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付金新规落地 支付行业“吃利息”的时代结束了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下发《关于支付机构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有关工作的通知》特急文件,规定支付机构在2019年1月14日前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这意味着以往部分支付机构“躺着吃利息”的时代将成为历史。

备付金新规落地 支付行业“吃利息”的时代结束了


“吃利息”的日子结束

根据此前央行下发的《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自2018年7月9日起,已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

而央行资产负债表显示,10月支付机构交存人民银行的客户备付金存款已达到9956.91亿元人民币。

对行业来说,备付金集中存管意味着一部分支付机构吃备付金利息的日子彻底结束。此外,支付机构再也不能拿备付金作为条件去和银行谈判争取费率上的优惠,而这让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合作也更为纯粹。

之前,银行向支付机构收取的渠道费用,会基于交易规模、备付金存款规模等进行差异化定价。而随着备付金集中存管的实施,支付机构对银行的议价能力将大幅削弱。

对此,中国支付网创始人刘刚说:“可能会导致费率上涨,中小支付机构要么向商户或者消费者转嫁这个费率上升的成本,不然只能导致自己的利润下降,生存困难。”

在支付行业,客户备付金不仅仅是直连模式的基础,也是支付机构重要的收入来源,更是支付机构与银行议价时手中最大的一张牌。

作为支付过程中的沉淀资金或在途资金,从所有权上看,备付金属于客户。从控制权和利息受益权上看,备付金则归属于支付机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容易诱发道德风险,这种风险普遍表现为备付金的挪用,比如用于其他业务或购买理财产品,更坏点还会发生卷款跑路。这也就体现了备付金100%集中存管的必要性。

数据显示,支付行业2017年全年的备付金利息收入约为70亿元左右。总体来说,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的100%集中交存,有三大利好:

一是杜绝了第三方支付机构挪用备付金开展业务、投资理财甚至跑路的可能,保障广大商户权益。

二是防范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开展违法跨行清算的风险,有效遏制了金融犯罪,也避免了金融风险的跨系统传染。

三是备付金集中管理,防范了资金流动风险,维护了市场的稳定,并促进第三方支付机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服务质量,推动了支付产业的优化升级。

不过,除了对备付金集中管理,监管部门对支付机构的大额罚单也开出不少。可见临近年末,对支付机构的监管越来越严。

支付“严监管”成常态

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发布了对金运通支付的行政处罚,金运通网络支付股份有限公司因违反支付结算业务规定,被央行给予警告,并处91万元罚款。同时对公司1名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并处5万元罚款。


备付金新规落地 支付行业“吃利息”的时代结束了


金运通网络支付成立于2013年1月,是山东金升有色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第三方支付服务企业。2014年7月10日,金运通支付获得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支付牌照。

除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金升集团还涉及小额贷款、民间融资服务、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

而早在2016、2017年,金运通支付就曾因违规分别被罚3万元、20万元。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11月在“2018年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虽然大额罚单不少,但部分市场主体仍心存侥幸,依旧我行我素。”

梳理11月份罚单发现,得仕股份有限公司、汇明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拥有预付卡业务资质的公司都曾被当地监管部门亮了“黄牌”,领到罚单。

从处罚原因来看,涉及备付金、反洗钱等多个监管重点。其中,得仕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作出“处以罚款9万元”的处罚;陕西易通商联网络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因为违反客户备付金管理规定,被处罚3万元。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罚单指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汇明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未按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对单位处以人民币90万元罚款,并对1名相关责任人员处以人民币3万元罚款。”

11月的罚单中,部分机构已有多次违规记录在册。当中,平安付电子支付有限公司在去年8月也曾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监管作出“罚款4万元”的决定。

去年8月,上海点佰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合计罚没人民币达56.9万元。而11月份公布的罚单显示,其更名为开店宝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因为违反支付业务规定,又被监管部门处以罚款18万元。

11月支付罚单超200万

据统计,11月全国各地央行公布的支付罚单达到了16张,合计金额达到213万元。

其中,最大一张罚单是对汇明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开出的90万元罚单,最小的一张则是对中信恒达支付有限公司做出的1万元处罚。

截至6月19日,2018年以来央行系统针对第三方支付公司违规行为总罚没金额达3142.8万元,超过去年水平。

作为支付行业发展的重镇,11月份央行上海分行公布的罚单达到了12张。而中信恒达支付有限公司也领到了11月份北京营业管理部公布的唯一一张支付罚单。今年以来,北京、上海两地监管部门都已展示了对支付违规整治的决心,都曾开出过千万级别的罚单。

11月公布的罚单中,背后不乏知名集团的身影。11月3日,因平安付电子支付有限公司违反支付业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对其作出罚款3万元的处罚。

11月1日,快钱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因为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央行上海分行作出了“处以罚款12万元”的处罚。

对未来支付行业的严监管,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指出,“水到渠成的应当是严监管常态化。常态化要求我们保持监管定力,过去是这样、未来也是如此;对国内机构如此,对境外机构一视同仁;严监管还要求我们在风险暴露时期刮骨疗毒、猛药去疴,规范发展时期居安思危、如履薄冰;对存量风险要按照既定措施去消化,对增量风险要加强监测、抓早抓小、提前防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