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官员惧怕的酷吏张汤为人如何呢?

Isabellaqin


张汤被司马迁列入《酷吏列传》中大酷吏之一,以执法刚猛而著称,是西汉法家人物之一。司马迁对他的评价为:一切顺应皇帝,得到皇帝的信任,在适当的时候能反复辩论政事是否妥当,国家也靠他得到好处。司马迁对张汤的评价自然没有郅都高,可仍不失其客观性。从司马迁的评价中本人认为:张汤是典型的西汉法家势治派代表人物。



法家势治派是以君王为轴心作为行法理政依靠的一派别,这一派的法家之士为官执法理政与法治派和术治派法家不同。

法治派以现行的法律法令为行政依据,不以王权而左右执法行政原则。

西汉孝景帝时的郅都就是代表,处事刚正在律法面前且不避王权亲贵,最典型的就是处理“太子刘荣案”。太孑刘荣触犯法律,窦太后说情没用,硬是顶着杀身之祸也要惩治当朝太子。结果惩治完太子,得罪了掌控西汉实际大权的窦太后要将他以最严厉的手段处死时,孝景帝会惜其忠诚不忍,隐瞒自己的母亲偷偷将郅都送去远离长安的雁门当太守,并给他特权,郡内所有事自己决断即可,不必上报皇帝。



张汤作为法家势治派就不一样了,势治,是依靠皇帝为核心的行法理政派别,是为巩固在位君主王权为根本任务的法家分支学派。所以,他们行法理政的意志就是皇帝治理国家时的意志,更直白地说,就是执行皇帝时政的影子。所以法家势治执法理政是有所“选择性”的。从张汤办“淮南王案”、“衡山王案”等几起大案来看,都离不开汉武帝的“指导”,个人立场就是执行,至于有没有背离法律原则,手段是不是妥当等问题,就没有法治派那么有原则和固执了。



“张汤死,民不思。”司马迁在张汤人生最后一刻用了这六个字描述当时的社会反映。张汤虽然执法刚烈,只服从皇帝的旨意,在王权与法律上找“拐弯点”,可究其一生,作为臣子从不谋私还是忠诚廉洁的,官至汉朝最高执法官——中尉,死后的张汤仅有财产五百金,连下葬的钱财都不够,足见其廉。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张汤是西汉时期的大臣,他用法严峻,曾帮助汉武帝施行盐铁垄断而打击富商豪强,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和恩宠,同时他的权利也曾大过丞相的权利。因为张汤用法严谨冷酷,因此张汤也被称为是一个酷吏。


那酷吏张汤为人到底如何呢?

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淮南王、衡山王和江都王谋反的案件,张汤在处理这案件时,他不仅是一查到底,而且又彻底狠治,张汤也因为审理此案件而受到汉武帝刘彻的信任和赏识。

之后汉武帝又要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在用兵之前就是钱财的问题,张汤又建议垄断盐铁的生意,打击富商豪强。因为对匈奴用兵直至打败匈奴是汉武帝心中最想的事,而这些的前提就是钱财。因此张汤更加受到汉武帝的信任,而当时的丞相反而犹如虚设一般。

虽然当时因为张汤天下也开始有点动乱,也有很多官员和富商豪强以及百姓对张汤不满,但都没有影响到汉武帝对张汤的信任。


但因为张汤用法过于严峻和冷酷,就招来很多人的怨恨,后来张汤被丞相长史朱买臣等人诬陷,最终张汤自杀而亡。

张汤死后,他家中之人本想厚葬张汤,但张汤的母亲却反对并且说“张汤是大臣,却被诬陷致死,还有什么可厚葬的”。汉武帝知道后心有所触,并且说“没有这样的母亲,不能生下这样的儿子。”之后汉武帝处死朱买臣等人。

张汤自杀后,他家里的钱财还不到五百金,并且这些钱财都是来自皇帝的赏赐和他本人的俸禄,张汤本人也没有其他财产。


所以张汤虽然是个用法严峻冷酷的酷吏,但他却不是贪官污吏。他虽然曾被汉武帝恩宠而权重一时,但他并没有利有手里的权利而为自己谋取私财和利益。他为人虽然严峻冷酷,那是他对法的信念,再则法家本来就是严酷的。因此张汤虽然是一位酷吏,但他也算是廉洁之官。


中孚鉴


张汤是西汉最著名的酷吏之一,他负责查办过许多大案,比如皇后陈阿娇涉巫术案、淮南王刘安谋反案等。

汉武帝时,法律开始苛严。公元前135年,张汤与赵禹共同制立各项律令,务在深文峻法,法网愈加严密。张汤等人制定的法律,首要目的并非为了维护公正,而是维护皇权的至尊无上。在这方面,张汤是一位行家里手。

汉代的酷吏,意指执法严酷之官吏,并非就是恶吏的代名词。其实有些酷吏十分廉洁,像张汤就是这样的人。他并不好钱,但很好权。张汤因调查皇后陈阿娇巫蛊案而一举成名,深得汉武帝的器重。同时,他也善于察言观色,讨皇帝之所好。

