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濟寧市>兗州市 顏店鎮

顏店鎮位於兗州市區西部,西鄰汶上縣,東靠新兗鎮,北接新驛鎮,南鄰濟寧市任城區。鎮政府駐地東距市政府駐地12公里。總面積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67公頃,轄66個行政村,人口6.8萬人。

傳說三國時候曹操屯兵兗州時,今顏店稱魏陽鎮,轄七鄉。唐朝時村鎮東延,稱延村店,後訛為顏村店。明代該村為曲阜孔府田莊。《孔府研究》載:“明洪武、永樂年間,衍聖公府皇封土地二千頃,分六屯、七廠、十八官莊。顏村店、袁莊……均屬洸河屯,為聖公府田莊。”

今顏店鎮境域清代屬西仁義鄉南李宮社。1948年為滋陽縣(今兗州市)第六區,1949年稱嵫山區,1950年改稱顏店區,1958年成立共產主義公社,1962年初改建為顏店公社,1984年改稱顏店區,1986年改稱顏店鎮。

鎮境內嵫山,為兗州市境區唯一一座山丘,位於城西15公里,屬泰山山脈。山分東西兩峰,海拔75米,佔地1.5平方公里。兗州市原稱“嵫陽縣”(明代改“滋陽縣”),即以此山而得名。嵫山歷史悠久。有碑記雲:“宋中宗東巡駐蹕此山,馬瘏,夢一老者為馬治病。及醒,馬果愈,因封山神為昭烈惠應侯,與之立祠,四時享祭。”後經歷代修築廟宇,栽植林木,愈益美化,成為遊覽勝地。山上主要建築為太元觀。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規模宏偉,景色壯麗,崇樓傑閣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內供奉玉皇、關帝、八大金剛等神像,雕塑精巧,顧盼如生。西院為送子觀音堂,內塑一女神趺坐蓮臺,懷抱小兒,並有百兒環繞。俗習婦女不育者,來此求子。

舊時兗州文人學士列“嵫山八景”為:“奎樓夕照”“遙天塔影”“鳳頂朝暾”“蒼崖古隸”“宋蹕遺蹤”“仙炕眠雲”“硯泉修禊”“野寺鐘聲”。其中“蒼崖古隸”係指刻在東峰峭壁上的摩崖大字,古樸蒼勁,惜已大半漫滅不可辨識。後署“佛主道懷天水山人書”。旁刻一梅花鹿。據文物工作者考證,系五代時物。

此山舊有廟會。每逢農曆三月三日,演戲祭神。四鄉雲集,遠及外縣,百貨並陳,雜技說唱,熱鬧非常。“文革”中,此山慘遭破壞。樓臺殿宇全部拆除,蒼松翠柏砍伐罄盡,加之不斷開山採石,現東山頂峰已成深谷,僅存兗州市第三中學院內部分末動,亦失舊時風貌。

顏家村位於市區西部。據傳元朝以前此村名“崔範莊”。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顏回為兗國公後,在兗州建有顏子廟,從此顏氏族人多聚居於兗州。元大德年間顏回51代孫、“五經博士”顏成遷往城西嵫陽山之陰崔範莊居住,死後葬於此,為顏家村始遷祖。此後,村名改稱顏家村。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村內建了復聖祠作為顏氏家祠。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兗州府志》載:“復聖兗國公五十一代孫顏成,由曲阜遷滋邑城西小顏村,建有復聖祠。”。

洪佛寺位於嵫山村。該村原名岑蔚村,後改稱洪佛寺村,因有始建於明代以前的佛教寺院“洪佛寺”而得名。清中葉,鄭氏家族遷入該村,修建了莊園。為圖吉祥,表示自己“洪福齊天”,把“佛”字改為“福”字,村名也隨之改為洪福寺村。清代屬西仁鄉南李宮社。因“洪福寺在城西三十里嵫山之麓,”後改稱嵫山村。

屯頭村位於顏店鎮東南部,始建不晚於唐代。明代時,因村中周姓負責管理曲阜孔府祀田,為眾屯之首,故村名稱屯頭。村內有周氏家廟。

翟村位於顏店鎮東南部,其歷史可上溯至北宋時。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東巡曾駐蹕嵫山,到過翟村。元代,翟村是規模較大的村鎮,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滋陽縣誌》記載:“僧綱寺,在城西翟村,有元碑”,“元社學復禮齋碑,在翟村,至正十年(135年)立,正書。”僧綱寺是具有管理僧徒職能的寺院,社學是設於鄉社間的學校,可見翟村當時為中心村鎮。《兗州縣地名志》(1989年)載:“村北翟氏祖林有元代至正年間的墓碑。”說明至少在元代,翟氏就已是本村大戶,翟村由此得名。

李宮村位於顏店鎮西北部,始建年代無考。村外曾出土過商周時代文物索氏器。明代建廟宇一座,據廟碑記載: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大殿名“炳靈宮”,中塑“托塔天王”李靖像,村因得名李宮。


「鄉村記憶」濟寧市>兗州市 顏店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