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时期喜欢评选劳模并给予中奖?直接采用计件工资不是更能提高劳动效率吗?

旅行到宇宙边缘abc


确切的讲,应该是喜欢评选劳模并给予物质奖励。苏联时期对先进工作者不称劳模,叫劳动英雄,1930年代称“斯达哈诺夫工作者”。苏联时期劳动竞赛竞技方式最著名的莫过于“斯达哈诺夫运动”了。

“斯达哈诺夫运动”缘由一个普通矿工的高效作业。阿列克塞.斯达哈诺夫,乌克兰顿巴斯一普通采煤工,1935年8月,他的三人组创造了当班采煤102吨、超过原定额的13倍,因而鹊声四起。经广为宣传引发了全苏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时称“斯达哈诺夫运动”。

当然一个运动以普通采煤工命名的重要原因,还是斯大林的赞誉。这说明斯大林对赶超美国提高苏联劳动效率是何等的重视,他说斯达哈诺夫运动表现了社会主义竞赛新的更高的阶段。更为重要的是,把“斯达哈诺夫运动”写进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阿列克塞.斯达哈诺夫,成了苏联的名人,成为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的一面旗帜,红得让人炫目的旗帜。

苏联之所以掀起“斯达哈诺夫运动”,有其现实政治需要。无论是第几个五年计划,苏联的目标就是要赶超美国等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尽管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和改善了工业基础,但是工业技术设施陈旧和极度缺乏先进设备,生产过程还有大量的手工作业,工人文化水准比较低;物质供给不足,工人生活水平低,却又要求工人以主人翁的劳动热情努力工作。这些矛盾对宏伟的第二个五个计划的实现,无疑是致命的障碍。因此,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并认为掌握技术的工人决定一切,希望工人阶级克服困难以劳动竞赛方式迅速提高生产效率。

适时赞扬宣传斯达哈诺夫的劳动创新就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由此,斯达哈诺夫运动因运而生,很快在全苏各行业普遍推行以斯达哈诺夫命名的活动。准确的说,它是以掌握新技术改进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技术革新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无数劳动者主动进取的精神,使许多“先进工人”脱颖而出,生产指标不断地被突破被刷新,工业劳动率提高了82%。苏联的二五计划提前九个月完成。

八十三年过去了,“斯达哈诺夫运动”的那段历史似乎被人们淡忘了,不仅听不到对它的赞誉,倒是有些质疑和嘲讽的声音。不可否认,出于宣传鼓励原因,当年可能有拔高的倾向,在推行“斯达哈诺夫运动”过程中,一些行业为了指标不切实际地生搬硬套层层加码。但是这些负面现象,永远无法抵消“斯达哈诺夫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示范效应,客观上也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二五期间,人民生活有所提高,苏联4500个大型企业建成投产,重工业增长了139%,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6.6%,仅次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可以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果,没有这物质成果,很难想象苏联在几年后能够战胜纳粹德国。

取得这些成果,是千千万万个斯达哈诺夫这样的劳动者,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苏联政府也很厚待待称号荣膺者。斯达哈诺夫出名后,苏联政府给予他相当优厚的物质奖励和政治待遇,1936年政治局批准他为党员,获得列宁勋章红旗勋章,当选一次最高苏维埃代表,并住进莫斯科政府的著名公寓,其他先进生产者也同样得到优厚奖励:一套免费的三居室二居室住宅、疗养证、终生免费看电影。

1977年,斯达哈诺夫病故。


掌上三言两语


直接给计件工资,不符合管理者利益,国企大多数人浮于事,计件工资会使效率翻倍,会造成大量劳动力富余,国企考核首先并不是效益,它是有级别的,有央企,地方国企,还有行政级别,它的考核指标首先就是人数有多少,而且只能进,不能出,计件工资高出的效益没有意义。


LHZHJWJK曹立顺


举个例子吧。就像现在抽奖,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喜欢那种大奖锦鲤。对商家来说,噱头足,能吸引更多的人,对消费者来说,抽10000个人每人奖励100块,和抽一个XX锦鲤奖励1000000块,他们更喜欢后者。从心理作用上来讲,评选劳模给奖励,对员工刺激性更强,而对老板来说,更省成本。


天下有警视频


找个标杆出来更容易带动大家的积极性


韩洋007


评选劳模,一个省评一个就够了,实行计件工资,每一个人都要多发,代价太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