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官經”,政治漩渦中巧妙施展“拖”字訣,一生立於不敗

縱觀中堂李鴻章的一生,歷史上褒貶不一,品評有異,乃至有“年少不懂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的慨嘆。正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李中堂一生充滿傳奇,從不同的角度,總能看到不一樣的精彩。

曾國藩評價李鴻章為“李少荃拼命做官”。所謂“知子莫若母”,同樣的,知徒莫若師父。李鴻章這一生披荊斬棘,嚐遍風霜雨露,在一條漫無邊際的道路中從小文官做到封疆大吏。他用十幾年光陰積累便摘到常人三十年苦磨才能得到的政治果實,在這輝煌“履歷”的背後,靠的就是他那本第一無二地“官經”。

在李鴻章的“官經”中,一生的政治磨練從未離開過一個“拖”字。李鴻章對“拖”字訣的駕馭已臻至化境,他一生中諸多政治轉折點,都是靠“拖”實現平穩起降。

從曾國藩幕僚到直隸總督,靠“拖”奪勢,靠“拖”讓功,靠“拖”避險,靠“拖”表忠,靠“拖”保命,這個“拖”字,被李鴻章玩絕了。

李鴻章最早的政治轉折點在曾國藩幕府時期,李鴻章用一“拖”字力排眾議,奠定“首席幕僚”之位。

李鴻章的“官經”,政治漩渦中巧妙施展“拖”字訣,一生立於不敗

1860年,李鴻章入曾國藩幕府兩年。遠在千里之外的天津,正處在一片肅殺蕭瑟之中,港口的軍艦不斷對天津城內發射炮彈,彈花猶如秋天的落葉一樣,散落在城內的每一個街頭巷尾。

從遠處看,黃昏的天津城上空籠罩一層薄薄的煙霧,不知是城內的硝煙,還是的硝煙內的炊煙;亦或許,是咸豐皇帝大隊人馬出逃熱河趟出來的土煙。

英法聯軍攻佔天津,下一步就是進軍北京。咸豐皇帝出逃後為保皇城安全,急調曾國藩湘軍“北上勤王”,此時湘軍與太平軍的戰局正處於白熱化,徽州、祁門失守,如冒然抽調重兵北上,則國內戰局就會陷入被動。

出兵,還是留守?這是一個問題。

如出兵北上,曾國藩七年籌軍之戰果,會因此毀於一旦;如留守不動,則為拒絕北上護主,勢必被朝堂責為天下罪人,甚至“謀逆之臣”。

是去是留?曾國藩連夜著急幕府人員進行商議。曾國藩桃李天下,門中人才濟濟,智囊無數,對於此事的一致看法是“要名”,一定要北上勤王,不能被滿臣抓住把柄,萬一被扣上“謀逆”之罪名,湘軍不保是小,守住小命是大。

李鴻章的“官經”,政治漩渦中巧妙施展“拖”字訣,一生立於不敗

曾國藩幕府中眾多幕僚對此都深表贊同“北上勤王”,只有李鴻章一人反對。李鴻章在眾多幕僚中,資歷不是最老的,政績不是最好的,所以人微言輕。李鴻章為了讓自己的意見被重視,選擇“後退一步”。

既不出兵,也不留守,先“拖一拖”,靜觀局勢變化。

隨即,李鴻章上報咸豐皇帝表示願意出兵勤王,安穩朝堂口風。然後藉口湘軍將領人生地不熟,需請朝廷酌情抽派一人北上擔任護衛職責,讓朝廷擇派人選。

奏摺一來一回就是一個月,李鴻章用“拖”字訣爭取一個月的時間,來打探京城恭親王議和的結果,準備下一步行動。

不出李鴻章所料,未滿一個月,恭親王議和成功,不必再派遣湘軍北上勤王。

這件事兒的堅決和果斷,讓曾國藩對李鴻章更加器重,地位一舉從後輩小幕僚晉升到“首席幕僚官”,為來年讓李鴻章獨自領軍奠定深厚基礎。

此次靠“拖”字訣從幕僚中脫穎而出,是“奪勢”之舉。

李鴻章拼命做官,雖無所不用其極,卻也並非無情無義。1863年,李鴻章圍困蘇州李秀成,殺降“八王”,為原本陷入僵持的戰局打開了缺口。

蘇州與南京相互依靠,互成掎角之勢,只有打開一方,才能進攻鎖定勝局。南京為太平天國首都,留守兵力最強,曾國藩弟弟曾國荃圍困南京已經有一段時日,奈何找不到突破口。

李鴻章攻克蘇州為曾國荃打開突破口,曾國荃再無後顧之憂,可發全力進攻金陵。

但是,軍事是軍事,政治是政治。慈禧對攻打金陵一事非常重視,非常想橫插一腿。在慈禧眼中,攻打金陵一事決不能留給曾國藩,因曾國藩湘軍勢力龐大,如再獲此功,則失去了政治生態平衡,再也沒有誰可以制衡曾國藩的湘軍。

