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對話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總院

資深總工程師 林元培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對話者:隧道股份副總裁 楊磊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對話者: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 徐偉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對話者: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 沈士光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對話者: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 秦暢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秦 暢 :【上世紀80年代,輪渡作為來往黃浦江兩岸的唯一交通工具,上海市區20來條輪渡線每天擺渡的客流量接近100萬人次。“一橋飛架”浦江成為無數上海市民的夢想。】

隧橋兄弟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就是那個時候上海人內心的真實寫照,因為每天擺渡實在太擠、太慢了!有這時間,都能做幾期“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全媒體實景黨課了。】

秦 暢 :【上海人民感謝你們,你們則得感謝一個人,沒有他就沒有你們。】

隧橋兄弟 :【林元培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橋樑工程設計師、上海市政總院資深總工程師、首批"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甚至在宇宙中還有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林元培星”。開掛的人生無需解釋。】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秦 暢 :【林院士是上海南浦、楊浦、徐浦、盧浦四座大橋的總設計師,你是怎麼想到要在黃浦江上造大橋的?】

林元培 :【在黃浦江上造大橋是我們三代工程師的夢想。當時我只造過跨度200米的泖港大橋,南浦大橋的跨度要翻一倍,沒有經驗、沒有把握。】

隧橋兄弟 :【南浦大橋前兩天剛過完27歲生日,當年他一出道就技驚全球,組合裡大家對他最服帖。】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南浦大橋

林元培 :【當時有兩種設想,一個做懸索橋,像美國的金門大橋一樣,但是價格太高,上海軟土地基不合適。第二種方案做斜拉橋,於是我們先在泖港200米的河面上建一座橋做試驗。即便這樣還會沒有百分百把握。當時領導問我,我只能說,有八成把握。】

秦 暢 :【2011年,南浦大橋進行結構大檢查,結論是運行良好,沒有出現一條結構性裂縫,標誌著中國斜拉橋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隧橋兄弟 :【掌聲送給林元培。】


秦 暢 :【和南浦大橋齊名的是楊浦大橋。當時其實也有幾種方案可以做選擇,而你卻選擇了風險最高的一個方案,是不是因為做了南浦大橋後自信了?想挑戰自己了?】

林元培 :【當時南浦大橋還沒建完,就要建楊浦大橋。南浦大橋423米,楊浦大橋是600多米,如果把南浦大橋方案搬過去,橋墩就要落在水裡,施工時間久、造價高、還可能被船撞,所以乾脆跨過江。我們造橋樑安全是放在第一位的,只要三個要素把握住了就可行:構造、施工工藝和力學計算。】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楊浦大橋

隧橋兄弟 :【老林,你造橋,我們放心。】

林元培 :【你們放心沒用,造楊浦大橋的資金是亞洲開發銀行貸款的,它不放心,花了幾十萬美金請了五個國外專家。第一位是德國建造世界首座斜拉橋公司的經理。第二位是美國交通部的總工程師,來檢查你管理行不行。第三位是日本東京大學的教授,來把楊浦大橋重新再算一遍。第四位是葡萄牙專家,來審查你的細部構造。第五位是華人斜拉橋專家鄧文中,作為專家組來審查。最後,答辯結束得出一個結論:楊浦大橋設計是合理的。建成後,德國專家再來看,他說:“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造出來了一個創記錄的斜拉橋,好比在奧運會上得到半打金牌。”】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秦 暢 :【現在黃浦江上已經有了13座大橋,就像一道道彩虹跨江而過。這其中最像“彩虹”的非盧浦大橋莫屬。】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盧浦大橋

隧橋兄弟 :【盧浦大橋是我們組合的顏值擔當。】

林元培 :【盧浦大橋是用斜拉橋技術造的拱橋,簡單的東西就是美麗的東西。】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沈士光 :【林院士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第一,他非常實事求是,技術已經非常好了,但是不把話說滿,80%的把握,但用120%的努力,這是一種責任、擔當。第二,信念的支撐,在黃浦江上建橋是幾代人的努力和夢想。第三,經濟學家張五常曾經陪同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在楊浦大橋上面走。弗裡德曼認為大橋花費巨大,是否值得。其實,兩座橋落成以後直接推動了浦東開發開放,帶著整個上海起飛。】

秦 暢 :【今天我們發現黃浦江上這些橋,它所帶來的所有資源要素的連通,讓一個城市活起來了,而不是我們改革開放之前的一片沉寂。】

隧橋兄弟 :【橋隧、橋隧,別忘了我們組合除了橋之外還有隧道,而且還為數眾多。】


秦 暢 :【對對對,我們今天就是在復興路隧道邊的隧道科技館內一個1:1的隧道里。這裡專門有一個監控室,可以全程看到復興路隧道的運行情況。】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隧道科技館

楊 磊 :【復興路隧道其實就是延安路南線隧道的複製品,它和延安路隧道最大的區別在於,復興路隧道是兩層的,延安路隧道是一層的。從盾構本身來說,都是泥水平衡盾構。我記得建延安路隧道大概在83、84年的時候,我們先在陸家嘴邊上的浦東公園打了兩個工作井,從這兩座井下去推到浦東黃浦江邊,再穿越黃浦江進入到浦西福建路的一號井。】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1988年12月,延安東路隧道舉行試通車典禮

