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从别的国家的史料里发现关于中国的、重要的、我们没记载的历史?

何昆峰


当然是有的,毕竟很多历史都是统治者自己书写下来的,古代君主专制,很多皇帝觉得不光彩的事情就让史官抹去,不能让他留下来,但是往往一个国家不是封闭的,和外国交流的过程中,外国也是能够在交流中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并在本国历史中记载出来。比如明末清初江苏人民抗清过程,清朝政府史书对这些事情都是只字未提的,但是这个却在日本历史中记载了下来。



今天我就来讲讲另外的中国历史没有记载,却在外国记载了的历史。

明朝时候,大家应该都知道在那个时候明朝政府因为倭寇之祸,下令海禁。也有说是朱棣为了防止他的侄子朱允炆逃到海外去。这段历史据说是朱棣当年夺取了朱允炆的皇帝位置,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逃走了。朱棣日日睡不着觉,于是下令海禁,派人寻找朱允炆。还有说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


到了16世纪中期,海禁又被废除,这个时候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萌芽了,海禁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所以明朝统治者还是较为明智的,在这个时候解除了海禁。海禁一解除,西方那些资本主义已经发展的比较好的国家便开始跟中国进行贸易。特别是那个时候的海上霸主——西班牙。

中国最出名的当属丝绸,白居易描写过“缭绫缭绫何所似? 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这些也可以看出古代丝绸相对于其他布料是薄如蝉翼,十分柔软的。西方的皇室也是对这种物品十分的迷恋。到明朝海禁一解除,西班牙就来了。他们跟明朝进行贸易,用自己在墨西哥殖民的白银换取明朝的丝绸。


这段海上贸易,对是给给明朝带来了巨额利润的。但是官方并没有记载销量到底是多少,但是墨西哥的历史却记载了下来。

记载这段历史的书叫做《中国之船》。书中统计,1583年之前,每年明朝拉到马尼拉的货船有二十艘,每艘都载着至少三百箱货物,1583年之后,货船的数量更是上升至一百艘,每艘的载货量也达到了一千箱。这一时期的明朝,每年要赚取西班牙两百万比索。

可以看出,明朝是非常的有资本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因为我们不缺钱不缺地。郑和下西洋也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吨位最大的宝船排水量约为7500 吨。 排水量都接近航母标准了。这么大的船带了非常多的奇珍异宝去东南亚各国所谓的让他们朝贡。就是为了显摆,对那些认同明朝地位的还给予赏金,让东南亚各国知道还有明朝的存在,让他们对明朝心存敬畏之心。这次的消耗是非常大大,让明朝的国库虚空,也导致了后来明王朝一日不如一日。


藤树先生


从韩国日本越南那边流传的比较多,但都是细节,对中国也没有什么印象,我说几个影响我们中国自我认知的事情吧。

一个是阿拉伯人在唐朝写的中国印度游记,里面记录世界最早的厕纸记录。不过最有趣的事,上面写了一句话,中国人不讲卫生,因为他们上完厕所不用手而是用纸,……用纸用纸用手用手,当时我感到的文化冲击是何其之大。

再说一个影响我们中国认知的就是欧洲人记录的万户飞天,我们的太空科普知识里都会提到他,最早制作火箭飞向太空的探险家啊,他是中国人。这个观点是先在国外流行才传入中国的,但是我们中国之前没有任何关于万户的记载。

再说一个就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是美国媒体总结的近五百年内中国唯一对世界有影响的发明,那就是牙刷,好多中国人都不知道原来牙刷是我们发明的。其实牙刷是明朝皇帝明孝宗发明的,可惜我们中国人后面就不用了,甚至遗忘了。

再说一个就是威震整个西方世界的西辽,当年金灭辽以后,耶律大石逃到西域,带领残兵败卒打败了欺负十字军的穆斯林盟主塞尔柱帝国,整个西方世界都震惊了,教皇认为是圣经中记载的东方的约翰长老来拯救基督教了,所以在拉丁语,俄语,阿拉伯语,古英语中,都把中国称为契丹。


飞翔正义


大家都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开头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但中国现存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称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教科书开始也是用“南昌故郡”,后来为什么改成“豫章故郡”了呢?

