上的關鍵節點,成為權利尋租的重要進攻對象,一旦形成利益捆綁機制,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漸變,最後形成以消極腐敗為主、不易被人所察覺的作風問題,既不利於年輕幹部的培養,也不利於機關的管理和廉政建設。

(三)機關政治生態影響到中層幹部的執行力。中層是相對的,中層幹部只是機關鏈條上的一個環節,執行力不強的問題上下都有責任。比如“推”的問題,其原因就是部門分工過細、職能交叉,難免有利益就爭,有責任和問題就推。又如“拖”的問題。主要是個別部門從自己利益角度來設計制度和流程,導致相互制肘,即使承諾辦事時限,辦事人員肯定會按最長時間來辦事。再如“蒙”的問題。說明部分領導幹部過度依賴中層幹部,給個別幹部通過信息不對稱尋租製造了機會。部分優秀中層幹部即使不想這樣做,也不可能改變生態,只能被動適應這種體制機制下的運作,好人被不合理的制度改造成“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