慈禧為了抑制湘軍的發展,特意下旨讓李鴻章“增援”曾國荃,一起圍攻南京。說是增援,實則是慈禧為了“分功”,不像讓湘軍獨佔此功。

曾國藩政治老道,自然知道其中緣由;可曾國荃性子火爆,立功心切,不能容隱與他人分功。

李鴻章是一個聰明人,豈不明白慈禧的用意?慈禧是想把自己往火坑裡推,想借一紙功勞讓收買自己,讓自己站在湘軍的對立面,讓淮軍與湘軍互相制衡。

李鴻章自然不願意與恩師站在政治對立面,於情於理都無益於他,不如索性“讓功”,讓曾國藩知自己的情。

此時,李鴻章再一次上演“拖”字訣,對於慈禧所下數道催戰聖旨尋找各種理由推脫,遷就不前,或天氣不利行軍,或軍中有誤,接連數次都是如此。

慈禧似乎察覺李鴻章的小算盤,於是下旨言責並處罰。

李鴻章此次因“拖”受罰,看似愚蠢,實乃精察人情。反抗慈禧表面上無益於升遷,可此時曾國藩的勢力和地位顯然對他幫助更大,所以不如受一方責,成一方美,依舊使得自己立於不敗。

李鴻章的“官經”,政治漩渦中巧妙施展“拖”字訣,一生立於不敗

1869年,李鴻章接任湖廣總督一職,並受朝廷命令調查四川總督吳棠貪汙一案。調查吳棠這個案子,是慈禧直接下旨授意的。

稍微瞭解內情的人都知道,吳棠從一個地方小縣令一躍封疆大吏,靠的是什麼?還不是曾經給慈禧家“誤送”三百兩救命錢。

慈禧為了報恩才提拔吳棠為四川總督,而吳棠呢?也不過是一個庸庸碌碌之輩罷了,說是貪汙,其實不過是慈禧老佛爺在四川的收款機罷了。

既然是慈禧自己的人,為何慈禧還要讓李鴻章查吳棠呢?

有人參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李鴻章接任曾國藩湖廣總督一職是慈禧在背後操縱。慈禧需要用一個棋子試探李鴻章這個封疆大吏的政治立場。

如果李鴻章查了慈禧的人,那這個新任封疆大吏依舊不能讓慈禧放心,時機一到勢必還會給他挪挪窩。但李鴻章在做官與人情方面,做事滴水不露,對吳棠的背景也略知一二,所以對於這件事兒,李鴻章也用一個“拖”字解決。

能查嗎?當然不能。但是不查行嗎?肯定不可以。

朝臣盯著慈禧,慈禧就只能盯著李鴻章,李鴻章不能查,但是也不能不查。怎麼辦呢?

“拖”

這個“拖”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讓慈禧看到李鴻章的政治立場。慈禧得知李鴻章拖著不查,內心是欣慰的,但表面還是要裝出一張催促的臉,畢竟下面很多官員盯著。

第二層就是李鴻章自己需要花費時間尋找一個妥善的處理辦法。

李鴻章從六月收到朝廷調查吳棠的命令,一直拖到十月底才到成都調查吳棠。更令人驚奇的是,調查結果沒過幾天就出來了。

李鴻章認為所有參奏吳棠的人所說俱是空言,之所以參奏吳棠貪汙,全是地方政治內鬥導致。因新官上任不合群被眾官排擠,所以才散步出貪汙謠言。

李鴻章拖了幾個月,向慈禧表明政治立場後,為求把事情做得完美漂亮,想出用政治內鬥解決貪汙奏摺的方案,這個方法非常高明,不但“表忠”,而且完美解救了慈禧的“收款機”。

李鴻章對吳棠如此處理正中慈禧下懷,雖然這種行事作風有原則性問題,但是在“為官自保”上,在“拼命做官”上,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靠“拖”表忠,靠“拖”保命,諸如此類事件數不勝數,為避左宗棠而“拖”,為外交利益最大化而“拖”,為避免守舊黨陷害而“拖”等等,李鴻章對“拖”字訣的運用,從未讓人失望過。

可以說李鴻章一生之所以能立於不敗之地,就是懂得“三思而後行”。

“三思而後行”不就是“拖一拖”,等待更好的時機,更好的方案嗎?

李鴻章靠“拖”成為幕僚之首,得以機會建立淮軍;靠“拖”讓功,借曾國藩之勢成就淮軍;靠“拖”表忠慈禧,靠“拖”字規避左宗棠,才有機會在第二年天津教案後直接取代曾國藩升任直隸總督,位極人臣。

李鴻章就靠一個“拖”字,每每在政治轉折點都能獲得最優結果,這難道不是智慧嗎?

後人對李鴻章這些作為多持批判態度,這未免有些“較真”。大多數人願意做一個“清白公正不怕死”的直臣,所以看不上這些下流做派。但是李鴻章的出發點就是為了“保命升官”,所以在合適的時機用適合的方法達到這個目的,並無不妥。

有一句名言說得好:“初聞正尿床,看懂已尿頻”。

李鴻章是一個需要多角度分析的人,可能有過不光彩的經歷,但是一個人若通過十幾年做成晚清第一重臣,無論是多不光彩,總有過人之處。

雖未必需要當做“榜樣”學習,但多瞭解一些總不是壞事。

正如部分人所標榜:所謂成熟,就是世俗。

年少不懂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僅此而已。

李鴻章的“官經”,政治漩渦中巧妙施展“拖”字訣,一生立於不敗

下方連接,李鴻章臨終前一小時拒絕賣國,日本人如此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