因为2009年在日本皇宫发现了一本唐代手抄本《滕王阁序》,是王勃写《滕王阁序》之后第26年流入日本的,此抄本被业界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滕王阁序》墨迹,但有四分之一的内容与目前中国流传的版本不同。

比如日本保存的《滕王阁序》开头是“豫章故郡”,古代的中国人为什么把“豫章故郡”改成“南昌故郡”了呢?因为后人要避唐朝皇帝李豫的讳,不能用“豫”字。

再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却突然冒出来一只动物“孤鹜”,而且“鹜”是野鸭,野鸭成群的才会齐飞,单个的野鸭不可能齐飞,这一直困扰历史学家与文化学家,成为文坛一宗“悬案”。

而日本版本的是“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孤雾”比“孤鹜”更为恰当。

但日本版本的也存在抄错的可能,所以“滕学”专家还在研究。


解忧时间


答:有的。

今天特地向大家介绍一本由日本人编辑整理成册的奇书——《华夷变态》。

书名不伦不类,但认真考究一下,就不难发现它所想表达的意思:中华变态成了夷狄。

结合编辑此书的时间背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

那么,显而易见,该书所说“中华变态成了夷狄”的过程,就是大明王朝覆亡、满清王朝建立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日本人的眼里,大明王朝是天朝上国,代表的是堂堂皇皇的中华文化;满清王朝却是尚未开化的夷狄之国!

“中华变态成了夷狄”的过程,真是一个无比悽怆的过程!

日本学者浦廉一在《华夷变态解题——唐船风说书の研究》中提出:“视满洲为夷狄,并称之为鞑靼、奴儿部、鞑虏、奴酋,蔑视嫌忌之情十分强烈,对于不断蒙受其侵扰的朝鲜半岛和明朝寄予深厚的同情,这是明清鼎革之际,弥漫于日本朝野的一种风潮”。

话说,万历朝鲜战争以后,日本就和中国断绝了官方往来,厉行锁国政策。

后来建立了政权的德川家康多次尝试恢复对华朝贡关系,却都没能成功。

但日本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形势发展。

在锁国体制下的日本,实施“远国奉行”制,在京都、大阪、伏见、骏府等地有町奉行,在奈良、山田、日光、佐渡等要地有要地奉行,在长崎、浦贺、神奈川、箱馆、堺、新泻、下田、兵库等重要港口也设有奉行。

其中的长崎是幕府认可的、唯一可以与外国合法来往的地点,即长崎奉行的第一要务,就是负责对外贸易兼观察别国发展形态。

《华夷变态》一书,其实就是长崎奉行上报给德川幕府的中国形势报告书的文件汇编,所包括的报告书达两千多件,绝大部分为日文,另有从中国、朝鲜、琉球等地搜集而来的敕谕、咨文、檄文、实务策论等等,涉及明末农民起义、清军入关、日本乞师、长崎存银等事件,其中有许多是中国史书所未载有的,涵盖时间起迄为1644年到1724年。

浦廉一教授称,《华夷变态》一书“大部分也绝非街谈巷议之集成,而且除了一般的口述之外,甚或有时一并提呈诏敕、檄文、公函等的原文,因之绝不可轻视其史料价值。而且即便是街谈巷议之类,也具有其相应的史料价值。”(此图为日本浮世绘《国姓爷合战》)

中国历史学家谢国桢更指出:“清乾隆间严文网之禁,藏吴三桂檄文者罪且至族,今此本俨然具在,不可不谓珍本;且其他海外诸风说,亦皆研究中日及南洋交通之重要资料也。”

《华夷变态》所收录之内容在当时是机密文件,秘藏于内阁文库中,但仍“间亦有传抄本流传于外”,两百年后,即1958年,《华夷变态》才由日本东洋文库以上中下三大册附补遗一册的形式首次刊行于世。

不过,浦廉一教授提到,1906年,“辛亥革命前留学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中,颇多与以灭清兴汉为目标的孙中山一派共鸣者”,他们有幸阅读到民间抄本,“有所感触,故进行历史性的回顾,以为汉族奋起之资”。


覃仕勇说史


一般来说,中国的历史记载是最详细的。而外国很多历史需要参照中国文献来复原。典型代表就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要不然他们都以为阿育王是神话人物。

那么有没有中国没记载,外国人给我们补充了历史空白呢?

有!我来举两个例子。

1万户飞天

万户是明初官员,他坐在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想飞向天去。可惜,万户刚滑出去没多远,火箭爆炸了。

万户飞天在中国史书中并没有记载,甚至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叫什么。有人说他的名字是万户,或者万虎,王虎,也有人说他的名字叫陶成道,官职是万户。可是明朝没有万户这样的官职。

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2,张献忠真相。

《明史》中,张献忠杀人的残酷印象让人惊心,甚至不敢置信。直到我们发现了外国传教士的记载。

那是法国人费赖之著的《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这本书这样记载张献忠大屠杀的事实。


