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并没有杀害自己的功臣?

漩涡鸣人yy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开国皇帝都是一些忘恩负义的人。当年陪他打江山的人,到最后都不得善终。就像范蠡说的那样“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开国皇帝大多是像越王勾践那样只能共患难不可共享福的人。但是凡事也有例外,在历朝历代开国皇帝当中,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虽然被人称为“暴君”,但是却是一个善待功臣的皇帝。

在秦始皇,兼并六国的过程当中,文有李斯、武有王翦等将领。特别是武将,在其他朝代的统一过程当中被当成了宝,等到统一之后便恨不得生吞活剥。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后,同样面临着武将手握兵权的这一尖锐问题。但是我们却从没有在史料当中,看到王翦等开国将领被杀害的消息。

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便是秦始皇的出身。先秦时候,诸侯王都出身高贵,每一个诸侯王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都有一个牛逼的始祖,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最纯正的贵族。虽然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这些贵族身上的“绅士”气息没有像先祖那样浑厚。但是对于功臣的态度,依然是礼遇有加。

这点在水工郑国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水工郑国本身是韩国派出来“帮”秦国修建沟渠的水利专家,后来间谍的身份暴露,表面上是帮助秦国修建沟渠,实际上是想通过大型水利工程来疲秦、弱秦,以达到延续韩国的目的。

在郑国间谍身份暴露之后,秦始皇(当时还是秦王政)虽然恼羞成怒,但是在郑国的劝说之下,同意放过郑国的性命,让他继续修建沟渠。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秦始皇的胸襟,贵族出身的皇帝就是不一样。

同样是有点贵族身份出身的汉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这几个人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也如秦始皇那样,尽可能的善待、礼遇。无论是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还是唐太宗的云烟阁二十四位大将,亦或者是宋太祖的义社十兄弟,这些跟随开国皇帝打江山的名将都因为“主子”是贵族而得到了善终。

与这些贵族形成反差的是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刘邦出身平民,没造反之前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等到他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当年助他完成统一大业的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人就开始遭遇了。特别是韩信,一代战神最后死在了一群女人手里,死前不禁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

朱元璋杀害功臣更是出了名,如果要在这些开国皇帝当中评选出最“忘恩负义”的人,朱元璋应该是首当其冲。徐达背有恶疾不能吃鹅,朱元璋偏偏赐给他一只鹅,刘伯温传闻是被朱元璋授意胡惟庸下毒毒死的,到了后期还要“胡惟庸案”、“蓝玉案”,一大批开国文臣武将都受到波及而亡。当年跟随朱元璋建功立业的功臣们,除了汤和等寥寥几人幸免于难,大多数人都不得善终。


古今事


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没有必要。

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成为千古一帝,秦始皇本人震慑力就很强,大臣们不管多大的功绩都无法超越,也就不会太过担心臣子功高盖主、谋权篡位了。



第二,秦始皇的大臣很会“做臣”。

就拿战功卓著的王翦来说,从王翦伐楚多次派人像秦王催要田地,以表达忠心让秦始皇放心可以看出来,秦始皇的大将并没有因为屡立战功而持功自傲飞扬跋扈,反而更加谨慎小心,懂得功成身退,这就使秦始皇没有杀大臣的一个重要原因。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大家喜欢历史,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津城沐雨”。


津城沐雨


其实这种原因有很多,第一,王翦等大臣都了解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而来秦始皇自信太强,区区六国都能灭,何须几个大臣?



第二,当时秦朝经历了商鞍变法,变成了法律国家,让人们知道有法知法,后来历代秦王和平民都知道什么能做和不能做,深入骨髓。



第三,再加上虽然当时人才济济,可秦始皇对人才那是一直渴望,而且自己自信能够镇的住这些人才,让他们为自己卖命,自己也能给他们想要的。



秦始皇虽然是个暴君,但对于法律他是暴君,绝对不能有人挑战秦王朝的法律,于是六国反抗,当回过头看,秦始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生知人善用,而且胸襟真的很大。


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


其实历史上杀功臣最著名的莫过于两个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很多开国皇帝还是没有杀功臣的。下面说说秦始皇为什么不杀功臣?



口服心服

纵观杀功臣杀的最狠的刘邦和朱元璋,就说刘邦吧,刘邦的帝位还没有坐的太热,韩王信就勾结匈奴造反了,所以你说刘邦该不该杀这些不安分的功臣?进一步的防一下刘邦认为不靠谱的功臣呢?

为什么会如此,其实这些草根皇帝,下面的这些手下会多多少少有点不服,凭什么你一介平民都能当皇帝,而我却不能?所以心里面的不服就造就这些功臣里面有些造反。

而秦始皇的出身本就是王族(战国后都开始称王了),给功臣的第一印象就是高人一等,第一印象再加上后期的自身魅力王霸之气等等就让这些功臣们口服心服。

需要功臣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是郡县制,兵权是牢牢的掌握在了秦始皇手里面,而且统一六国之后,六国的遗留分子不仅不安分守己,而且四处暗流涌动。秦始皇需要信的过的人去处理这些事,而和他一起灭六国的功臣就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帝国建立之初,到处正是需要用人之处,再加上六国的这些知识分子根本就不想真心的帮助秦国,所以很多重要的事情还是需要信的过的功臣去办的。


所以说,秦始皇的这些功臣对秦始皇是心服口服,再加上秦始皇也信任这些功臣,所以秦始皇干嘛要做自断臂膀之事呢?


淡看天上月


1,历史传统。为什么汉后的皇帝要杀功臣,因为功高震主。但在汉前历史,君主一般不杀功臣(但除了勾践)传统不允许,功高都有封地,大不了,自己主动去别国,如吴起。又如去权就封地吕不韦。

2,西周的分封制度带来的身份阶级!嬴政是真王族,不是草根!再君主杀臣与臣子谋反都有舆论压力。从春秋到战国臣子替换君主极少,只有两起,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臣子等多是权臣,少有反臣(伍子胥,项羽除外)

3,个人性格。秦始皇本人的权威,臣子们有知遇之感,君臣互相成就!


闲云vip


我觉得吧,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结束了春秋春秋战国以来的纷争,统一了中国,那他的才能肯定是非常强大的,他肯定知道那些人对他有用,是真正的国之栋梁,而且如果他杀害了自己的功臣,那不仅会寒了其他,栋梁之才的心,也会使国家动荡不安,对他的统治没有益处,所以说,如果那些功臣没有损害到他的江山社稷,肯定不会杀害他们。这是我的小小看法,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