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可以与杨振宁的成就并肩吗?为什么?

时间史


看了很多评论,好像都在说钱学森在祖国最羸弱的时候抛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环境,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杨振宁却没有,所以杨振宁人品不行,贡献不如钱学森。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钱学森的贡献当然不可磨灭,因为他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回归了祖国,这里应该强调的是“最需要”三个字,而不是“最羸弱”。当然,那个时候的祖国确实不够强大。

再回过头来看杨振宁

那个年代的祖国迫切的需要杨振宁这种人才吗?反过来说,杨振宁回国的话能给祖国带来什么?物理理论吗?



你首先得了解那个年代祖国正在干什么。研究两弹一星!为了提升国防力量几乎花光了大部分预算,老百姓肚子都填不饱呢,国家会来大力投资给杨振宁研究他的基础物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当时的中国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杨振宁怎么研究?让他自己花钱吗?所以说,当时杨振宁回国的话充其量只能当个大学教授,并不能给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不断地向周总理推荐自己的儿子,并且主动请缨,说要说服杨振宁回国。周总理听过当然很乐意,毕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一定会有用武之地。而57到62年五年时间内,杨武之三次赴瑞士日内瓦与儿子杨振宁会面,试图劝他回国。可是结合上面的原因,杨振宁可能愿意吗?再者说,当时杨振宁的岳父是鼎鼎大名的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对于国内来说是个相当重要的战犯。当时虽然国民党已经退守台湾,但是国共两党还在摩拳擦掌。杨振宁犯得着自己撞枪口去吗?

直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国力相对来说提升很多,杨振宁的学科也有了用武之地。当时的杨振宁也不过六十多岁,他完全可以在美国“发挥余热”或者养老。而他却放弃了美国更优越的生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部奉献给了国家。



杨振宁的贡献

第一,杨振宁重新构建国内的物理研究体系,回国后,他丝毫没有懈怠,立即着手中国的物理体系,只有整个系统构建好了,科技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成功组建清华大学等高等研究院,给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发展指明方向,对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和邵逸夫奖基金会的奠基性指导以及对中国工程大学的卓见。

第二,为国家培育大量人才,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有了人才,就有了发展的推动力。杨振宁深深知道这一点,他任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教授一职,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很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

第三,不停的写作,前后一共发表了十三篇物理研究文章,而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他一人之手,即使现在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了,他依然还在写,想给大家多留下点东西。

第四,对外引进人才和促进中外交流。可能是因为在美国待了几十年,杨振宁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在中美关系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邀请多位顶尖级科学家来中国工作,其贡献可想而知。

难道这样不伟大么?就是因为他没有在祖国最穷的时候回来吗?


城市控


钱学森的科研成果显然无法与杨振宁相比!

首先,钱学森是一个力学专家,其成果与实际生产实践联系更紧密!这是毋庸置疑的!其对我国两弹一星的我卓越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但是,由于其成果不是划时代的成果,因此并不能算作20世纪最伟大的科研成果!因此,钱学森不要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比诺贝尔物理学奖低得多的奖项的提名也没有获得!

其次,杨振宁则不仅和李政道一起因为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在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等等方面还有高达13项诺贝尔级别的发现!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就曾评价:20世纪物理学届的三大发现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玻尔、狄拉克、薛定谔等量子力学和杨振宁等规范场论!所以,杨振宁可以说是当世最伟大物理学家!


地震博士


显而易见的答案:不能。我们首先要知道,钱学森和杨振宁是干什么的。钱学森是导弹专家,著作是《控制论》。钱学森的科研成果,主要是应用科学。而杨振宁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理论物理,比如冷原子,统计力学,凝聚态,超导等,涉及领域是基础科研。应用科学和基础科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如果光从这方面考虑,无法做比较。比如,一个石油钻井队的队长,和一个中学的物理教师,你认为他们谁对社会贡献大?由于缺乏量化的标准,所以难以直接比较。

不过,由于题目说一定要比较,所以我就勉为其难的比较一下。还以石油钻井队队长和中学物理教师做比较,我认为教师的贡献更大。教师是传授基础知识的,没有知识,这个石油钻井队的队长就无法胜任工作。没有基础科研,何来应用科学?所以,基础科研比应用科学更加重要。

还有一点,一切应用科学都有【时效性】。比如,钱学森研究的导弹,可以在60年代算比较先进,70年代也算可以,到了80年代已经显得落后。而杨振宁的基础科学研究,就并不存在这个问题。牛顿力学定律发明了几百年,落后了吗?