献忠官吏之被杀、被绞、被生剥、被剐之事几逐日有之。献忠稍有所疑,即杀人。其最可怖之威胁,虽继之以无可比拟之宽厚,终常处人于死地。献忠自谓天地之主宰遣之入川惩罚恶人与僧徒,因是成都城内僧人无一免者……献忠又谓蜀人为叛逆,为不信真主之人,顾彼既为天子,义应屠之。是以命所部将卒尽杀成都城内居民,不分男女老幼贵贱,四万余人尽死……血流成河,江水为赤,江中积尸万千,舟船为之不通……献忠见其军大减,愤甚,又打杀官吏,即位时左右官吏千余,至是仅存二十五人,余官或死于刀杖,或从首至足生剥全皮。或被剐死。每次死者数百人,盛怒时即为之,几日日如是也……

另外,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类思与葡萄牙教士安文思写有一部《圣教入川记》,其中也详细纪录了“张献忠屠蜀事件”,所记大同小异。

至此,我们确定张献忠屠川实有其事。

3,太平天国运动评价。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屠城,连慈禧都没有获得南京城内真相。幸好,有一些“天国洋弟兄”作为亲历者,写下了这些史实。

据当时(1854年)在华的英国军官伶俐(F·A·Lindley),他在加入天国,作战有3年,63年离开。

在其《革命亲历记》一书中,对此评价说:'剃头和顶领衣冠,是占据封建王朝统治地位的满洲人,强加于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奴隶标记。'【读儒家书,读的忘记自己是怪异的挂着的奴隶,古人说儒家是“塞民之教”,没有错。】

伶俐是李秀成的部下,带领数百近千人的外国人参加了太平天国战争,失败后流亡。

另外一个在太平天国的洋人是罗孝全。

罗孝全是美国人,在广州传教时,洪秀全是他的学生。洪秀全在南京做大后请罗孝全来辅佐,当了大官。罗孝全本以为可以借助太平天国促使中国全盘西化,没想到上海之战后,太平天国和西方关系恶化,罗孝全只好逃亡。


历史知事


他国记载的有关中国的史实,应该说很多,如朝鲜、日本、越南这些中国的藩属国都有不少记载,且很多记载是中国史书没有的或不一样的,令人耳目一新。明清以来西方也有关于不少中国的记载。

各方史料相互应证,对于学习历史很有帮助。这里我摘取三段,以飨读者。

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写给明代万历皇帝的信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I)是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她在位时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

1596年(明朝万历二十四年),时年63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使者约翰·纽伯莱带给明朝万历皇帝。

可惜的是,使者在来中国的途中遇到了风暴,信与船都葬身海底。中国也从不知道遥远的西方有一位女王曾有通商贸易的诉求。

这封信在海底躺了300多年,直到1978年才从海里打捞上来。1986年国家主席邀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伊丽莎白二世将那封迟到了390年的信作为赠礼送给中国。

这封信说了什么内容呢?信的原文如下:

天命英格兰诸国之女王伊丽莎白,致最伟大及不可战胜之君王陛下:
呈上此信之吾国忠实臣民约翰·纽伯莱,得吾人之允许而前往贵国各地旅行。彼之能作此难事,在于完全相信陛下之宽宏与仁慈,认为在经历若干危险后,必能获得陛下之宽大接待,何况此行于贵国无任何损害,且有利于贵国人民。彼既于此无任何怀疑,乃更乐于准备此一于吾人有益之旅行。
吾人认为:我西方诸国君王从相互贸易中所获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属陛下之人均可获得。此利益在于输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输入吾人所需之物。吾人以为:我等天生为相互需要者,吾人必需互相帮助,吾人希望陛下能同意此点,而我臣民亦不能不作此类之尝试。      
如陛下能促成此事,且给予安全通行之权,并给予吾人在于贵国臣民贸易中所极需之其他特权,则陛下实行至尊贵仁慈国君之能事,而吾人将永不能忘陛下之功业。吾人极愿吾人之请求为陛下之洪恩所允许,而当陛下之仁慈及于吾人及吾邻居时,吾人将力图报答陛下也。愿上天保佑陛下。

耶稣诞生后1583年,我王在位第25年,授于格林威治宫。   

二、明代海盗李马奔远征菲律宾单挑西班牙

这个故事是清朝人从西班牙文献中发现的关于明代的历史,李马奔也是从西班牙的文献记载中音译过来的,真实姓名已经不可考了。

这件事还是明朝万历年间,说有个海盗首领叫李马奔,有一天李马奔劫掠了一艘来自马尼拉的船。从上面船员口中得知了马尼拉的富庶和西班牙人的情况。

于是李马奔立刻以这些被俘船员为向导,率领自己的一众手下远征菲律宾,意欲夺取马尼拉。李马奔的势力有多大呢?麾下武装帆船六十二艘,海盗和水手共四千人。除了这些,还有妇女儿童一千五百名,以及大批生产工具、农具、种籽等。

