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踏雪寻梅wsy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夷陵之战中,陆逊是如何反击刘备的。

夷陵之战中,两军对峙期间,酷暑来临,刘备面对水军遭到太阳暴晒,军士疲惫不堪的问题,决定将水军调派上岸,与陆军何并扎营休整,准备入秋后再战,因为山地崎岖,不便集体扎营,刘备选择在森林茂密处连营百里。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而刘备水军又全部撤回岸上,无法与陆军形成呼应,也解决了陆逊的后顾之忧,所以陆逊抓住这个破绽进行了全面反攻。

反攻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胜冯习。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将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肜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进驻永安白帝城。由于黄权所部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此战中,刘备真正损失的是黄权所部的五千余人,和交战时战死的万余人马,而据孙权向曹丕称丞请援时说刘备支党四万,再加上参战的少数民族沙摩柯的万余人马,刘备参战总人数应该在五万以上。但大量军械辎重是肯定都损失掉了,而全军多半是击溃后逃散,并不是集中歼灭,毕竟火势一起,蜀军兵士不会坐以待毙,蜀军本就擅长山地作战,利用地形逃散者众多。而在战前,相信刘备会做战争失利后的撤退路线部署。刘备逃到白帝城后,收拢散兵不下万人,再加上赵云引援军抵达永安,永安守军应该接近两万。

刘备进驻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是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但陆逊是个明白人,吴军长途奔袭至永安,补给战线太长,且永安为蜀国重要战区,防御工事完备,粮草供应充足,且背靠蜀国辖区,补给容易,不是一朝一夕能打的下来的,加之顾忌曹魏乘机袭击后方,所以才停止追击,主动撤兵。


棍哥观史


夷陵之战,不是孙权不想乘机而吞并蜀汉,而是他有余而力不足,搞不好的话,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具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夷陵之战,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带了数万精兵,进攻吴国,吴国将陆逊,利用火攻,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差一点刘备就成了吴国的俘虏,可谓损失惨重。吴军一路势如破竹子,一直达到了白帝城,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援军的及时赶到,刘备总算是站住了脚步,吴军丧失了继续扩大战果的机会,两军处于相持阶段。

除此之外,魏国一直虎视眈眈,吴国担心在自己进军蜀国的时候,魏国乘机攻打吴国,因此吴国处处也在防备魏国,因此不敢全力攻打蜀国,果不其然,不久后,魏国进攻吴国,吴军回防。同时,刘备一病呜呼,诸葛亮主持军政大事,在曹魏大军面前,吴蜀两个家又重归于好,走上了联合抗曹的道路,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夷陵之战,刘备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一命呜呼,时也命也!


密探零零发


其实说白了,孙权一方不是不想吞并蜀汉,而是远远还没有那个实力,纵然在刘备一方“夷陵之战”伤亡这么大的情况下。

首先,孙权一直对刘备这边是抱有恐惧之心的。

刘备在出征之前,三国当中势力最弱的一方,当属孙权。而刘备这边又大张旗鼓、声势浩荡的喊着为弟报仇的口号,去讨伐孙权。从这刚开始孙权就一直想议和,但无奈议和无果,只能一边被动防御,一边向曹魏求和。后来当刘备大败向西逃走时,陆逊等人一直在后面趁胜追击。刘备逃到永安就不逃了,把散兵收拢下,赵云也赶来支援,这时候陆逊就已经没有了攻克永安的机会。并且,孙权听到刘备在永安时,还在满心恐惧,索性就议和吧。

然后说下孙权乘机吞并蜀汉的可能性,这、这、根本太渺茫了!虽然“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了很多军队和大将,可有句俗话说怎么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备一方再不济,防守孙权的攻击还是可以的。再说了,蜀汉的国都那可是在“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易守难攻,还有诸葛亮坐镇,吞并蜀汉,谈何容易!

还有一点,是双方都担心的,就是曹魏政权的搅和!在刘备出发之前他就担心这点,于是派了镇北将军黄权在江北防御魏军,后来黄权后路被吴军斩断,没办法被逼的向曹魏那边投降了。而“夷陵之战”中,虽然刘备大败,但也不是说孙权那边一点损失都没有,他那边伤亡也不小。如果这时候,孙权乘机去吞并蜀汉,而曹魏大军趁机插上一手,有可能孙刘两家都得完蛋,毕竟曹魏的实力最强!