怀疑探索者


这种比较其实没有多大意义,钱老和杨老都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钱老的成就主要是在应用物理方面,而杨老的成就主要是在理论物理方面。

钱学森当年回国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钱学森毅然带领我国科学家开展研究,让我国从此有了火箭、导弹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这对于我国的国防至关重要。有了火箭,再加上后来研制成功的原子弹和氢弹,我国在国际上才能挺直腰板。所以钱老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为我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方面,有些人会因为杨振宁当年没有选择回国而对他颇有微词。但问题是,杨振宁是搞理论物理研究,当时国内根本就没有条件让他施展才华。如果杨振宁当年回国,那真的是浪费了物理学界的天才。搞理论物理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转做应用物理,要知道,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泡利人称走到哪个物理实验室,哪个物理实验室的仪器就会出故障。

杨振宁留在国外,确实在理论物理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所创立的理论是开创性的。没有杨振宁,这将是理论物理学的一大损失。

后来,杨振宁回来之后,他也努力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培养了一批人才。当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就在我国,这也应该令我们感到骄傲才对。


火星一号


这个问题拿两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来比较科研成果是很不合适的。

就科研成果来讲,杨振宁先生是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之后更有多项诺奖级成就,是当世物理学界第一人,杨振宁的理论物理研究,会一直影响后世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同时杨振宁一直对国内的科研和教育给予大力支持,回归国内后,更是全力推动国内基础理论物理的发展。

而钱学森先生的主要领域在应用科学,在空气动力以及系统工程方面见长,单论科研成果无法和杨振宁在理论物理中的地位相比较。但是,钱学森先生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毅然回国,利用他在空气动力,火箭推进和制导控制等多系统的渊博见识,引领我国迅速在导弹,火箭以及卫星等研制上取得突破。

钱学森先生对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贡献,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后来,钱学森先生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和航天部门的技术领导者,他在导弹航空,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等系统科学方面有重大的贡献,是两弹一星的元勋功臣。

对于这两位先生,我们都应该给予深深的尊敬和爱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一位奠定中国的航天大国地位,一位注定要闪耀人类物理学史千年。


量子实验室


如果只考虑科研成果,那钱老和杨老不在一个级别上。

钱学森主要是实践物理学,而不是理论物理。

钱老主要是研制导弹的,其中用到最多的是空气动力学。其理论贡献最早可追溯到欧拉,马赫。钱学森的老师是冯.卡门,也更多被看作是航天工程学家,而不是科学家。


科学家主要分为理论型和实用型。

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并不怎么会做实验,但是人家大脑很灵活,可以提出新理论,用理论指导实验。比如1919年的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日全食实验。

还有许多科学家更偏向实验型,比如法拉第,奥斯特,楞次。他们根据实验现象总结一般规律,进而提出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

第一梯队的科学家是对基础理论做出创新性贡献的人。不管是靠头脑,还是靠实验,都是做出过理论贡献的人。

第二梯队的科学家或许并没有最基础的理论贡献,但是可以在前人的理论上创造新的理论或成果。

比如霍金的黑洞辐射就是结合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提出来的新理论,这就是在基础理论上提出的二次理论。

第三梯队的科学家指的是既没有基础理论贡献,也没有二次理论贡献,同时也没有发明出创新性成果,事实上,大部分科学家都是此类。

说句实在话,钱老更像是工程师。因为研制导弹的理论基础西方早就有了。我们只是在西方的基础理论上独立摸索,变理论为成果。



而杨老就完全不同,杨振宁主要的贡献还不是获得诺奖的宇称不守恒,而是杨米尔斯理论。这是标准模型中的基本框架。100%纯理论的东西,许多科学家在此框架内研究的东西都获得了诺奖。杨振宁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科学家。

可以说,杨老的理论是诺奖得主的孵化器,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已经培养出六位诺奖得主了。

就单凭理论贡献,钱老没有获得诺奖,而杨老的理论至少可以获得数次诺奖。

其实,我们这样比较并没有多大意义。他们对中国来说都是宝贵的人才,在不同领域做出的贡献没有高低之分。他们都是伟大的中国人,值得后人永世敬仰!


科学认识论


"还不都是抄来的。"何泽慧院士的这句真话,应证了我早先的一个观点:钱学森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是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在我的观点中,如果把钱学森放在世界科学史上来看,他只能算三流的科学家。原子弹的科学原理主要是基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 2,以及德国核物理学家哈恩的链式反应。他们俩个的理论叫科学发现。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叫技术发明。中国的原子弹叫技术应用。因为,原创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不是钱学森他们搞出来的。一流的科学家指的是象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杨振宁这样的,有独树一帜,独一无二的重大的科学发现的。二流的科学家,指的是那些用观察和实验证实一㳘的科学家们的理论假说是成立的、并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学说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三流的科学家指的是运用科学发现的原理而从事技术发明或技术应用的,如钱学森他们。我无意来贬低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的丰功伟迹。但是,科学讲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任何夸大其词的说法,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向勇于说真话的何泽慧老科学家致敬!


仁通康复


钱学森三流,杨振宁一流,这是基本常识,这种事情都不懂,别在网上出洋相。


朱仲夫青山佬


自己看,眼瞎啊,现在物理课本出现力场,磁场,强弱电场,后来出现电磁场,杨把三者合一啦,你说科研那个大。



565566555666


作为一个中国人,钱老比杨的贡献大多了!可以说几百年后,很多老百姓还记得钱学森。可能不知道杨是谁?不知道我这回答能否让你高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