秦 暢 :【造大橋有造大橋的難度,打隧道有打隧道的難處,如果力學計算不標準的話,很可能會塌方的。怎麼解決這些問題?】

楊 磊 :【上海是砂型保護層黏土,所以在推進過程當中如果壓力不平衡的話,會造成泥土的流失,直接進入盾構領域,造成地面塌陷,甚至黃浦江的水倒灌進來。外國專家曾經評價說,在上海建隧道就好像在“豆腐裡面打洞”。】

秦 暢 :【難怪在造外灘隧道的時候,很多公共決策部門非常擔心,一邊是百年曆史的保護建築,一邊是黃浦江,要在這個中間打一條隧道,可操作的空間實在太小。】

隧橋兄弟 :【我們上海人叫:“螺螄殼裡做道場”】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好像配錯圖了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楊 磊 :【所以我們在施工的過程中,甚至把一百多年前的樁基全部拔出來了,然後重新進行了脫換,最終穿越過去。不光穿越了外白渡橋,而且還穿越了地鐵2號線和人行觀光隧道,一直到了浦發銀行門口,就好像外科手術中的“心臟搭橋”。】

秦 暢 :【所以改革開放能夠眼見到的最大成就就是市政建設的變化,我們看到上海的路、橋、隧道、建築、公園能讓整個城市的面貌煥然一新,而這背後作為支撐的則是上海製造、中國製造。】

沈士光 :【像我們說香水就會想到法國巴黎,我們現在說橋樑、隧道就會想到made in Shanghai。就像李強書記講的,上海要繼承傳統一些老品牌,又要做大做強新的品牌。讓我們引以為豪的東西,讓“上海製造”的品牌,能夠走出去。】

隧橋兄弟 :【每年都會有很多外地、外國團體來和我們交流,中國樣板,上海造】

秦 暢 :【今年10月23日,被稱作工程界“珠穆朗瑪峰”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是中國工程建設這麼多年努力所疊加出來的一次精彩的呈現。而這其中,就少不了“上海製造”的身影。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徐偉教授團隊承擔了工程圖的複核工作,和他一起奮戰的還有其它同濟大學的科研團隊。】

徐 偉 :【我們承擔的這個工作是對整個島隧工程的設計全面地做一次重新計算複核,看設計有沒有什麼遺忘的問題或者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其實,圍繞著港珠澳大橋和島隧工程,除了我們以外還有很多上海工程技術人員也參與其中。比如上海的中交三航局承擔了東人工島的建設施工。這個項目的特殊運輸船、大型鋼管、大圓筒、12000噸的浮吊,全都是振華港機建造的。美國人的碼頭設備也是從我們這裡進口的。】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港珠澳大橋

楊 磊 :【我們也是聯營體成員之一,因為有先進隧道的施工經驗,所以我們派出了專家團隊參與了港珠澳大橋的方案設計。】

林元培 :【港珠澳大橋已經是國際先進水平了,這也是國內多年來施工經驗的總結。無論是大橋還是隧道,我的最大體會是,重要的技術最好能夠自主研發。自己不開發就要買國外的技術,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你買國外的技術把它的優、缺點都買進來了,如果我們自己開發,看到缺點以後可以自動改進。】

楊 磊 :【目前最大的穿越長江的隧道在武漢,是我們完成的,15.7米的盾構,去年順利貫通。我們的項目遍佈全國各地,包括在南京、武漢、深圳、鄭州、杭州。此外,我們的盾構機在新加坡、印度用得也都非常好。】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中國內地已建成的最大直徑盾構隧道

武漢長江公鐵隧道

徐 偉 :【經過了改革開放以後,上海的建設事業形成了很多經驗,為中國製造作出了貢獻。回顧這40年,再出發,我感覺一要鼓起信心,二要接受全國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我們一直講上海製造,有過我們的輝煌,我們要繼續我們的輝煌。】

沈士光 :【三位工程師從八十年代初期到現在,他們改變了很多,從一開始有80%的把握,用120%的努力,到後來慢慢自信了,再到如今讓中國製造走出去,和全世界在一個平臺上共同競爭、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共同發展,這就是命運共同體。】

秦 暢 :【在不斷學習過程當中怎麼把自己的技術力量輸出,造福別人,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這樣一種合作和開放的態度是整個市政建設40年來最應該收穫的啟發。今天我們從大橋,從隧道,從剛剛通車的港珠澳大橋都看到了這樣一條規律。】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上海製造”,曾經成為一個時代的代名詞。彼時的上海,不宣揚自己的繁華,只靠一片匠心,凝聚城市風骨。進入新時代,上海不僅要傳承產業的優秀基因,更要按照改革開放再出發、構築城市發展戰略優勢的新要求,為上海製造增加新內涵、注入新活力。上海市政府今年發佈《全力打響“上海製造”品牌加快邁向全球卓越製造基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要初步建成世界級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初步建成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初步建成世界級製造品牌匯聚地。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節目錄制現場

從擺渡船到44條越江設施,上海製造用了27年,未來越江會怎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