第一节历史课


诚邀,如题,窃以为东吴不敢吞并蜀汉,理由有二。

火烧连营七百里

首先,刘备虽败,诸葛还在。

刘备不听诸葛亮劝告,大起倾国之兵东伐孙权,但是刘备真的没有留后手吗?荆州是刘备的宝贝,可汉中才是刘备的命根,没了汉中,西川不保,刘备就彻底没了根据地。所以刘备出发前将自己的文臣武将一分为二,愿意跟着自己伐吴的黄忠,关兴等人跟着自己走,反对伐吴的,如诸葛亮,赵云,马超等人留守益州,所以刘备虽然夷陵大败,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但是还有力量,东吴没那么容易吃的下,也不敢吃。

为什么不敢吃呢?因为有只大老虎在中原盯着呢!
这就是孙权和刘备重新修好的第二个理由,曹魏还在中原看戏。

曹魏这只大老虎雄踞中原,领有青,幽,并,冀,凉,徐,豫等中原九州,天下郡县六成归魏。事实上孙刘两家任何一家都不是曹魏的对手,孙权看得很清楚,如果他趁机伐蜀,曹魏肯定不会闲着,不是趁机伐蜀就是趁东吴主力在西川东征伐吴,所以孙权也不敢乱来,估计孙权同学会很憋取,但没法,谁让他是政治家呢。

小编觉得这就是为什么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孙吴仍然与刘备修好的原因。


电视剧里看历史


如果是我就部署好北面防御,然后趁机快速灭蜀,师出有名,又是趁胜追击,你有诸葛亮,我有陆逊,谁怕谁呀?灭不掉抢些地盘也好,一直窝在江东,有什么出息?再说孙权这货不会打仗啊,一开始打合肥被张辽击溃我就看出来了,这寿春你打下来也守不住啊,脑子里都是浆糊吧,同样是被两面夹击,朱元璋就做的很好,一路死守,另一路决战,哪像孙权前怕狼后怕虎的,还让刘备跑了,说实话,只要你大兵压境,对面一定会有叛徒,刘备才收西川多少年?立足未稳,当初刘璋的部下健在,你只要打着替刘璋复位的旗号过去,大把的人投靠做内应,多好的机会,孙权这货真的不如他哥和他爹!


顾解骏


夷陵之战是三国期间一次重要转折点的战役,此战中,刘备军队精锐损失惨重,但是孙吴想一举吞并掉刘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蜀汉所占据的四川等地,山川险要,只需要少量兵力据险而守,孙吴很难打进去。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占据绝对优势,又有现代化武器,飞机,大炮坦克之类的,都对四川无可奈何,更何况是那么早的冷兵器时代。当然,四川那块地资源实在有限,虽然很多占据四川的政权能够据天险割据一方,但也只能偏居一隅,想要打出来逐鹿中原,争霸天下也是非常困难的。再就是曹魏的牵制作用,当时曹丕已经磨刀霍霍,攻打孙吴了,孙权如果执意伐蜀,主力不在江东本土留守,四川不一定打下来,江东老巢恐怕就要丢了。


平安读史


这个原因很简单:

一、孙权也知道蜀吴同盟的重要性,唇亡齿寒呗!

吴、蜀同盟,是当年孙权、刘备、鲁肃、孔明共同订下的,大家都是明白人!

二、孙权虽袭占荆州、胜夷陵,东吴也伤痕累累。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东吴在吕蒙、陆逊主持下,表面看来风生水起,多占了荆州一块地,又在夷陵大败刘备,收缴甚多,但东吴也已成强弩之末。

三、曹魏已大兵南下,想趁势攻吴。

曹丕已率军南下,虎视眈眈,正准备坐收渔翁之利。

四、刘备虽死,孔明堪称干才,蜀汉实力虽大损,但仍不可小觑,况且蜀汉借地形之利,易守难攻!吴即便吞下蜀,自己也几乎打残。


苍茫大地顾炜斌


很简单,没有这个能力。刘备虽然损失很大,但依托地理优势防御还是没问题的。考虑历史问题要了解基本的地理因素。

荆州与巴蜀之间的通道,在古代只有长江三峡,三峡地区地势险要,无论从荆州进攻巴蜀,还是从巴蜀进攻荆州,都非常困难。夷陵之战,刘备就是被陆逊堵在了三峡地区进入荆州的出口,陆逊方面有极大的防御优势,最终遭遇大败。