汉武帝上台后,推行儒家学术,张汤为了迎合皇帝,在办理大案时,就牵强附会儒家经典。遇到疑难案件时,就以《尚书》、《春秋》的义理来解决。他虽是位法家人物,却很聪明地把法儒结合在一起,这种八面玲珑的作法,使他赢得汉武帝的信任。

张汤在执法上有两大特点:第一就是以严酷著称。譬如在淮南、衡山两大谋反案中,张汤大开杀戒,对有参予者采取族诛的惩罚,导致被杀的人竟然多达数万人。第二就是看皇帝的脸色办事。张汤表面装作公正的样子,其实很有心机,善于利用法律条文。皇帝想严办的人,他必将想法设法,致其于死地;皇帝想宽恕的人,他也会利用法律漏洞来为其解脱。因而,张汤虽然廉洁,但并非完全维护法律的正义,而是维护皇帝个人的权威。

张汤善于网罗罪状,打击异已势力,最后反被别人算计。当他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宰相庄青翟时,丞相府联合其他力量,共同检举、构陷张汤。张汤被免官治罪,愤而自裁。张汤虽然严酷,但他办案大多数还是依据法令行事。在他死后,后来的一些酷吏,在执法上更是不择手段。


君山话史


张汤为人处事对其自身的影响

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的统治已经稳定,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朝逐渐强大。伴随着自身实力的成长,作为汉朝的最高统治者,老子的无为而治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但仅仅的思想上的大一统还远远不够,由于汉武帝长年用兵,民穷财尽。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诸如贵族们的骄横跋扈,地方割据势力的图谋造反,土豪恶霸们的为非作歹,鱼肉百姓,以及贫苦人民无法生活而采取的铤而走险等等。这些都要求出现敢于打击豪强贵戚,执法严厉的酷吏以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充当汉武帝暴力统治的执行者。

这样,酷吏出现在了我们的视线,张汤也为人们铭记。

张汤是杜陵人,他的父亲是长安吏,相信张汤能成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除了他自身的天赋(从张汤审鼠就可以看出来),还受到他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中都对他费了不少笔墨。他的主要作为在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今天我们来从张汤的为人处事来看看张汤的幸也不幸的一生。

在张汤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时,田胜被拘禁在长安,张汤尽其全力加以保护。等到田胜出狱封侯与张汤的交往更加密切,并把当朝权贵一一介绍给张汤。《史记》云:“周阳侯始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为之。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

武安侯田蚡当了丞相,征召张汤做内吏,经常向天子推荐他,张汤也就被任命为御吏,让他处理案件。这也是张汤为官后的一次重要的转折,从此才有了处理陈皇后案件,使武帝看到自己的能力,开始受到武帝的重视并被调任太中大夫。《史记》云:“武安侯为丞相,徵汤为史,时荐言之天子,补御史,使案事。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陈皇后巫蛊案张汤深竟党羽,其实是站在了汉武帝的阵营,帮助武帝清除窦太后的势力,加强了汉武帝的统治,张汤的处事之法自然能博得武帝的欢心。

张汤可谓在武帝面前一案成名,但这仅仅是开始,是张汤能载入册的开始,也是他酷烈之名的一大罪状。接下来张汤在处理淮南王、江都王谋反等一系列案件中,也都表现了他的深文巧诋,执法严苛。在武帝的眼里张汤有能力、敢作为,以至“汤尝病,天子至自视病”,“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现象的出现。

张汤的所作所为虽然博得了武帝的赏识,使自己的才能能更好地发挥,却因自己的办事严峻酷烈,结怨颇多。“百姓不安其生,骚动;县官所兴,未获其利,奸吏并侵渔,于是痛绳以罪”更致“则至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汤”。但也因“通宾客饮食,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调护之尤厚。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而“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张汤虽做了大官,自身修养很好,与宾客交往,同他们喝酒吃饭,对于老朋友当官的子弟以及贫穷的兄弟们,照顾得尤其宽厚。他拜问三公,不避寒暑。所以张汤虽然执法严酷,内心嫉妒,处事不纯正公平,却得到这个好名声。那些执法酷烈刻毒的官吏都被他用为属吏,又都依从于儒学之士。丞相公孙弘屡次称赞他的美德。

他所处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就交给执法严酷的监史去办理;要是皇上想宽恕的,就交给执法轻而公平的监史去办理。如果是豪强,则一定要玩弄法律条文,巧妙地进行诬陷。如果是平民百姓和弱势群体的人,则常常用口向皇上陈述,虽然按法律条文应当判刑,但请皇上明察裁定。于是,皇上往往就宽释了张汤所说的人。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说:“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即下户羸弱,时口言,虽文致法,上财察。於是往往释汤所言。”如果仅是执法严苛我们似乎还可以理解,但他根据天子好恶断案,办案不公,就有些不可

