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借人、借款人、網貸平臺之間的愛恨糾葛

2018年,一部“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火爆了銀幕。同樣,這部電影帶來的社會話題,自然也引起了社會的熱議。電影中,由於身患白血病的患者,吃不起4萬元一瓶的正版藥,只好選擇了印度生產的“仿製藥”,來延續自己的生命。可是在法治下,售賣仿製藥的成為了“販假者”,但是在白血病的病友看來,“販假者”卻是他們生命中的救命稻草,最後“假藥販子”被判無罪。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不僅是法律的溫度,也是我國社會從法制向法治演進的一個縮影。法律總是要不斷的進行完善和修訂,但是法律的權威也是需要維護的。所以,在民眾情理與法律之間的矛盾,總是充滿了各種的爭議和博弈。

出借人、借款人、網貸平臺之間的愛恨糾葛

那麼,在網貸行業有沒有類似電影中的爭議與博弈呢?答案當然是有!比如說,催收者與借款人之間的博弈、借款人與出借人之間的爭議。借款人厭惡催收者的暴力、出借人厭惡借款人的逾期,總之這三者之間的矛盾很是難以調和,只能來平衡。雖然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是催收的硬暴力,一經曝光,引起了社會輿論對暴力催收的口誅筆伐。從辱母殺人案的案件發生的那一刻起,這個借款人與出借人之間的平衡便被一下子打破了。隨著曝光出來越來越多的“套路貸”,一夕之間,所有的借款人都成為了“受害人”。

出借人、借款人、網貸平臺之間的愛恨糾葛

人們都是習慣性的同情弱者,於是國家開始對網貸行業及催收方進行了監管,這也讓借款人受到了相應的保護。但是,話說回來,借款人受到了保護,那麼當出借人的權益被侵害後,他們要如何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誠然說,暴力催收給借款人帶來的是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而逾期收不回款項是給出借人帶來精神與資產上的傷害。但是其中最獲利的是哪一方?當然是網貸平臺與催收機構,因為人家做的就是無本的買賣。因此可見,出借人與借款人應該同屬於一個戰線,來共同的要求網貸平臺與催收機構按照規定進行放貸業務和催收,同樣借款人也要按照國家規定的借貸規則進行有償借貸。那麼,對於網貸平臺來說,就要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進行貸款的規範運營,而不是為了追求畸高的高收益而肆意放貸。

出借人、借款人、網貸平臺之間的愛恨糾葛

現如今的網貸行業正經歷著大刀闊斧的整改,借款人與出借人的權益,蝸牛相信在未來也會有相應的政策來進行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