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3章:结合周易卦象,才能脱离虚无思想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问:“本句在所有版本中都是写在四十二章最后,为什么您把它列在四十三章的开头呢?”

学者答:“四十二章对应《周易》晋卦,晋卦日在上,地在下,乃天地正位,与本句之意不相符;本章对应《周易》明夷卦,日在下,地在上,天地反位,与本句完全吻合。所以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本章的一部分,可能是西汉的抄录者误将其写在了上一章的篇末。”

文|杨吉德

问:“梁指屋梁,‘强梁者’何意?”

学者:“房屋屋顶的架构有栋、梁,栋在最高处,梁在栋之下,‘强梁’是梁的作用企图超过栋的地位。对照一下《明夷》卦,明指太阳,比喻君王;夷指下层人士,也可以指君王的臣属。你看这个卦符:


《道德经》43章:结合周易卦象,才能脱离虚无思想

太阳被地压制,地的地位超过了太阳,就如同臣属把持朝政,不把国君放在眼里,这种臣属即为强梁者。”

问:“‘不得其死’就是不善终,又是指谁呢?”

学者:“《明夷》卦六四爻辞:‘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描写的是商王臣属比干强谏商王,而被商纣王残忍地挖去了心脏。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作为臣属,如果强逼国君听从自己的谏言,即为‘强梁’,恐怕最终会落个‘不得其死’的结局。”

问:“‘教父’指被自己信奉者,老子在信奉一种什么理念呢?”

学者:“不强人所难,不强势推行自己的主张。”

《道德经》43章:结合周易卦象,才能脱离虚无思想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问:“这句话常常被用来比喻以柔克刚,我觉得这是误解,驰骋怎么能解释成克呢,两者概念完全不同嘛!问题是何为柔,何为坚?是让人们随意联想,还是有具体所指呢?”

学者答:“老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因而起。其实孔子、老子时代的大家做学问都是很严谨的,有言必有据,有果必有因,所以才能传诸后世。不像后世的学者,又是宇宙,又是虚无的空想。比较而言,孔子有弟子传承,理解的比较透彻;而老子没有亲传弟子,没人知道老子写作的因由,后世解读者便把几个容量大、出现频率高的词拿来作为主要思想去反复宣扬。老子作为一个思想大家,哪能围绕着一个相同的主题反复磨叨给别人听啊!

还是言归正传。何为柔?何为坚?《明夷》卦中,地卦三阴,为至柔;火卦为日为君,为至坚。柔指委婉、智慧;坚指刚毅、权断;驰骋指事业有成,纵横捭阖,大显身手。同样是三阴在君之上,上一句写‘强梁者’,以臣压君,不得善终;这一句换了一个角度,写以柔而驰骋于坚,以智慧和含蓄周旋于朝野之间,乃大有作为之士。”

问:“如果这样的话,老子直接写至柔驰骋于至坚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两个‘天下’呢?”

学者:“天下人行天下之事,此事之道推及世间万事,道理是一样的。再说,天下君主非一家,哪个君主能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便到其麾下发挥贤能的智慧;如果在一个昏君手下,怎么还能谈得上驰骋二字呢!但有一个原则,这个柔指的是以下对上,而不是以上对下,也不是平等属僚之间。”

《道德经》43章:结合周易卦象,才能脱离虚无思想

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问:“何为‘无有’?”

学者:“有其质,无其形。”

问:“‘无有’怎么会‘入于无间’呢?”

学者:“你拿着卦符反复端详,就会产生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太阳是怎么进入到严密的地中,使地面产生温暖的呢?是太阳用自己的光芒穿射进了地里面。也就是说,世间万物并不是接受的太阳的恩赐,而是感受了太阳光芒的恩情。一个国君很难让百姓接受他本人,但可以用有益于人们的政策渗透进人们心里,从而使人民感激他、歌颂他、爱戴他。”

问:“老子说他根据这个原理知道了‘无为之有益’,无为怎讲?有益怎讲?”

学者:“‘为’是亲力亲为,无为是不需要一件事一件事的亲自去做。有益是产生更好的结果。一个人就是浑身都是铁,能打几颗铆钉?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定要亲自去做就能得到好的结果,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制度,给人以无形的力量和方向,人们愿意自觉地去遵守、去努力,这样才能办成大事。”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学者:“这句话是老子最后做的总结:有效的教导是不直言其事;要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不去亲力亲为。而天下却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思想境界。”

《道德经》43章:结合周易卦象,才能脱离虚无思想

今译

作为臣属却凌驾于君王之上,不会有善终的。

我要把这一点当作终身的信条。

天下最聪明的智士,方可在天下有权势的君主之下大有作为。

没有实体的东西,方可渗透进无间隙的物体中。

我因此知道行大事者不要亲力亲为,才会把事情做的更好。

有效的教导是不直言其事;

把事情做好是不去亲力亲为。

而天下却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思想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