看这架势,李马奔是要去殖民菲律宾了。

万历二年冬,船队抵达马尼拉。李马奔让一个叫庄公的日本手下率领六百先锋登陆。不幸的是先锋船队遇到了风暴,到达马尼拉城下的不过四百残兵。

但这四百残兵竟然打死了西班牙副将,攻进了马尼拉城。不久西班牙援兵到来,庄公以为来的是西班牙大部队便撤退了。待汇合了李马奔的大队人马后,再次进攻马尼拉。庄公率领一千五百海盗部队一度冲进了城中,可惜不幸战死。

一番激战,李马奔最终仍是无法彻底占据马尼拉,无奈撤退。

不过他并没有离开菲律宾,而是航行至不远的地方,征服了当地土著并筑城定居,当起了国王。

西班牙当然不会容许李马奔的存在,修整一段后便派大军围城。

李马奔坚持了四个多月,率领少部分人出海逃走。此后不知所踪。

现在有人考证,李马奔其实是林凤,一个活跃在万历初年的泉州海盗。

发现李马奔故事的清朝人也不知姓名,他感慨李马奔是“中国国民有以一私人之势力,与欧洲雄国为敌者”的代表。更感叹“近日无知少年,拾外人馀唾,动诋吾国民族无尚武性质,观于郑李之故事,当亦爽然若失矣。”

三、日本侵略朝鲜期间侵入中国本土取得兀哈良大捷

这是还是发生在万历皇帝期间,明朝抗倭援朝。

日本侵朝将领之一的是加藤清正,日本人为他写了一本传记《清正公记》,根据这本传记记载,加藤清正率部越过图们江侵入名义上臣属於明朝的兀良哈的建州女真部,发生了兀哈良之役,并取得大胜。

根据《清正公记》记载:“陷其都城,斩首九百余。是月还咸镜道。”

参与此事的加藤清正部下锅岛直茂说的就夸张多了,他说八月十二日击破兀良哈人三万,斩首973,自己一方受伤79人。八月十三日撤军回朝鲜的时候,一万兀良哈人又追击加藤清正,加藤清正以二百人殿后,将其击退。

这成为日本人历史上第一次攻入中国本土的记录,不过中国史书没有一点记载。

日本文所谓的兀哈良一战,大破三万兀哈良人,并以二百击退一万兀哈良追兵明显是有夸张的成分,甚至是有些荒诞不经了。毕竟当时的女真已经渐渐崛起,并不是刻意随意揉捏的软柿子。

以上是三段外国记载的一些与中国有关的史实,现在都反馈回中国,成为我们研究历史一段难得的辅料,让历史变得生动许多。

拾捡史海遗珠,看一些野史趣事,我们会发现历史也能如此生动。我是微史春秋,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微史春秋


有啊,朱棣凌迟3000宫女记载在在《朝鲜王朝实录》中,这本书又称《李朝实录》。书中说“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朱棣)皆亲临剐之。”这本书记录了朝鲜王朝政治,军事,外交,工艺等各个方面史实,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朱棣凌迟宫女的事情在我国史书中是丝毫不见痕迹的。


这件事起源于朱棣爱妃权妃,权妃是朝鲜人。元朝开始,我国封建王朝就从朝鲜选妃,朱棣的母亲就是朱元璋选的朝鲜妃子。朱棣对权妃一见钟情,十分宠爱权妃。永乐八年,朱棣带领大军北征漠北大获全胜,权妃随行,班师回朝途中不幸身亡。朱棣悲痛不已,据说朱棣后来见到权妃的家人,想起权妃的样子,悲痛到说不出话。这些关于权妃的事情在我国有史可查。

权妃病逝后,宫中谣传权妃是被后宫吕妃毒害,再加上权妃侍女在后宫与宦官通奸被举报。朱棣怒不可遏,大肆屠杀宫人,凌迟宫女近3000人。这件事就记载在《朝鲜王朝实录》中。


红雨说历史


有些从别国史料中意外发现的中国历史其实有着很大的实际用处

比如,中国有一块三千公里之外的“土地”,任何中国人都可以任意出入,是不是很意外。这块地就是北极圈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1596年的时候,荷兰探险家发现了斯瓦尔巴群岛,之后各国的探险家也陆续来到这里,成为了人类探险北极的起点。不过问题来了,这块地归谁?1920年的时候,挪威、美国、英国等国在巴黎签署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决定了该岛主权归属于挪威,但是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出入,并且还能从事生产和商业活动。话说也巧,北洋政府的段祺瑞签署了这个条约,本来就是走个过场意思一下。毕竟当时中国人怎么可能跑到哪里去呢。

1991年的时候,中国北极没有自己的自足点,没法从事长期的科研探索,但是高登义教授去挪威了时候,从国外的《北极指南》中看到英文版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然后中国就通过这个条约,在那里建立了黄河站,到现在,一共开展了14年的考察,中国成了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毕竟我们早在1925年就加入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开始参与北极事务。


历史是什么


有强烈安利一本神书《中华大帝国史》

(就是这本神书)

OK,看起来还是挺高大上的

长图预警,且辣眼睛


开篇就懵逼!