原谅。这样的人也会被人们理解为奸诈小人,自认不会让人们喜欢。但他对豪强和羸弱者在办案时的不同态度又让我觉得有些矛盾,其实也不算矛盾,他治豪强会舞文巧诋,治羸弱则为其开释,正表现了他有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之心,这也是这位酷吏让人们喜欢的一面。

对待那些与己关系较远的人是那样,那么张汤又是如何对待那些忠心为自己办事的下属呢?《史记》云:“奏事即谴,汤应谢,乡上意所便,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於此。’罪常释。间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正、监、掾史某为之。’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蔽人之过如此。也就是说张汤奏事如果遭到皇上谴责,他就认错谢罪,并说某某本来向我提议过,就象皇上责备我的那样,我没采纳,愚蠢到这种地步;如果皇上认为好,他就说我不知道写这奏章,是某某人写的。他想推荐某某常常这样做,就是表扬某某的好处,掩蔽某某的过失。一些执法酷烈刻毒的官吏都被他用为属吏。有这样的上司,下属又何须时时自忧,又有谁会不对这样的上司忠心耿耿呢?李文一案后,更让下属感动的可能是“谒居病卧闾里主人,汤自往视疾,为谒居摩足”吧,我们可以想象像张汤那时的身份地位居然能为下属按摩脚步,尽管后来也曾因此遭到朝中反对自己的人的弹劾,说他与鲁谒居之间必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这应该是张汤命运的下一次转折的开始,由盛而衰的开始。

往往祸不单行,接下来又遭三长史构陷,被迫自杀。但这样的结果又能怨谁,只能怪他任廷尉时穷治淮南王一案,不顾武帝赦免的想法坚持将收取淮南王刘安贿赂的严助诛杀,从此朱买臣便心存怨恨。当朱买臣从会稽太守任上调任主爵都尉,几年后因事免官降为丞相府长史时,张汤升任御史大夫后位高权重,没有理会曾经位列九卿的朱买臣的自尊,在会同办理公务的时候坐在床上故意按照对待下属的礼仪对待自诩为前辈的朱买臣,无礼击碎了朱买臣作为吴楚知识分子脆弱的自尊。而王朝与边通,这两位与朱买臣一样,早于张汤官居高位,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官职降为长史,被迫拜服于张汤。御史大夫张汤几次代理行使丞相的权力,明知这三位长史辉煌的过去,却故意凌辱他们。张汤的举动或者是因为早年领教过他们的盛气凌人,或者仅仅是因为一种恶作剧似的戏弄心理,但无论如何他的作为激怒了三人。这样的处事方式,必然会为让自己遭人怨恨,会有那样的结局也是必然。即使没有三长史也会有别人,因为他的处事方式触犯了他多豪强的利益,又其能为世事所容。

张汤其实有些可悲,他即便终于武帝,也受到武帝的重视,但终究也成为封建政治的牺牲品。即使身后武帝杀了三长史,为他报了仇,但那又如何。

《史记·酷吏列传》传尾,太史公曾对一些酷吏做了简要评价。从郅都到杜周都有严酷爆烈之名,但郅都刚直,明辨是非,以国家大事为重。张汤通事理,知变化,他的见地有时同皇上不相上下,经常用变通的方法来适应形势的要求,国家得以依靠他的意见顺利行事。赵禹时时依法办事,维护正理。杜周过于阿谀,以少说自重。从张汤死后,法律繁杂,但追究过于严峻,官吏办事日趋消极颓废。九卿庸庸碌碌,志在保官,补救过失还来不及,顾不上处理法度以外的事。在这些酷吏中,司马迁对张汤费了不少笔墨,既写出了张汤公正廉洁,又写出了他经常根据武帝好恶行事,自己也有公报私仇之举。杜甫曾作《渭村退居宥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提及张汤“慎微参石奋,决密与张汤”,可见张汤在当时的身份地位非同一般。汉武帝对他的重视通过“汤尝病,天子至自视病”可见一斑。即便如此,最后还是不得善终,这就是身为酷吏而难以避免的下场吧!封建统治的工具,也是封建统治的牺牲品。

张汤,一个让人即敬又恨的人,敬他的廉洁,敬他的执法严明、不畏权贵;恨他的趋炎附势,恨他的执法不公。他为人多诈,也是狡猾之徒,必会为上意是从,以此来博得皇上的欢心,才会在当时的朝堂之上有他的一席之地。但他根据个人好恶行事,与人结怨,终自杀,他的一生也尽由后人评说。


水管工人帅大叔马里奥


西汉杜陵有张汤

自小聪慧传他乡

从父为官伴武帝

用法严酷逞刚强

中丞长史来诬陷

勒令自缢在厅堂

身家不足五百金

出自俸禄和朝王

西游驾鹤魂归去

留得青史美名扬


萧萧说客yong


法家代表人物,清廉,冷酷,对全力热衷。


fy8745


汉武帝时期,实行严法酷吏,这是政治的产物,也是他统治手段中必不可缺的一点。张汤这样的人,表面上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其实都是他分割朝堂权利的棋子,他的死,有着性格上的缺陷,也有着皇帝的故意引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