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寧夏—蒼茫寂靜的古戰場

銀川西北方的黃河東岸不遠處的有一聞名於世的景點:水洞溝。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了雅丹地貌;這裡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之一,被稱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這裡又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碰撞的古戰場,彙集了: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地道等軍事防禦設施。 水洞溝--“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裡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對遺址德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成為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之一。2007年對遺址的再次發掘中,又出土了大量的石製品、動物碎骨,並發現了古人類用火的遺蹟;更為重要的是還出土了近百枚精美的以鴕鳥蛋屁和骨片為原料的環狀裝飾品,這些裝飾品小巧、規範,是到目前為止在中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同類遺物中製作最為精美的。為研究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行為模式和審美能力提供了重要信息。

水洞溝“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神奇寧夏—蒼茫寂靜的古戰場

1923年法國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髮掘遺址時居住的“張家小店”

神奇寧夏—蒼茫寂靜的古戰場

水洞溝--建於明代的完備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

水洞溝不僅是“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更是一個集: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地道於一體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由於常年乾旱少雨,這裡的長城為黃土夯築而成。這段長城修建於明代,是寧夏境內相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

藍天白雲映襯下的明代古長城

神奇寧夏—蒼茫寂靜的古戰場

長城腳下駝鈴聲聲

神奇寧夏—蒼茫寂靜的古戰場

白雲的陰影罩在古長城和乾涸的清水河河床之上,盡現古戰場的肅殺。

神奇寧夏—蒼茫寂靜的古戰場

紅山堡因位於紅山地區而得名。據史書記載,古時在夕陽的照射下,這裡的山巒一片鮮紅,因而命名為“紅山”。紅山堡是明代長城防禦體系中的一個城障,始建於明弘治16年(公元1503年)。最初設置紅山堡主要有2個目的:一是加強長城線上的防守;二是“秋防”,即在秋收季節防止西北的遊牧民族南侵,保護秋收。

從水洞溝至紅山堡間有一條長約4公里的峽谷,峽谷是由河水和雨水長期共同沖刷作用的產物,谷內怪壁峭立、溝壑縱橫。這條峽谷本是大自然的“傑作”,但到了明代,這裡又變成為“深溝高壘”立體軍事防禦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雅丹地貌的黃土峽谷

神奇寧夏—蒼茫寂靜的古戰場

斧劈般直立的峽壁

神奇寧夏—蒼茫寂靜的古戰場

就在這斧劈般直立的峽壁裡面暗藏著一條蜿蜒曲折的藏兵洞,藏兵洞總長約3公里,目前,僅保護性清理疏通約三分之一。洞內上下相通、左右相連、分叉頗多、左盤右旋,有如迷宮一般,敵人即時攻入洞內也很難生還。從目前已清理疏通的部分看,藏兵洞的結構可分為10部分:

坑道:藏兵洞的主體,戰時用於軍隊調運、通行、出擊,平時可作為兵士休息住所。 會議大廳:用於開會商議軍機,研究佈署軍事行動。 觀察口:既可作為守望口,用以觀察洞外的情況;又可向洞內通風透光;同時,在必要時作為軍隊的出擊口。觀察口有兵士守衛。 居室:坑道內每隔一定距離建有一狹小居室,供指揮官員居住,居室內還建有供官員危險情況下逃生的暗道。 儲藏室:用於儲藏糧食,只要有足夠的糧食,軍隊就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於洞內堅守。 伙房:可以燒火做飯,伙房對外設有煙道,可將燒火時產生的煙氣排向洞外。 兵器庫:存放各類武器,以備戰時之用。 炮臺:明代時已不是單純的冷兵器時代,火藥已被用於戰事。洞內設有炮臺,冷熱兵器配合使用,使軍隊戰鬥力大增。 水井:為洞內守軍提供安全的飲水。 陷阱:洞內遍佈機關陷阱,陷阱內多設竹籤鹿角。因洞內只能容單人通行,一旦有敵進洞,也只能單線前進,再加上對洞內地形不熟,很容易落入陷阱,一旦落入陷阱非死即傷。 因藏兵洞修建時高出谷底10多米,即使遇夏季洪水爆發,也可以保證藏兵洞不被水淹,由此,可見500多年前人們對地道戰的研究已經頗深。由於洞內不讓拍攝,只能以文字展示。

蘆花谷,3公里長的谷內蘆葦叢生,谷底小道在蘆葦叢中蜿蜒穿過,行走其間心境獲得一份寧靜。

溝內的碧波盪漾的紅山湖。

神奇寧夏—蒼茫寂靜的古戰場

藍天、白雲、長城、小橋倒映在靜靜的湖面,戰火紛飛的古戰場,如今以其寧靜的美麗示人。

神奇寧夏—蒼茫寂靜的古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