广西是今天的广西吗?

黄帝是我国第一位国王?

我们国家从来不称呼统治者为国王,而称之为皇帝,嗯嗯,是这个皇帝不是那个黄帝!

算了,说不懂~~~

恩恩,你说的都对(无奈脸)

你把死后的谥号当成名字,真的好吗?

????

我要再去读一遍三国演义,看看到底谁是孙子,谁是爷爷~~~

朱元璋一直想认朱熹为祖宗,可惜,人家正儿八经的传人在那摆着呢

这倒好,直接出现了bug---古帝王世系!

社会,社会,社会!!!


总体来说,这本书在中国古代帝王的传承,逻辑顺序上出现了很大的失误,书中其他的地方还是值得一看的,答题不能传链接,有需要的私信(PDF格式)



写的不好,拍砖来砸


历史探循


一般来说是没有的,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将史书当成了图腾,中国的史书才是完全没有中断的,很多地区的历史其实需要中国的史书来验证,像著名的吴哥窟的发现就源于中国的史书,准确的说是一本游记,元朝人周达观曾经到达这里,写了一本《真腊风土记》,然后这本书被翻译成法文,引起了法国探险家的兴趣,最终通过这本书找到了森林深处的废弃皇宫。

还有印度,印度的历史是一团糟,近代很多人去印度考察,必备参考书是《大唐西域记》,西方人根据这个东西,才找到了印度很多的佛教遗址,才知道这个遗址叫什么。

中亚地区的史料更依赖中国史书,据说中国访问中亚,一个重要的礼物就是把中国的史料汇编一下,然后添补友国的历史空白。

那是不是外国的记录就一点也没有帮助呢?

当然也不是,比如马可波罗的游记,虽然不能说他写的都是我们不知道的,但他有独特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过去。

还有最著名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南京大屠杀虽然也是世人皆知的,但里面日军的暴行细节,现在引用最多的,却是三位外国人的记录。

一本当然是拉贝日记。

拉贝是德国人,当时他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经理,日军攻进南京时,他被外国人推举为南京安全区主席,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光是自己的住宅就保护了六百多的南京难民,然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跟外国友人一起保护了上万人。

而且他还把所见所闻写了下来,还给希特勒写了报告,详细描述了日军的暴行,他写的日记长达二千多页,是有关南京大屠杀最为重要最为详实的史料。

比如有一段是这样的:

1937年 12月16日——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

另一段:

1938年1月1日——一个漂亮女子的母亲向我奔过来,双膝跪下,不断哭泣着,哀求我帮她一个忙。当我走进一所房内,我看见一个日军全身赤裸裸地趴在一个哭得声嘶力竭的少女身上。我立即喝住那个下流无耻的日军,并用任何能够让人明白的语言向他呼喝。他丢下一句“新年快乐”就逃走了。他逃走时,仍然是全身赤裸,手中只拿着一条裤子。

除了拉贝的日记 ,还有日本人自己的记录,比如有一位叫东史郎,他是日本的上等兵,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后来,他也写了一本日记,总计有37万字,里面详细记录了日军的行径。

比如有一段是这样的:

这时,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于是,大声哭喊着的支那人被装进了邮袋,袋口被扎紧,那个支那人在袋中拼命地挣扎着、哭喊着。西本像玩足球一样把袋子踢来踢去,像给蔬菜施肥一样向袋子撒尿……

后面,东史郎四次到中国来道歉,并出版了他的日记,也是南京大屠杀很重要的日记。

还有一个日记来自一个美国人,她叫明妮·魏特琳,是当时金陵大学的教育学院主任。


她帮助了上千的中国女性免遭日军的兽行侵害,她同样也写了一本日记。

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又有许多疲惫不堪、神情惊恐的妇女来了,说她们过了一个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断地光顾她们的家。从12岁的少女到60岁的老妇都被强奸。丈夫们被迫离开卧室,怀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

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没有这些,控诉日军暴行,就会缺少相互可以印证的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