孙吴要进攻蜀汉的话,也只能走长江三峡通道,相对来说,从荆州进攻巴蜀比从蜀进攻荆州更困难,防御方优势更大。蜀国灭亡时,孙吴想乘机捞一把占据一些地盘,蜀将罗宪率领2000人在白帝城挡住吴军近两年。东吴方面精锐尽出,东吴后期名将陆逊的儿子陆抗领军三万围攻多时也奈何不了罗宪的少数孤军。

(罗宪)

刘备虽然夷陵之战损失惨重,但形势比起罗宪时要好无数倍,蜀国内部基本还算稳定。蜀汉方面坚守抵御东吴即使举国进攻问题也不大,东吴不小心的话进攻不利很容易重演刘备的夷陵惨败。况且孙吴也不可能尽起举国大军去进攻蜀汉,孙吴的主要敌人还是曹魏。


仁勇校尉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对于孙权来说,吞并蜀汉是他日思夜想的梦想。因为这样一来,他不仅可以和曹魏二分天下,且手握荆州,益州等富庶之地。更有吴蜀两处易守难攻之地,完全有了和曹魏争夺天下的实力。


可是这也只能想想,根本做不到。

理由有二

一 没有这个实力

虽然当时刘备夷陵大败,但是蜀汉国力并未伤及根本。当时赵云在江州有一部分兵力,魏延在汉中也有屯驻的大军。危急时刻汉中军队完全可以不顾一切回援西川。

而且当时刘备夷陵大败之后,赵云立刻就从江州出发救主,凭借着地理优势将孙吴军队挡在国门之外。况且孙吴军队水军很强大,陆军却一般般,夷陵大战还是陆逊用计赢的,要是正面硬刚,孙吴军队还是没有多大胜算的。



二 大环境不允许

当时孙吴和蜀汉大战时,曹魏正在北边虎视眈眈,如果孙吴不顾一切拿下蜀汉,曹魏绝对会趁着孙吴立足未稳之际南下伐吴,当是时,孙吴立足未稳,军队分散,且刚刚经历恶战,国力还没有恢复,绝对不是曹魏的对手。打最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必然的事。


守仁看剧


孙权想不想吞掉益州?做梦都想,甚至在周瑜没死的时候都做过这个梦,夷陵之战后当然更想。之所以没乘胜西取益州,并不是孙权有多高尚,只是说明他还没膨胀到头脑发热:一则孙权并没有吃掉刘备的绝对实力;二则如果攻击刘备本土,江东老巢可能就被曹魏一锅端了。

夷陵之战的高潮部分发生在222年,是不是预示着刘备的此次发飙多少有点犯二?我们先分析一下夷陵大战前魏蜀吴三方态势。彼时曹丕刚上位两年,孙权也刚向曹丕称臣被封为吴王一年,且魏国君臣已经就是否攻击孙权经过了大范围、长时间的反复讨论。

虽然曹丕没有接受刘晔等人趁蜀国伐吴也渡江攻击吴国的建议,至少说明曹魏对孙权也蠢蠢欲动了。


再来看看夷陵惨败后,刘备是不是已经无可战之兵了?此次刘备带的兵总数不超过六万:亲自带了本部四万,加上蛮夷兵一万,舍长江在陆路攻击前进;镇北将军黄权率一部驻扎在江北。刘备在秭归收拢残部后

逃到白帝城驻防,应该兵力还为数不少,要不然也不至于“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求和”。

估测此时蜀国总兵力应该还不少于七八万,而陆逊统率参加夷陵之战的东吴兵力也不过五万而已。

更重要的是,夷陵之战后仅仅一个月,曹丕就对孙权出手了。

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今安徽凤阳),大将军曹仁出濡须口(今安徽无为),曹真、张颌、徐晃围南郡,这三大豪华阵容简直能亮瞎孙权的眼睛,你说他还有心思再去做吞并蜀汉的春秋大梦?

所以,不是孙权不想搞掉蜀汉,是不能,瘦死的蜀汉他也啃不下。相反,夷陵之战之后,蜀吴联盟反而更加稳固,再也没出现过大的裂痕,一直到蜀国最先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