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2018年最後一個崩的是醫藥股!

沒想到,2018年最後一個崩的是醫藥股!

連續刷屏多日的華為事件,牽動著全球資本市場的神經。當地時間12月10日下午1點(北京時間11日凌晨),保釋申請聽證會繼續進行,但還是沒有得出結果;推遲到當地時間11日繼續進行聽證,其能否獲得保釋預計很快就能知曉。

這一突發事件把中美會晤結果帶來的刺激迅速抹平,擔憂情緒導致A股反彈三天後又連續下跌三天。截至10日收盤,滬指報2584.58點,跌0.82%,深成指報7624.86點,跌1.41%,創業板指報1326.85點,跌1.06%。申萬一級行業醫藥生物以1.68%的跌幅居跌幅榜前列。

萬萬沒想到,2018年最後一個崩的是醫藥股。此前反彈為避險,牢牢抱住醫藥股的同志髮圈說“沒想到抱了一個最後炸的地雷”。12月6日起,受到帶量採購落地的影響,降價幅度超出市場預期,醫藥股連續三日下跌。


沒想到,2018年最後一個崩的是醫藥股!

申萬醫藥行業指數近日表現


老金在上週一的文章 中還感嘆了芬太尼可能是2018年醫藥行業最後一個黑天鵝,沒想到短短几天又飛出一隻“老黑天鵝”——7月份帶量採購就開始說、9月份有相關會議落地。這隻“鵝”此前已經帶跌過一波了。

今年可能是醫藥行業的水逆之年,多災多難,3月有醫藥製造業數據回落、7月有疫苗事件、8月藥監局人事變動、9月有帶量採購新政、12月遭遇芬太尼……還是那句話,醫療是一個受政策影響較大的行業,這是我們投資時必須要注意的點。

沒想到,2018年最後一個崩的是醫藥股!

(醫藥行業相對錶現,來源:聚源數據)

上週的醫藥板塊整體跳水就是典型的政策所致。12月7日,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你中選結果公佈,直接導致醫藥板塊整體跳水,整個醫藥股市值縮水近3400億元。


1、先來簡單理解一下“4+7帶量採購”。

你可以把帶量採購本理解為團購批發。

以前的藥品招標,只有招標價格,而沒有數量,還需要醫藥代表進醫院“吆喝”促進藥品使用,用得越多才越好。而“帶量採購”則是一上來就明確採購數量,讓企業針對具體的藥品數量報價,並通過市場化招標競爭,低價者中標,以量換價,降低採購藥品的價格“薄利多銷”。

而“4+7”指的是此次帶量採購的試點城市,4個直轄市和其他7個城市。它們是,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和瀋陽、大連、廈門、廣州、深圳、成都和西安。

為啥要搞帶量採購?

老金覺得就是“省錢”,一要給醫保基金節約資金緩解壓力,二是讓老百姓省錢,還記得電影《我不是藥神》引起的討論和關注吧,讓大家受惠、看得起病。

老實說,所謂的“帶量採購”對於患者來說絕對是好消息。例如,乙肝用藥霸主恩替韋卡降價超過95%,肺癌靶向藥吉非替尼降價75%。

2、但是為什麼醫療股卻涼了?醫藥配置的邏輯變了嗎?

中標本來是個好事,原本的預期是搞批發,價格雖然降了,中標者可以在這11個城市中拿到這個藥品更絕對的份額。但後面降價幅度超預期,且從中標規則上看,未中選的品種也要降價,連鎖反應導致市場擔憂藥企收入和利潤受影響。

早在9月11日帶量採購方案公佈之時,A股醫藥板塊就在隨後兩個交易日連續領跌,多股出現較大波動。然而彼時,市場普遍預計平均降價水平50%左右,但預中選結果出爐,最大降價幅度超90%,超預期的藥品價格下降表現在市場上,就是醫藥股的連續下跌。

3、“帶量採購”可能帶來的幾個影響

老金這麼想:

首先,市場反應過度。

毫無疑問的,國家“帶量採購”的初衷是打壓中間商的利潤,“減少中間商賺差價”,讓藥企割點兒肉出來,讓老百姓看得起病。但是市場的反應是過度悲觀的,其實並沒有這麼誇張。

因為首批試點帶量採購的藥品的總盤子並不大,還不到全國整體的20%,逐步的擴展需要時間;另外企業的低價競爭可能會帶來幾年的壓力,但是如果能擠掉流動銷售環節的一些水分,比如醫藥代表、回扣、學術會議推廣,藥企仍然是有得賺。據中證報報道藥品銷售價格大概是生產成本的17-18倍,讓利空間廣闊。所以不用反應過度。

第二是,影響得細分來看。

醫藥行業下面有多項細分方向。此次,藥品行業短期受影響最大,且主要是仿製藥價格空間縮減為主。

沒想到,2018年最後一個崩的是醫藥股!

(近3日醫藥申萬二級行業漲跌幅,來源:Wind)

從長遠來看,創新藥會有大的發展,醫保資金得到優化。“帶量採購”之後,仿製藥和創新藥的發展會產生分化。仿製藥會以低廉的價格解決絕大多數人的用藥需求,提高醫保效率,對於藥企來說,仿製藥開始拼質量、拼成本和產品線。也就是所謂的“物美價廉”。

另一方面,“帶量採購”將倒逼藥企將節約下來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創新藥的研發上。這種對於醫保資金的優化是一個必然趨勢,也將是長期利好行業的。如此看來,具備創新研發實力的創新藥企業未來將持續受益。

還有中藥受衝擊也較小,銷售渠道可能會瞄準利潤更高的中成藥等。

第三,可關注政策干擾少的非藥領域

最後是,在醫療投資領域,投資者們還可以看看政策干擾少的非藥領域,這些細分領域的增長邏輯長期存在。比如醫療器械、創新藥產業鏈相關行業、自費疫苗領域以及高端醫療服務等。

從近三日跌幅來看,醫療服務和中藥也是跌幅最小的。

興業證券指出,用數據說話,對於醫療行業大家還是要充滿信心。醫藥股有兩個“第一”——tenbagger(十倍股)中國的醫藥生物行業在A股市場的歷史中是最多的;過去十年淨利潤,醫藥行業也是市場增長最多的。


沒想到,2018年最後一個崩的是醫藥股!

(近10年“十倍股”絕對數量行業分佈圖,來源:通聯數據)

所以從業績和估值來看,投資醫藥的方向沒錯。但是從市場表現來看,短期內帶量採購對整個藥品板塊形成一定壓制,而長期來看,未來創新藥的市場規模將得到進一步擴大,整個行業也將受益。


沒想到,2018年最後一個崩的是醫藥股!

5大主要醫藥指數歷史表現

如果想減少選股麻煩和踩雷黑天鵝股,老金覺得這波過去還是可以定投相關醫藥指數基金,分散風險,一如之前的分析,醫藥100表現相對較優。

投資就是這樣。

日曆和數據從不撒謊

一位機構投資者對市場的觀察與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